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魯迅先生
案例
楊鎖,1986年出生在河南信陽市羅山縣朱堂鄉,是十裡八鄉都知名的人物。因為是家中獨苗,所以楊鎖的父母一直很溺愛孩子,衣服父母幫忙穿、飯也是父母來喂。
8歲是應該上學的年紀了,可這一年他才剛剛學會走路。因為之前都是父母抱著他走。
在學校的楊鎖很討厭學習,課上只是睡覺,課下也從來不寫作業。老師教導他,楊鎖就跑回家和父母告狀。奇葩的是楊鎖的父母會為此來學校會讓老師大吵一架,最後沒有辦法,老師只好選擇任由他去吧。
受父母的這一影響,本來頭腦聰明的楊鎖在課堂上不學習,下學後也從不做作業。當時放學回家後,楊鎖看到父母幹活忙,也試圖去幫助他們。但是父母每次看到他想幫忙後就說:你去玩吧,別累著你。楊鎖就這樣一直被父母極為溺愛的養育著。
在楊鎖13歲時,父親因疾病而離世,所有的壓力都落在了母親的身上,就算是這樣還是不願意讓他幹活。後來自己的身體實在是不行了,不得不吩咐兒子幫忙幹活。
但這時的楊鎖已經被父母長期極度的溺愛,變得不想再幹任何活了。同時他非但不願幫做母親,還一心情不好,就動手打母親。最終,母親因為長期勞累和心寒於兒子的不孝。在楊鎖18歲那年因病去世。
失去了雙親的楊鎖,也就相當於沒有了生活來源。他的堂哥介紹他到鎮上的建築隊和縣城酒店中去幹活,但都因懶得不想動被送回村中。之後整天無所事事的他,很快就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物品。最終他將家裡值錢的東西都賣光後,就在村裡挨家挨戶討飯吃。
每次吃到一頓飽飯後,他就會回家睡覺,經常能睡一兩天不醒。直到餓得實在不行的時候才會起床出門要飯。有人給他送來生的肉和菜,他不會也懶得做,寧願放臭了也不吃。冬天因為懶得砍柴,就把身邊人燒的東西全部拿來生火取暖,甚至連床和被子都燒了。
2009年12月,羅山縣下了幾場大雪,楊鎖的堂哥去給他送飯時,才發現楊鎖已經全身僵硬斷氣了。而那一年他才23歲,這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因為一個懶字,活生生把自己餓死。
小結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也不能一輩子為其遮風擋雨,看似笑話的案例,實則卻是家長反面教育的悲劇。家長的「好心」卻剝奪了孩子作為普通人生活的權利。
十種溺愛,十種傷害
嬰兒時期最早的嬌慣就是怕孩子冷,怕孩子餓。
朵媽剛生完孩子時和眾多初為人母的寶媽一樣,缺少育兒經驗,總怕孩子半夜冷,一次一次給孩子蓋被子,沒過多久孩子就起了紅疹,所以孩子不能捂,怕熱不怕冷,被子要比大人略薄一點,肚子蓋好,避免著涼,小手小腳可以露在外面,這是嬰兒最舒服的狀態啦。
關於餵奶,朵媽見過不少寶媽把孩子餵吐了的,最常聽的一句話話就是,就剩一口別浪費了,所以本來吃飽了的寶寶硬被「灌」了一口,還不會說話,好可憐。
要小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結語:
以愛之名的傷害一直在上演,大家批評孩子頑劣的同時映襯出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夠管教好自己的孩子,那這個社會就會少一些熊孩子闖的禍,少年強,則國家強,希望祖國的花朵們在家長培育下和老師的教導下,健康茁壯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