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幾個大學同學聚會,為我們班人緣最好的女同學慶生。自從大家孩子越來越大了之後,出來相聚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當酒至半酣,正在談論起高考和暑假的話題時,我還在為這些「小神獸回籠」而笑他們又要事業家庭兩頭忙的時候,「壽星」一臉大氣地說到:「7月份各人乖乖的去培訓班哦!上午要上學而思,下午要學鋼琴,馬上舞蹈還要考級,8月份再……」
嗯!我尷尬地點頭,心裡想的是曾經我們小時候深惡痛絕的情形,現在卻在自己孩子這代人身上再次重演。尤其是經歷了今年這個特別的學期,到了暑假,本該屬於孩子的童年玩樂視光,已經「常態化」地成為被校外培訓機構包圍的「假暑假」。
這不,今天幾大門戶網站上就陸續報導了各個名校「搶牛娃」的現象。其實這是每個學期高考結束後的正常現象——「牛娃」就是活廣告啊,就是流量啊!在我們讀書那個信息傳播並不很發達的時期尚且如此,何況今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道理,至今沿用,而且更為殘酷的競爭在不斷刺激著孩爸孩媽們的神經。
就說發生在身邊的例子吧,一位即將升入六年級的學生在班級微信群裡訴苦,說是老爸老媽在暑期給報了5個培訓班,另外還有「在路上」的。從暑假家室一直到8月中旬全程無空檔,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安排得比上課還緊湊。後來我們聯繫到該家長,說是「小升初」壓力太大,娃兒身邊太多的「牛娃」,而且別人假期還在各種補,所以我們的孩子不能不補……
孩子的班主任見狀,在教師群裡感嘆道:培訓班的火熱與不顧孩子承受能力的補課,表面上是源於家長們「既怕身邊有學霸,還怕學霸放暑假」的思想,「搶跑」和「焦慮」對家長們的「假期安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孩子們「無力抵抗」。
著名主持人馬東說過: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當家長們不想讓孩子再經歷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不如意,想把自己積累的所謂人生經驗傳遞給孩子的時候,焦慮就已經開始從你向孩子轉移了。
「別人家的孩子」是所有孩子從小到大最切齒痛恨的名詞;當然,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的學業,同樣也應該關注孩子的特長與個性化發展。在我的很多同事看來,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但不見得就體現在學業或者看似光鮮的特長上,教育畢竟還有「育」,我們經常在說要樹立孩子的獨立人格,但現目前很多家長的焦慮讓孩子沒有了自主性。
正是這種焦慮,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於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之中。因為父母不一定能夠滿足孩子在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裡所需的學習剛需,這一點被各種培訓班、網校看個真切,馬上就是一波「激發性」的操作。家長們害怕管理不了「神獸」們的暑期,正好藉機可以甩鍋。如果明白了這個套路,那麼為什麼不能懷著一顆平常心,不輕易激發出自己的負面想像呢?世界上很多例子證明,一個孩子培養得是否成功,學歷並不是唯一評判的標準。
這裡又要扯到「別人家的孩子」了;現實情況是,熱愛學習的孩子極少。即使是在那群努力學習的孩子中,熱愛學習的孩子也是極少的。他們努力學習,是因為他們懂事,知道學習關係到自己的人生美好前途,因為需要學習而努力學習,並不是真正的熱愛學習。
我們都是從孩子成長到孩子爸媽的,其實換位思考,當年一群自己都不那麼愛學習的人,卻要自己孩子時時刻刻不忘學習,這忒不科學!如果只是因「沒有時間精力看孩子」,那確實太自私!誠然,暑假怕孩子瘋玩,沉迷網絡、暴飲暴食等等也無可厚非,培訓學習也不是完全視為「禁區」,但真正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譬如強迫更具藝術天分的孩子去拼奧數,和讓有數學才能的孩子整日去練琴,豈不適得其反?
現在的暑假,應該讓孩子有探索自己能力和願望的機會,讓具有不同潛質和特點的孩子,能夠各得其所,過出不一樣的暑假。國外的暑假有很多夏令營,讓孩子跳出「分數」、「特長」,而是在獨立生活和團隊協作中達到「人生學習」的目的,這樣的暑假無疑是非常積極的。總的來說關於「假期」這個大課題,家長學校都要繼續研究,路還漫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