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教育 不切實際的期望 會給孩子帶來焦慮 父母怎樣去教育孩子

2020-12-16 賤說電影

既不能給孩子許諾,也不能要求孩子做出許諾。為什麼要禁止許諾呢?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應該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當父母用許諾來強調他們說的話的意思時,就無異於承認那些「沒有許諾過」的話是不值得信任的。

許諾會給孩子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孩子得到許諾要去動物園玩,她會認為是這樣承諾的:那天不會下雨,車子會在車庫裡,她不會生病。但是,因為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意外,如果發生意外,孩子就會覺得受到欺騙,會認為父母不能信任。相信父母們都很熟悉這句不留情面的抱怨「但是你保證過的!」父母真希望自己沒有保證什麼,但是後悔已經晚了。

父母們也不應該要求孩子為將來的好行為,或者停止過去的不端行為作出保證。如果孩子作出保證,卻不是發自內心的,那麼就等於她在銀行籤了一張沒有戶頭的支票。我們不應該鼓勵這種欺騙性的行為。

具有挖苦天賦的父母對孩子的精神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有如此語言天才的父母是有效溝通的嚴重障礙:

「同一件事我究竟要重複多少次才行?你是聾了嗎?要不你怎麼聽不進去?」

「你太沒禮貌了。你是在叢林長大的呀?是的,那才是屬於你的地方,你知道的。」

「總之你是怎麼回事啊?你是神經病還是就是蠢哪?我知道你的下場!」

這樣的父母甚至意識不到這樣的話是人身攻擊,只會導致孩子的反擊;這樣的話對溝通是一種障礙,只會惹得孩子專注於報復的幻想中。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難堪的挖苦和嚴厲的陳詞濫調。

最好要避免這樣的言語:「什麼讓你覺得你知道所有的答案?你幾乎生下來就沒有腦子,你還以為你很聰明呢!」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不應該貶低孩子的形象,不管是他在自己眼中的形象,還是他在同輩中人眼中的形象。

本文由無所畏懼吖原創,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大部分教育失敗的孩子,都是毀於父母的不當期望
    關於父母期對孩子期望值的問題,我已經寫過好幾篇了,而今天我又想寫一篇。之所以屢次以它為主題來創作,是因為隨著我對教育研究的加深,我越來越覺得父母的期望值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是一切教育問題的起源。能否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就在於父母能否設定恰當的期望值。因為說白了,父母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是在期望值的指導下進行的,有什麼樣的期望值,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
  • 父母對孩子「否定式教育」,會毀了孩子的成長心態,不得不防
    家長錯誤地認為,如果總是肯定孩子,他就會驕傲,對成長不利,否定式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更快地成長,其實家長完全沒有搞清楚「肯定」和「否定」的概念是什麼。二、「否定式」教育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1、自卑家長經常對孩子的行為和成績加以否定,孩子每做一件事情,就會頭腦中形成被父母打擊的印象,他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現實是他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會越做越差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讓家長的焦慮,變成孩子攀比的理由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喜歡用「你看班上的×××」這樣的句子來試圖激勵孩子的上進心,但有的時候這種別人家的小孩,不僅不會讓孩子奮起直追,反而變得破罐破摔,甚至是嫉妒,不願意努力。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家長有自己的育兒焦慮,孩子同樣也會因為父母的情緒傳染,而變得壓抑甚至焦慮起來。
  • 孩子越長大越發平庸?父母的過高期望,會讓孩子喪失內部動力
    文/心蕊編輯/心蕊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位優秀的人才,這樣的期望如果過多的施加在孩子身上,反而會得不償失。在同一個小區裡,多多的父母對多多那是全身心的培養,讓孩子在周末的時間被書法、繪畫、奧數等等課程覆蓋著,一開始,多多的獎狀和證書是一張接著一張向家裡那去,這可羨煞小區裡的其他人,大家都說,多多以後會是個有出息的人。
  • 「教育焦慮」時代,培訓班只是你給孩子穿的保護色
    《 2018年中國父母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就兒童教育而言,當代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指數為67分,總體情況相對焦慮。1980年代及其子女在00年代出生。興趣類別的存在是正確的。最初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發現自己的長處並培養氣質。還有一種技能可能對未來沒有好處。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焦慮的父母推動的孩子。
  • 過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當前的家教存在著許多誤區,例如: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應立即著手教育,家庭應給孩子以溫暖,不能像幼兒園、學校那麼「嚴」,以及重智輕德等。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過度保護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
  • 《銀河補習班》孩子的教育與成長,是父母的一門必修課
    故事開頭,馬皓文因東沛大橋坍塌事件,被捕入獄,錯過了兒子七年的成長時光,面對成了「學渣」的兒子,他沒有放棄,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滿滿的愛給兒子自由成長空間,教會兒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 皮格瑪利翁效應: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寓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寓言的效應。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 班級內名列前茅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考試結束後,學校組織家長開家長會,看著考到班級前幾名孩子的父母上臺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各位家長有沒有很羨慕?其實明白人都會發現,學習成績靠前的孩子,除了自身的努力,和老師的教導外,背後都站著一群不一樣的父母,當然,這裡說的不一樣是指教育方式的不同。
  • 享受成長喜悅,教育應該讓孩子更幸福
    這些危機背後是教育焦慮加劇,學業軍備競賽不斷升級。在過度競爭之下,孩子們負重前行,身心疲憊。「幸福是人類的最高目的,也應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怎樣真正把幸福還給孩子,讓孩子享受成長的喜悅,享受在教室、課堂、家庭、生活裡的成長,值得我們去探索。」近日,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表示。
  • 父母教育孩子,是一項能夠學得會的技能
    成為優秀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最完美的家庭教育,這是每一位爸爸媽媽的理想。但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教育孩子太難了,而且每個孩子的特色都不一樣,到底應該怎麼樣教育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五花八門的教育理念,反而讓人無所適從。
  • 父母有教育焦慮,並非孩子的成績問題,是自己過於"著急"
    有時候家長產生教育焦慮,並非是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而是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即便孩子考取了班級第三名,家長也會為其釘上&34;的標籤。假如孩子沒有達到期望值,家長便會感到莫名的焦慮,仿佛看到了孩子失敗的未來。
  • 父母的「超前教育」,反而會阻礙孩子成長,教育孩子要保持耐心
    有很多父母都曾經聽說過「超前教育」這個名詞,但是對什麼是超前教育卻並不是特別清楚。其實這種教育說起來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是讓孩子學習超出自己年齡應該學習的知識。我們都知道孩子學習知識是隨著年齡增長不斷增多的,但是有很多父母卻覺得這個速度非常慢的,於是會讓他們提前進行學習,這種學習就是「超前教育」。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父母越來越焦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據專家研究,其實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原由解析:為什麼我們會使勁的去教孩子,而在父母那一代,他們對於教育沒有這麼關注,而且,那時的父母也不會像現在父母這麼焦慮,大家的教育方式都比較鬆散,不會像現在挑什麼學區房,老師也沒這麼大壓力,當時的工人和工程師的工資差不了多少,都是按級別來的。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專家指出:父母的「輕聲」教育,才是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現在這個社會的快節奏使我們時刻都充滿了緊張感,經常會把不好的情緒帶到工作和生活中,尤其是對於一個正在成長摸索的孩子,所帶來的傷害是很嚴重的。很多父母簡直就是天生的大嗓門,就連平時普通的談話,都像是在吵架一樣。長期以來,孩子就會習慣這種狀態。
  • 成年人的焦慮,原來是從孩子教育開始的
    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後更多的時候,卻是恨鐵不成鋼,明知道咆哮沒有用,明知道暴力解決不了問題,卻依舊周而復始的重複。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孩子沒有上學之前,所有的父母都像「你好,李煥英」中的母親一樣:我的孩子,健康快樂就好。但是一旦進入學齡,每個家長都有不同的焦慮。
  • 父母的「過度教養」會讓孩子更焦慮
    父母的「過度教養」會讓孩子更焦慮什麼是「過度教養」?所謂「過度教養」,就是指父母為了使孩子在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獲得更大的成功,而向孩子提供過度的、不利於孩子發展的關懷和幫助。03父母看不到結果的失望,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給孩子這樣的「教育」,自然是希望孩子優秀的,可是,不合年齡的學習,孩子智力水平達不到,根本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 孩子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身醒悟
    2、當你是完全無懼的父母時,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長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個小孩長大以後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讓他按照天性成長。如果一個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樣子成長,他長大以後的智慧和能力將會最大化。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都是略顯焦慮的,我要給她(他)好的生活,我要給她(他)好的教育,我要讓他出類拔萃等等,那今天就說一說我認為的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吧! 自從有了薰寶,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在家帶娃兩年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能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那就是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養分,才會把能量源源不斷的傳遞給孩子。
  • 焦慮的父母 只能看見「別人家的孩子」
    儘管教育學者們不斷告誡說孩子是有差異的,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考第一,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上北大、清華,但是父母們會想「不試試怎麼知道呢」。父母的焦慮與其對孩子的學業期望高度相關。現在的教育對於家庭來說更像是投資,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好,意味著父母投資的失敗。父母作為投資者,焦慮也就成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