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小班教學工作中,許多教師深有體會,孩子們離開父母之後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狀態,對其進行分析並尋找解決方案是提高小班教育教學的重要問題。
1.分離焦慮表現。
因為小班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他們從完全生活在家庭環境到家庭、幼兒園兩點一線,入園時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情緒。有的孩子哭著鬧著,甚至抱著爸爸媽媽的腿也不肯進園;有的進園之後悶悶不樂,一副不開心的樣子;也有的孩子就盼著每天早點放學。
2.原因分析。
學前階段幼兒有著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其中小班階段尤為強烈。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初離父母心理不適應。在上小班之前,有些孩子經過了託班的過渡,分離焦慮症狀要輕一些。大部分幼兒沒有經過託班,他們屬於初次離開父母,進入到陌生的環境生活。離開了父母的呵護,面對相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心理上有著較強的不適應性。
二是對幼兒園有恐懼心理。在進入幼兒園學生生活之前,有些家長經常嚇唬孩子:再不聽話就把他送到幼兒園去。當孩子們真的到幼兒園學習生活時,過去一些類似的話語會在他們的心底產生陰影,不知不覺中對幼兒園有排斥的心理反應,對進入幼兒園學習有著恐懼心理,更加不願離開父母。
三是新環境適應能力較差。有些孩子剛開始進入幼兒園時,分離焦慮情緒還不太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嚴重。這是因為他們進入了新的環境,學習生活適應能力較差,沒有能夠有效的融入到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人群。與此相對應的,更加懷念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不知不覺中加劇了分離消極情緒。
消除幼兒小班階段的分離情緒,需要認真分析其原因,從源頭入手對其進行突破。
1.家校聯動營造「幼兒園好玩」濃厚氛圍。
要想讓孩子們消除分離焦慮情緒,必須讓他們在潛意識中增加對幼兒園的興趣。在平時的生活中,特別是剛進入幼兒園的這一段時期,要經常向孩子們灌輸:幼兒園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地方,有老師帶著大家唱歌、跳舞,有好玩的、好吃的。可以搜集一些幼兒園的美麗圖片,讓孩子們心理產生嚮往,渴望早點到幼兒園去。經過這樣的心理暗示,孩子們更加樂意接受幼兒園,到了幼兒園之後開開心心學習生活,不知不覺中淡化了與父母的分離焦慮情緒。
2.家長平時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強,進入幼兒園之後各方面能夠應對自如,無論是自己整理學習物品,還是自己吃飯、自己午睡等,在幼兒園的各個方面生活得開開心心,在同伴面前表現得非常優秀。這樣的背景下,孩子們就會淡化對父母的思念,緩解對離開父母到幼兒園學習與生活的心理壓力。因此,強化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特別是吃飯、整理內務、就寢等方面自理能力,對提高孩子們在園生活學習積極狀態,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教師對孩子始終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
孩子們進入到幼兒園之後,父母甚至兩代人圍著自己轉的環境不復存在,孩子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環境,從被關注、被呵護、被關心的環境,到大家一起學習生活的環境,孩子們在心理上有一些落差。對此,教師一定要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讓孩子們從被父母呵護的環境轉移到被老師關愛的環境中來。老師和孩子們交流的每一句話都要仔細斟酌,要有鼓動性,要體現對孩子們的激勵,語氣要溫和。哪怕就是孩子們犯了錯誤,也要耐心細緻地指出來,而不能簡單訓斥,否則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們的激情降低,分離焦慮情緒就會油然而生,從而對在園學習生活產生牴觸情緒。
4.注意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
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還與幼兒的生活能力差相關,在幼兒園不會做力所能及的事,這種不適應同樣會引起幼兒緊張、焦慮。因此,在入園請家長給予幼兒生活技能上的指導。例如要求幼兒做好吃飯,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穿脫衣褲、鞋子,自己拿玩具等。還要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如按時午睡,按時起床,按時遊戲活動等之類。
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裡開心地玩,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做事遇到了困難或受了批評,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或找出做錯事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勇於克服困難,承認並改正錯誤,做個堅強的孩子。送孩子上學時,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為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為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總之,在幼兒小班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聚合資源消除幼兒分離焦慮情緒,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廣大教師應當著眼於孩子更好的學習成長和心理素質培養,認真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