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不要給孩子設限,替孩子們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積極性的最大打擊。
帶姮寶去做周歲體檢時,醫生問我:「寶寶用什麼杯子喝水的?能自己吃飯了嗎?能獨立行走了嗎?」
我說「用吸水杯喝水,吃飯主要還是我們喂,現在還站不穩。」
醫生又問:「這個月份的寶寶可以用敞口杯了。為什麼不讓她鍛鍊自己吃飯呢,平時站立、走路練習得多嗎?」
我回答「孩子太小,亂抓飯菜會弄的到處都是,她自己好像也沒有要走路的意願…」
醫生立馬嚴肅地說「家長首先不要設限,覺得孩子小,就什麼都不讓她做。如果你們什麼都替她做了,她哪還有機會鍛鍊,怎麼進步怎麼成長呢。」
我很汗顏,仔細想想,確實是我們總覺得孩子小又是早產,所以總想著多呵護她一點,不急著讓她自己去學吃飯,也沒引導鼓勵她去多練習爬行走路,反而打擊了她的積極性,導致她在大運動方面發展緩慢。
貳
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
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過於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
叄
積極性對寶寶成長是如此重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去引導、保護孩子的積極性:
1、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給寶寶準備好杯子、碗勺,放手讓她自己去玩,弄髒了也沒關係,比起寶寶技能的提升,多洗衣服又算得了什麼?
如果寶寶想爬、想走,那就給她準備好合適的鞋子,放任她在安全的環境中去爬、去挪步。
2、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鼓勵孩子的愛好選擇。注重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孩子喜歡畫畫、唱歌、跳舞、打球?沒關係,鼓勵孩子一一去嘗試,在學習中尋找確定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
帶孩子去旅遊,去爬山,去逛公園,去看電影,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運動、在娛樂中體驗學習。
3、放手讓孩子去體驗自己決定後的後果,允許孩子犯錯誤,善於在錯誤後積極啟發引導孩子,讓錯誤真正成為成長的機會。
父母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應該是愛和嚴相結合。既要在生活上給予子女適當的父母之愛,又要嚴格要求他們,要捨得放手讓他們去鍛鍊,哪怕磕磕碰碰,受些磨難和挫折。這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才能鍛鍊出人才,讓他們成為真正有作為的人。
4、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有的孩子語言能力強,有的孩子大運動發展好。家長千萬不能只是簡單地比較,就對自己寶寶的不完美苛求責備,更不能因此進行過量強化訓練,揠苗助長。
結束語
孩子教育是個任重而道遠的艱難旅途,科學育兒更是一場持續不懈的修行。作為負責任的家長,為孩子的長遠計,讓我們一起不斷摸索前行!
【我是@媽媽愛姮寶,一位80後的全職寶媽,重視親子教育,熱愛家庭生活。歡迎關注,一起交流、分享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