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結束後,對於父母而言,最頭痛最苦惱的莫過於輔導功課。
家長忙著督促功課,孩子卻只想吃喝玩樂。
於是乎,功課大戰天天上演,導致親子矛盾不斷。
大吼大叫是常態,有的甚至到了成瘋成魔的境界。
前幾日,就看到了一條瘮得慌的新聞上了熱搜。
浙江一名家長因孩子不做作業,深夜將他獨自放到墳地罰站,結果轉頭一看嚇得魂飛魄散。
簡簡單單一句話,已經充滿了恐怖小說的味道。
原來,這位爸爸對著不聽教的孩子實在沒轍了,就想到嚇唬一下孩子,將他帶到山上的祖宗墳前,並且還狠下心腸,沒收鞋子,堵住去路,盼著孩子能反思己過。
沒想到就轉頭接個電話的功夫,孩子就不見了。
爸爸瞬間急瘋了,即刻報警。
趕來支援的警察了解情況後,馬上組隊尋人。
因為是夜晚,山裡漆黑一片山路也不好走,有小石子也有百足蟲,孩子又是赤腳,如果躲在什麼地方或者從山路上滑下去,那就後果堪憂了。
爸爸又悔又急,過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終於在離事發地1公裡的路邊發現一名赤腳男孩。
原來,孩子趁爸爸打電話時,從另一條路下山了。
萬幸的是,沒有滾下山或者掉進山坑。
警察耐心地對家長教育了一番,告誡他要改變教育方式。
懲罰孩子是有必要的,但採取如此恐怖極端的手段,得給孩子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這麼月黑風高的夜晚,將孩子一個人留在墳地,保不準孩子嚇出心理疾病來了。
在這樣的威逼恐嚇下,即便完成功課的目的達到了,但親子關係也被毀得體無完膚了。
有一種歷劫叫「陪娃做功課」
很多時候,輔導孩子作業未必就是想像中母慈子孝、一片和諧的溫馨畫面,更可能是引發矛盾衝突的「災難現場」。
今年2月,一組爸爸陪娃寫作業的視頻火了。視頻中平時溫文爾雅、理智有禮的爸爸,在孩子的刺激下情緒崩潰,甚至被氣到管自己兒子喊大哥,並表示還沒把自己氣到腦溢血就謝天謝地了!
這位爸爸或許在工作場面上叱吒風雲,卻沒想到有一天會栽在兒子的功課場上。
同年6月,臨近期末考試,杭州一位二胎媽媽每天給大兒子輔導作業,情緒過於激動,氣到血壓飆升,不得不提前進行生產手術,所幸母女平安。
曾經,就有父母發出過感嘆,這世上有一種歷劫,叫「陪娃做功課」。
面對孩子功課時的痛苦,只有經歷過的父母才懂。
其實,在這一方面,不僅普通父母容易焦慮,就連明星父母也不例外。
嶽雲鵬曾在微博上曬出一張照片,表示「但凡有一點辦法不會這樣」。照片中是他手寫的為女兒尋找輔導作業家教的「招聘啟事」。
在文中,嶽雲鵬表示「能輔導我女兒的英語就可以,別的要求沒啥,年齡都沒關係,尤其是英語,我崩潰了。」
不論普通父母,還是明星父母,在陪孩子做功課時的心態都是一樣。
畢竟,可憐天下父母心,操心勞碌都是為孩子。
別讓功課成為謀殺親子關係的元兇
功課究竟有多惱人?
美國普渡大學教育心理學家佛洛蘭德在《華爾街日報》受訪時,曾教父母怎麼處理功課。
「功課本來就是小孩不會想做的事情。」佛洛蘭德說,「孩子已經在學校辛苦一整天了,回家只想要玩,父母再一直問下去,他們回答『我現在就是不想做』根本是很正常的事。」
可是,許多父母都未能意識到這一點,並往往令孩子的功課成為了家庭矛盾的助燃劑。
浙江杭州曾有一位媽媽因輔導孩子功課產生家庭矛盾,從而離家出走,急得孩子當場報警。
「我報的警,我媽媽跑出來了,我爸爸在想辦法讓我媽媽回去。」警察找到報警的男孩西西,年僅10嵗的他思路清晰,並將來龍去脈敘述得很清楚。
原來,西西當晚不認真做功課,在媽媽的督促之下仍然磨磨蹭蹭,媽媽一怒之下就出手打了他。
而爸爸剛好看到,秉承不同教育觀念的兩人就吵了起來,媽媽頓覺委屈,便生氣出走。
幸而最後,兩人經過調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西西也表示,自己今後會好好複習功課,不再惹媽媽生氣。家庭才沒有因此而破裂,親子關係也得到修補的機會。
女明星陶虹曾在節目《你好,媽媽》中就談起自己陪女兒做作業時情景。
她吐槽道:「一小時寫了仨字兒......」語氣裡充滿了無奈。
多麼熟悉的畫面!
我馬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千呼萬喚始出來,攤開作業本,大半個小時都沒能擠出兩個字,自己在旁邊看著干著急,恨不得隨手順起一條鷄毛撣子揮下去。
《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調查顯示:75.79%的家庭曾因輔導作業發生過親子矛盾。
據陶虹說,她當時差點就吼孩子了,還好理智將她拉回,冷靜過後,採用溫和的態度與孩子溝通。
「如果因為輔導學習變成仇人的話,這傷害挺大的」。
畢竟,如果母女之間因為功課而結仇,這損失未免太大,太得不償失了。
如何處理孩子的功課
專家指出,原來功課生來就不是個討喜的東西,父母沒有必要為了孩子的功課變成討人厭的控制狂。
其實,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父母在面對孩子功課時所當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例如,幼兒園的功課較為簡單,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趁機建立孩子的獨立完成能力,可以多放手、多鼓勵,以欣賞為主。
小學的功能有了一定難度,但對父母而言,基本也在能力範圍,所以這個階段父母可以稍加支援或提點,並且適時予以獎勵。
如孩子已經升讀中學了,隨著年齡增長,其獨立自主性較強,而父母的知識層面有時也未必能給予孩子具體的功課支援,所以父母除了適當監督,更多的應該是信任孩子,給予孩子空間去處理功課。
當然,除了自己輔導外,如果條件許可,讓孩子通過參加培訓班增強功課的自我完成能力,也是可行之策。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父母需要清晰地意識到的是,在輔導孩子功課的過程中,父母要做到的不是如何指導孩子,而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教育專家張敏說過:在父母陪伴孩子寫作業過程中,父母的情緒是最致命的,也是影響親子關係的一個關鍵點。
因而,在陪伴或輔導孩子做功課的時候,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先與孩子進行充分溝通,了解功課的情況,更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因為,有時除了功課,孩子也有自己想做的事,就比如大人,除了工作,也有一些可能十分希望完成的事情。
(2)在雙方認同的基礎上,訂立一個約定。
比如,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多少功課,父母如何陪伴在側等。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所有的習慣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點點地培養,因而需要約定去約束。
(3)制定獎罰機制。
比如,按計劃完成後能得到什麼獎勵,不能完成又會相應有什麼懲罰等。
(4)允許孩子犯錯。
即使怎麼優秀的孩子,也都可能在功課上有犯錯的時候。人嘛,總是在不斷犯錯中慢慢長大的,對於孩子,更應該善於從錯誤中引導,孩子才會越走越順。
(5)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萬一孩子沒有做好,不能大吼大叫,甚至動則打罵。因為這樣子不僅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也讓自己事後陷入自責,對雙方無益。忍住心中的怒火,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動用賞罰機制處理,與孩子共同尋找問題,這才是上上之策。
將功課還給孩子
每個小朋友都必須經歷做功課的過程,而每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都會或多或少地參與孩子的功課。
不管功課完成得如何,父母千萬要記住,不能讓功課成為破壞親子關係甚至家庭和諧的元兇。
父母愛孩子,都希望他們好,所以看到他們面對功課掙扎彷徨時,總是忍不住想幫他們一把,但卻忘了,這是孩子的功課,讓他們學習怎麼解決問題比完成功課更重要。
佛洛蘭德曾經做過實驗記錄,發現孩子只要停在原地思考5秒鐘還沒有行動,爸媽就會忍不住想要代勞。其實這樣會讓孩子很挫折,而很多父母根本沒有發現。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達特洛夫建議,在處理功課上,要讓孩子覺得他們有掌控權。即使孩子覺得功課很難,除非孩子要求,否則不要主動幫忙,更不能在旁邊指手畫腳。
如果實在看不過眼,可以先徵求孩子的意見,「我可以怎麼幫你嗎」、「需要我協助嗎」。
但要記住,最後需要將決定權留給孩子。
學會放手,也是處理孩子功課的一項重要能力。
畢竟,功課是孩子的,這種成敗的體驗也是孩子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