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日系百貨高島屋宣布將於8月25日關閉其上海門店,正式退出中國。
近幾年在實體店經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外資零售品牌水土不服,業務停頓乃至退出中國市場並非個案。就在前不久法國零售業巨頭家樂福也將家樂福中國賣身蘇寧。
高島屋百貨成立於1831年,2012年進入中國,在上海古北富人區開業。這一地區日資企業雲集,匯集了大量日韓外籍人士及臺灣人,這也是其選址的一大考慮因素,最終也成為敗筆。據贏商網數據,上海高島屋與其本土定位相似,都是定位高端百貨,以奢侈品和高端品牌為主,服務人群也主要是古北虹橋的中高端消費客群,如外籍居民及商務人士。
據聯商網報導,2006年,高島屋在日本百貨業營業額為10494億日元,排名第一,但到了2011年,日本其他百貨公司相繼合併,如三越百貨與伊勢丹百貨合併,崇光百貨與西武百貨合併。這時,高島屋在日本國內的排名降至第三,營業額也降至8581億日元。到2016年高島屋以8000億銷售額名列日本三大百貨集團(三越伊勢丹、高島屋、大丸)之二。
聯商網數據顯示,上海高島屋自2017年以來連續三年營業利潤分別虧損98萬、114萬、866萬人民幣,虧損由來已久,歇業傳聞已有2-3月。
2012年,初入中國市場的高島屋將銷售額定為130億日元,一年過後,銷售額僅為計劃中的一半。2013年上海高島屋將銷售額下調至80億日元。同年,更換總經理,銷售狀況依然未見好轉,又將銷售目標下調至50-60億日元。這一時期恰逢中國實體經濟轉入低迷,而高島屋開業時甚至未做開業宣傳,以致有部分上海人在高島屋發布暫停營業公告時還不知道有這家店。
同時高島屋百貨帶來的許多首次進入中國的日系品牌,以及自有品牌由於在國人眼中知名度不高,原本的特色反而成為雞肋,無法帶來流量。上海高島屋選址上同樣存在硬傷:定位高端,古北地區外籍人士並未支撐起高島屋銷售額,地下一層餐飲區以眾多特色日料聞名,但其所帶來的流量同樣無法支撐商場銷售額,大眾點評上消費者普遍反饋人氣不旺。
與此同時,上海高島屋周邊3公裡內有不低於20家商場、購物中心,如古北1699商業廣場、友誼商城、新天地、虹橋南豐城等,同業競爭壓力巨大。
同為日系百貨的日本第三大百貨——大丸百貨與新世界集團共同打造的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位於南京東路,同樣定位富裕階層和中產階層。從開業以來新世界大丸百貨不被看好,新世界大丸對品類進行了不斷調整,到2018年高端小眾品牌向大眾知名品牌轉變成功。在匯集人氣方面,新世界大丸另闢蹊徑,不斷舉辦奧特曼、輕鬆小熊、龍珠、聖鬥士、「EVA EXPO3.0」新世紀福音戰士特展等大型IP展。
而在中國本土大型商場、購物中心裡,成為標配的網紅茶飲店也在不斷發光發熱。
儘管高島屋七年來不斷進行改革,從2014年起,上海高島屋不斷加大食品、餐飲投入,希望匯集人氣,但如今看來還不夠徹底,日系百貨的傳統賣貨思維依然根深蒂固。
據財經網消息,日本百貨高島屋因實體店消費低迷,公司重心將轉至東南亞,目前高島屋在海外共有四家分店,分別是新加坡高島屋、上海高島屋、胡志明高島屋和泰國高島屋。
轉戰東南亞的高島屋能否成功依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