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徐徐。
兩個多月前,產品經理大排約我做訪談,為她正在製作的一門教育課程做「目標用戶」調研——大約我一向以刁鑽、難搞「聞名」公司,倘若能說服我,這課就不會差。
作為一位媽媽和曾經的教育工作者,我關注教育話題,也樂於學習好的教育方法,出於工作需要,各種育兒書、各類育兒課程也看了不少,聽了不少。
但對一切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我依然保持天然的戒備心:因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複雜性,不亞於人性。
很難有一種教育理念和方法「絕對正確」,也不存在「一招鮮吃遍天」的制勝絕招。
學習的意義,不在於找到唯一的正確答案,而在於:從單一的標準走向多元思維,拓展認知邊界,在未知面前具備應對技能,同時保持謙卑和更多可能性。
一門好的課程,應該是在方法和認知上給人雙收益的。
所以我對市面上的育兒類課程相當挑剔。
但聽說這次課程的主講人是周軼君,我還是起了好奇心:能拍出《他鄉的童年》這樣的片子,無論是眼界的寬度,還是思維的高度,都不會差。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
既想讓孩子過個快樂的童年,又擔心ta輸在起跑線將來吃更多的苦。
既想讓孩子學業優秀,又希望ta不只是會考試,還能適應未來的變化和挑戰。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或許能找到答案。
「教育的麻煩在於,它的結果可能很久才能看到,但它的對過不允許再試一次。
——周軼君」
周軼君是誰?
戰地記者、央視主持人、製片人、《圓桌派》常駐嘉賓、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編者、教育探索者……這些都是周軼君身上的身份標籤。
但很多人認識她,是從一部全網刷屏、豆瓣評分高達9.0分,被評為「2019年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之一的《他鄉的童年》開始的。
2017年周軼君著作《走出中東》出版的同時,也迎來生命中第一個孩子。
初為人母的周軼君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越長,隨之而來的困惑就越多。
即使是足跡遍布大千世界、視野足夠寬闊的她,也不得不承認過去的那些經驗和套路,在這個名為「育兒」的「極限挑戰」面前統統失靈了。
在焦慮與矛盾的衝擊下,周軼君開始試著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尋找答案。
她走訪了五個國家,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最後又回到中國。
在出發之前,她腦海裡同樣懸著幾個問號——
「芬蘭學校不考試,孩子在國際測試中成績怎麼會那麼好?一個小國家,全球知名創意設計師還那麼多,對他們來講,競爭意味著什麼,成功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日本人做事完美到變態,小時候也這樣嗎?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教育』,究竟和我們理解的是一個概念嗎?」
「印度人口多,大環境裡的公共教育也算不上好,為什麼世界500強裡印度籍的高管那麼多?」
「以色列是個四面樹敵的國家,怎麼還成了『創業治國』每年那麼多中國企業去考察猶太神話,有沒有看過那裡的孩子是在怎麼樣的觀念裡長成的?」
「現在這麼多中國家庭選擇英國留學或遊學,當我們談論『英式貴族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摘自《一部「致童年」的紀錄片:周軼君跨六國的解惑之旅》自述
整趟旅程,對於周軼君而言就是一次探索與發現。
正如周軼君所說,這部片子最大的意義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給到啟迪,讓和她一樣身處高牆之內的父母,看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那樣多種可能。
我們的未來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當你眼界寬闊,看待這些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當你也產生新的疑惑,去尋找就會有所獲。」
但也留下了一個未完的「功課」:
那些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怎麼在我們的體系裡用起來?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既不會讓孩子承受太大壓力,又能讓孩子贏在未來……
這些問題,周軼君老師思考了一年。
在我們和她溝通了近6個月後,終於請到她,在音頻中分享她的見聞、感觸以及深度的思考。
沒錯,周軼君老師始終不願意稱之為「課程」。
即使她是各大平臺力邀的兒童教育大咖,曾深入國內外30多所名校採訪調研,深知不同階段孩子們的問題和家長的養育煩惱,她也從未把自己擺在專家的位置上,始終當自己是一個教育的先行探索者。
這一點,難能可貴。
用腳步丈量這個世界,我們普通人不一定能做到,但周軼君幫我們做到了,並且用她十多年新聞記者和教育先行者的深厚功力,把世界性的視野帶到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這世界蒼茫遼闊,繁華幽深 ,童年的眼睛本來最能與之接通,探究其秘密。如果從童年開始,就被送上一條人為的「成功」傳輸帶,一個勁身不由己往前趕,那豈不是對生命的一筆糊塗帳。
——周軼君」
大家好,我是周軼君。
在我的教育探索旅程中,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不斷聽到這樣一個類似的聲音:當前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業化初期模式之上的,為了迅速培養熟練的工人和士兵,以機械化、標準化、分工化方式「生產」孩子們。
但未來,需要的是,跨學科,複合型,有創造力的人。
社交媒體時代、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像學者赫拉利預言,許多人將來會淪為「無用階層」。
這次新冠疫情告訴我們:這世界說變就變。未來,說來就來。
面對可能的巨變,僅僅告訴我們的孩子,未來他們都將成為「普通人」.
可能並不夠,我希望探討,如何讓孩子們成為「最好的自己」,是否社會意義上的「成功」或「普通」並不重要,只有成為最好的自己——
無論面對什麼變化,他們的內心才可能找到快樂和安定。
身為家長,我們必須不斷了解外界的變化,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家庭,作為一個最小的教育空間,最適合首先做出這樣的轉變。
只有家庭,才能做出針對不同孩子、精準的教育選擇。
在這套音頻課程中,我將與您分享,世界上多樣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到家庭生活場景中來的實際操作方法。
比如,日本的童年教育,一方面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逼著他們自律,另一方面又盡情釋放天性,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也找到這樣的平衡?
英國最好的公學都很難進,也非常昂貴,可是他們的理念卻是免費的——
這些理念我們也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體育運動中,最看重的品質是什麼?
如何閱讀,幫助孩子成為一個開闊的人?
如何演講,讓孩子從小具備自信與溝通能力?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或許像芬蘭人那樣極具耐心、量體裁衣式的教育方法,只能在家庭中實現。
而印度人愛提問,愛質疑,又擅長動手解決問題,培養出了全世界最棒的CEO們……
他們的方法或許能幫我們化解不少教育中的難題。
除了一路採訪的見聞,我在這裡,也融合了自己多年的國際記者與海外求學的經歷,一併拿出來與您共同探索。
我個人,首先特別注重觀念的探討,有了觀念的堅定,或者改變,才可能有尋求方法的可能。
所以,我會縱向、橫向舉例,拓寬大家的視野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同時,作為一名母親,我也願意與您分享自己每日的親身經歷,日常的實踐,甚至曾經的失敗。
希望您也看到,做錯了並不可怕,不反思不去借鑑才是越走越窄。
從拍《他鄉的童年》紀錄片到現在,我的孩子們也都長大了快兩歲。
一路上我的心態發生了許多改變,也摸索了許多不同的方法。
想說的是,無論在哪裡,最好的教育都是樸素的,符合自然邏輯的。
不用金錢作為衡量標準,但父母的用心與否。
觀念如何,會產生大大不同效果。
如果您也認同這一點,那麼請加入我,一起成為教育的探索者。
為什麼我建議你一定聽聽周軼君老師的課?
它適用於每一個父母收聽,不管你是熱衷於雞娃,還是像我一樣是佛系媽媽。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知道但是做不到,實際是,我們其實並不知道。
所以,正如周軼君老師說的,消除焦慮的辦法,就是把未知變成已知。
我之前看《他鄉的童年》,包括德國的一些幼兒園紀錄片(德國人口不到世界1.1%,卻拿走了諾貝爾獎成立以來將近50%的獎項,教育方面有很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於他們倡導的「現象教學」(也叫「跨學科教學」,指的是,用一種生活中可以見到的現象,把學科教育,語文,數學,外語,電腦操作等等所有都串聯起來。在一個主題下,打通知識之間的分界線。這也被認為是面向未來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心嚮往之。
但總覺得,這樣的教學需要極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體系來支撐,家長個人很難做點什麼。
但周軼君老師不但分享了芬蘭的現象教學具體是怎麼做的,還給到了實際操作思路。
比如可以用設計「長作業」(需要花較長時間完成的作業)的方式,帶動孩子打破知識邊界,如「買車」主題,可學習數學、工程學、廣告學、品牌歷史、溝通銷售技巧。
「一周大廚」可以讓孩子設計菜單、做飯、計算卡路裡,了解營養學與生物學知識。
外賣小哥是一個怎樣的群體?從哪裡來?平均每天接多少單?(可以用上數學、統計、人口分布、收入對比,簡單採訪一個快遞員)
如果孩子的時間已經被佔得太滿,哪怕利用一起吃飯的時間,起個話題嘗試和孩子交流,也是一種開始。
……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不一定可以照搬過來,但它的精髓,卻是可以被無處不在地用起來。
這些理念和方法,也被周軼君老師化用在了日常的點點滴滴,非常具有參考性。
比如,親子陪伴有時讓媽媽們很傷腦筋,周軼君老師提供的思路和方法也讓人眼前一亮:不需要嚴格區分成人和孩子的時間,讓孩子一起來做大人事。
舉個例子。
媽媽在整理房間,孩子卻一直在旁邊要求一起玩,媽媽只想快點把東西收完。
怎麼辦?
周軼君老師分享了自己的做法:給孩子一沓空白的標籤貼紙,請他幫忙寫下各個柜子裡都有什麼。
沒想到,還不會寫字的兒子竟然還玩出了創意。把「旅行用護膚品」標籤畫成了一架飛機和一個有蓋的瓶子,把毛衣畫成了一件衣服上面有一根根的毛。安安靜靜地幫媽媽一起整理完。
而且,這些充滿童趣的標籤還真都能用上。
小小的一個思路改變,既開發了孩子的創意和動手能力,也讓媽媽脫身做自己的事情。其他媽媽們借鑑起來也非常簡單好操作。
這樣的例子在周軼君老師的課程裡還有很多很多。
又比如,孩子不遵守規則怎麼辦?
周軼君老師的做法是,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
我在錄製音頻課程的時候,跟孩子們說,這段時間請不要敲門,起初他們不是忘了就是沒遵守,後來我請他們幫設計一個「錄製中」的牌子貼在門口,果然他們不但自己不來敲門,還當起了守門員,提醒家裡其他人安靜。好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是你還沒意識到在教育,而輕舟已過萬重山。
課程一經推出,評論區也是清一色的好評
一句話,「非常有見地!非常值!」
對於普通家長來說,我們很難去廣闊的世界探索「最好」的教育,去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我們甚至都沒有條件給孩子選一所「最好」的學校。
周軼君老師的課,恰好提供了這樣一種視野,並且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把家變成最好的學校。
據我所知,這樣的課程,市面上非常稀缺。
所以,今天我負責任地把這門好課推薦給你。掃碼即可試聽。
相信我,你會愛上這個大腦性感正直謙遜的女子。
讓你看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