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態度比天分更重要,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品格比才華更重要。沒有什麼能阻擋態度正確的人,也沒有什麼能幫助態度錯誤的人。」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非常高的天分,但現實是我們的孩子確實都只是普通的孩子。
也許我們的孩子表現得很聰明,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都表現得不錯,但是到了高中甚至大學,到了人才匯集的一方,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孩子那點小聰明根本就算不了什麼,有的孩子還會帶著過去的小聰明來到高中,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學習,結果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自己其實很愚蠢。
是的,上面這段話就是我的肺腑之言,因為我的孩子就是這樣表現的。
儘管在孩子高一的時候,我無數次焦慮到睡不著覺,但仍然咬牙抱定要讓他自己去經歷失敗的態度,我終於是如願以償了,孩子到了分班的時候,終於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雖然沒有什麼比孩子們有天分更加讓人高興的事了,但我們還是需要關注他們能夠控制的東西。看看你周圍生活中接觸過的最成功的人。情況常常是,他們有著更多的積極態度,而非驚人的天賦。如果我們的孩子要發揮自身的潛能,創造自己的生活,他們就需要正確的態度。我們也是如此。天分需要終生的開發和培養,而態度幾乎可以馬上改變。」
用高一一年的時間來讓孩子體驗失敗,這是一個冒險,但我以為這樣的冒險是值得的。
在現實生活裡,有無數成績優良的孩子進入大學後就放飛自我,然後就藉口不喜歡自己的專業重新回來復讀,以掩飾自己貪玩的結果。還有一些孩子,進入大學後,由於在過去沒有得到真正的自我展示,進入大學後就無法管住自己,學習就一落千丈。
讓孩子用一年的時間來體驗失敗,讓他收穫自己作死後的苦果,因此開始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相比現在嚴格地控制他,讓他到了大學自我放飛,那時的我才是毫無回天之力。
接受孩子不是天分特別高的現實,有助於快速認清現實,調整態度,幫助孩子在失敗中尋找原因,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失敗,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我以為這才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具備的態度。
「今天,父母培養孩子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似乎更難確定。要麼是沒有了可以看到的消防水管,要麼到處都在滅火,卻不知道火源在哪裡。」
也許,更多的父母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具體的學科問題,但我們卻可以通過觀察孩子行為和情緒的表現,通過觀察孩子的分數,來和他談談並尋找原因。
我的孩子因為最近考試失利,所以他有些排斥我問他的分數,但他並不會對我隱瞞太久,成績單下來,還是會拿給我看。當他能平靜地和我說說分數時,就說明他已經從沮喪中走了出來。當他能要求我買一些具體的學習資料時,就說明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當然,也許在短時間內他的成績並不會有太大的提高,可是我相信只要他的態度端正了,那麼重新考個自己滿意的學分只是時間的問題。
如果不把眼光死死地盯在分數上,那麼父母其實可以很輕鬆地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當然,這個孩子也許還會玩,但已經知道了孰輕孰重,給他時間,他就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因此,在這裡,正確的「態度」,並不僅僅是只要求孩子端正自己的態度,也要求父母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孩子在經歷失敗的時候,其實他的心裡也同樣很難過,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只是帶著耳朵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當他說完後拍拍他的肩膀說:「如果你需要幫助就告訴我。」這樣,就可以幫助孩子主動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因為學習是他的事,他只要能得到家庭裡的包容與理解,就可以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儘管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是會不斷地出錯,不斷地出問題。可是比起成年人的世界來說,他現在的問題又算什麼呢?
相信孩子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是父母們應有的態度。
「對於父母而言,停下來嚴肅而客觀地想像自己家裡的態度標準有多高,這很重要。許多家庭僅僅滿足於沒有不好的態度。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能力或者態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豐富我們的認知。」
「能力和成功在一起常常會掩蓋家庭對態度的理解。最終,我們只在孩子行為不好或是表現不佳時才會認為態度是個問題。」
一時的成功,不代表永遠的成功,而能力卻是可以在正確的態度下,在無數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中不斷地得到提升。
作為父母,我們在要求孩子端正態度之前,首先要學會如何端正自己的態度。認真思考並回答下面十三個問題,也許能讓我們領悟到些什麼:
1.我會怎樣定義自己對於生活的整體態度?
2.我對生活的總體態度有哪些好的方面?
3.我對生活的總體態度受到哪些制約?
4.什麼樣的情況或者哪些人會讓我產生最糟糕的態度?
5.當我的態度「脫離軌道」時,誰看到了?
6.我真的認為態度比能力更為重要嗎?我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對此有所懷疑?
7.我對於家人的總體態度感覺如何?(描述一下每位家庭成員)
8.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我看到孩子們因為態度而掙扎?
9.描述一個時刻,我對在家庭成員身上看到的態度感到自豪?
10.「態度」對我來說足夠重要嗎?
11.什麼情況下我控制了態度?
12.什麼情況下態度控制了我?
13.我的同齡人中誰有著積極的態度?
20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