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三視角智慧關注。轉載請標明作者及公眾號。此文為三視角系列文章第17篇,約5分鐘讀完。)
~~~~~~~~~~~~~~~
皮爾士根據他的現象學三元範疇理論(現象的性質範疇, 具體個體或事情發生範疇,規律或習慣範疇)建立了三視角符號學和由此而來的邏輯學和學科的分類和系統組織。皮爾士說,一切的思想都是符號,一切的現象也是由符號表示,所以符號學被稱為科學的科學。
在符號學的發展歷史上有二視角和三視角的激烈爭辯。
一、二視角符號學
討論一個給定的符號,比如一個交通紅綠燈:
紅綠燈符號
二視角理論堅持從
1.符號本身(符號能指)即紅綠燈自身,比如其材料、形狀、顏色等等;
2.和符號所指,也就是紅綠燈所代表的內容, 即停、開、等待等等;
這兩個視角去展開研究。二元符號學認為符號自身和符號所指的關係純粹就是人類自己任意規定的。比如,DOG 這個語言符號的意思「狗」,就是人類自己任意定義的:
二元符號理解
又如Tree這個單詞和它所指的樹構成這個語言符號的所有內容:
樹的符號和符號所指
二元符號學主要是師儲爾Saussure提出的, 應用於語言研究, 即結構主義語言學。
二元符號學
二元符號學是基於知識論的主客二元思想而得到的研究方法。知識論的主客二元論現在已經徹底破產,換之的是三元認識論,就是三視角認識論。所以二視角的符號學現在也是慢慢地退出市場。基於二元符號學的語言學,即結構語言學,現在也是日落黃昏。
二元符號學把符號自身和符號所指的關係絕對化成為人類的任意規定,和實際的符號,比如語言符號的產生、發展的歷史是不相符的。實際上,對於任何一個符號,符號自身和符號所指的內容都有一定的內在關係。這就是三元符號學要糾正的地方,也是一個本質性的完善。而且,對符號的認識,不能離開符號的接受者,這就是符號的解釋項所包含的內容。對於同樣一個符號,不同的接受者的實際解釋是有很大差別的。小孩看到Tree 這個語言符號和成人看到Tree, 各自的具體解釋有差異的。而且這個差異也是和符號的所指和能指都有關係的。二元符號學無法對此進行解釋。
二、三視角符號學
三元符號學由美國哲學家皮爾士在上世紀初提出。他認為研究一個符號比如一個紅綠燈,要從三個視角出發:符號自身(符號能指),符號所指,解釋項。這裡增加了一個解釋項視角。二視角符號理論把解釋項視角扔在外面。解釋項就是解釋者對符號的具體詮釋。這樣一看,一個符號真正的意義和解釋者有關了。
比如紅綠燈如果放在一個原始部落,沒有公路,那麼對於當地的人來說,這個符號毫無意義和價值。還有一個單詞比如我們說apple蘋果時,這是個聲音符號,它代表的意義就和聽的人和當時的處境有關了,就是和解釋者有關了。所以脫離解釋者,來討論一個符號的抽象涵義是無價值的。也就是說二視角把符號的意義和價值從研究裡割掉了,從而研究本身也無意義了。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知識告訴我們,三視角符號學是正確的。符號學現在被廣泛地應用於各個學科的研究,已成為科學的科學。
如果以符號的語義(即符號的表達意思)為研究對象,那麼三視角符號學的符號本身、符號所指、解釋項,就對應於我們的變化、對比和分布三視角。符號所指是指符號所代表的內容,是相對不變的,這是對比視角;符號本身就是符號所指內容的具體表現,這是變化的視角,比如各種各樣的紅綠燈,但代表的內容基本一樣。解釋項就是分布視角。
怎麼理解呢?原來解釋者的任務就是將對符號的感覺和大腦(或有智慧的處理器)裡儲存的符號信息進行連接對比,發現共性,產生關係,所以這是符號和符號之間的關係的處理,就是分布的視角。我們學習語言,學習數學符號,比如數學概念的學習過程也是如此的。
這個分布的視角或符號學的解釋項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知識建構的過程,就是用大腦裡的知識系統,其實是一個符號系統,來解釋外來符號的意義。這是符號和符號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也就是皮爾士的符號產生符號的過程解釋。這也是學習的建構理論。真正的學習不是背誦,而是一個符號解釋過程,或說一個具體建構過程。
皮爾士的三視角符號學是建立在他的三範疇理論之上的。最後我們看看這個三範疇理論和三視角理論有何關係。
三、皮爾士的三範疇和三視角理論的關係
宇宙的一切事物因其共性和多樣性而被人類認知。這些共性就被命名為一個概念,多樣性就是一個一個的例子。這就是我們的對比和變化二視角。在哲學上就把這個共性定義為概念,而普遍使用的概念就叫做範疇。這些範疇就像一個長長的線用來串上一些珠子,這些珠子就是一些現象或事物。這個串的過程就叫做解釋事物,或認知事物。
亞裡斯多德提出10個範疇,康德將範疇分為四組,每組三個,總共12個。那麼皮爾士將他們的範疇取締,重新提出一個三元範疇,而且不同於以前的範疇,這三個範疇是彼此不能獨立的,相互依賴的,好像三視角的。下面我們具體學習。
皮爾士將我們能感知到的所有事物,包括我們的一切思考等等,分為三個範疇:第一,第二,第三,總共三個範疇。
1.第一個範疇感知的是一些感覺的性質,比如紅色,熱和冷,痛苦,高興,甜和苦。就是事物的內在屬性。其實這是我們三視角的對比視角的應用。一個事物的各種感覺屬性的組合成為該事物的對比特徵。
2.第二個範疇是對一個特定的事件,或特定的反應,比如發現一個人在走動等等的感知。皮爾士說就是對具有一定性質的具體事物和具體事情的感知。其實這就是我們的變化視角的應用。所以皮爾士說,第一範疇的感知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必須依附於第二範疇的感知。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對比視角離不開變化視角,反之也是。
3.第三範疇的感知是指對習慣、規律、記憶等等的感知。其實這是我們說的分布的視角,就是普遍聯繫的視角,就是感知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繫。同樣,皮爾士也說,第三範疇的感知必須包含第一和第二範疇,同樣第一第二範疇也不能離開第三範疇。這其實就是我們說的三個視角不能彼此分開,但又彼此有分別。
如此看來,如果我們使用三視角理論,就可以對皮爾士的三元符號學進行很好的詮釋和應用,並且完善他的符號分類工作。符號學被稱為科學的科學,因為一切思考都以符號為媒介,所以每一個思考本身就是一個符號解釋過程。這樣,我們可以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研究各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提供各個學科的研究的工具。因為皮爾士的三範疇理論引導出他的三視角符號學,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各個學科的知識結構皆是三視角結構。
四、三視角方法論的更多應用
對比、變化和分布三視角的應用:
應用到物理學裡,就是粒子,波,和場。
應用到符號學裡,就是表示對象,符號表徵,符號解釋。
應用到語言學裡,就是語義,語形/語音,語法。
再應用到一個語義單位就是,基本意思,變化意思,語義語境。
應用到社會學就是:行為單位,行為過程,行為處境。
應用到心理學就有:理智,意志,情感。
應用到哲學就有:本體論,知識論,價值論。
應用到價值論就有:經濟學(廣義),倫理學,美學。
應用到倫理學就有:倫理規範,倫理處境和倫理主體。
應用到知識論就有:知識規範,知識處境,知識主體。
應用到數學就有:概念,例子應用,分布。
應用到德魯克的管理學有:使命,組織,激勵。
(溫馨提示:春節期間暫停,祝各位讀者春節快樂、合家幸福。)
(完)
(長按下圖可關注。1.目前三視角有邏輯、管理、教育、科研等專業微信群,幾乎每晚王老師都有授課答疑。感興趣的請告訴小編想進哪個群。2.讀者可以留言,王老師會回應;也歡迎投稿,有關三視角的學習心得、研究論文、應用文章都可以。小編微信:華明 13691458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