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讀音惹爭議 一地名三叫法專家解疑

2020-12-14 東方網

  「阿房宮」究竟該怎麼讀?央視十套《百科探索》預告新一期節目《阿房宮消失之謎》時,把阿房宮念成「āfánggōng」,有網友認為該讀「ēpánggōng」。而隨後,在央視網站出現了《關於「阿房宮」讀音的說明》的公告,表示「āfánggōng」的讀法是正確的。而在西安市民口中,「阿房宮」擁有三種不同的叫法。專家認為正確的讀音應該是「ēpánggōng」,但也沒有必要要求民眾按「標準答案」發音,「記住我們中國的文明史,知道歷史才是最重要的。」「阿房宮」改名了嗎?

  李路第一次到西郊「阿房一路」辦事,怎麼都找不到「阿房一路」,於是求助路人:「師傅,阿房(ēpáng)一路怎麼走?」「不知道!」聽了數次這樣的回答後,終於一中年男子接口了:「噢,你問的是阿房(āfáng)一路啊……」但看了央視的公告,李路對自己的「學識」產生了懷疑,難道「阿房宮」真的改名叫「āfánggōng」了?而在央視國際網站上,《關於「阿房宮」讀音的說明》中,表示「āfánggōng」的讀法是正確的,並用一些專家觀點佐證這一讀音。

  一個地名三種叫法而在西安本地,阿房宮的叫法卻有三種。

  公安未央分局阿房宮派出所值班民警說,兩種叫法都有,「有的叫āfánggōng派出所,有的叫ēpánggōng派出所,叫什麼的都有。」對此,派出所民警和群眾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不管怎麼稱呼,雙方都知道說的是一個地方。

  秦阿房宮景區行政經理劉駿茂一開口就是「ēpánggōng」,他還說,目前景區內所有的拼音、外文翻譯都翻譯作「ēpáng」。

  「我也說不好哪一種稱呼是對的,」三橋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說,街辦工作人員將景區叫做「ēpánggōng」,但卻將旁邊的阿房宮村叫做「āfánggōngcūn」。「還有的群眾乾脆把兩者進行了結合,把這裡叫做『ēfánggōng』。」她說,目前,這種「古今結合」的叫法好像是最多的。

  阿房宮「取名」的三種說法「正確的讀法應該是『ēpánggōng』,這是確定無疑的。」西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劉衛平教授說,「阿」在中古音發音中讀作「ē」,陝西人將「那個、那邊」稱作「wō」,「阿」的發音剛好接近;「房」在訓詁學中的解釋是:「房者,旁也。」根據陝西人的住宅習慣,堂屋兩側的房子被稱為「房」,意思就是正房兩邊的廂房。

  秦阿房宮遺址地處渭河以南,還沒有建成就被戰火燒毀,秦宮則在渭北,劉衛平推測說,由於還沒有建成,因此秦都鹹陽的人們就會說「wōbáng的宮殿」。他說,關中人將臨近的地方,叫做「wōbáng」,而「阿房」的發音剛好接近,其意思就是旁邊。

  劉駿茂說,除了專家認可的「陝西發音」說以外,還有「高大」的含義,意思是阿房宮比較高大巍峨。第三種說法最有意思,但也最缺少證據,「阿房」是一個美女的名字,是秦始皇最寵愛的一個妃子。

  記住文明與歷史才是關鍵「作為景點,必須要讀成『ēpáng』宮,但民眾怎麼稱呼並不重要,也不需要糾正。」劉駿茂說,但民眾應該知道阿房宮的一些歷史知識,比如阿房宮名字的來歷有三種說法等。

  對於阿房宮的其他稱呼,劉衛平也認為應該持有寬容態度,他說語言本身有它的穩定性,但要遵循約定俗成的規則,很多情況下,一些原來的讀法慢慢地「變了」,這對語言來講是一種「積非成是」的過程。因此,沒有必要刻意強求群眾一定要將「阿房宮」讀成「ēpánggōng」。「重要的是知道我們中國文明史上曾經有過的這些輝煌,還有歷史的興衰成敗。」劉衛平說。

相關焦點

  • 央視「阿房宮」讀音惹爭議 《咬文嚼字》判出錯
    秦朝著名的宮殿阿房宮究竟應該怎麼讀,這個老問題最近又因央視的一檔節目而被議論紛紛。在央視十套《百科探秘》欄目為近期播出的《阿房宮消失之謎》做預告時,通篇將阿房宮讀成「āfánggōng」,這立即引起了網友的爭議,因為不少人在上學時就看見課本裡說應該讀「ēpánggōng」。
  • 阿房宮的正確讀法引起爭議,一共三種你是怎麼讀的?
    「天下第一宮」阿房宮的正確讀法,共有三種究竟該怎麼讀?阿房宮是大秦帝國的修建的宮殿,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宮」,和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這些建築都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誌。
  • 阿房宮、道行、呆板、便秘……這些讀音您讀對了嗎?
    到目前為止,阿房宮有三種讀音,三種讀音都有很高的支持率,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陝西人也分不清到底哪個讀法才是正確的。第二種,阿房宮,讀作「ā fáng gōng」,這個觀點是原中科院西安研究室主任、現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提出的,他以陝西關中方言為依據提出了這個觀點。在陝西關中方言裡,通常用「阿」字來表達「那個」的意思,比如,陝西方言「阿達」,若帶有疑問語氣,表示「哪裡」,不帶疑問語氣時意思是「那裡」。「房」代表陝西關中平原上的一個地名。
  • 是"樂"還是"澇"一地之音引熱議 專家:爭議讀音將統修
    地名讀音之爭隨著「河北樂亭扇貝大面積非正常死亡或與油汙有關」的新聞而成為網絡上議論的熱點。社科院專家表示,針對一系列爭議讀音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將會給出說法。到底是「樂」還是「澇」近日,一條「河北樂亭扇貝大面積非正常死亡或與油汙有關」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與事件本身無關的一個細節卻成為網絡熱門話題,那就是樂亭的讀音。到底是「樂」還是「澇」?
  • 拼音被改惹爭議,順應潮流還是盲目改變,專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拼音被改惹爭議,順應潮流還是盲目改變,專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中文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是從小學到大的,小的時候從拼音開始學,然後開始認字,開始讀書,開始研究,不管是看還是說,我們都應該對中文十分熟悉。但也由於中華文化實在是太過博大精深了,很多時候一些字詞的讀音我們自己都會搞錯,有的時候錯著錯著,就變成對的了,這是為什麼呢?近期網上盛傳一個帖子,內容是說現在一些拼音的變化,有的網友發現一些以前上學學的拼音到現在居然成了錯的,而以前被判定為錯的讀音居然有成了對的。不少網友都說,懷疑自己上了個假學。
  • 中國最難讀的古蹟名,字都簡單卻被念出了3種讀音,你怎麼讀?
    中國最難讀的古蹟名,字都簡單卻被念出了3種讀音,你怎麼讀?西安是我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外媒的測評中,它更是擠下北京,成為世界十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唯一上榜的城市,著名的阿房宮就坐落於此。我們今天來看的「天下第一宮」——阿房宮,就是他命人建造的。文化的傳承從文字開始,我國的文字讀音複雜,常常會有同音字、多音字的情況。「阿房宮」這三個字看似簡單,讀音卻一直未定,至今爭議性較大的讀音就有3種。1 阿房宮(ē páng gōng)這應該是支持者最多的一種讀音了。
  • 央視主播「六安」讀音引爭議 方言「轉正」或需三思而後行
    近日,央視一主播在電視節目中把六安讀成六(liù)安,引發了當地人和文化界人士的質疑。隨後,該主播回應稱,播音要以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只有liù一個讀音。但是在安徽,人們通常將「六安」讀作「路安」。
  • 廈門一地名讀音引發熱議 後江埭的「埭」讀dì還是dài?
    現象 不少廈門人約定俗成地讀作dì 廈門文史專家盧志明告訴記者,「埭」在廈門是個常用字,雖然權威詞典中只有dài一個讀音,但不少廈門人約定俗成地將該字讀dì。
  • 泌陽縣地名特殊讀音
    泌陽縣地名特殊讀音周文化      泌陽縣地名特殊讀音,是這一方的地名歷史文脈,是泌陽縣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一、地名專屬音      地名專屬音是語法規定和字典註明的、用於地名的讀音。泌陽縣的「泌」字,就是地名專屬音。據《泌陽縣誌》: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泌陽復置縣,以明初唐縣(即今唐河縣)舊名「泌陽」為名,取沘水與眾多水流相匯,為滔滔大河之意。「泌」字讀音,仍沿用唐、宋舊音。據《資治通鑑》:宋白注,曰:「泌,兵媚切」。
  • 部分字詞改拼音 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比如『確鑿』的『鑿(záo,原讀音zuò),大家都這樣讀,讀著讀著就成了『對的』。」也有專家對於一些漢字的統讀發音提出了異議,比如「下載」一詞,念四聲zài,表達的是「搬運」的意思,現在被改為三聲,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義。2月19日下午,澎湃新聞就此向承擔此次審音表修訂項目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採訪,該研究所工作人員回應稱,對於網絡上的爭議,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已有涉及。
  • 甘肅宕昌縣地名多音字屢遇尷尬 官方統一讀音
    甘肅宕昌縣地名多音字屢遇尷尬 官方統一讀音   記者17日從宕昌縣委宣傳部獲悉,甘肅省縣名「宕昌」審音論證會日前在北京召開,本次論證會由民政部委託中國地名學會主辦,民族歷史專家孫宏開、民族語言專家黃行、語言文字專家厲兵、方言專家李藍等11位專家一致同意,將「宕」字的「tàn」音在常用字典詞典等漢字工具書中注音予以認可,將「宕」字定為多音字,讀「dàng」時與原來注釋相同,讀「tàn」時注釋為「宕昌(tànchāng),甘肅省縣名
  • 瑞安地名引關注 網友較真「莘塍」讀音
    而瑞安方言並沒將這個字如同普通話般演化為兩種讀音。  「莘塍的得名,據說是在唐貞觀年間,先民圍塗農墾,煎鹽開蕩,塍堤交錯,故名莘塍。塍是指田間的土埂,那麼『莘』的意思應該就是很多的意思,如果讀『shēn』的話,剛好有眾多的意思,比如『莘莘學子』。」他說,「如果讀『xīn』就不能解釋『莘塍』的原意了,所以我認為應該讀『shēn』。」
  • 「Gédì」「Gédì」 ,東莞這個地名的讀音改了!
    咱們先來把更名前發生的事理一理早前,有群眾反映地鐵2號線導播將「蛤地」站的普通話讀音讀為「Há Dì」正確的讀音應為「Gé Dì」先前地鐵站名拼音標註都是蛤地(Hadi)▼地鐵導播播報蛤地站發音也是讀蛤地(Há Dì)站南城街道社會事務局得到這一消息後,迅速組織人員向蛤地社區幹部群眾以及街道老方志學者翟學良老師等人進行求證
  • 那些令人頭痛的地名讀音
    在電視節目中,誤讀地名也是一件很鬱悶也很難堪的事情,而且很容易成為笑柄。讀對地名,是對人家起碼的尊重嘛。浙江的麗水(Lí離)常被誤讀成麗(Lì立)水,臺(Tāi一聲)州被誤讀成臺(Tái抬)州。湖南的郴州(Chēn抻)常被誤讀成彬(Bīn賓)州。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比如『確鑿』的『鑿(záo,原讀音zuò),大家都這樣讀,讀著讀著就成了『對的』。」也有專家對於一些漢字的統讀發音提出了異議,比如「下載」一詞,念四聲zài,表達的是「搬運」的意思,現在被改為三聲,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義。
  • 楚戰國老人認真查閱地名資料
    楚戰國老人說,上世紀80年代初的辭書裡還保留著「門外」這個字,但在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大家對此有爭議,後來統一意見,定為「門外」統一用門字,所以後來再出版的辭書中就沒了這個字。當時,楚戰國就參加了當時民政部、國家語委組織的地名用字專家審定會。    古文與地方音愛好者衛喜照也發來郵件說,類似「門外」這樣的讀音,豫西地區的地名裡較多,如唐寺「門外」,陳家「門外」等。
  • 現代漢語詞典為何取消「六」字LU的地名讀音?
    現代漢語詞典為何取消「六」字LU的地名讀音?《現代漢語詞典》第五、六版取消了(lu)的地名讀音,到底對不對?我的結論是:取消(lu)的讀音是正確的,但是詞典... 「六」字有兩個讀音,就是(liu)和(lu)。《現代漢語詞典》第五、六版取消了(lu)的地名讀音,到底對不對?
  • 新華字典取消六(lu)安讀音暴露文化短板 古地名讀音應儘可能保留尊重
    而六安這一次備受關注,是因為它的名字。事情的起因是,央視主播郭志堅在電視上把六安讀成了六(liu)安,引發當地人和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質疑。隨後,這位主播發微博回應稱,播音要以最新的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隻有liu一個讀音。但是,六(lu)作為地名的發音,在之前的字典中一直都是存在的。你現在通過電腦輸入法打字,系統都會告訴你這個詞讀「六(lu)安」。
  • 難念對的3個地名:看似簡單,外地人卻常常會念錯讀音
    文/北望千山難念對的3個地名:看似簡單,外地人卻常常會念錯讀音漢字博大精深,很多字和詞不僅在意思上有多種解釋,而且在讀音上也存在多樣化。說起多音的那些漢字,很容易讓人想起我國的那些容易讀錯的地名。這裡為網友們簡單盤點下江西省的3個非常難念對的地名,這3個地方的名字被譽為是最難念對的地名,雖然看起來個個都很簡單,但其實並不容易,外地人經常會念錯讀音。
  • 太霸道:校長念錯地名,不僅不道歉,反而把地名的讀音改了
    不過,民國有一位超級名校的校長,念錯地名後不僅沒有人敢指正,反而礙於校長的權力,把地名讀音改了。他就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蔣介石。 黃埔還是黃浦? 埔原本只有「bù」這一個讀音,只有黃埔軍校才念(pǔ)這個音。「埔」是個地名專用字,意思是山間的小平原,是閩南方言用字,當地人全是讀成bù。如今,廣東、福建、臺灣還能找得出一些帶「埔」的小地名。 黃埔原本也是一個地名,民國時期屬於廣東的一個縣,最初這裡沒多少人常住,是軍校帶動了當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