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分為初試和複試,初試以卷面成績按照排名決定進入複試的資格,然後再通過複試的考核綜合初、複試成績決定最終的錄取名單。這是現有的考研規則,這個規則由來已久,而且這麼多年都沒有變化。
但是最近的「考研改革」四個字遍布網絡,終於有人或者說有學校要來打破這個固有的規則,且不說這是不是一個進步,至少改革的背後意味著持續學習的同學會得到更大的認可。
考研
7月份安徽省教育部發布了一個有關考研招生改革的意見公告,公告中與考研同學利益相關最為密切的是「研究生招生要加大能力的考查、注重綜合評價、提高校內外保研比例」,可以說這個改革對本科經歷不好的同學不太友好。
當時這個意見公告並未引起太大的波瀾,直到前幾日中國傳媒大學發布了2021研究生招生改革辦法,一下子就在網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安徽省的改革又被人們重新拿來考量。時至今日,這兩件事已經成為考研群體熱議的話題。
安徽省意見公告
無獨有偶,中國傳媒大學的改革其中有一點也是將考生的本科經歷考量在內,考生的學業水平、科研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都將被考慮在內。而且兩項改革的目的也十分一致,都是為了提升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當然,這兩項改革能不能改變招生質量我們暫且不論(小編傾向於是可以的,僅代表個人觀點),但是這些改革對於本科經歷不好、畢設質量較差、掛過科或者績點過低的同學來說不是個好消息,甚至說對本科層次過低的同學都不太友好。
中國傳媒大學
從讀研的角度來審查本科生,本科生需要具備什麼素質呢?首先要具備學習能力,這一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本科的學業水平,即績點;其次要具備學術能力,需要通過參與課題、發表論文等方式實現;最後是科研創新能力,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科研競賽之類的。
總體上來講,以上三個能力最大的影響因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客觀上的因素,學校層次越高以上三個能力就會越強,這些能力與學校的層次或者說學校的教育資源完全正相關,這也是導致很多人批判的原因之一,二三本的考生考研會變得更難。
第二個是主觀上的努力程度,具體說是四年的努力程度,無論是學習能力、學術能力,還是科研創新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之事,都需要本科四年間持續地努力,不再是「一考定終生」。
本科的努力程度
對的,不再是「一考定終生」,而要把考生們在本科的努力考慮在內,且不說這樣的改革是對還是錯,至少從本質上來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督促大家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考研就學一年。
何況這些改革已經做出,也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與其去抱怨它不如去適應它,研究生嚴進嚴出的趨勢已經形成,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高校和地區做出改變。
大趨勢下,本科越差的同學考研會越難,但並不是沒有出路,客觀因素無法改變但是主觀因素卻掌握在每一位同學自己手裡。大家不能再抱著考研只學一年的心態了,無論你處於什麼階段一定要樹立終身學習志向,沒有什麼再是一蹴而就的了。
持續學習的態度
考研的改革告訴我們,只有終身學習的人才能在教育這條路上走得順當,主觀因素上能夠直接說明這一點,更何況客觀因素學校層次又何嘗不是對高中期間持續學習的犒賞。
時代熱衷於犒賞終身學習的人,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考研這件事上,哪怕是在社會中也是如此,就像你永遠賺不到自己認知之外的錢一樣,學的更多可能不一定能獲得更多,但肯定是不被社會淘汰的唯一辦法。
終身學習是教育的一部分
正如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文學家狄更斯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時社會面臨著巨大的變革,而如今考研也面臨著變革。最好的時代是教育(更是社會)正在犒賞那些終身學習的人;最壞的時代是教育(更是社會)正在懲罰那些時而停止學習的人。
你覺得考研改革能夠促進本科生持續努力地學習?或者你對於時代在犒賞終身學習的人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或者留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教育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