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班時間8小時,加上一早上班前去參加的Toastmaster活動,我這天有7個小時在開會!如果讓三年前國內的自己聽到這個日程,估計想死的心都會有(都開會了,不做事了麼)。如果一年前的我,也會同樣想屎(英文會聽又聽不懂,說又說不出,急死人了)
但現在的我特別高興,也特別有成就感:我掌握了高效開會的幾個關鍵:自由表達、目的明確、100%在場,接受無知。
自由表達是所有華人參加在英文環境的最大挑戰,也是我幾年前剛開始在洋人公司工作時最大的一個痛點。有觀點想說說不出來,那種感覺記憶猶新。我上一份工作缺乏充分表達的鍛鍊機會,雖然在英文環境工作了兩年半,但一直沒啥提高。在現在公司交流機會多了太多,但自由表達依然是我的瓶頸,但今天,我忽然感覺這個瓶頸被打開了。
根本不是什麼量變到質變,帶來變化的原因有很多,最關鍵的就是一個:mindset(思維模式)。
我開始把注意力從一件事在語言角度要怎麼說,換到了「我要說什麼,要怎麼說,為什麼要說這個」。完全不再擔心語法與時態之類以前會考慮的問題。神奇的是,當我不再考慮這些語言角度的問題,溝通效果以「肉眼可見」的程度提高。而且更神奇的是,我的語法時態也變得更好了。就像櫻木花道在投籃練習時把注意力放在腳上,反而命中率更高了。這是自由表達。
目的明確這點屬於開會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先問自己,這個會議為我創造價值麼?我花在上面的時間值得麼?Agile的工作模式需要有大量的口頭交流,也就是會議,以前我覺得「會開太多,沒時間做事了」,但現在我的理解變了。「會議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特別對於軟體開發領域,很容易進入功能更新的循環,主動型會議可以確保團隊內大家的理解都一致,而且我發現,我有的問題,可能其他人也有。今天在開會時測試工程師就主動來和我說,他很喜歡我現在在開會時向全團隊展現設計的思路與Lo-Fi方案,因為他的任務都是從文檔傳遞的,在開會時看到項目在設計初期的龍骨,有問題他可以直接現場問我,這樣他對於功能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100%在場,這是我觀察自己之前開會時的表現後,給自己確定的一個紀律。只要是在開會,我就保持自己100%在場,不回郵件不看slack message(微信早就不看了)。有幾次我瞥見同事發來的郵件,打算趁開會不重要話題時順手處理一下,一低頭,就錯過了很多關鍵的信息,事後會反饋在自己的工作中。「這個點我們開會時已經決定去掉了,怎麼Bear你的文檔上還在?」
為了保證100%在場,我開會時會關掉所有提醒,並且不去看手機。我也專門練習了幾周冥想中的「noting」技巧,可以讓自己更不容易分心走神(跟著HeadSpace的專門課程練習)。這個紀律可能會增加一些工作量,因為開完會後我還得再花時間處理一些事情,但目前來說這個紀律給我帶來的價值,是足以cover這點代價的。
在中午午餐時間,我去海港旁跑了一圈,不然下午的長會過程中我可能會昏死過去!
最後一條是「接受無知」。我現在碰到不清楚的概念,會馬上提出來問。以前的我會很害羞不好意思問,覺得這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東西。我會想著會後再去查資料自己搞懂,這一是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二是有的東西越拖到後面越不好意思問,變成了負債。現在我的原則是:開完會的我要比開會前聰明一點。問問題是個好方式。
補充說明一下,我們不是每天都這樣開會(那就成國內體制內單位了)。今天只是剛好兩個項目都到了sprint節點,集中到了同一天。二是我們的會是可以隨時跳出的,如果覺得沒有價值,打個招呼出去就行了,都是成年人,自己做決定。三是我們的會每個人都在講話,絕壁不會出現那種一個領導說兩小時,其他人無聊到藏在本子裡刷手機的情況。
你呢?你在開會方面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