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哲學家」的陳嘉映:哲學使人跳開自身看到更廣闊世界

2020-12-11 澎湃新聞

陳嘉映。 視覺中國 圖

陳嘉映走到哪,幾乎人們都會提到他是中文世界最接近「哲學家」頭銜的人,這已經成了大眾對他的一種定位。「哲學家」這一詞,在這個語境裡,接近於古希臘的「智者」。可見在中文領域,人們對陳嘉映的認可。

陳嘉映是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出版過《海德格爾哲學概論》、《語言哲學》、《說理》、《價值的理由》等哲學理論專著,也寫過《何為良好生活》、《哲學·科學·常識》這樣親民的哲學讀本。

日前,他來到南京,在德基美術館進行了一場《西方倫理觀念的演變》的講座。在這之前,他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多家媒體(以下簡稱澎湃新聞)的聯合採訪,對於哲學的現狀、哲學對人生的作用、哲學與技術等話題,陳嘉映用他的視角予以解讀。

澎湃新聞

:很多人稱您是中文世界最接近「哲學家」頭銜的人,您覺得這個稱呼怎麼樣?

陳嘉映

:就個人來說,沒有太多感覺,我不是那種有名有家的人,就是一個愛思考問題的普通老人(笑)。

澎湃新聞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都很愛讀哲學,當時哲學書也容易成為暢銷書。但現在有種說法,是哲學書很難成為暢銷書,您認為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不讀哲學了,還是看哲學的人更小眾、更潛在了?

陳嘉映

:80年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挺少見的、特殊的年代,當時一切可以說都是百廢俱興,包括思想和文化。那時候的哲學、繪畫、詩歌,可能沒有真正的專家,但有很多受眾,那是一個非常自由思想的時代。

自由思想含義很多,其中一個含義就是沒有被專業化的時代。現在每個上大學的大學生都會選某一個專業發展專業性的東西,哲學這種沒有通識性貫通性的東西不如專業性的東西吸引人。

但是你說哲學讀者少了多少呢,這個要去實證調查才知道,不能完全憑印象。因為我會跟一些開書店的朋友談論,他們告訴我現在出版的哲學書品種和數量比80年代不知道多多少,也許整體書的平均品質下降,但那些好書的品質和數量未必下降,這個得調查。

另外,我懷疑當前所說的碎片化閱讀、娛樂性閱讀,一方面可能是一些本來不碎片化閱讀的人變成碎片化閱讀,還有一方面是原先本來不閱讀的人開始碎片化閱讀。比如現在大量微信閱讀的人群可能是之前不怎麼閱讀的人。

澎湃新聞

:我們這個時代好像有個習慣特徵,做任何事情尋求功用。舉個例子,現代很多人患有一些孤獨症,有些找不到情感的歸宿,也有很多人在尋找內心的出路,那麼哲學能對這些日常問題產生什麼樣的功用呢?

陳嘉映

:現代人孤獨症、抑鬱症在增長,這是廣泛的社會問題,很多學者都在研究討論。這當中有很多因素,從某個角度講,現代人的孤獨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時代變遷的代價。以前的人生在大家族中,我相信現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如果回到那種家族生活中是完全受不了的。那麼多村規鄉約,一個人犯了錯,整個家族跟著受罰。離開了以前的大家族生活,現代人獲得了個人自由,但代價是孤獨感的增加。

雖然是一種代價,但我們也看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哲學會不會起到幫助,因人而異吧,我個人覺得很大程度上,哲學可以幫助你變換角度看一些問題。變換角度就有可能有一種解脫感。在中國最典型的變換角度是蘇東坡,他在中國文化史上最達觀,但他的經歷很苦。還有莊周夢蝶,也是一種變換角度。

能幫助我們以從自身跳開來看的姿態去審視自己,去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你可能想像哲學有這樣一個功用。

澎湃新聞

:許多人會好奇,您作為哲學家,是不是會比其他人看問題看得更通透些,對於人生的困惑是不是會少一些?如果沒有哲學,您面對人生會不會是另一種感受?

陳嘉映

:這麼說吧,普通人困惑的很多問題不困惑我,但我自己有很多自己的困惑。簡單點說,你可以把哲學比喻成一門科學,就好像困惑物理學家的問題可能不困惑普通人。

很難想像「沒有哲學」我會怎麼樣,因為我已經跟哲學這種愛好,這種思考方式合成一體了。

澎湃新聞

:現在很多年輕人崇尚「佛系生活」,流行一種很喪的文化,您覺得這算不算是年輕人在變換角度看待生活,還是只是陷入另一種迷局和困惑當中?

陳嘉映

:我不是特別知道「佛系」這個詞,我只是有聽到過。根據我對佛系這個詞淺陋的理解,我覺得有點變換角度、跳脫自身的意思,用一種更泰然任之的態度來看待他被纏進的生活。我覺得,現代人的生活是一個把人編織得非常緊的生活,特別在認知這個層面,對自己的認知、對社會的認知反倒不像(上世紀)80年代更加自由、放鬆,有點丟失那種自由思考的習慣和態度。

澎湃新聞

:曾有您的學生寫文章說您教會了他成為一個「明白人」。在您心目中,「明白人」究竟是什麼樣的?

陳嘉映

:這個說起來有點長,我先從一個角度來回答。我個人的感覺,現代人受意識形態等各種觀念影響較大,思考問題時比較人云亦云。這其中的一個緣故是我們不怎麼親身經驗,本來就是道聽途說的。

以前的人生活視野可能沒現在的人們寬,但他知道的事物基本上是基於自己的經驗。比如吃的大米,怎麼種出來的,他都知道。現代人沒有這個過程,不好判斷真假,比較受流行觀念的影響。

但流行觀念就有可能跟自己真正是什麼樣的人、真正想做什麼關聯不大。從這個意義上我說他並不怎麼明白。也許他說的東西能比過去的人更能滔滔不絕,但可能他並不真正明白。

我認為的「明白人」,多多少少在於能夠看到很多意識形態和觀念是空洞的、虛假的,在這方面哲學是能做點工作的。哲學當然也分很多方面,但我有時候會說,哲學跟社會關係最近的層面,就是破除虛假。

澎湃新聞

:現在的技術日新月異,但也有很多人對技術有憂慮,比如人工智慧,是否將來會代替人類,這當中有一些倫理的爭議,我不知道從哲學的範疇您怎麼理解這一點?

陳嘉映

: 從我個人的角度,當前的人工智慧,離能替代我們的水平還非常非常遙遠。除了技術瓶頸,還有很多問題要突破,能否發展到替代人類的那一天還是個問題。

其次,技術一直帶來這種憂慮,早在兩千多年莊子就說「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儘管那時候的技術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非常落後。

大工業革命之後,憂慮更甚。二十世紀之後,技術批判已經成為哲學的一大分支,好多哲學家談到技術的威脅性,海德格爾就是批判技術的先聲之一。

個人認為,當前更大的威脅是基因技術,這更迫切。因為技術就兩件事,AI是把機器變得越來越像人,基因是把人變得更像機器,我覺得「把人變得更像機器」來得更快一些。

澎湃新聞

:如果給現在的學生推薦哲學書,您會推薦什麼?

陳嘉映

:一種是哲學史,可能很難深入,但可以知道大面上在講什麼。說起來很遺憾,幾十年來我一直想寫一本哲學史,沒來得及寫。我有時候推薦羅素的哲學史,它作為史是很好的,羅素本人寫的功力也很好。

另外,舉賢不避親,我挺推薦我的書的,比如《何為良好生活》、《哲學·科學·常識》,推薦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因為我們傳統談哲學都是西方哲學,我的是中文寫的。

澎湃新聞

:您之前有對媒體說過,不想再寫書了,因為書並不是您最佳的表達途徑,您覺得最適合您的表達途徑是什麼?

陳嘉映

:找幾個真正關心同樣問題的有思想能力的人交流。

相關焦點

  • 哲學家陳嘉映:爭論不是讓別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他認為維根斯坦以最本真的方式繼承了源遠流長的西方哲學傳統,即愛真理的精神。又能撥開紛紛揚揚的淺俗之見,直入問題肯綮,在看似只能各說各話的事情裡邊道出我們心有所感、口不能言的道理。在這一番道理上,我倒看到陳嘉映自己的影子。一個人能痴迷另一個人的思想,必定在他處找到迴響。所以,陳嘉映對維根斯坦的發言權,編譯《維根斯坦讀本》便是明證。
  • 陳嘉映談語言哲學:只有少數人是思想者
    圖片源於網絡【編者按】近日,著名語言哲學家陳嘉映教受同道讀書會之邀做客,分享其關於語言哲學的最新思考,並與青年學者周濂、劉暢、陳岸瑛展開了一場關於語言的哲學對話思維實際上可能是一種特別含混的東西,但是它有好多層面是接近於語言,跟句子都配上了,所以你不覺得思維和語言有什麼區別。就像莫扎特對樂曲的掌握一樣,他的思維從小開始就由樂譜來規範,樂譜規範著他怎麼去思考和感受這個世界的,所以,莫扎特直接把對世界感受寫成樂譜,所以大家非常吃驚他幾歲就會寫譜子,就像我們傳說中的李白從小會作詩一樣。
  • 我來問陳嘉映:為什麼在當下,科學比哲學更容易讓人信賴?
    描述和解釋世界,有神話、巫術、哲學、科學,而最終橫掃其它知識體系的是科學。陳嘉映在他《哲學·科學·常識》一書中站在認知發展前端回望了這些問題,並對人與知識的本質進行追問。按照他的提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與科學相互衝突,你更願意相信誰?如果換作與哲學相互衝突呢?
  • 講座|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對於這些問題,當代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在2017年9月21日於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展開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為題的主題講座,與聽眾們分享了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見解。現在我們通常將「哲學」這門學科歸於人文科學這一知識體系。陳嘉映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專業負責人,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紫江教授。
  • 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對於這些問題,當代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在2017年9月21日於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展開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為題的主題講座,與聽眾們分享了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見解。現在我們通常將「哲學」這門學科歸於人文科學這一知識體系。陳嘉映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專業負責人,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紫江教授。
  • 哲學家陳嘉映:我喜歡用通俗語言表達高深思想,而不是相反
    陳嘉映的授課方式迥異於我遇到過的所有哲學老師,他從不照本宣科,不從大詞到大詞,最討厭引經據典、用各種「主義」來為哲學分類,而喜歡對日常的概念做最細緻入微的辨析。作為《存在與時間》和《哲學研究》的譯者,陳嘉映曾經在課上專題討論過海德格爾與維根斯坦這兩位20世紀的大哲,但更多時候,他喜歡把自己感興趣的哲學問題帶到課堂上,比如「大」與「小」的分別、「事實」與「事情」的異同。
  • 「陳嘉映作品」三種近日出版:讀嘉映哲學 從感覺開始
    華夏出版社新近出版了「陳嘉映作品」三種,包括《旅行人信札》、《從感覺開始》和《無法還原的象》。《從感覺開始》和《無法還原的象》是陳嘉映的兩部學術隨筆集,《無法還原的象》以學術論文為主體,兼有回憶文章及訪談等等;《從感覺開始》中收錄的文章可分三類,一類是基本的概念分析文章,一類是對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思考,一類是對西方哲學的研究。陳嘉映的學術隨筆邏輯縝密、語言考究、深入淺出、意味雋永。有人說,陳嘉映也許是中國最接近哲學家稱號的學者。
  • 陳嘉映:哲學背後總有人生經歷的影子
    本報訊(記者王洪波)1月8日,著名學者陳嘉映攜新版《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旅行人信札》現身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與青年學者周濂展開對談,分享其人生經歷和寫作經驗。
  • 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陳嘉映所翻譯的《存在與時間》在當時更是幾乎洛陽紙貴,被眾多人所捧讀、所談論。到了今日,存在主義熱潮雖已消退,但它依舊是我們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重要思想。「認識你自己」——這個在哲學誕生之初就被視為哲學核心任務的問題,甚至在今天這個技術至上、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更為迫切。那麼,哲學對於每一個具體的個體來講,究竟意味著什麼?認識自我與認識世界又是在何種意義上被提出的?
  • 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堅持美德才能獲得生活的完整性
    11月28日,著名哲學家陳嘉映走進德基美術館,以「西方倫理觀念的演變」為主題,另闢蹊徑,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出發,另類解讀如何獲取完整幸福的人生。 在前幾日「陳琦格致:一個展示和理解的實驗」的開幕儀式上,策展人邱志傑先生在致辭時感慨:「當我聽說我的老師陳嘉映先生的講座要在我策展的美術館裡進行時,我頓時感覺到一種藝術和哲思的交融,哲學作為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與代表著人類感性的最高形式的藝術一同構成了人類精神王國的兩座高峰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新京報·文化客廳
    我們邀請到著名哲學家陳嘉映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濂分別在北京、南京、杭州三地,為我們講述「哲學更應是一個動詞,是對真正智慧的愛與追尋」,「那個'名叫尼採的人'與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他的時代」,「哲學教會我們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 | 新京報·文化客廳
    我們邀請到著名哲學家陳嘉映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濂分別在北京、南京、杭州三地,為我們講述「哲學更應是一個動詞,是對真正智慧的愛與追尋」,「那個'名叫尼採的人'與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他的時代」,「哲學教會我們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
  • 文化客廳丨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三十年前,這個問題曾以存在主義之名進入到許多人的生命裡,中國的無數青年為海德格爾所激蕩。陳嘉映所翻譯的《存在與時間》在當時更是幾乎洛陽紙貴,被眾多人所捧讀、所談論。到了今日,存在主義熱潮雖已消退,但它依舊是我們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重要思想。
  • 陳嘉映先生受聘山西大學客座教授
    殷傑指出,作為著名哲學家,作為一個讀書人、一個哲學人,陳嘉映先生酷愛哲學的情懷、他的思想和對哲學的領悟,以及對哲學文化的傳播,給我們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和衝擊。我們不僅有幸能閱讀他的文字,領會他的思想,更會喜愛陳先生高潔的品質和人格魅力。
  • 講座|陳嘉映、孫歌:哲學與文學如何處理疾病與死亡?
    陳嘉映:《沒有死亡就沒有美德》中西哲學家都在進行死亡相關思考,例如,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活動從根本上說是在為死亡做準備,也就是在「練習死亡」;海德格爾將生命理解為向死存在;康德三大公設中的「靈魂不死」;人口論證中人類的新陳代謝,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哲學通過思考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另一個對應的途徑則是皈依宗教。
  • 維根斯坦哲學實踐的啟示
    推而廣之,將數學的方法應用於廣闊的外部世界,則成為成就近代物理學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此,則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成為康德哲學的反思對象。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功,使不少哲學家認為,數學化的方法,不僅適用於自然世界,對人世間諸問題的研究,亦當有積極作用。斯賓諾莎採用幾何學的方法,證明倫理命題,正是此一思路的展開。
  • 陳希米:又讀了陳嘉映丨單讀
    不敢寫讀後感,儘管每一次讀了之後都忍不住點一個大讚,有時竟自言自語到出聲,真是好啊,用字簡單素樸,平平說道理,從大到小,形而上下,過渡無痕;有時又頑皮出鏡,一個落地,幽默掉整棟大廈,這個寫字的人原來很好玩啊。可他確鑿是那個翻譯海德格爾的人,說來最晦澀的形而上,在他一說,你去看他說存在與時間,沒有人用中文比他講的更明白;他說莊子呢,他這樣說:「若無風骨,所謂無所謂只是油滑而已。莊子可有一絲油滑?
  • 周濂對談陳嘉映:如何解除虛假觀念的束縛?
    以下為周濂同哲學家陳嘉映的對談。全文分上下兩篇,以下為下篇,上篇請點擊上方連結。更多訪談請點擊下方「繼續閱讀」。陳嘉映:這個呢,如果能為我自己申辯兩句,我有點這種想法:近代以來,哲學,特別涉及倫理和政治這些方面呢,對「應當」的突出過多了。本來呢,哲學更多著眼於實然,當然,在倫理-政治方面,實然和應然有內在聯繫,這你都知道,我不去廢話。至於新觀念呢,我更願意它的生長的成分更多一點,應該生長出什麼觀念來呢?
  • 陳嘉映:哲學猛人
    如果拿掉鼻梁上的眼鏡,陳嘉映健壯的體魄和銳利的目光,都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個拳擊手。事實上,他也學過拳擊,當年在內蒙古插隊時,陳家三兄弟出手的功夫是遠近都有些名氣的。這麼一種猛勁,後來被用於讀書。
  • 專訪丨陳嘉映:還沒有讀完《存在與時間》,這也很正常
    《存在與時間》書影作為當年《存在與時間》中譯本的主要譯介者,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陳嘉映,早已是著名哲學家,學術貫通歐陸現象學與英美分析哲學。除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他也是「20世紀兩座哲學高峰中的另一座」,維根斯坦《哲學研究》的中文版譯介者。雙峰並峙繫於一身,絕非慣常所謂「著作等身」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