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君:消除這代父母焦慮的辦法,就是把未知變成已知

2021-02-27 Momself

大家好,我是徐徐。

兩個多月前,產品經理大排約我做訪談,為她正在製作的一門教育課程做「目標用戶」調研——大約我一向以刁鑽、難搞「聞名」公司,倘若能說服我,這課就不會差。

作為一位媽媽和曾經的教育工作者,我關注教育話題,也樂於學習好的教育方法,出於工作需要,各種育兒書、各類育兒課程也看了不少,聽了不少。

但對一切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我依然保持天然的戒備心:因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複雜性,不亞於人性。

很難有一種教育理念和方法「絕對正確」,也不存在「一招鮮吃遍天」的制勝絕招。

學習的意義,不在於找到唯一的正確答案,而在於:從單一的標準走向多元思維,拓展認知邊界,在未知面前具備應對技能,同時保持謙卑和更多可能性。

一門好的課程,應該是在方法和認知上給人雙收益的。

所以我對市面上的育兒類課程相當挑剔。

但聽說這次課程的主講人是周軼君,我還是起了好奇心:能拍出《他鄉的童年》這樣的片子,無論是眼界的寬度,還是思維的高度,都不會差。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


既想讓孩子過個快樂的童年,又擔心ta輸在起跑線將來吃更多的苦。

既想讓孩子學業優秀,又希望ta不只是會考試,還能適應未來的變化和挑戰。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或許能找到答案。

「教育的麻煩在於,它的結果可能很久才能看到,但它的對過不允許再試一次。

——周軼君」

周軼君是誰?

戰地記者、央視主持人、製片人、《圓桌派》常駐嘉賓、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編者、教育探索者……這些都是周軼君身上的身份標籤。

但很多人認識她,是從一部全網刷屏、豆瓣評分高達9.0分,被評為「2019年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之一的《他鄉的童年》開始的。

 

2017年周軼君著作《走出中東》出版的同時,也迎來生命中第一個孩子。

初為人母的周軼君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越長,隨之而來的困惑就越多。 

即使是足跡遍布大千世界、視野足夠寬闊的她,也不得不承認過去的那些經驗和套路,在這個名為「育兒」的「極限挑戰」面前統統失靈了。

在焦慮與矛盾的衝擊下,周軼君開始試著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尋找答案。

她走訪了五個國家,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最後又回到中國。


在出發之前,她腦海裡同樣懸著幾個問號——

 

「芬蘭學校不考試,孩子在國際測試中成績怎麼會那麼好?一個小國家,全球知名創意設計師還那麼多,對他們來講,競爭意味著什麼,成功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日本人做事完美到變態,小時候也這樣嗎?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教育』,究竟和我們理解的是一個概念嗎?」

「印度人口多,大環境裡的公共教育也算不上好,為什麼世界500強裡印度籍的高管那麼多?」

「以色列是個四面樹敵的國家,怎麼還成了『創業治國』每年那麼多中國企業去考察猶太神話,有沒有看過那裡的孩子是在怎麼樣的觀念裡長成的?」

「現在這麼多中國家庭選擇英國留學或遊學,當我們談論『英式貴族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摘自《一部「致童年」的紀錄片:周軼君跨六國的解惑之旅》自述

整趟旅程,對於周軼君而言就是一次探索與發現

正如周軼君所說,這部片子最大的意義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給到啟迪,讓和她一樣身處高牆之內的父母,看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那樣多種可能。

我們的未來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當你眼界寬闊,看待這些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當你也產生新的疑惑,去尋找就會有所獲。」



但也留下了一個未完的「功課」:

那些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怎麼在我們的體系裡用起來?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既不會讓孩子承受太大壓力,又能讓孩子贏在未來……

這些問題,周軼君老師思考了一年。

 

在我們和她溝通了近6個月後,終於請到她,在音頻中分享她的見聞、感觸以及深度的思考。

 

沒錯,周軼君老師始終不願意稱之為「課程」。

 

即使她是各大平臺力邀的兒童教育大咖,曾深入國內外30多所名校採訪調研,深知不同階段孩子們的問題和家長的養育煩惱,她也從未把自己擺在專家的位置上,始終當自己是一個教育的先行探索者。

 

這一點,難能可貴。

用腳步丈量這個世界,我們普通人不一定能做到,但周軼君幫我們做到了,並且用她十多年新聞記者和教育先行者的深厚功力,把世界性的視野帶到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


這世界蒼茫遼闊,繁華幽深 ,童年的眼睛本來最能與之接通,探究其秘密。如果從童年開始,就被送上一條人為的「成功」傳輸帶,一個勁身不由己往前趕,那豈不是對生命的一筆糊塗帳。

——周軼君

大家好,我是周軼君。

在我的教育探索旅程中,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不斷聽到這樣一個類似的聲音:當前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業化初期模式之上的,為了迅速培養熟練的工人和士兵,以機械化、標準化、分工化方式「生產」孩子們。

但未來,需要的是,跨學科,複合型,有創造力的人。

     

社交媒體時代、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像學者赫拉利預言,許多人將來會淪為「無用階層」。

這次新冠疫情告訴我們:這世界說變就變。未來,說來就來。

 

面對可能的巨變,僅僅告訴我們的孩子,未來他們都將成為「普通人」.

 

可能並不夠,我希望探討,如何讓孩子們成為「最好的自己」,是否社會意義上的「成功」或「普通」並不重要,只有成為最好的自己——

 

無論面對什麼變化,他們的內心才可能找到快樂和安定。

身為家長,我們必須不斷了解外界的變化,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家庭,作為一個最小的教育空間,最適合首先做出這樣的轉變。

只有家庭,才能做出針對不同孩子、精準的教育選擇。

 

在這套音頻課程中,我將與您分享,世界上多樣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到家庭生活場景中來的實際操作方法。

比如,日本的童年教育,一方面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逼著他們自律,另一方面又盡情釋放天性,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也找到這樣的平衡?

 

英國最好的公學都很難進,也非常昂貴,可是他們的理念卻是免費的——

這些理念我們也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體育運動中,最看重的品質是什麼?

如何閱讀,幫助孩子成為一個開闊的人?

如何演講,讓孩子從小具備自信與溝通能力?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或許像芬蘭人那樣極具耐心、量體裁衣式的教育方法,只能在家庭中實現。

而印度人愛提問,愛質疑,又擅長動手解決問題,培養出了全世界最棒的CEO們……

他們的方法或許能幫我們化解不少教育中的難題

 

除了一路採訪的見聞,我在這裡,也融合了自己多年的國際記者與海外求學的經歷,一併拿出來與您共同探索。

 

我個人,首先特別注重觀念的探討,有了觀念的堅定,或者改變,才可能有尋求方法的可能。

 

所以,我會縱向、橫向舉例,拓寬大家的視野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同時,作為一名母親,我也願意與您分享自己每日的親身經歷,日常的實踐,甚至曾經的失敗。

希望您也看到,做錯了並不可怕,不反思不去借鑑才是越走越窄


     

從拍《他鄉的童年》紀錄片到現在,我的孩子們也都長大了快兩歲。

 

一路上我的心態發生了許多改變,也摸索了許多不同的方法。

想說的是,無論在哪裡,最好的教育都是樸素的,符合自然邏輯的

 

不用金錢作為衡量標準,但父母的用心與否。

 

觀念如何,會產生大大不同效果。

 

如果您也認同這一點,那麼請加入我,一起成為教育的探索者。

為什麼我建議你一定聽聽周軼君老師的課?

它適用於每一個父母收聽,不管你是熱衷於雞娃,還是像我一樣是佛系媽媽。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知道但是做不到,實際是,我們其實並不知道。

所以,正如周軼君老師說的,消除焦慮的辦法,就是把未知變成已知。

我之前看《他鄉的童年》,包括德國的一些幼兒園紀錄片(德國人口不到世界1.1%,卻拿走了諾貝爾獎成立以來將近50%的獎項,教育方面有很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於他們倡導的「現象教學」(也叫「跨學科教學」,指的是,用一種生活中可以見到的現象,把學科教育,語文,數學,外語,電腦操作等等所有都串聯起來。在一個主題下,打通知識之間的分界線。這也被認為是面向未來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心嚮往之。

但總覺得,這樣的教學需要極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體系來支撐,家長個人很難做點什麼。

但周軼君老師不但分享了芬蘭的現象教學具體是怎麼做的,還給到了實際操作思路。

比如可以用設計「長作業」(需要花較長時間完成的作業)的方式,帶動孩子打破知識邊界,如「買車」主題,可學習數學、工程學、廣告學、品牌歷史、溝通銷售技巧。

「一周大廚」可以讓孩子設計菜單、做飯、計算卡路裡,了解營養學與生物學知識。

外賣小哥是一個怎樣的群體?從哪裡來?平均每天接多少單?(可以用上數學、統計、人口分布、收入對比,簡單採訪一個快遞員)

如果孩子的時間已經被佔得太滿,哪怕利用一起吃飯的時間,起個話題嘗試和孩子交流,也是一種開始。

……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不一定可以照搬過來,但它的精髓,卻是可以被無處不在地用起來。


這些理念和方法,也被周軼君老師化用在了日常的點點滴滴,非常具有參考性。

比如,親子陪伴有時讓媽媽們很傷腦筋,周軼君老師提供的思路和方法也讓人眼前一亮:不需要嚴格區分成人和孩子的時間,讓孩子一起來做大人事。

舉個例子。


媽媽在整理房間,孩子卻一直在旁邊要求一起玩,媽媽只想快點把東西收完。

怎麼辦?

周軼君老師分享了自己的做法:給孩子一沓空白的標籤貼紙,請他幫忙寫下各個柜子裡都有什麼。

沒想到,還不會寫字的兒子竟然還玩出了創意。把「旅行用護膚品」標籤畫成了一架飛機和一個有蓋的瓶子,把毛衣畫成了一件衣服上面有一根根的毛。安安靜靜地幫媽媽一起整理完。

而且,這些充滿童趣的標籤還真都能用上。

小小的一個思路改變,既開發了孩子的創意和動手能力,也讓媽媽脫身做自己的事情。其他媽媽們借鑑起來也非常簡單好操作

這樣的例子在周軼君老師的課程裡還有很多很多。

又比如,孩子不遵守規則怎麼辦?


周軼君老師的做法是,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

我在錄製音頻課程的時候,跟孩子們說,這段時間請不要敲門,起初他們不是忘了就是沒遵守,後來我請他們幫設計一個「錄製中」的牌子貼在門口,果然他們不但自己不來敲門,還當起了守門員,提醒家裡其他人安靜。

好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是你還沒意識到在教育,而輕舟已過萬重山。


課程一經推出,評論區也是清一色的好評

一句話,「非常有見地!非常值!」

對於普通家長來說,我們很難去廣闊的世界探索「最好」的教育,去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我們甚至都沒有條件給孩子選一所「最好」的學校。

周軼君老師的課,恰好提供了這樣一種視野,並且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把家變成最好的學校。

據我所知,這樣的課程,市面上非常稀缺。

所以,今天我負責任地把這門好課推薦給你。掃碼即可試聽。

相信我,你會愛上這個大腦性感正直謙遜的女子。

讓你看見世界
 做有視野的父母,培養獨立、有生命力的孩子!

相關焦點

  • 靠著已知的恩典,度過未知的人生
    後來我發現,基督徒的人生,也是未知的。未知代表著生活中存在許多的變數,我們無法預知,也無法控制。這樣的感受其實不太好,因為人總想要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一生會怎麼樣?當我們信主後,我們知道我們得救了,但卻不會立刻去天堂。我們還是要繼續在這個未知的世界生活,我們對未來是未知,甚至我們對自己也是未知的。
  • 專訪丨周軼君:教育孩子,我們是不是捨本逐末了?
    作為知名戰地記者、國際議題作家、電視主持人,周軼君在有孩子之前,認為「重複」正是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這件事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它引發焦慮,尋求速決,很少令人身心愉悅。有了孩子之後,她自然也不得不面對,做父母更像「無證駕駛」,未來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 周軼君:紀錄片本身就是去看見被忽視的
    每天一醒來,就會在想這件事是真的嗎?怎麼這世界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太突然了。我覺得我們都被徹底地改變了。 《他鄉的童年》預告片 GZDOC:繼第一部紀錄片作品《他鄉的童年》後,您現在也在拍攝新的紀錄片。
  • 這就是父母的焦慮毫無意義的理由
    他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我們的孩子,都是一隻薛丁格的狗。怎麼回事?讀下去就會知道。理性,而且接地氣的分析,耐心讀完,會有啟發!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像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你無法決定的。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周軼君說,「我做過多年國際新聞記者,對我來說解決困惑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出去看。」這一看,像是打開了萬花筒。在日本,幼兒園小朋友在坡地上攀爬奔跑,通過大聲喊叫解放身體,課程教育和習慣養成教育都強調從小培養集體性,甚至有些幼兒園的門都設計成關不嚴的樣子,提醒小朋友隨手關門,養成嚴謹、有始有終的習慣。
  • 孩子考試壓力大太焦慮?教孩子「反焦慮思維」,消除不必要的焦慮
    &34;這一句話常常會出自很多家長的嘴裡,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壓力也很大。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過就是在學校裡面學習,比起我們工作簡直太輕鬆了,但其實孩子每一次考試都會有考試焦慮,像中考、高考這些決定孩子未來就業方向的重大考試,孩子往往都會因為考試的壓力而產生過大的焦慮,從而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 周軼君:關於人生和成長,我們可以更鬆弛一點
    陳秋菊:因為我們在四川,沒有海,而這些鄉村孩子的眼裡並不知道海是什麼樣,儘管課文會描寫得很好,但他們沒有辦法去想像或是沒辦法親眼看到,可能也有各種圖片,但是他們沒有那種切身經歷。周軼君:你給他們看你拍的那些照片的時候,他們是什麼反應?陳秋菊:很激動。
  • 周軼君
    當年即將大學畢業的周軼君,在老師和同學們驚訝的目光中,放棄去外交部考試的名額,一門心思投考新華社國際部,卻被告知「我們不要女生。」然而,這一句話沒有打退倔強的周軼君。還是因為「認死理兒」,她成為「駐中東記者周軼君」……當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中國第一次派記者直接參與海外戰爭報導的時候,做唐師曾那樣的戰地記者,就成為周軼君心裡的願望。帶著這樣的願望,周軼君「潛伏」在新華社,一邊利用日常工作磨練自己作為記者的基本功,一邊等待著外派採訪的機會。就這樣蟄伏了4年,周軼君終於等到了出國駐站的機會。
  • 小學生被父母叫去感受高考:父母的焦慮,是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這哪裡是感受高考,只是感受父母的焦慮而已。」深以為然!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不確定性的擔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這種設計和控制的意識,不僅使父母自己在育兒焦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 周軼君:關於人生和成長,我們可以更鬆弛一點丨明薦
    陳秋菊:因為我們在四川,沒有海,而這些鄉村孩子的眼裡並不知道海是什麼樣,儘管課文會描寫得很好,但他們沒有辦法去想像或是沒辦法親眼看到,可能也有各種圖片,但是他們沒有那種切身經歷。周軼君:你給他們看你拍的那些照片的時候,他們是什麼反應?陳秋菊:很激動。
  • 周軼君:記錄過中東的戰火,如今拍出跨文化教育紀錄片
    走了一圈再回來的周軼君覺得,這可能是一種誤區,「如果你看得足夠多,眼界足夠寬廣,會發現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性。」周軼君在上海長大,父母都是普通職工,她在普陀區的一條街上從幼兒園讀到高中。生在上海對她最大的影響,是從小就能接觸到很多國際化的事物。她記得小時候看過日本攝影師久保田博二的展覽,對攝影、對視覺的興趣就是在那次點燃的。
  • 幼兒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掌握這幾點消除路徑,輕鬆帶娃
    學前階段幼兒有著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其中小班階段尤為強烈。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初離父母心理不適應。在上小班之前,有些孩子經過了託班的過渡,分離焦慮症狀要輕一些。大部分幼兒沒有經過託班,他們屬於初次離開父母,進入到陌生的環境生活。離開了父母的呵護,面對相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心理上有著較強的不適應性。
  • 從戰地玫瑰、國際記者,到口碑炸裂紀錄片導演,周軼君的傳奇人生
    在這個巴以衝突的核心地區,周軼君一待就是兩年多成為孩子媽媽後,周軼君也和很多中國家長一樣,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充滿焦慮。以前的價值體系和育兒經驗,不再適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周軼君勸她的觀眾們轉換心態,模式無法移植,理念卻可以借鑑。「看到比我們好的(模式),如果去理解這背後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這麼想,已經能得到很多啟發。我不用拷貝別人怎麼做,而是去想在我自己的環境裡,我可以怎麼做。」
  • Cowen主席:新冠疫情成為「已知的未知」
    我以前曾寫過,在評估市場時使用拉姆斯菲爾德(Don Rumsfeld,美國前國防部長)規則有什麼好處,這個規則指任何複雜的情況都存在以下三種情形: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和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
  • 周軼君: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正是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這件事情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它引發焦慮,尋求速決,很少令人身心愉悅。我曾經莽撞地行走在世界各地。有了孩子後,以為會停頓下來,但很快發現在過去經驗的「小世界」裡容易陷入困境。首先是語言的貧乏。「媽媽,你不要走。」
  • 消除愛滋病恐懼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微笑面對恐艾,加油奧利給!
    我父母催我生孩子,可是我根本不敢和老婆發生性關係。我得立馬解決這個問題。陳醫生想告訴您,過去的我們無法去更改,也無需去評判,後悔,是有用的,它至少能夠在未來提醒您,不要再去做同樣的事,這條路不好走我們就換一條路。現在的恐艾,它也並不是一件壞事,雖然它讓您恐懼、不安、焦慮、強迫、抑鬱,甚至有些恐友還想過結束生命,陳醫生希望您不要幹傻事。如同網絡流行語奧利給一樣,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
  • 周軼君:被性侵女生多數拒絕指證王傑 或因不願失去助學金
    周軼君:出來是不是也可以做你的工作了? 竇文濤:是吧? 周軼君:三觀是不是得隨你了? 竇文濤:知道男孩兒還是女孩嗎? 周軼君:是男孩。 竇文濤:男孩兒那三觀肯定隨我。 周軼君:不對,你這三觀好像。 竇文濤:我這三觀都是不吃虧的三觀,知道嗎?包他不吃虧。
  • 運營思維:面對已知問題和未知問題的解決思路
    縱觀電商新領域遇到的所有問題,無外乎兩種,已知的,和我之前運營工作類似,可以借鑑解決的;未知的,比如品類問題,是第一次接觸,選品定生死,也是近來才慢慢領悟到,如何解決呢,繼續往下看。一、面對已知問題的解決思路做熟悉的工作的確是得心應手,遇到已知的問題也是有胸有成竹的把握解決的。
  • 戰地記者周軼君以媽媽身份探訪六國教育,拍成這部紀錄片
    正是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這件事情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它引發焦慮,尋求速決,很少令人身心愉悅。我曾經莽撞地行走在世界各地。有了孩子後,以為會停頓下來,但很快發現在過去經驗的「小世界」裡容易陷入困境。首先是語言的貧乏。「媽媽,你不要走。」兒子趴在拉杆箱上,計程車已到樓下。
  •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母親|專訪《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周軼君:實際上作為一名國際記者來說,關注所有社會上大家關注的問題,都是很自然的。我想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我有兩個孩子,所以會讓我關注到教育這個議題。當中我會發現有很多令我自己也困惑的事情,尤其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中國的父母再往上可借鑑的並不多,因為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和我們的眼界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