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老家過年的時候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從除夕開始每家每戶都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把家做一次大掃除,分外是大門都要擦得亮亮的,然後在門旁邊貼上新的春聯,清一色的紅紙金字看起來非常喜慶,有條件的家庭還會在門前掛兩個燈籠,看上去更溫馨。在我印象中除夕夜是最熱鬧的,許多街坊鄰裡的小孩一到了那天晚上就都出動了,放煙花、衝炮,還有許多孩點亮了手提小燈籠,還記得每年媽媽都會給我買那種紙糊的小燈籠,外殼是用白薄紙做成的,裡面用一根鐵絲固定著小紅蠟燭,把蠟燭點燃就會發出紅色的小亮光,透過白紙糊成的外殼那燈光若隱若現的,在黑夜裡點起來非常好看,所以燈籠成了我們這些小孩子們那個時代過年的必玩品。
除了這些,當然還少了划龍船和抬花轎的了,划龍船是指兩個人把身子穿在一個龍型的小花船裡,然後扭出各種姿勢,抬花轎則需要情況來定,一般小型的花轎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演出了,大一點的也有兩到三個人來舞,在這裡分外要提的是他們身上所穿的服裝,非常精美,戲服、戲帽,身上還貼上喜字,非常漂亮喜慶,他們每天穿梭在各個大街小巷裡,每到一戶人家門口就要停下來演出,然後每家的主人都會給他們打賞一些零錢,錢不在多少,只要有打賞他們就演出得分外帶勁,我們小孩子們最喜歡看他們表演了,許多小孩子一跟著他們屁股後面跑。還有那時的年飯吃得非常有意思,不像現在這樣就是吃一頓大餐那麼簡單,那時吃年飯要先拜神、祭祖先,上香、燒紙錢、敬茶,有的人家還會專門去買一個豬頭供奉在神柜上面,日夜香火不斷,吃年飯前要先放鞭炮請已故的祖先來吃,祖先吃完後在桌子的四角地上要倒白開水,然後家人才可以圍上桌子開始吃飯,這代表著尊敬祖先,祭奠先人的含義。
當然一些小規矩,比如,除夕夜家裡的燈要不斷亮著,睡覺了也不能熄燈,必須要點一晚上,這代表燈火通明,還有一般家裡吃年飯時要做很多飯,飯裡一般會參和著綠豆,吃飯的時候一般這些飯是吃不完的,總會有剩餘,然後再把這些剩餘的飯留下來做底子再做新的飯,如此反覆不斷要吃到正月十五,這叫做「年年有餘」。
除夕就到了大歲首正月初一了,就要開始走新竄友拜年了,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大人騎自行車帶著小孩然後提著一提酒和糕點上路,一般來說從初一到十五都是可以拜年的,當然拜年是越早拜越好,早上一般要早起透露表現對長輩們的尊敬。到了正月十五,街上又會非常熱鬧,家家都點起燈籠,滿街亮膛膛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元宵其樂融融!
看看現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