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父母期對孩子期望值的問題,我已經寫過好幾篇了,而今天我又想寫一篇。之所以屢次以它為主題來創作,是因為隨著我對教育研究的加深,我越來越覺得父母的期望值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是一切教育問題的起源。
能否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就在於父母能否設定恰當的期望值。因為說白了,父母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是在期望值的指導下進行的,有什麼樣的期望值,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
如果父母期望孩子將來在藝術上有所成就,那麼父母當然就會讓孩子在藝術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抱有較高的期望,那父母就會為孩子設置更高的目標,而一旦孩子沒有完成,父母當然也就會感到失望,就有可能批評訓斥孩子。
所以說,是期望在引導著父母的教育方式。
但問題是,大多數父母並不能對孩子建立恰當的期望值。
父母的期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期望的方向;二是期望的高低,任何一種期望錯誤都會導致父母的教育失敗。
1、錯誤期望的方向
孩子作為父母的延續,父母們肯定是對孩子抱有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超過自己。有這種期望值很正常,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廢物,但是有些父母做的就比較過分了。
很多父母不顧孩子的自身情況,也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比如有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意願付諸於孩子身上,指望孩子來實現自己的心願;有的父母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逼著孩子做他們討厭的事……總之,他們由著自己來,覺得孩子是自己的,自己也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就恣意的讓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前進。
這種不切實際,不尊重孩子的期望,小時候孩子沒辦法,只能屈服於父母的淫威。但是當孩子長大之後,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抗。
當然,這幾年尊重孩子的父母越來越多了,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走上了正軌。但是不可否認,仍然有很多的父母在最基本的期望方向上就沒有跟孩子合拍,這也就導致越成長,孩子問題越多。
2、不符合實際的過高期望
對孩子的期望值是有高有低的,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值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羅森塔爾實驗」,就闡述了當老師對於孩子期望值過低是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我簡單的說下過程,就是羅森塔爾隨機的選了一批學生,然後告訴老師這些學生經過測驗具有較高的潛力。過了幾個月後再測試,發現這些被選拔出來的學生普遍成績提高了。這是因為老師對學生有了更高的期望,更加關注他們,給予更多的機會,而孩子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進而成績就有了更好的提高。
學校我就不細說了,我說下家庭。在家庭中,大部分的父母們對孩子期望值都經歷了一個從高的低的過程。
在幼兒園、小學階段,父母普遍對孩子抱有較高的期望值,覺得自己孩子是天才,是獨一無二的。但是隨著成長,孩子的學習能力逐漸體現現,很多父母開始變得現實,覺得孩子水平也就那樣了,於是他們對孩子的期望開始降低了,甚至對孩子絕望,。而這種期望值的發展過程是極不利於培養孩子的。
當孩子小時候,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因此父母對孩子提出較高的要求。而過高的要求顯然不利於孩子達標,因此父母也就容易對孩子失望,就會對孩子批評訓斥。
在這一方面體現最明顯的就是父母輔導孩子作業了。
但凡是為輔導孩子作業而發愁的父母,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的父母。這類父母就認識不到兒童智力與成人的差異,或者他們覺得差異沒有那麼大,以至於他們對孩子的智力抱有過高的期望。當他們輔導孩子作業時,不懂得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講解,或者說,講了幾遍孩子聽不懂,就開始對孩子失去耐心,緊接而來的就是批評指責訓斥。久而久之,孩子就越來越討厭寫作業了。這類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而不是尋求什麼輔導孩子作業的好的方法。
早期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打擊了孩子的學習進行,以至於孩子過早的就開始厭學了,成績當然也就好不了。這時,父母就感覺孩子屢教不改,爛泥扶不上牆,也就對孩子不抱期望了,期望值也就降低了,對孩子學習也就不聞不問了。而孩子因為過往的經驗,自己也對學習失去信心,加上父母也不管了,乾脆就破罐子破摔了。
父母的這種期望值變化是完全不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的。
正確的做法是早期父母降低期望值,這樣父母就能更多的發現孩子進步或優點,也就可以給予更多的表揚鼓勵。而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父母的期望值隨之提高,對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也更容易完成,也就更有成就感。
也就是說,父母的期望值應該隨著孩子的能力提高而提高,而不是一開始放在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上。
父母對孩子的不當期望,正一步步的摧毀孩子,而可怕的是父母還感覺不到,甚至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
對於絕大多數的父母來說,當下最需要做的就是正確的評估孩子實力,給予合理的期望值,不要讓自己的不合理期望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