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全世界的共通語言。倫敦、紐約、羅馬、巴黎、吉隆坡、新加坡、胡志明市、香港、上海……隨處可見它的身影,不管是黑咖啡、白咖啡、貓屎咖啡,還是越南咖啡、哥倫比亞咖啡,抑或義大利濃縮咖啡,喝上一杯,無論多匆忙的人,都能稍稍停頓,休息一會兒。
喝咖啡,很多時候,環境、氛圍比本身口感更重要,喝的正是那種綜合的感覺。在臺北,一種老屋尋咖的潮流正在興起,我們不妨走街串巷,遁入百花深處。
據當地文化達人介紹,臺北的老屋,主要集中在這幾個地方:一是臺北火車站周邊以及向北一直延伸到大稻埕附近;一是大名鼎鼎的「康青龍」、「溫羅汀」一帶。這兩個地區的老屋性質不同,前者多為商業建築,因此多貼近大馬路邊,例如迪化街、延平北路;後者則多是原日式木造平房,多隱身巷內,有大隱於市的意境。另外還有一些分散的老屋,分別在關渡、北投、陽明山等地區,它們大部分與「溫泉」有關。我們此次遊覽的主要是「康青龍」、「溫羅汀」,特別是改造成咖啡館的幾間。
「玻璃屋」美輪美奐
溫羅汀地區是臺北著名的人文巷,由於緊鄰臺灣第一高等學府臺灣大學,佔地利之便,這裡書店林立,既有連鎖者如誠品、金石堂,也有許多有特色的獨立書店,以及少不了十分適合文青小資出沒的咖啡館。
「滴咖啡」隔著新生南路與臺大校園相望。差不多在三年前,這裡還只是一間有些破敗的日式平房。然而在設計師的巧手之下,蛻變成一幢美輪美奐的「玻璃屋」,許多人除了因聞到咖啡香拐進屋內外,更是被玻璃屋的獨特外貌所吸引,流連忘返。
原本日式平房的隱蔽低調與落地窗的亮敞在這裡組合得恰到好處,整個木屋的結構透過玻璃可以從外面一覽無遺。咖啡屋的正面可以看到連成一氣的烘豆設備、外帶區以及靠窗的吧檯座位。外帶區的外層間隔著使用盛裝咖啡原豆的麻袋,內用桌上放著金登臺搖曳著燭火,透過紅色玻璃,窗裡窗外相呼應,在夜晚發出一種與咖啡香同樣令人著迷的氣息。
「冰滴咖啡」是該館的特色飲品之一,其製作過程需要耐心等待,從幾個小時到一個晚上不等,然而這是值得的,其口感和香氣都是咖啡中的極品。
「找到」自然和幽靜
從新生南路鑽進溫州街,沿著曾經是臺大教授宿舍的小巷穿行著,經過當代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先生的故居,來到泰順街,一棟別致的小木屋隱身在高大的樹下,這就是「找到」咖啡老屋。
找到咖啡靠近臺師大商圈,在喧鬧嘈雜的夜市當中,的確是難得的一塊能「找到」的幽靜之地。找到咖啡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左側的「找到好東西」,賣一些復古小物與雜貨,另一部分則是主體建築,入口在右側,要進入院子才看得到的咖啡廳。找到好東西的門口擺了一隻色彩鮮豔的音樂木馬,與暗褐色的老屋之間產生視覺上極大的對比。
找到咖啡的店主是一對基督徒夫妻,因此「找到」除了賣咖啡、小食之外,還會定期與基督教藝術家或福音歌手合作舉辦活動,讓宗教與生活自然的結合在一起。能在競爭頗為激烈的臺師大夜市立足,其咖啡品質絕不會差。
「青田七六」有文化味
離開溫羅汀,由泰順街向北行穿過和平東路,便到了康青龍一帶。在青田街一條寧靜的巷弄內,有一棟名叫「青田七六」的日式平房。從外面看,一株參天古木遮去了大部分的視野,牆上除了「青田七六」的招牌外,另外還有一塊招牌,寫著「馬延英故居」。馬延英教授是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及海洋地質學家,1945年赴臺教書,後一直居住於此。
青田七六內部基本維持原貌,從入口的車寄、玄關,到和室、起居室,仍保留了塌塌米地板、書房等等,原來的木地板也予以保留,因此入內參觀或者用餐,都需脫鞋穿襪,如無襪,當場可購新的。
青田七六結合了咖啡、古蹟、地質以及人文,十分用心地將老屋的價值充分發揮,讓更多來到此消費的人知道了這裡的人文價值,不僅老屋得到保存,前屋主的精神也得以傳承。
「員崬(dōng)子」古樸而單純
在金山南路北邊的一個角落,有一座兩層樓的日式小屋,小屋有個奇怪的名字:員崬子。原來是開店的夥伴之一喜歡名叫「員崬子」的小村莊,於是該店就沿用了這個地名。
員崬子基本上完全保持原來的木造結構,兩層樓大約10坪大的空間,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的參雜,顯得十分純粹。進入大門,右手邊是備餐的吧檯,左手邊的櫥櫃放了一些古舊的物品。員崬子面積不大,也沒有花太多心思在裝飾上,低調的配合著老屋的個性,此地此景,倒是非常喜歡安安靜靜喝杯咖啡,看本書的朋友……(文/ 向傑 圖/資料圖片)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