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帶娃在小區的遊樂場玩,看到一個奶奶用嬰兒車推著一歲左右的小孫女。
小姑娘白白嫩嫩的,特別可愛,奶奶坐在遊樂場的長椅上,和旁邊的奶奶閒聊。
過了一會兒,車裡的小姑娘就開始吧唧吧唧吃起了小手。
奶奶看見了,急忙從包裡拿出溼巾,把孩子的手從嘴裡抽出來,邊擦邊說:「怎麼又吃手了呀,多髒呀,可不能再吃了哈。」
可是奶奶的意見小傢伙明顯沒聽進去,剛給擦完,小傢伙又試圖把手放在嘴裡。
奶奶一看,一把抓住,把孩子的手一直攥在自己手裡。
孩子愛吃手,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幾乎每個孩子從三四個月開始都會出現愛吃手的習慣。
但是每個孩子吃手持續的時間不太相同。
一般來說,大部分孩子的吃手習慣到2歲左右都會自然消失,美國口腔學會給出的邊界時間是4歲,建議在孩子4歲戒除非營養性吸吮。
寶寶愛吃手,家長到底要不要幹預呢?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寶寶愛吃手的原因。
1、口欲期寶寶基本的吸吮需求
這是孩子愛吃手最重要的生理原因。
孩子到3、4個月大的時候,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小手了,就會時不時的把手放進嘴巴裡,而孩子天生具有吸吮反射,如果手碰到嘴巴自然會有吸吮反應。
另外,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被稱作「口欲期」,這個階段,孩子看到啥都會往嘴裡放,吃手只是最方便的一個方式。
寶寶通過吃手來獲取感覺信息,進而刺激口腔,促進大腦發育。
從這個角度來說,愛吃手的孩子會更聰明,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這個階段,如果寶寶的吸吮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就會增加寶寶吃手的頻率,比如媽媽的餵養方式不正確、混合餵養的寶寶奶瓶選擇不對導致奶粉流速過快等等。
2、出牙期的寶寶為了緩解不適
這是寶寶愛吃手的另外一個生理原因。
出牙期的寶寶會有牙齦腫脹酸痛的感覺,吃手是寶寶緩解不適的好方式,也有利於寶寶消除煩躁的情緒。
3、父母沒有充分陪伴,孩子感到無聊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會溝通,就不需要陪伴,只要吃好喝好睡好就行。
其實再小的寶寶也有交流和被關注的需求和欲望,如果大人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注與陪伴,孩子就會通過吃手來自娛自樂。
開頭的那個小姑娘,因為奶奶忙著聊天,自己又沒有辦法下來和小朋友一起玩,在車裡坐著很無聊,所以開始吃手打發無聊了。
4、緩解緊張情緒
如果孩子突然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感到不安、焦慮的時候,也會通過吃手來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
很多新入園的小朋友,家長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愛吃手、愛吃衣角了,這其實就是孩子緩解內心焦慮的方式。
4歲以前,家長要注意觀察和記錄,只要孩子吃手的頻率和總時間都呈下降趨勢,那就無需過於幹預,注意孩子的手部衛生即可。
但是如果孩子4歲以後,還有這個問題,那就需要適當幹預了。
因為過分吸吮手指會影響孩子上下頜正常生長、影響牙齒的正常發育以及不良的口腔習慣等等。
雖然說4歲以前孩子的吃手行為不用焦慮,但是家長也應該適當關注,儘量避免因為外在原因導致孩子過度吃手。
1、各種方式充分滿足孩子的吸吮需求
孩子出生第一年,要給孩子充分的吃手的自由,注意做好衛生即可,同時可以輔助其他的一些工具,比如牙膠、安撫奶嘴等。
母乳媽媽在餵奶的時候,要和孩子保持親密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
混合餵養的孩子,要選擇合適的奶瓶,奶嘴直徑不要太大,免得奶速太快導致孩子吸吮不充分。
2、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無論是父母自己帶娃還是老人帶娃,都需要充分關注孩子的需求,放下手機,多和孩子說話、唱兒歌、一起玩玩具,讓孩子的生活豐富起來。
孩子得到了足夠的陪伴,就不會把精力過多的放在吃手上面了。
3、學會冷處理,避免強化
4歲以前孩子的吃手行為家長無需過度在意,即使是4歲以後,孩子的吃手行為需要矯正了,家長也不要採用批評、打罵的方式,這樣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反而會強化孩子的吃手行為。
家長要坦然面對這件事情,不要緊張、焦慮,否則傳遞出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潛移默化中也會讓孩子覺得吃手這件事很可怕,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
4、學會轉移注意力
這是幫助孩子戒掉吃手習慣的好方法。
當家長發現孩子在吃手的時候,可以不動聲色和孩子互動起來,玩玩需要手部參與的遊戲,過程中多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很快就會把吃手的事忘在腦後了,而且這本身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5、豐富孩子的認知和體驗
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去體驗和嘗試新的事物,激發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當孩子的興趣點有了其他的寄託,就不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吃手上面了。
當然,如果孩子吃手的行為真的非常嚴重了,家長感覺自己處理有困難,也可以諮詢醫生。
說到底,吃手這種行為,生理方面的影響,到了一定年齡自然會消退,主要的原因還是外部原因引起的。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能夠給予高質量的陪伴,真的能夠避免和解決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