前幾天有一位媽媽找到了我,還沒打完招呼她就開始抱怨兒子的種種「惡行」。
孩子已經讀五年級了,個子都比媽媽還要高了,但是「他總是丟三落四,什麼都要我操心」。
做什麼事情都要催,「起床要人催、吃飯要人催、出門要人催、寫個作業要人盯著,可沒寫三分鐘就嚷嚷著要上廁所……」
媽媽越催,孩子越拖拉,似乎成了一個「死循環」。
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是孩子的問題,他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但母子倆的相處方式讓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儘管孩子的身高已經高過她了,但在媽媽的眼裡他仍然是一個「寶寶」,她恨不得用自己的羽翼牢牢覆蓋了孩子的一切,從早上起來穿什麼衣服,到回家作業如何安排,她事無巨細,一一操心。
這樣被細心保護起來的孩子,怎麼會有獨立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呢?
孩子做事越來越拖拉,沒有自主性,看似是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家長問題。
「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這是奧地利心理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兒童人格教育》中一句很經典的話。
一個什麼事情都愛管的家長,給孩子提供了養成拖拉習慣的「土壤」。
我們總是在不自覺中,代替孩子做很多的事情。
孩子早上不能按時起床,動作慢,就忍不住替孩子穿衣洗臉;
老師布置了手工作業,家長親自上陣,孩子只是輔助甚至旁觀;
出門趕時間,孩子在笨拙地繫鞋帶,趕緊替孩子系好……
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我們總是一邊嘮叨孩子,又一邊收拾「爛攤子」。
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但代替不了他成長。一次又一次幫忙,就意味著一次又一次地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
孩子都沒有機會自己穿衣服、繫鞋帶,他怎麼會知道如何做才又快又好;
孩子只是看著你做手工,卻沒有機會親自動手,他又怎麼能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
家長的一次次包辦,剝奪了孩子探索機會的同時,孩子也難免會有依賴思想,他的心裡自然而然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反正我做不做,做得慢一點也沒關係,總會有人幫我做的」。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讓父母幫忙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發展成熟,當他覺得父母控制太多,自己沒有了自由時,他就會通過拖拉、磨蹭等方式來爭取自由的空間。
你有沒有發現,有一些孩子在學校或者是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並沒有拖拉磨蹭,但只要父母在身邊,他們就會開始放慢速度。
孩子的這種行為,在心理上被稱為被動攻擊,即「表面上遵守制度,實際上消極抵抗」。
以下的這些行為就是典型的被動攻擊:
● 避免任務和責任
● 父母的要求越多,完成的結果越差
● 錯過截止日期
● 漏掉重要信息
● 拖延(吃飯慢、上學遲到、做事磨蹭)
● 在沒有病理特徵的情況下,頻繁要求請病假
長期使用被動攻擊的孩子,一方面會逐漸養成拖拉、磨蹭的壞習慣;
另一方面,由於情緒沒能夠得到正確的表達,心聲沒有被人接納,消極心理不斷積累很容易讓孩子陷入抑鬱當中,甚至會出現一些心理疾病。
我們總覺得孩子拖拉打亂了我們的節奏,但卻不曾意識到,我們的催促同樣也打亂了孩子的節奏,而這帶來的後果也是我們不曾想到的。
蒙特梭利就曾說過:
當成人看到兒童的動作節奏緩慢時,會忍不住插手,用自己的行動代替兒童。
這樣做不僅不能幫助兒童的心理需求,反而剝奪了他們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權利和機會,甚至還會阻礙兒童的自由行動,這本身也成為兒童自然成長發展中最大的障礙。
一個拖拉的孩子背後,有著「愛管事兒」的父母,而「愛管事兒」的父母背後,都隱藏著可怕的控制欲。
一位媽媽和我描述了孩子寫作業的場景:
「沒寫一會作業,就開始用筆敲敲牆,玩玩門,在椅子上東搖西晃,思考人生,當然還少不了最經典的動作:上廁所。」
一看到孩子慢慢吞吞的樣子,她就忍不住要發火。
然後,我又請她描述了一下她每天工作的日常:
「到了公司,先打開電腦,倒杯水,然後回到座位上,打開word,發會兒呆。你知道思路很難找的,我就敲了幾個關鍵詞,還是沒思路。上網溜達一圈兒,刷會兒手機……」
看到了嗎?孩子每天寫作的歷程,不過是我們工作日常的復現。可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容忍自己拖拉,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發火呢?因為你覺得失控了。
曾有研究表明,人們會通過提出要求或設立目標,並讓自己或身邊親近的人實現這些要求或目標,來獲得一種對生活及周遭環境的控制感。
顯然,在我們身邊最好控制的對象就是孩子,可是在我們試圖控制孩子的過程中,他用拖拉、磨蹭來反抗,讓我們產生了失控感,從而會陷入「失控——操縱——更加失控」的「死循環」當中,孩子跟我們的距離也只會越來越遠。
所以表面上我們是因為孩子拖拉而生氣,實質卻是我們因為自己對生活的失控而生氣,孩子不過是個無辜的「出氣筒」罷了。
要解決孩子拖拉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要解決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
(1)避免自我為中心,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魯克森曾說過:「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為孩子的方方面面操心、用力,把孩子每天、每年、每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都規劃得清清楚楚,讓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試問這樣的培養方式怎麼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家長避免以自我為中心,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是幫助孩子擺脫「拖拉」的第一步。
就拿「寫作業」的問題來說,這是孩子作為一個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在孩子完成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協助,但完成的責任應該交給孩子自己承擔。
每天有多少作業需要完成,先完成哪一科目的作業,是否需要父母協助等,這些都可以交由孩子自行安排,家長則只做簡單的提醒工作。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難免疏漏、犯錯,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沉住氣,不要批評、指責孩子,而是要告訴孩子這件事該他自己負責,所以後果也應該由他自己承擔。
(2)改變說話的方式
我們必須清楚一個事實,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發高亢。所以當我們要催促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改變說話的方式。
比如:趕快,我們還要去下一個地方。
變成:我希望我們能在半個小時後到下一個地方,我們車程有15分鐘,所以現在差不多要去停車場了。
比如:如果我們10分鐘內就能出門,我們看電影就不會遲到。如果不能,要麼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麼只能明天再看了。
比如:如果今天你10點還沒有到培訓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讓孩子主動思考遲到的後果。
當我們不再催促,不再把孩子的拖拉當成問題,自己狂躁和焦慮的情緒就會減少。
沒有了父母負面情緒的影響,孩子也更容易冷靜,更容易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讓自己的行動更有效率。
(3)父母做孩子的榜樣,攜手克服「拖拉」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想要讓「複印件」不拖拉,那麼「原件」就要先做到自律,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在這方面,最讓我佩服的就是演員海清。
海清有一個13歲大的兒子「蛋妞」,幾乎從小就沒有讓她擔心過。
當家長們在為孩子寫作業太磨蹭而發火時,海清卻「慫恿」在寫作業的兒子出去玩。
海清:兒子,我陪你出去踢會兒球?
兒子:寫完作業。
海清:踢完球再寫?
兒子:寫不完。
海清:寫不完明天寫。
兒子:明天還有明天的。
兒子之所以這麼優秀,並不是海清嘮叨得多,而是用行動影響著兒子。
「我帶兒子上遊泳課,所有的爸媽都在岸邊喊加油,就我手裡拿著劇本,一邊看一邊打著電話,一會兒我兒子跑過來,說媽媽我不想遊了,我說你再遊會兒,等媽媽把這段看完。」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帶兒子上興趣班,海清用一切時間的間隙琢磨劇本。
一個寫作業,一個工作。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是這樣產生的。
父母要保持一份自我覺察,在你抱怨孩子拖拉之前,應當先審視自己有沒有給孩子不良的示範。
想要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那麼父母首先要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功夫媽咪說: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當你覺得孩子某方面不夠好時,責備孩子之前,不要忘了先自我審視,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和孩子一樣的問題。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你要相信,當你一點點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慢慢成長為好父母時,孩子也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