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 「假貨」,劉強東總是甚為迫切地將自己的態度表達得擲地有聲,不管是在《金融時報》的記者面前還是在數次的公開場合上,甚至就在他剛剛第一次參加的達沃斯論壇上,操著「宿遷英語」的他也還是忍不住再次說起自己的創業故事,說「每一件商品都是正品,沒有假貨。」
但是,選擇相信其鑿鑿之言的消費者中.....似乎又有人不幸栽了。
日前,在一篇名為《媽媽們注意了,在京東全球購買奶粉的一次教訓》的文章裡,一位作者講述了自己的購物遭遇——在京東全球購的自營母嬰館,這位家長買到了不同於其他渠道購得的,味道奇怪的奶粉。作者專門拿其他渠道購得的同款奶粉做了比對,差異明顯,但由於沒有做所謂的公證,暫且說是 「疑似」假貨吧。
而當作者就此事向客服提出疑義時,客服的回應也頗有意思:
京東客服一口咬定自己的貨沒問題,可能是小朋友的口味問題。如果不滿意可以給退。這是非常自然的,怎麼可能承認自己的貨有問題呢。但我家一共買了四袋,我們說要拿一袋去做質檢,客服不同意,說這樣就不能退了。
很快,在這篇文章的評論區,大家紛紛開始講述自己在京東全球購上遭遇的類似經歷。
有評論稱,自己上個月同樣在京東全球購購買了這款奶粉,發現顏色、質量與之前皆不同,懷疑是京東全球購上這一品牌這一批次的奶粉有問題。
也有人 「科普」稱,可能倒真不是 「假貨」問題:「京東全球購、天貓國際的奶粉都是走的海運,因為海運要比空運便宜太多了,打開世界地圖看看從歐洲到東亞船都經過了哪些氣候帶,你就明白了。不要貪便宜購買海運奶粉,在熱帶海域漂一個月,再在國內保稅倉」。
不過即使不是購買 「海運奶粉」的用戶,同樣有鬧心的經歷:比如買同款紙尿褲,在京東超市買到的跟全球購自營上拿到的就不一樣;買到的護膚品質地跟自己之前在國外買的完全不同等。
矛頭幾乎全都指向了京東的全球購項目。
「京東全球購是京東集團國家化戰略布局重點業務之一,致力於為國內消費者提供原產地直採的海外商品。」在京東全球購的官方介紹頁面上, 「100%正品保障」的字樣佔據了幾乎三分之一的版面。
然而,近年來,京東全球購售假的類似事件卻是沒少被媒體曝光。比如:
2016年6月,一名汽修廠老闆通過京東自營全球購買了99桶馬來西亞版殼牌潤滑油,收貨後發現產地為香港,並非馬來西亞,且部分機油產品沒有驗證碼。後經殼牌中國抽檢證實產品非殼牌生產,並對媒體出了官方通告。
2017年1月4日,據媒體報導,消費者服用從京東買回的減肥藥後異常興奮,三天未睡,憤怒報警投訴。結果被廣州警方在京東「美優全球購」店鋪、「美優海外專營店」等查獲大量假藥。
2017年4月份,有報導稱,網友「任意非」通過國內知名的電商平臺京東的「全球購」服務購買了幾罐香港某知名品牌的嬰兒奶粉,但僅僅過了兩個小時,他追蹤物流信息發現奶粉已經到達了深圳羅湖區蓮塘的某個快遞網點。
2017年8月初,馮先生從京東商城Gucci直營店花1859.67元購買了一款Gucci眼鏡,收到貨後發現,商品中的英文縮寫Gucci少了一個i,變成「Gucc」。Gucci中國客服表示,其未在京東開設銷售點,而通過京東購買無法提供售後服務。
不過,接二連三的售假新聞似乎並沒能 「打擊」到劉強東多次嚴正聲明自己從不賣假貨的勇氣,而對於開頭文章提到的「疑似假奶粉」,京東客服依舊在堅持是官方正品,令人無奈。
按照京東的說法,做跨境電商的京東全球購採取的是自營+平臺的模式,即京東方面全球直採商品通過保稅區發貨以及品牌方、第三方入駐全球購平臺的混搭模式。文章裡 「疑似假奶粉」的這位媽媽便是在京東自營母嬰館裡購買的某德國品牌產品,而在這個所謂的京東自營母嬰館裡,有些品牌標註的是「自營」,有些標註的又是 「京東自營」,所以到底是走的「全球直採商品通過保稅區發貨」還是品牌方、品牌代理渠道呢,是越來越讓人弄不明白。
或許,從這個角度說,老闆劉強東的話說得沒毛病,他說 ,「我從不賣假貨」,「我」,本人,親自,那當然賣假貨不存在的,甚至可以更寬容一些說, 「京東」本身也是「沒有賣假貨的」——你一定也沒少聽人說過, 「京東自營的還是靠譜,第三方就算了。」當然,難免消費者也有走神的時候。而京東方面,也樂得愈加習以為常地將此作為了公關說辭,遇事先說:「不是自營,是第三方有問題。」
可問題是,即使真是第三方出了問題,京東自營躺了槍,京東就躺了槍了嗎?儘管這些年,京東刻意在穩住第三方賣家在GMV中的佔比,但這一塊依舊在40%左右。靠著這近半壁的江山把錢賺了,若是第三方出了問題,怎麼就好意思說 「沒有賺過一分虧心錢」呢?
不知道這次的事情最終又會如何解決,不過,提醒一句,全球購商品幾乎都是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款的呀,祝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