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播「六安」讀音引爭議 方言「轉正」或需三思而後行

2020-12-12 上觀

近日,央視一主播在電視節目中把六安讀成六(liù)安,引發了當地人和文化界人士的質疑。隨後,該主播回應稱,播音要以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只有liù一個讀音。但是在安徽,人們通常將「六安」讀作「路安」。像六安這樣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方言詞彙並不少,那麼是否有必要在《新華字典》這類權威字典中納入方言詞彙,將其規範化、正式化呢?

五裡不同音 十裡不同調

中國地域遼闊,很多地方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各地的溝通來往也因此受到阻隔,形成了「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調,百裡不同俗」的格局。根據目前普遍的分法,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每一大類方言下還可分為許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點。中國的方言呈現出數量多、差別大的特點。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師熊燕介紹說,各地方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用不同的詞表示。最典型的當如西紅柿,根據曹志耘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2008,商務印書館),全國930個方言點中對西紅柿有160多種叫法:西紅柿、洋柿子、番茄、海茄子、洋茄子、洋落蘇、洋辣子、洋椒、金桔……而馬鈴薯則有150多種叫法:土豆、洋芋、洋山芋、番囝薯、番芋卵、番芋囝、番鬼芋、紅毛芋、紅毛番薯、荷蘭薯……二是同一個詞在不同方言中的讀音不同,各地方言往往發展出不同的諧音習慣。比如「六六順」,北京話讀為「溜溜順」,而有的方言則諧音「路路順」。趙本山小品裡「地上一個猴,樹上qí個猴,一共幾個猴?」,到底樹上是「騎個猴」還是「七個猴」?如果沒有對東北方言的了解,怕是找不到笑點。春節期間,香港超市裡往往懸掛芹菜和蘿蔔,如果不知道在閩南話裡蘿蔔叫「菜頭」,這兩種菜分別諧「勤」和「彩頭」,也就不了解懸掛這兩種菜的寓意。

歷史伴其行 文化蘊其中

中國的方言如此之多且差別巨大,構成了五彩斑斕的方言文化。特定地域的方言反映著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特聘教授黃鳴奮就提到,廈門方言詞彙是地方史的縮影。這個海島在歷史上和東南亞交往頻繁,人們稱肥皂為「雪文」,稱人行道為「五骹記」,稱手杖為「洞葛」,都是借自印尼語。不過,本地人聽不慣外國人說話的音調,因此稱外國人「阿吱」,在象聲的意義上和當今網絡語言中的「吱一聲」有相通之處。這類方言詞彙是文化的「活化石」。

北京話發音人高國森說:「北京曾是清朝的國都,這座城市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也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其中就包括語言。所以,現在的北京話中依然有很多滿語詞彙,比如『埋汰』『哈喇』『額吝』等。」

除了反映地方歷史文化,方言還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當地民眾性格和城市氣質。例如,在四川話中,人們常說「紮起」「雄起」等詞,以表示為某人幫忙撐腰,或為某人加油打氣,這樣的詞語說起來乾脆利落,且非常具有親切感,體現出四川人耿直豪爽、講義氣的性格。除詞彙外,語氣音調也是方言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方言的語氣語調也能看出當地人的性格特點。比如東北話語氣比較接地氣,體現出東北人粗獷率真的性格;吳語則語氣較嗲,帶著撒嬌的口吻,體現出江南人溫婉含蓄的性格。再比如雖同屬四川話,但重慶話的語氣更「硬」,成都話的語氣稍「軟」,反映出重慶人火辣、成都人溫和的性格差異。

方言需保護 轉正需謹慎

「六安」怎麼讀的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關於「字典是否應該適應某些方言的需要,適當加以增改」的討論。廣大網友們紛紛在微博中表明態度:「不能因為統一的讀音就把人家祖祖輩輩的地名改了」「應該改的是字典而不是地名叫法」。更有網友舉出阿房宮、蘇州滸關等例子,呼籲字典中應加入這些特別地名的讀法,將其正式化、規範化。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丁永勳認為:對這類只用於人名、地名的專有名詞,最恰當、最科學的做法是尊重歷史,約定俗成。保留一個古地名的讀音,既不會給公眾增添多少負擔和麻煩,又能把它作為文化傳承的證據保留下來,何樂而不為呢?

也有專家和民間人士認為,六安讀作liù ān無妨,權威字典不必遷就方言。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祿興認為,我們不可能掌握所有方言詞彙,詞典應以收錄普通話詞彙為標準,兼收一些影響範圍大的方言詞,並加以註明。關於六安的讀音,如果是外地人或者廣播、電視等公共傳播平臺,也可以讀成liù ān,而不必要求漢語詞典再增加額外的讀音。這不是對歷史和文化的不尊重,而是出於更大範圍內更易於接受的語言經濟原則。「如果給「六安」注為lù ān,也就意味著普通話「六」有liù和lù兩音,卻又沒有意義區別,對普通話學習者而言徒增負累。況且「六安」這個地名,大部分非當地人未必知曉,普通話規定讀liù ān,也沒什麼不好。」熊燕如是說。

方言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它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也承載著各地自古以來生生不息的歷史脈絡,代表著一方水土,養育出的一方人的性格特徵。保護方言固然重要,但是否所有方言都需「轉正」,還應三思而後行。

 

(本文轉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相關焦點

  • 央視主播「六安」讀音遭疑 評:方言要不要轉正?
    近日,央視一主播在電視節目中把六安讀成六(liù)安,引發了當地人和文化界人士的質疑。隨後,該主播回應稱,播音要以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只有liù一個讀音。但是在安徽,人們通常將「六安」讀作「路安」。
  • 「六安」怎麼讀引爭論:方言詞彙該不該「轉正」?
    原標題:「六安」怎麼讀引爭論:方言詞彙該不該「轉正」? 近日,央視一主播在電視節目中把六安讀成六(liù)安,引發了當地人和文化界人士的質疑。隨後,該主播回應稱,播音要以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只有liù一個讀音。但是在安徽,人們通常將「六安」讀作「路安」。
  • 「六安」怎麼讀不僅是個方言問題
    最近,安徽六安這個地方很出名。  歷史愛好者了解六安,是因為六安出了名將英布;愛茶的人知道六安,是因為名茶六安瓜片。而六安這一次備受關注,是因為它的名字。  事情的起因是,央視主播郭志堅在電視上把六安讀成了六(liu)安,引發當地人和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質疑。
  • 央視美女主播寶曉峰,這次確實被冤枉了,河南這個縣卻成功搶頭條
    講真,主播寶曉峰口播的這個小差錯,確實成了河南嵩縣的一個大廣告,有網友戲稱,「即便花1個億廣告費,都不一定有這個效果。」作為央視,在新聞頻道9日18:00的共同關注中,再次由主播寶曉峰口播了這條報導,也算是給「嵩縣」進行了正名。
  • 官媒:「六安」應統一為普通話讀音的觀點暴露了文化上的短板
    視覺中國 圖最近,安徽六安這個地方很出名。歷史愛好者了解六安,是因為六安出了名將英布;愛茶的人知道六安,是因為名茶六安瓜片。而六安這一次備受關注,是因為它的名字。事情的起因是,央視主播郭志堅在電視上把六安讀成了六(liù)安,引發當地人和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質疑。
  • 央視將安徽六安讀作六(liù)安,主持人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央視將安徽六安讀作六(liù)安,主持人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16-04-29 07:36 來源
  • 新華字典取消六(lu)安讀音暴露文化短板 古地名讀音應儘可能保留尊重
    最近,安徽六安這個地方很出名。歷史愛好者了解六安,是因為六安出了名將英布;愛茶的人知道六安,是因為名茶六安瓜片。而六安這一次備受關注,是因為它的名字。事情的起因是,央視主播郭志堅在電視上把六安讀成了六(liu)安,引發當地人和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質疑。
  • 「六安」到底怎麼讀?是「Liu an」?還是「Lu an」?(組圖)
    「六安關鍵詞:地名,六安,語音 ,古音不改讀。前些日子央視新聞聯播主播關於地名「六安」的讀音展開的一系列討論,似乎沒有得出真切的道理,也沒有形成權威的定論。「六安」究竟該怎樣讀才好,好像成了一樁懸案。 大家知道,《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語文類工具書,它們所規範的都是現代漢語的音、形、義。央視主播所依據的正是《現代漢語詞典》的讀音。
  • 央視「阿房宮」讀音惹爭議 《咬文嚼字》判出錯
    秦朝著名的宮殿阿房宮究竟應該怎麼讀,這個老問題最近又因央視的一檔節目而被議論紛紛。在央視十套《百科探秘》欄目為近期播出的《阿房宮消失之謎》做預告時,通篇將阿房宮讀成「āfánggōng」,這立即引起了網友的爭議,因為不少人在上學時就看見課本裡說應該讀「ēpánggōng」。
  • 央視將六安讀作六(liu)安 主持人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的一則報導就再度因該地名讀音而引發輿論熱議。  4月27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報導中,主持人郭志堅將「六安」讀作「六(liu)安」。  隨後,很快便有網友指出郭志堅的讀法是錯誤的,「六安」應該讀作「六(lu)安。
  • 央視將六安讀作六(liu)安 究竟應該是讀lu還是liu?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的一則報導就再度因該地名讀音而引發輿論熱議。4月27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報導中,主持人郭志堅將「六安」讀作「六(liu)安」。隨後,很快便有網友指出郭志堅的讀法是錯誤的,「六安」應該讀作「六(lu)安。
  • 是"樂"還是"澇"一地之音引熱議 專家:爭議讀音將統修
    地名讀音之爭隨著「河北樂亭扇貝大面積非正常死亡或與油汙有關」的新聞而成為網絡上議論的熱點。社科院專家表示,針對一系列爭議讀音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將會給出說法。到底是「樂」還是「澇」近日,一條「河北樂亭扇貝大面積非正常死亡或與油汙有關」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與事件本身無關的一個細節卻成為網絡熱門話題,那就是樂亭的讀音。到底是「樂」還是「澇」?
  • 安徽六安念六(lù)安還是六(liù)安?讀音尷尬如何解
    央視將安徽六安讀作六(liù)安,主持人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此前的4月27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報導中,主持人郭志堅將安徽「六安」讀作「六(liù)安」。隨後便有網友指出郭志堅的讀法是錯誤的,「六安」應該讀作「六(lù)安」。  不過,郭志堅之後通過個人微博附上了4張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的照片。詞典內容顯示,「六」只有「liù」這唯一的一個讀音。  郭志堅表示,「謝謝廣大觀眾對『六安』地名發音的關注。
  • 央視主播曬讀音表:錯一字罰50 盤點出錯名主播圖
    「我們化妝鏡上貼著常常出錯的讀音表。錯一個罰五十,測測你能罰多少?」前幾日,央視新聞主播劉羽的一條微博引起了不少網民圍觀。微博中,她貼出了一張手機拍攝的照片,上面是一張寫滿漢字詞語和讀音的字條。仔細辨別這些詞語和讀音,不少網友直呼「壓力很大」——原來,好多字正確的讀音都和我們習慣的讀法不一樣。比如,不是「下載(zǎi)」而是「下載(zài),不是「影片(piān)」而是「影片(piàn)」,不是「盡(jìn)快」而是「盡(jǐn)快」……    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可讀對卻並不是容易事。
  • 央視主播微博曬讀音表 讀錯不一定都挨罰
    「我們化妝鏡上貼著的常常出錯的讀音表。錯一個罰五十,測測你能罰多少?」日前,央視主播劉羽的一條微博引起了不少圍觀。  在微博中,劉羽貼出了一張手機拍攝的照片,上面是一張寫滿漢字詞語和讀音的字條。仔細辨別這些詞語和讀音,不少網友直呼「壓力很大」。
  • 央視把安徽亳州讀作毫 還曾把六(lù)安念六(liù)安
    央視主播又把安徽一個地名讀錯了。
  • 央視女主播微博曬讀音表 稱「讀錯一個字罰五十」
    央視女主播微博曬讀音表———  「我們化妝鏡上貼著常常出錯的讀音表。錯一個罰五十,測測你能罰多少?」日前,央視新聞主播劉羽的一條微博引起了不少網民圍觀。微博中,她貼出了一張手機拍攝的照片,上面是一張寫滿漢字詞語和讀音的字條。仔細辨別這些詞語和讀音,好多字正確的讀音都和我們習慣的讀法不一樣:比如,不是「下載(zǎi)」而是「下載(zài)」,不是「影片 (piān)」而是「影片(piàn)」,不是「盡(jìn)快」而是「盡(jǐn)快」……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可讀對卻並不是容易的事。網友感嘆:「讀一遍下來,發現我不會說普通話了。」
  • 央視主播微博曬讀音表 念錯一字最少罰50元
    前幾日,央視新聞主播劉羽的一條微博引起了不少網民圍觀。   劉羽曾主持過《整點新聞》、《午夜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微博中,她貼出了一張手機拍攝的照片,上面是一張寫滿漢字詞語和讀音的字條。仔細辨別這些詞語和讀音,不少網友直呼「壓力很大」——原來,好多字正確的讀音都和我們習慣的讀法不一樣。
  • 央視女主播微博曬讀音表 「讀錯一個字罰五十」
    本報訊 「我們化妝鏡上貼著常常出錯的讀音表。錯一個罰五十,測測你能罰多少?」日前,央視新聞主播劉羽的一條微博引起了不少網民圍觀。  劉羽曾主持過《整點新聞》、《午夜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
  • 央視主播李梓萌低頭念稿?十分鐘急稿,讀音準確重音無誤無卡頓
    央視主播李梓萌低頭念稿?十分鐘急稿,讀音準確重音無誤無卡頓。不知何時,「李梓萌低頭念稿」上了熱搜,許多人認為主播或許忘詞了,才會低頭念稿,然而,「低頭念稿」卻是一場感動。許多人發現,這是一份急稿。央視新聞聯播成為許多人的日常,飯後,新聞聯播成為多數人了解外界的窗口。然而,在這次的新聞聯播過程中,央視主播李梓萌在聯播中,播著播著,主播李梓萌突然低頭念稿。許多人以為這是一場失誤,但慢慢地發現,這是一份加急稿件,事先並沒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