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瞄準一個你覺得自己不能達到的目標。如果孩子們竭盡全力,無論預定的目標是否實現,他們對於最終結果都會感覺良好。」
我覺得我不能達到的目標是讀萬卷書,但我並不想把我的目標強加給我的孩子。我以為,應該幫助孩子樹立一個目標,哪怕這個目標看起來很遠,只要自己努力去靠近,最終還是沒有實現願望,那麼他們也會在遺憾中得到更多的收穫。
比如對於讀高中的孩子來說,普通的最高願望就是,爭取考入清華、北大。
這個目標肯定不一定能實現,可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在前進的路上這樣來完成:看看自己現在的考試分數,再設想一想未來想要實現的分數,看看之間的差距有多少,再定個小目標:每次考試前進五分或者十分,直到高考結束。
這樣的行為哪怕最後沒有結果,他們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分期完成目標,也學會了如何學習和積累。只要一直在努力在積累,最終的結果無非也就是兩樣:要麼少年有成,要麼大器晚成。
「過分看重紀律的家長,往往缺少高期望的眼界,他們喜歡列出一張又一張『家庭規則』,來規定家中不能容忍的行為。」
一位有兩個孩子的海德父親寫道:「對我們為他設定目標,而不是讓他自己定目標,兒子真的很抗拒。我們太關注結果和我們害怕他不能成功,害怕他不能自己解決問題密切相關。他覺得我們不允許他做自己。」
這位父親的行為,其實是很多家長的代表。我們因為有了太多的生活經歷,所以讓我們害怕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以為孩子很小,不能完美地解決問題,所以,更多的時候就出手制定規則,制定我們的想要達成的目標,逼迫孩子來完成。
其實,孩子有孩子自己的願望,哪怕他們的願望在我們看來很幼稚很天真很可笑。可是這些是孩子想要的,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自己來實現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願望,就能讓他慢慢地對自己樹立起信心,培養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體驗成功,孩子們需要『目標高遠』,如果把所有時間都浪費在關注底線上,我們就不能幫助他們。」
有些時候,家裡要求的底線太多了,就會造成很大的束縛,讓每個人的行為都變得小心翼翼,說話也小心翼翼。做什麼事情都變得小心翼翼時,就會讓人慢慢地把自己封閉起來,無論情緒還是才華。當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時,我們就無從了解他們想要什麼,想實現什麼樣的願望,就談不上真正地幫助孩子成長。
一位海德母親說:「孩子們上學時,我總是想,只要他們盡力就行了。可當他們分數不是那麼好的時候,我就會開始想:『嗯,他們沒有盡全力。要是他們盡力了,會得到好分數的。』於是我開始想辦法控制結果,以便他們能達到我的高期望。我承認,我的期望全部都和別人怎樣評價我的孩子有關,而和我對他們的評價無關。我不想對別人的評價置之不理,於是不斷推著孩子們達到這些期望。」
有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看到的表面就是實際的結果,可是,這樣的以為卻是以我們標準來衡量的,實際的情況我們通常不在乎,我們只在乎我們的感覺,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而不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在努力提出『態度』的重要性時,我們不想忽視能力。畢竟,能力的增長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家長必須避免為紀律而紀律、為努力而努力、為品格而品格的陷阱。」
本書的作者之一馬爾科姆在年輕時並不自信,但老師對他提出了一個他幾乎不敢想像甚至難以完成的目標:「給哈佛招生辦公室打個電話,約一下面試,然後去看看。」
現在馬爾科姆知道,要不是老師用高期望來挑戰他,他是絕不會去參加哈佛的面試的。正如他此前幾個月前就已經預料到的,這次面試的短期結果是他未被錄取。不過,這件事還有著持久的影響,那就是設定高期望給他帶來了真正的自信。這次面試對於他的自尊沒有產生負面影響,事實上,他的自尊極大地提高了。
當然,也許會有家長說:「我就是對孩子說要努力考取清華北大,或者其實名牌大學啊。」這樣的要求沒有錯,如果能幫助孩子學會分解目標,然後一個個地去完成小目標,再包容孩子的進步或者倒退,那麼孩子對未來的信心就更充足了。
「目標高遠和沉迷於成功之間有所區別,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家長或老師必須注意區分設定高期望和放手結果。」
幫助我們瞄準高目標的兩個概念:一件事和努力儲蓄銀行。
「一件事」是「每天完成而不是試著去做一件事」的簡單說法。它能讓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能讓我們把握自己的進步。「一件事」不關注通往目的地中的障礙,它有助於我們思考哪些具體步驟可以開始把我們帶到那裡。「一件事」教給我們不要盯著前方的困難。相反,要關注我們現在能做些什麼。
「努力儲蓄銀行」背後的概念很簡單:我盡的最大努力,或是幫助別人做最好的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都進入了一個想像中的儲蓄銀行,在那裡產生利息,未來會回報於我,甚至可能是在我最想不到的時候。
只要不期望一投入就有回報,那麼做好「一件事」和為「努力儲蓄銀行」不斷地充值,未來就值得期待。
如何設定高期望同時又放手結果,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學習的。那麼,如果來學習呢?在本章節裡的最後,作者又給我們留了幾個思考問題:
1.在我孩提時代的成長階段,我的期望是什麼?
2.誰是我生命中要求我做到最好的人?當時我感覺如何,今天對此感覺如何?
3.描述一個自己成長階段有關設定高期望,追尋某些東西的事件(或時期),後來發生了什麼?
4.我是個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放棄過某樣東西?說明一下。
5.今天我的家庭期望是什麼?我們多大程度上要求彼此做到最好?
6.對自己生活中的其他人(例如同事、朋友等),我要求他們做到最好的自己時,和對自己家人的要求有沒有區別?
7.對我來說,對自己放手「結果」有多難?對孩子放手呢?
8.描述一個我對自己或是對別人「提高了標準」的時刻。發生了什麼?我感覺如何?
9.為自己設定一個更高期望,我最害怕的是什麼?
10.我什麼時候受到了努力實現高期望的激勵?
20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