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臺北地下城令人嘆為觀止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地下城令人嘆為觀止

2014-05-28 13:36:5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溫雅瓊

  中新網5月28日電 臺灣《旺報》27日刊登文章說,看上去又黑又老又舊的臺北火車站,藏著一個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地下城」,那裡有貨物齊全、琳琅滿目的各個店面,幾條街相互交叉,像地下樞紐;消防通道、安全門、自動扶梯及老人專用電梯應有盡有,與臺北火車站及客運車站互通,廣泛的人性化設計令人讚嘆。

  文章摘編如下:

  從外表看,臺北火車站又黑又老又舊,可內部各種功能設施齊全,地下街有多個通道出口,設計超前,連接地面上多個建築物,上下都是電梯,規模宏大,猶如地下城市。臺鐵,高鐵,地鐵都從地下出發,車次多,客人少。遊客隨到隨走,沒有安檢,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半票。

  地下商業街有老弱婦孺專用的電梯,遊客乘電梯進入地下,過馬路逛商場,去車站都很方便。臺北地下街很長,四通八達,我是個很少迷路的人,來到這裡也迷了路。

  地下街有各種商品及小吃,還有自發的免費音樂會演出。這裡的人們比較安靜,行為有秩序且講禮貌,過馬路絕不會有人闖紅燈,坐電梯、上下車都讓老人優先,交通管理極其人性化,馬路上有不少牌子標明行人優先。

  臺北市有不少人行道都設計在馬路兩邊建築物的騎樓下邊,約有數米寬,行人在騎樓下步行可遮風擋雨。市民素質高,人車各行其道,騎摩託車無論男女老少及後座上的人都必須戴安全帽,他們風馳電掣般從你身旁飛過。當人人都遵守交通規則時、無形中就提高了出行效率。

  臺北市共有三個地下商業街,最大的就是臺北車站的站前商業街。當你坐電梯來到地下時,你會驚呆的。這兒簡直就是個地下城市。一眼望不到盡頭,各個店面貨物齊全,琳琅滿目,幾條街相互交叉,像地下樞紐。消防通道、安全門、自動扶梯及老人專用電梯應有盡有,與臺北火車站及客運車站互通,廣泛的人性化設計令人讚嘆。

  夜晚來臨,華燈初上,我站在一棟高聳建築物頂層用高倍望遠鏡向遠方望去,臺北市的夜景盡收眼底。整個城市燈火輝煌,一直延伸到陽明山及松山機場。(王傑人/北京市)

相關焦點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共同主辦的臺胞青年大陸創業就業研討會時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談及臺胞青年來大陸就業等相關問題,郭雪筠一開始幽默的說道「我來大陸工作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行測題太恐怖,我不會考而已。」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中新網3月30日電 臺灣《旺報》30日刊文《臺北城區的街道名》,文章稱臺灣當局在對臺北街道命名的過程中,注重宣傳中華文化,體現了兩岸之間的文化同一性。臺北的街道名,如同架在臺灣海峽的一座橋,連接著海峽兩岸民眾的心。
  • 大陸學生看臺灣:臺北城區的街道名
    一月的臺北夜晚有點溼冷,蒙蒙小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那句孟庭葦的「冬天來臺北看雨」讓我們的出行多了分雅興。在去臺北西門町夜市的路上,我好奇地觀察路邊每個角落,騎樓綿延的臺北街頭有一種既陌生,卻又有些熟悉的感覺。因為在這裡,看到的街道名稱,竟然幾乎都是大陸的地名。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
  • 你知道臺北的路名很多來自大陸?(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北有非常多的路名,都是大陸的地名,例如「南京」東路、「青島」西路是因為對大陸念念不忘嗎?當然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但還有另一個說法:1945年抗戰結束後,日本歸還臺灣,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便將臺北街道名稱由日文改成中文,以消除殖民文化的影響。
  • 大陸人看臺灣:有錢不能買回臺灣人的心
    環球網3月11日消息,臺灣《旺報》「大陸人看臺灣」欄目發表一篇名為《有錢不能買回臺灣人的心》的文章,全文如下:原本以為我們廈門人對臺灣很熟悉,祖上同宗同源,平素耳濡目染,相互知根知底,行走臺灣不過「外境猶吾境」、「他鄉即故鄉」。不久前應邀二度赴臺,走馬觀花,卻心有震撼。先從商界美女講起。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4
    【推薦序】【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王塞壬有意義的他者——賈葭臺灣一泡尿 激起大陸千層浪——黎勇我體會到的「臺灣意識」——郟星星崇高和悲劇總是相互關聯 ——穆建新臺灣到底有多好?—— 袁舫臺北人對書店的珍愛 —— 黃梵淺談臺灣當前的語言文化現象——Tina將臺灣的精彩帶回大陸——張曼玲看得見的盲人—— 何凱欣臺北不是我的家 —— 馬軍懷念與老師「並肩作戰」的歲月——厲放要有包容彼此差異的胸懷——厲放兩岸民間互信的第一塊磚——蔡博藝他們是國民黨反動派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學生對大陸的好奇
    臺灣《旺報》19日刊載了到臺灣求學的交換生張曼玲的文章,作者從接觸到的臺灣學生看到,他們對大陸充滿著好奇,有的同學甚至對大陸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從外表上看,臺灣學生蠻「潮」的。女生大部分帶著精緻的妝容上課,甚至有同學將頭髮染成紫色,學生穿衣風格是日、韓、歐美風兼有。
  • 大陸人看臺灣:NGO是臺灣的氧氣
    在真正抵達臺灣當地,切切實實地接觸到臺灣NGO之前,我對NGO這個名詞的了解僅僅停留字面上的「非政府組織」,由於大陸的國情環境,政府的強大在民眾心裡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我對沒有政府支持的組織會否有足夠的執行力和影響力這個問題存疑,同時也好奇NGO在臺灣民眾的生活中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 大陸女孩:臺灣人高素質是不是表演給大陸人看的
    我們大約可以稱之為煙火氣,臺北是一個煙火氣濃鬱的城市。我仔細數過,街頭最密集的是四種店面:餐廳、麵包店、藥妝店、眼鏡店。沒什麼轟隆隆的重工業,也就沒有了爭GDP的野心,臺北人自嘲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半是慚愧半是愉悅地,接下了「經濟停板,民生潦倒」的形容。是,國中生都知道臺灣經濟困頓,還會主動拿大陸作對比,可是他們繼而又一臉坦蕩地說:「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司機的小禮物
    中新網6月9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 臺北司機的小禮物》,作者是廣東中山大學的學生、臺灣政治大學交換生,她講述了去年聖誕節的夜晚,在與計程車司機攀談的過程中,計程車司機送給她一個粉色的小螃蟹,並由此留給作者的一段回憶。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可是它在臺灣卻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度就像是大陸人的身份證一樣,做什麼事都需要它。當然也不是每個臺灣人都有,像小孩如果不滿14歲,那麼也可以戶口簿或戶籍謄本代替。但14歲之後就一定要申請身份證了。臺灣的身份證字號和大陸的不一樣,除了寫法不一樣:臺灣的「身分證」,是分手的「分」這個字。大陸的是有提手旁的「份」。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5
    >你們的北京我們的臺北 / 胡婧臺灣的小確幸與大時代格局 / 胡婧陸生心聲—期待真誠相待,不再被政治歧視/ 柳雨青府城漫遊記 / 陳慧貞對民主的憧憬與想像 / 陳宏司馬庫斯的美麗與靈性 / 陳凱翔像樹一樣呼吸年輕的舞俑 / 陳青曄聽見臺灣真誠的心跳 / 徐雨霽我給鄧麗君寫過一封信 / 何軍
  • 大陸人看臺灣:如大家閨秀 安然淡定
    臺灣之美在哪裡?前臺北副市長李永萍在電視上被問到這個問題,一時語結。  有大陸阿伯說:是阿里山、日月潭邊的日出潮起;有時髦青年說:是101、西門町中的都市氣息;有文化人士說:是誠品、臺北故宮裡的書香人文;還有背包族說:是民宿、古街中的精緻美麗。  而我的答案是,臺灣之美,不在目之所及,卻在心靈感受。就像鑑賞女人!
  • 大陸學生看臺灣:臺北是鼓 高雄像吉他
    中新網10月24日電 臺灣《旺報》24日刊文,通過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學生江雪的行徑,為讀者勾勒出步調悠閒的高雄、一如北京般匆忙的臺北。江雪稱,被山海包圍的高雄就好似音色漂亮的吉他;而步履匆忙與緊湊的臺北,恰恰就是充滿了沉重忙碌感的鼓。
  • 臺北女孩看大陸:多看點好的,自己也會進步
    「大陸朋友:臺灣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我:你才井底之蛙。臺灣朋友:大陸人是不是思想封閉啊?我:你才思想封閉。」從臺灣輔仁大學畢業,2012年到北京大學念研究生,臺北女孩郭雪筠就經常與人進行著這樣的對話。    「問題不靠譜卻很像,真是兩岸同心。」
  • 大陸人眼中的臺灣:臺北節奏慢比較人性化
    記者賴錦宏/攝影     上海出生長大,在上海、香港、臺北三個地方住過,東方航空公司臺灣辦事處總經理周瑩談到她對臺北的感覺說,臺北是三個城市中,生活步調最慢的,感覺很安逸、方便,不很摩登,但很人性化、沒有壓力。
  • 臺北書展 大陸圖書搶眼
    2月12日開展的第二十七屆臺北國際書展上,正在簡體館挑書的臺北居民汪先生對記者表示,他最想買的是傳統文化類圖書和大陸翻譯的外國圖書。  簡體圖書受歡迎  本屆臺北國際書展為期6天,以「十大創新」「十大主題館」及超過500場精彩活動,呈現一場閱讀嘉年華。其中,簡體館內展出來自大陸的20多家出版社的4000多種、逾1萬冊圖書。
  • 對大陸人來說,臺灣究竟好玩在哪?
    絕大多數人來臺灣的第一站即是臺北,臺北故宮、101大廈、自由廣場,無一不是熱門旅遊景點。平心而論,參觀臺北故宮並無驚豔之感,一來平日大陸各地博物館參觀較多,已無新鮮感;二來非歷史研究者,對相關技術、工藝不甚了解,粗看皮毛而已;三來臺北故宮展廳三層,與北京故宮規模相去甚遠,僅為「博物館」,規模不及預期
  • 你知道臺灣人還看報紙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在大陸,已經很少有人看報紙了。但在臺灣,卻還是有很多人在看報紙,當然,比起以前也是少很多了。那麼,關於臺灣的報紙,你知道多少呢?首先,臺灣人不「訂」報紙的,都是零售。但臺灣是沒有書報攤的,想零買報紙,就去便利商店。大街小巷滿滿的便利商店,要買報紙太方便了,而且你每天都可以選擇,不用一年都被一家報紙綁死,今天沒啥新聞你就不用買了。臺灣最大的報紙是什麼呢?答案是《蘋果日報》。《蘋果日報》,簡稱「蘋果」,是臺灣的第一大報,不管發行量和廣告量以及傳閱率上都是。
  • 上海遠超臺北 臺灣人對上海人刮目相看
    風度翩翩、玉樹臨風……這幾天,臺灣媒體把溢美之辭都送給了赴臺宣傳世博會的上海市長韓正。上海早已是數一數二的國際大都市,臺灣人對上海早已不陌生。臺灣人喜歡上海菜的濃油赤醬,甚至還有人專門教人講吳儂軟語的上海話。「俊男型」政治人物在臺灣一向受歡迎,韓正的臺灣之行短時間內在臺灣颳起一股上海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