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臺北老屋咖啡香 自然而幽靜

2020-12-25 臺灣頻道

  咖啡,是全世界的共通語言。倫敦、紐約、羅馬、巴黎、吉隆坡、新加坡、胡志明市、香港、上海……隨處可見它的身影,不管是黑咖啡、白咖啡、貓屎咖啡,還是越南咖啡、哥倫比亞咖啡,抑或義大利濃縮咖啡,喝上一杯,無論多匆忙的人,都能稍稍停頓,休息一會兒。

  喝咖啡,很多時候,環境、氛圍比本身口感更重要,喝的正是那種綜合的感覺。在臺北,一種老屋尋咖的潮流正在興起,我們不妨走街串巷,遁入百花深處。

  據當地文化達人介紹,臺北的老屋,主要集中在這幾個地方:一是臺北火車站周邊以及向北一直延伸到大稻埕附近;一是大名鼎鼎的「康青龍」、「溫羅汀」一帶。這兩個地區的老屋性質不同,前者多為商業建築,因此多貼近大馬路邊,例如迪化街、延平北路;後者則多是原日式木造平房,多隱身巷內,有大隱於市的意境。另外還有一些分散的老屋,分別在關渡、北投、陽明山等地區,它們大部分與「溫泉」有關。我們此次遊覽的主要是「康青龍」、「溫羅汀」,特別是改造成咖啡館的幾間。

  「玻璃屋」美輪美奐

  溫羅汀地區是臺北著名的人文巷,由於緊鄰臺灣第一高等學府臺灣大學,佔地利之便,這裡書店林立,既有連鎖者如誠品、金石堂,也有許多有特色的獨立書店,以及少不了十分適合文青小資出沒的咖啡館。

  「滴咖啡」隔著新生南路與臺大校園相望。差不多在三年前,這裡還只是一間有些破敗的日式平房。然而在設計師的巧手之下,蛻變成一幢美輪美奐的「玻璃屋」,許多人除了因聞到咖啡香拐進屋內外,更是被玻璃屋的獨特外貌所吸引,流連忘返。

  原本日式平房的隱蔽低調與落地窗的亮敞在這裡組合得恰到好處,整個木屋的結構透過玻璃可以從外面一覽無遺。咖啡屋的正面可以看到連成一氣的烘豆設備、外帶區以及靠窗的吧檯座位。外帶區的外層間隔著使用盛裝咖啡原豆的麻袋,內用桌上放著金登臺搖曳著燭火,透過紅色玻璃,窗裡窗外相呼應,在夜晚發出一種與咖啡香同樣令人著迷的氣息。

  「冰滴咖啡」是該館的特色飲品之一,其製作過程需要耐心等待,從幾個小時到一個晚上不等,然而這是值得的,其口感和香氣都是咖啡中的極品。

  「找到」自然和幽靜

  從新生南路鑽進溫州街,沿著曾經是臺大教授宿舍的小巷穿行著,經過當代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先生的故居,來到泰順街,一棟別致的小木屋隱身在高大的樹下,這就是「找到」咖啡老屋。

  找到咖啡靠近臺師大商圈,在喧鬧嘈雜的夜市當中,的確是難得的一塊能「找到」的幽靜之地。找到咖啡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左側的「找到好東西」,賣一些復古小物與雜貨,另一部分則是主體建築,入口在右側,要進入院子才看得到的咖啡廳。找到好東西的門口擺了一隻色彩鮮豔的音樂木馬,與暗褐色的老屋之間產生視覺上極大的對比。

  找到咖啡的店主是一對基督徒夫妻,因此「找到」除了賣咖啡、小食之外,還會定期與基督教藝術家或福音歌手合作舉辦活動,讓宗教與生活自然的結合在一起。能在競爭頗為激烈的臺師大夜市立足,其咖啡品質絕不會差。

  「青田七六」有文化味

  離開溫羅汀,由泰順街向北行穿過和平東路,便到了康青龍一帶。在青田街一條寧靜的巷弄內,有一棟名叫「青田七六」的日式平房。從外面看,一株參天古木遮去了大部分的視野,牆上除了「青田七六」的招牌外,另外還有一塊招牌,寫著「馬延英故居」。馬延英教授是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及海洋地質學家,1945年赴臺教書,後一直居住於此。

  青田七六內部基本維持原貌,從入口的車寄、玄關,到和室、起居室,仍保留了塌塌米地板、書房等等,原來的木地板也予以保留,因此入內參觀或者用餐,都需脫鞋穿襪,如無襪,當場可購新的。

  青田七六結合了咖啡、古蹟、地質以及人文,十分用心地將老屋的價值充分發揮,讓更多來到此消費的人知道了這裡的人文價值,不僅老屋得到保存,前屋主的精神也得以傳承。

  「員崬(dōng)子」古樸而單純

  在金山南路北邊的一個角落,有一座兩層樓的日式小屋,小屋有個奇怪的名字:員崬子。原來是開店的夥伴之一喜歡名叫「員崬子」的小村莊,於是該店就沿用了這個地名。

  員崬子基本上完全保持原來的木造結構,兩層樓大約10坪大的空間,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的參雜,顯得十分純粹。進入大門,右手邊是備餐的吧檯,左手邊的櫥櫃放了一些古舊的物品。員崬子面積不大,也沒有花太多心思在裝飾上,低調的配合著老屋的個性,此地此景,倒是非常喜歡安安靜靜喝杯咖啡,看本書的朋友……(文/ 向傑 圖/資料圖片)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臺北咖啡香
    中新社臺北5月1日電 題:臺北咖啡香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路梅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撲鼻的香氣常常不是來自美食,而是咖啡。臺北不僅咖啡館多,連鎖便利店也都提供現制咖啡飲品。臺北咖啡「能見度」如此之高,2012年曾被美國媒體評為全球「十大咖啡城」之一。圖為花蓮縣「公主咖啡」店主陳韻庭(右)用自產的咖啡招待訪客。(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二十世紀初,日本人開始在臺北開咖啡廳。到三四十年代,臺北的本土咖啡廳開始興起,維特、波麗路等咖啡西餐廳當時大名鼎鼎。
  • 臺北「老屋新生」記
    由藥鋪到博物館,小樓見證了街區行業興衰,也摸索著臺北老屋新生之路。  自18世紀初「陳賴章墾號」開拓此地,靠近淡水河的大稻埕地區逐漸成為重要市集。1877年沈葆楨到此設府,臺北逐漸成為大都會。此後臺灣風雲變幻都在這座城市留下印跡。「迪化街的建築多建於清朝,而延平北路的建築多建於日據時期。」寧培傑說。兩條相隔不遠的平行道依次展現了臺北的「歷史切面」。
  • 臺北咖啡香
    臺灣精緻咖啡協會正在籌備「世界盃虹吸式咖啡大賽」臺灣選拔賽,通過選拔的選手將參加明年3月在大陸雲南省舉辦的總決賽。「近十年每年都有臺灣選手進入總決賽前三名!」孫亭芳自豪地說。臺灣「老男孩」把咖啡文化帶到了麗水
  • 大陸記者行走寶島:咖啡香裡識臺北
    在臺北,這個「×××」,不是圖書館、不是美術館、不是書店也不是酒吧,而一定是咖啡館。  留心觀察一下,你會發現,遍布臺北大街小巷數量最多的除了7—ELEVEN、Family、萊爾富等社區便利店外,就是大大小小的咖啡館。美國咖啡連鎖店星巴克就不用說了,幾乎是五十米一家、一百米一店;它恍若臺北人熟悉的街坊鄰居家的客廳,你隨時可以抬腳進去坐坐,悠閒地喝上一杯。
  • 大陸人在臺灣:雅情未了陽明山
    中新網10月12日電 陽明山是臺北最負盛名的自然景區,臺灣《旺報》刊載大陸人士文章指出,陽明山的美不僅在於自然風光極為絢麗,更在於它有著濃濃的人文色彩,從「辛亥光復樓」,到「陽明山」名字的由來,置身其中,雅情未了。  全文摘編如下:  陽明山是臺北最負盛名的自然景區。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2012年郭雪筠從臺灣來北京求學,她在北京大學讀了兩年研究生後發現大陸人不了解臺灣人在想什麼,她感知到兩岸彼此存在大量誤解的不安。郭雪筠就以「愛臺北」為名在豆瓣上開始寫系列日誌,然後自己頂,隨後受到不少網友關注。
  • 探訪臺北青田街 老屋庭院幽幽
    老屋庭院幽幽 王平攝   青田街短短的,卻分出好多條巷子,樣子就像皮划艇兩側伸出一條條木槳。巷子裡的老屋是精華所在,其中有些很有名。有本書叫《青田七六》,說的就是青田街七巷六號,臺灣大學教授馬廷英的故居。「青田七六」如今是旅遊達人鍾愛的所在,因為可以觀賞名人故居風貌,同時品嘗地道的日本美食。   記者此次探訪的是青田街8巷12號的青田茶館。在圍牆外時,只看到已褪去半截顏色的木大門,探出牆頭的樹梢和幾行青瓦。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中新網3月30日電 臺灣《旺報》30日刊文《臺北城區的街道名》,文章稱臺灣當局在對臺北街道命名的過程中,注重宣傳中華文化,體現了兩岸之間的文化同一性。臺北的街道名,如同架在臺灣海峽的一座橋,連接著海峽兩岸民眾的心。
  • 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臺北5月22日電 題: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  始建於18世紀50年代的大稻埕迪化街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你知道臺北的路名很多來自大陸?(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北有非常多的路名,都是大陸的地名,例如「南京」東路、「青島」西路是因為對大陸念念不忘嗎?當然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但還有另一個說法:1945年抗戰結束後,日本歸還臺灣,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便將臺北街道名稱由日文改成中文,以消除殖民文化的影響。
  • 風華再現 臺北辦老屋新生評選保留城市故事
    來源:中新社第18屆臺北老屋新生大獎29日揭曉。臨近臺北車站的青年旅社「漫步1948」獲金獎。本屆臺北老屋新生頒獎典禮共頒出5個獎項:非住宅類金獎「漫步1948」、銀獎「豐仁藥局」、銅獎「鳳嬌催化室」、住宅類銀獎「士林王宅」,以及網絡票選任期獎「京之最日式餐廳」。資料圖:臺灣街景。
  • 房價「平易近人」 臺北民眾買房多買31年以上老屋
    華夏經緯網11月1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高房價,臺北人只能往老屋尋覓,根據2015年實價登錄數據,臺北市的成交對象中,超過1/3的住宅屋齡在31年以上,佔比35.6%,而公寓的成交比重29.1%,也是「六都」中最高的。
  • 「臺灣旅遊」臺北必玩十大旅遊場所
    運用老屋新生的改造,歷史建築搖身一變成為特色咖啡館,讓大稻埕街區、寶藏巖聚落或是北投老街,都可見到飄著咖啡香的老房子;將設計元素融入空間的風格小店,粗獷復古的美式工業風、溫馨舒適的法國鄉村風,或是自然簡約的北歐設計風,在臺北,就能品味世界各國不同的咖啡文化、體驗特色的生活風格。
  • 大陸人眼中的臺灣:臺北節奏慢比較人性化
    記者賴錦宏/攝影     上海出生長大,在上海、香港、臺北三個地方住過,東方航空公司臺灣辦事處總經理周瑩談到她對臺北的感覺說,臺北是三個城市中,生活步調最慢的,感覺很安逸、方便,不很摩登,但很人性化、沒有壓力。
  • 大陸學生看臺灣:臺北城區的街道名
    一月的臺北夜晚有點溼冷,蒙蒙小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那句孟庭葦的「冬天來臺北看雨」讓我們的出行多了分雅興。在去臺北西門町夜市的路上,我好奇地觀察路邊每個角落,騎樓綿延的臺北街頭有一種既陌生,卻又有些熟悉的感覺。因為在這裡,看到的街道名稱,竟然幾乎都是大陸的地名。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學生對大陸的好奇
    臺灣《旺報》19日刊載了到臺灣求學的交換生張曼玲的文章,作者從接觸到的臺灣學生看到,他們對大陸充滿著好奇,有的同學甚至對大陸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從外表上看,臺灣學生蠻「潮」的。女生大部分帶著精緻的妝容上課,甚至有同學將頭髮染成紫色,學生穿衣風格是日、韓、歐美風兼有。
  • 海峽兩岸臺北夏季旅展廣邀臺灣民眾暢遊大陸
    新華社臺北7月20日電(記者陳君 查文曄)由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與臺灣旅遊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2018海峽兩岸臺北夏季旅展」,20日在臺北登場。這是島內今夏最大旅展,大陸24個省份組團來臺推介,向臺灣民眾介紹大陸旅遊的最新玩法。
  • 臺灣老屋改造不走尋常路
    範特喜公司改造老屋過程保留很多舊有元素,以守護老屋的「歲月感」。(範特喜供圖)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今年臺南大地震後,臺灣當局規劃實施全臺老屋健康狀況檢查。臺灣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約有370萬戶,「推倒重來」以求新生不大現實,而參與都市更新計劃周期又較長。一些臺灣設計師主動出手,對老屋進行創意維修整建,以較低的成本,使之煥然一新。荒廢老街變身文創生活圈昔日荒廢的老街區,通過設計師的妙手改造,也能搖身一變成為文化創意生活圈。臺中市西區美村路117巷5年多前因許多老屋閒置倒塌而淪為治安死角,飛車搶劫時有發生。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地下城令人嘆為觀止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地下城令人嘆為觀止 2014-05-28 13:36:5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溫雅瓊   中新網5月28日電 臺灣
  • 港媒:大陸將"中華臺北"正名為"中國臺北" 臺灣終歸難以拒絕
    (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環球網綜合報導)大陸官方媒體從4月11日起在轉播體育賽事中,稱臺灣的代表隊為「中國臺北」,一改2008年之後稱「中華臺北」的作法。大陸涉臺部門尚未就官媒的作法發表評論。對此,香港中評社18日發表評論稱,相信官媒的作法不是「擅作主張」,而且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