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 09:41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融入網格當社工,組織各種文化活動,開發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項目……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隨著南京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籍友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不把自己當「外人」。
南報網訊 (記者 殷學兵 鄧露潔)融入網格當社工,組織各種文化活動,開發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項目……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隨著南京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籍友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不把自己當「外人」。
普林斯頓「學霸」,成為社區網格員
在建鄴區興隆街道香山路社區,有一位特殊的兼職網格員——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學霸」瑞奇。
瑞奇是南京「星未來」公益組織的一名外教,來南京一年有餘,曾經多次找到社區,表達自己想為居民提供志願服務的意願。經過協商,瑞奇終於如願以償,成為社區的一名兼職網格員。穿上網格服,戴上紅袖標,他與巾幗「一家親」40名志願者一起活躍在社區治理的第一線。
讓瑞奇記憶最深的,是去年臘八節活動。當天,他騎著電動小三輪運粥、抬粥、分粥,和志願者們一起,為轄區空巢老人上門送粥,提前感受中國年味。「別叫我老外了,我也過臘八節。」瑞奇笑著說。
此外,瑞奇會在香山路社區以每周一次的頻率開展公益課程,為孩子們教學「計算機英文」。圖像化的教學測試、聯想類比的教學方法、純正的美式發音……原本枯燥晦澀的計算機術語也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在瑞奇的動員下,他的好友尼哈德也加入了志願者行列。尼哈德在南京生活了9年時間,精通8國語言,如今也是一名兼職網格員。
「接軌國際的基層治理理念和方式變革,讓不同民族、地域的人在社區內融洽相處。」香山路社區書記廖菁說。社區還將繼續吸收熱心公益的外籍人士加入義工隊伍,參與社區建設。
組建志願團隊,開發30多個服務項目
近年來,像瑞奇、尼哈德那樣,通過志願服務參與社區治理的洋居民越來越多。
「Good morning,這句話的意思是早上好。 」膚色微黑、笑容燦爛,李卡的身子身體前傾,靠近坐在第一排的學員,讓他們看清自己的發言口型。上周日下午,外籍志願者團隊FCTA如往常一樣,走進江寧區湖熟街道周崗社區君子殘疾人之家,為20餘位特殊的孩子們進行志願服務。
FCTA,是「From Compassion to Action」的縮寫,意為用行動代替同情。創始人李卡是一名巴基斯坦籍留學生,就讀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貿易專業。2016年,考入學校前十的李卡得到了一筆獎學金,讓他萌發了自創社團組織的想法。「國際學生應該有一個志願服務平臺,允許說任何一種語言的人來做志願服務。」李卡說。名為FCTA的志願者團隊就此成型。
3年時間過去,FCTA團隊拓展至300餘人,志願者來自比利時、肯亞、斯裡蘭卡等近50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南京暴雪,3名FCTA志願者從翠屏山地鐵站出發,沿將軍大道為掃雪的工作人員送上一杯熱水,從午夜12點至凌晨5點,李卡等人一共送出250杯熱水。此外,還有實物募捐、「國際美食分享會」等短期項目。
君子之家英語教學則是長期項目之一。去年起,來自FCTA的120名志願者輪流來到君子之家,為孩子們開展英語教學。今年,教學項目升級,新增PPT與互動設計,課程結束後有反饋,並對學員定時測試學習成果。
從短期到長期,FCTA已經開展了30餘個志願項目。「希望FCTA能夠一直維持下去,為在南京的外國人搭建志願服務的平臺。」李卡說。
借「朋友圈」擴容,為社區出力
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南京常住外籍人口已經超過2萬人,大多數是高校的留學生。隨著南京國際化程度提升,外籍人士參與度也成為衡量國際化水平的一大標準。在建鄴區啟動的公益創投項目中,來自亞洲、美洲、歐洲等五大洲的百名外籍人士,以表演、布展等形式,走進建鄴各個社區,傳遞國際文化。在江北新區,沿江街道的國際網格員在引導外籍人員參與社區環境美化、公益志願等社會事務中,也逐漸發揮出重要力量。在玄武區孝陵衛街道銀城東苑社區,社區正在打造「韓太太志願服務隊」,引導更多外籍人士參與到社區建設中……
「外籍人士參與社會治理,對本身人力、資源缺乏的社區而言,是很好的補充。」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陳志廣說。無論是個人志願服務的形式,還是通過項目開展服務,都可以為社區提供更充實、全面的服務供給,從而普惠更多居民。中外文化的差異,也使得本地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事務的吸引力提升。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洪巖璧還建議,要藉助外籍人士的「朋友圈」,呼籲更多的外籍友人參與到社會事務中來,讓他們為社區治理國際化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