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軼君:紀錄片本身就是去看見被忽視的
周軼君不僅是一名導演,她也曾是新華社駐巴以地區的戰地記者和鳳凰衛視的資深國際記者,長年奔波在國際熱點地區,經歷了尼泊爾改制,朝韓危機,戰後阿富汗、伊拉克重建等一系列變革。隨筆《在埃及數駱駝》被編進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第二學期課本,在國內,她還是《圓桌派》的常駐嘉賓。
-
周軼君:馬丁-路德金也嫖娼 其公德令人尊敬
周軼君:薄遲早是要出事的。竇文濤:最絕的是什麼?周軼君:然後現在還有加了一個蠻幹也是不行的。竇文濤:怎麼蠻幹也是不行的,蠻子,那跟我記憶不同,我記憶不同,我說的是最絕的就是說薄為什麼要出事呢?叫薄不怕,怕的是谷開來。
-
周軼君:記錄過中東的戰火,如今拍出跨文化教育紀錄片
周軼君在機場值機櫃檯前說,然後拿起手機繼續跟我聊關於教育的話題。這是8月15日下午,周軼君籌劃拍攝了近一年、跨越六個國家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剛在西安殺青。來不及休息,她在機場將裙裝換成便裝,無縫銜接下一輪行程的連軸轉:先上青藏高原,在海拔4800米的三江源地區完成一個英文紀錄片的出鏡工作,第二天凌晨四點就要起床;再過兩天,她要飛往武漢,去採訪江豚保護的環境專家。
-
專訪丨周軼君:教育孩子,我們是不是捨本逐末了?
作為知名戰地記者、國際議題作家、電視主持人,周軼君在有孩子之前,認為「重複」正是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這件事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它引發焦慮,尋求速決,很少令人身心愉悅。有了孩子之後,她自然也不得不面對,做父母更像「無證駕駛」,未來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
周軼君:消除這代父母焦慮的辦法,就是把未知變成已知
——周軼君」周軼君是誰?戰地記者、央視主持人、製片人、《圓桌派》常駐嘉賓、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編者、教育探索者……這些都是周軼君身上的身份標籤。 ——摘自《一部「致童年」的紀錄片:周軼君跨六國的解惑之旅》自述整趟旅程,對於周軼君而言就是一次探索與發現。正如周軼君所說,這部片子最大的意義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給到啟迪,讓和她一樣身處高牆之內的父母,看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那樣多種可能。
-
周軼君:被性侵女生多數拒絕指證王傑 或因不願失去助學金
周軼君:聽你的聲音聽得比較多,是嗎? 竇文濤:沒錯,他就天天胎教,聽著咱們這個聲音。 周軼君:出來是不是也可以做你的工作了? 竇文濤:是吧? 周軼君:三觀是不是得隨你了? 竇文濤:知道男孩兒還是女孩嗎? 周軼君:是男孩。 竇文濤:男孩兒那三觀肯定隨我。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比如,周軼君借疫情大流行給孩子們講全球化。這些孩子七八歲,還有年紀更小的。周軼君說。你會在孩子20歲時,對他\她說什麼?在日本一集中,蓮花幼兒園秋田園長面試家長時有一道題:您會在孩子20歲時對他\她說什麼?周軼君的答案只有四個字:出去看唄!不過孩子20歲之前,家長應該做什麼?對這道「題」,周軼君的答卷很長。「在孩子出去闖蕩之前,我能做的事情是養成他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
從戰地玫瑰、國際記者,到口碑炸裂紀錄片導演,周軼君的傳奇人生
最近又看了「有錢就開張,沒錢多休息」的圓桌派,還是那麼喜歡其中的周軼君。周軼君深切的體會到戰爭中人們地獄般式的生活。這種直面生死的生活,也讓她徹底去掉了當初申請外派時的虛榮心。記得做過戰地記者的水均益曾經說過,在戰場上那種子彈貼著頭皮飛的壓力下,真的會一夜白頭。對周軼君來說,女性的身份給她帶來更多的不便,即使穿著黑色長袍,用頭巾包著頭只漏出半張臉,她還是會收到當地人的攻擊和騷擾。
-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母親|專訪《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周軼君:其實在片子當中幾乎所有的教育的風格政策,都是跟當地的文化背景有關的。 周軼君:「中國式教育」和「西方教育」,這些大的詞彙的確是有時候代表了我們一定的共識。但是,像老子說的,名可名非常名。它就是一個詞,你叫它什麼名字的這麼一個東西。
-
周軼君:瑞士是朝鮮對外通道 留學將影響金正雲
鳳凰衛視7月31日《國際新聞》節目播出「周軼君:瑞士是朝鮮對外通道 留學將影響金正雲」以下為文字實錄:薩文(主持人):好,現場馬上請來周軼君,軼君你好。周軼君(國際問題研究員):你好,薩文。周軼君:是的,我們剛剛這段裡面講到了,「奶酪外交」這樣4個字,朝鮮跟瑞士之間的交往,確實是從吃開始,但它並不是從奶酪先開始的,最開始是糧食。在90代的時候,朝鮮鬧大饑荒,瑞士就成為第一個援助它的一個外國,從此以後瑞士就成為朝鮮對外一個隱形的通道。因為朝鮮跟美國之間並沒有建立一個正式的外交關係,很多的信息是通過這樣一個中立國傳遞出去的。
-
周軼君:關於人生和成長,我們可以更鬆弛一點
——周軼君芬蘭:平等與信任的教育理念周軼君 x 李玫瑾 x 陳秋菊(來源 | 看理想節目《你好,童年》)1.你忘記了,教孩子抬頭看看天空周軼君:我之前跟陳秋菊老師溝通的時候,她給我講了個故事,讓我特別感動,她說,對於鄉村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眼界不夠開闊,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看世界。
-
周軼君:關於人生和成長,我們可以更鬆弛一點丨明薦
周軼君:你們說的這個讓我想起了好多好多事情,特別有意思。包括看天這個事情,因為在古希臘語裡,人就是被稱為「朝上看的動物」,因為只有人會朝天上看,而動物幾乎都是朝地上看的。周軼君:我發現很多家長會存在一種思維模式,就是「結果導向」。就以我自己為典型,我們經常會問:這有什麼用?這能幹什麼?陳秋菊:做了有什麼結果。周軼君:對,其實剛才我們的討論裡就是在說明,過程很重要。
-
周軼君: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一、不說教,只有極致到教育瞬間的體驗;二、不迷信國外,裝了一肚子「中國式家長的問題」,並一直致力於尋找答案;三、作者,周軼君,一位有豐富閱歷、有國際視野、有見地的記者、主持人……也是,一位積極思考孩子教育,並實踐於生活的高知母親。
-
周軼君:【向世界的好教育方法】
您好,您需要的課程周軼君:【向世界的好教育方法】我們這裡都有。
-
周軼君: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本著重新審視教育的初衷,周軼君沒有限制住自己的視線,她探訪了5個國家,從孩子的角度,也從成人的角度,感受他鄉的教育,然後回到中國,回看中國的教育。今年8月,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優酷獨家播出了。
-
戰地記者周軼君以媽媽身份探訪六國教育,拍成這部紀錄片
三明治今天推薦我們的朋友,戰地記者周軼君拍成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她以媽媽身份探訪了六個國家的教育,在紀錄片裡分享她探訪六國的解惑之旅,解開孩子教育的秘密。周軼君製作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8月28日在優酷獨播一個母親在路上 作者:周軼君,國際議題記者和寫作者,紀錄片製作人、主持人,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十幾歲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冒出一個念頭:我可不要小孩,否則還得把學車的過程再給他們教一遍,太煩人了。
-
周軼君獨家報導:金正雲曾就讀的瑞士學校
至今沒有公開露過面,有媒體披露說,他曾經在中立國瑞士生活和學習多年,於是鳳凰衛視記者最近就前往金正雲可能就讀過的瑞士小學,看看當時十歲左右的金正雲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請看周軼君的獨家報導。走進金正雲或曾就讀的瑞士學校解說:學校位於伯爾尼郊外的富裕住宅區,學生大多數是外交官子女或富家子弟。
-
一部「致童年」的紀錄片:周軼君跨六國的解惑之旅
周軼君 所以然工作室作者 周軼君,國際議題記者和寫作者,紀錄片製作人、主持人,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主題 一個母親在路上我十幾歲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冒出一個念頭:我可不要小孩,否則還得把學車的過程再給他們教一遍,太煩人了。今天我有兩個孩子,3歲和6歲。「重複」是我的主要動作。
-
周軼君x李厚辰:「你在擔心些什麼?」
」文 | 李厚辰在《一日談》節目,與周軼君老師一整天的交談中,她至少問我四次:「你在擔心些什麼?」談到教育這個話題,我確實一直憂心忡忡。家長們當然也憂心忡忡,大概是擔憂孩子不如自己。周軼君老師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已經提供了足夠的他山之石。而上面的問題,都只是人類若干老問題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呈現罷了。圍繞這些老問題,我們早已寫出了浩瀚的書卷,大膽的探索,歷史中擠滿榜樣。只是所有這些,都被我們以「理想」之名否定和隔絕,而在今天,「理想」一詞等同於不可能,不現實。
-
周軼君《你好,童年》對談李玫瑾:孩子成長應該先認識「自然」
最近重溫了周軼君的音頻節目《你好,童年》,對孩子們正在失去自然這件事感受頗深。在我們的印象中,城市裡的孩子離自然的距離好像更遠一點,接觸自然的機會更少。而事實是,農村的孩子正在也逐漸失去自然。周軼君說拍攝時讓她印象很深刻的是她以為他們帶孩子去看植物都要說出那些植物正確的名字,但那些正確名字都是拉丁文的很難念。然而,在芬蘭比較小的孩子,不需要念出正確的名字,他們覺得孩子自己聞一聞想像是個什麼名字,自己叫它什麼都可以。到高年級了,有森林課,孩子就真的會分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