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陳嘉映、孫歌:哲學與文學如何處理疾病與死亡?

2020-12-11 澎湃新聞

最近,以「生命至上——人文精神與抗疫」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醫學人文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有主題報告與六個平行論壇。大會主題報告包括:「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清華大學耿焱教授)「醫學的觀念與發展」(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院士)、「媒體·人文·責任與抗疫」(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王魯湘)等。

其中的醫學與文學論壇邀請了首都師範大學陳嘉映教授,思想史學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孫歌研究員,作為特邀嘉賓,圍繞論壇主旨,兩位分別就「沒有死亡就沒有美德」「想像生命」展開哲學性與文學性的詮釋。醫學從業者們也對這一議題進行了表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研究生院主任趙美娟教授的演講主題為「重溫生命詩性」。

陳嘉映以下為講座主要內容。陳嘉映:《沒有死亡就沒有美德》

中西哲學家都在進行死亡相關思考,例如,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活動從根本上說是在為死亡做準備,也就是在「練習死亡」;海德格爾將生命理解為向死存在;康德三大公設中的「靈魂不死」;人口論證中人類的新陳代謝,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哲學通過思考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另一個對應的途徑則是皈依宗教。不過對人口論證的批判認為它屬於一種外部論證,無法證明對每個個體「我」的好處。

古希臘原子論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死亡與我們的生命無關,兩者並無交集。中國古代也存在類似的想法,為老子做注的道學家郭象說「夫死者已自死,生者已自生。」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提出補充,我們對死亡場景的想像實際上是不合邏輯的,是將活的自己置於其中,因此不必感到擔憂。然而這樣的論證並不能消除對死亡的「憾恨」。

死亡之所以可憎,並不在於當事人是否經歷,而是因為它剝奪了當事人原有能力的發揮。例如,一個健康的人因禍產生智力缺陷,不自知而感到快樂,但是愛他的人則會感到無限的損失和痛苦,這一點可以進一步延伸為,生命的狀態不是以個人感知為標準的,而是與他人息息相關。

《瘟疫之城》描繪了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年,席捲整個古希臘雅典的瘟疫直接導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視覺中國 資料圖人不是生活狹義的當下,而是活在自己的希望和計劃中,死亡可憎是因為打斷了計劃的完整性。人類生活中重要的事情都是和未來聯繫在一起的。對於嬰幼兒的死亡來說,他們只是做了生命的準備,還未來得及實施,因此更加可惜。另一方面,年輕人由於生命力旺盛,敢於面對困難和危險,更加不懼怕死亡。伊壁鳩魯的時間觀是線性移動的,永遠活在當下,不留遺憾,今朝有酒今朝醉,就可以克服死亡的恐懼,但是代價是立體的生活變得單薄簡化,成為馬爾庫塞所說「單向度的人」,因此多數人不一定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最終因為放不下所重視的東西而回到對死亡的遺憾。

柏格森的時間觀是綿延立體的,一切人生計劃和情感都擁有特定的界限,不一定以死亡為終點,例如陸遊所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死亡一方面令人憎恨懼怕,另一方面因其有限更加凸顯生命的珍貴之處。出生、成長和消失構成快樂的一部分,是動態的。美德亦是如此,在冷兵器時代,勇敢與勝利和榮耀相關,亞里斯多德曾說,「只有人間才有阿喀琉斯(《荷馬史詩》的頭號英雄),天上眾神當中是不存在的。」神永生不死,在這個意義上人勝於神,因為終極的勇敢和愛就是面對死亡。人類所珍愛的美德和感情,因死亡的襯託而更加明晰。人的有限性首先是生存時間的有限性,既是一種遺憾,也是生而為人最值得珍惜和榮耀的部分。

孫歌:《想像生命》

醫學上生命的界限主要指生命體徵,但是文學上是模糊的,如「有的人還活著,但是他已經死了」。《文心雕龍》認為,最好的文學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文學的標準存在於綿延的時間裡,經時間留下,被一代代人繼承的才是好的文學作品,消失了的都沒有價值。源遠流長的文學作品不僅有一時一地的針對性,而且任何條件下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示,但不是明確展現的,這樣的文學不是從觀念出發,而是從衝動出發,即形象思維。

中國人經常講「滿腹經綸」、「打了腹稿」、「宰相肚裡能撐船」、「古道熱腸」、「牽腸掛肚」、「小肚雞腸」、「腹誹」等詞,似乎一切都發生在肚子裡,但事實上肚子不是用來思考的,關於腦,則有「絞盡腦汁」,這是民國時期科學主義進入中國後才出現的詞,對比下,「搜索枯腸」在唐代即用於表達寫作狀態。林語堂注意到,英文中沒有類似表達方式,他認為中國人重感情,在敘事中飽含情感要素,但是也有批評這是國人科學精神不夠發達的表現。

醫學科學面對的難題不是天然可克服的,用肚子想事情的方式是可以與此關聯的。中醫中最重要的穴位是腹部的關元穴,是人的元氣所在,隱藏的道理是,當元氣支撐人的生命,大腦和心臟都要依賴它,可見的思維需要生命能量的支撐。

莊子中寓言,中央之帝混沌招待倏忽二王,出於回報,他們決定幫混沌鑿出七竅,於是日鑿一竅,混沌亡。與歷史敘述和現代理解相反,我們認為混沌分化出形狀,構成萬物,而這則寓言提示我們,不否認倏忽(有限的),然而代表無限的混沌居於中央,是生命之本。

文學常表現在世間萬物中很難窮盡的情感、現象,因為文學面對的是生命整體,它包含了許多可分化的有限的局部,但本身無窮盡。歌德通曉自然科學,但是在對學生艾克曼的談話中,卻認為現有的科學知識無法解釋所有生命現象。他曾言,「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靈魂的觸角可以伸到身體範圍外,使人有一種預感,預見到最近的未來,我們都在神秘而奇異的境界中探索。」這句話揭示了生命的不可測性。

與醫學的相關之處在於,儘管現代醫療越來越能夠按照規律把握人體狀態,但這不是萬能的,每一個不可重複的個體都會有不同的結果,不能用規律來要求生命,無論面對是患者還是讀者,都需要充分考慮對方生命的完整性。觀念只在需要的時候登場,大多數時候要調動雙方的直覺,才能被接受。

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敲既有動作又有聲響,畫面具有立體感;顧隨先生認為,杜甫「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幹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一詩沒有讓意識參與創作,而是依靠直覺,因為「不可忘」是口語的表達,更具飽滿的聲音力度,體現出無論寫作還是欣賞,耳朵都具有重要功能;馬致遠《秋思》只有一個動詞「下」,但具有非凡的動態和畫面感,是通過聯想進行融合再創造。一種解釋認為,「瘦馬」不是馬,而是「揚州瘦馬」(藝妓),詩中包含不可視的意向,存在於斷腸人心中,通過想像打造新的畫面。

欣賞文學在於發現未表明的部分,與醫學關聯,有經驗的醫生面對精神焦慮的患者,會聲稱所開的藥十分珍貴,一次只能吃一片,患者因此堅持服藥獲得康復,這就是調動了畫面背後潛在的生命形態和想像。

中國古人一直在打造「萬物一體之仁」。個體是有限渺小的,只有意識到有限生命可以融入到無限中時,才會坦然面對死亡。古人以個體生命承載道。阿來的《雲中記》,阿巴的選擇基於對大地、村莊的特殊認知,對生死的別樣感悟;疫情期間,醫護人員推重症患者看日落,與生死萬物相關;傳媒大學患病的教授要求醫護拉開病房的窗簾。傳統信仰依然存活,支撐我們戰勝困難,在歷史中走下去。

講座現場趙美娟《醫學靠近文學:重溫生命詩性》詩性是人生命中的朝向靈魂層面的世界,那裡潛藏著人的詩性的哲學種子,馮友蘭將哲學方法歸納為正負兩種,正的方法是邏輯分析方法,直接解析對象,給對象準確清晰的表述,在西方哲學中居於主導;負的方法以「烘雲託月」的方法對不可思議的事物,只可意會的事物給予描述,多存在於中國哲學。今年被授予國際桂冠詩人的舒也的獲獎詩題目為《我的鬍鬚因思念而瘋長》,從題目可以感受到作品承載的情感生命力量,在情感邏輯面前,主體獲得共鳴。

類似的,馮友蘭認為,近於道的詩用負的方式講明形上學的道理,不是通過詩本身,以直接可感覺、可達到、可表現的不可感覺、不可思議者,來表達詩意智慧。在中國哲學史中,莊子比喻的形象思維中又不乏思辨的抽象,體現詩性哲學思想,魯迅評價其作品為「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因此詩詞與吟誦使人沉浸於「畫中有音,音中有像,像中有意,意中有情,情中有體」的渾然一體的忘我之境,使生命之水宣洩。

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中,將中國文化分為上古、中古、近世三期,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推三古七段論,以中國文學各種因素在該時段存有的成熟與否,將中國古詩詞節點定在魏晉至明朝中葉;季羨林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將中古界定為公元3、4世紀至公元13世紀;民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史家劉師培在《中國文學講義》中指出,中國文化精華之一便是文字表達過程中的詩意與智性,文史哲兼通的靈動之氣。

同樣在西方,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簡約的詩性表達和極盡節制的錘鍊,最邏輯的心靈與最激情的情感集於一身,讀他的文字,印證了泰戈爾所說「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最簡單的音符需要最艱苦的鍛鍊。」哲學家尼採將理智與激情對立統一到瘋,以極敏之眼光、極高之學識追問人之德行的提升,追問如何獲得生活和存在的意義,語言的燃燒感,反思的徹底性令人仿佛感到能量在劇烈消耗,文採與思想的魅力一掃枯燥如嚼蠟的晦澀感,生命的活力躍然紙上,字裡行間充滿音樂的節奏,創造與想像這一高貴的稟賦全然釋放,告訴讀者,人作為與世界完全一體的有機存在,想像的創造力本就先於理性,人類早先無知與好奇激發的想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維科看來,詩性智慧就是想像性創造力,「在世界的兒童期,人們按照本性都是崇高的詩人」。

這些都是生命哲學亟待回答的大問題。對此,查爾斯·泰勒在《現代性隱憂》中提出以下三點:關於意義的喪失、道德視野的褪色;涉及工具主義理性的猖獗面前目的的晦暗;關於自由的喪失,即人的可能性維度的生命在最深層次漸漸收縮。

生命科學家迪爾泰在《人文科學導論》中第一次提出人文科學這一概念,在他看來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外在事物,以理性思維對象來描述事物,通過假說概括出普遍規律,滿足人們的功利性需要,而人文科學的對象是歷史的社會的,探索事物的內在價值和人的內心世界,正因如此自然科學關注事實,人文科學關注價值,價值判斷體現為個別的不穩定性和可能性。現實中事實與價值的背離正是忽視人文理性的現象。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指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科學,在理想的社會中將獲得統一性。這一結論為我們今天重溫生命的詩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和信心。

用康德對人是什麼的分析,我們如何更好地思考行動和感受,不僅遵循自然科學的結論,還要符合為自己創立的法則,即人不僅為自然立法,還為自身立法。布蘭特認為,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本質特性就是智性,即康德意義上的理性規範性。

關於人的思維方式問題,亞里斯多德大致將此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思維方式通常看到事物的表象片面,理性思維方式看到本質,而知性將二者通聯。後來的哲學家也多強調這一點。人們關注文章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繫,關注中國六朝與近代德國思想的共同點,認為馬克思著作中反映的正是知性思維。缺乏執行思維的人,容易陷於冥思玄想,導致文字表達到創造性思維方式的生命參與的萎縮。

現代人值得關注反省,並從人的內在信仰層面進一步理解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內涵的深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陳嘉映:哲學猛人
    如果拿掉鼻梁上的眼鏡,陳嘉映健壯的體魄和銳利的目光,都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個拳擊手。事實上,他也學過拳擊,當年在內蒙古插隊時,陳家三兄弟出手的功夫是遠近都有些名氣的。這麼一種猛勁,後來被用於讀書。
  • 「陳嘉映作品」三種近日出版:讀嘉映哲學 從感覺開始
    華夏出版社新近出版了「陳嘉映作品」三種,包括《旅行人信札》、《從感覺開始》和《無法還原的象》。《從感覺開始》和《無法還原的象》是陳嘉映的兩部學術隨筆集,《無法還原的象》以學術論文為主體,兼有回憶文章及訪談等等;《從感覺開始》中收錄的文章可分三類,一類是基本的概念分析文章,一類是對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思考,一類是對西方哲學的研究。陳嘉映的學術隨筆邏輯縝密、語言考究、深入淺出、意味雋永。有人說,陳嘉映也許是中國最接近哲學家稱號的學者。
  • 講座|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講座|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張康妮 2017-09-22 15:29 來源:澎湃新聞
  • 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在這樣的境遇下,談論哲學,對於許多人而言似乎也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我們無法不談論它。陳嘉映說:我們到底要什麼,愛什麼,信什麼?我到底是誰?我是個怎樣的人?我要如何好好地度過自己這一生?哲學在一個基本的意義上,就是回答這個問題。三十年前,這個問題曾以存在主義之名進入到許多人的生命裡,中國的無數青年為海德格爾所激蕩。
  • 陳嘉映談語言哲學:只有少數人是思想者
    圖片源於網絡【編者按】近日,著名語言哲學家陳嘉映教受同道讀書會之邀做客,分享其關於語言哲學的最新思考,並與青年學者周濂、劉暢、陳岸瑛展開了一場關於語言的哲學對話以下為部分實錄:謹防走入語言「死胡同」陳嘉映(當代著名哲學家):當我們講到語言傳達的時候,語言是幹什麼的?我們常說它是用來傳達我們思想的,這是一個很常見、也很在理的定義。它是如何傳達我們思想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包裹比喻。我們腦子裡心裡有一個思想,如果你沒學過讀心術你就不知道它是什麼?
  • 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堅持美德才能獲得生活的完整性
    陳嘉映與嘉賓、觀眾互動   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這是一個寬泛而難解的問題。11月28日,著名哲學家陳嘉映走進德基美術館,以「西方倫理觀念的演變」為主題,另闢蹊徑,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出發,另類解讀如何獲取完整幸福的人生。
  • 陳嘉映:哲學背後總有人生經歷的影子
    本報訊(記者王洪波)1月8日,著名學者陳嘉映攜新版《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旅行人信札》現身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與青年學者周濂展開對談,分享其人生經歷和寫作經驗。
  • 「最接近哲學家」的陳嘉映:哲學使人跳開自身看到更廣闊世界
    陳嘉映。 視覺中國 圖陳嘉映走到哪,幾乎人們都會提到他是中文世界最接近「哲學家」頭銜的人,這已經成了大眾對他的一種定位。「哲學家」這一詞,在這個語境裡,接近於古希臘的「智者」。可見在中文領域,人們對陳嘉映的認可。
  • 文化客廳丨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在這樣的境遇下,談論哲學,對於許多人而言似乎也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我們無法不談論它。陳嘉映說:我們到底要什麼,愛什麼,信什麼?我到底是誰?我是個怎樣的人?我要如何好好地度過自己這一生?哲學在一個基本的意義上,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 專訪丨陳嘉映:還沒有讀完《存在與時間》,這也很正常
    之於那位來自德國的哲學大家,以及他賴以成名《存在與時間》的研究和討論,不僅在中國高校人文社科領域蔚然成風,甚至連彼時的文學青年們也默契地認為,談戀愛約會時要是不知道那句「人,詩意的棲居」伊於胡底,都是件挺沒面子的事。
  • 我來問陳嘉映:為什麼在當下,科學比哲學更容易讓人信賴?
    描述和解釋世界,有神話、巫術、哲學、科學,而最終橫掃其它知識體系的是科學。陳嘉映在他《哲學·科學·常識》一書中站在認知發展前端回望了這些問題,並對人與知識的本質進行追問。按照他的提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與科學相互衝突,你更願意相信誰?如果換作與哲學相互衝突呢?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新京報·文化客廳
    哲學,到底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那麼究竟如何解釋哲學的現代意義與生活意義,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先鋒書店、單向空間、騰訊新聞共同策劃了一場題為「新京報·文化客廳 | 哲學:有用與無用」的系列活動。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 | 新京報·文化客廳
    縱觀西方哲學2500年的風景,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尼採、康德、維根斯坦,從萬物本原的思考到語言哲學的應用。哲人們的思想,影響與改變了整個人類文明史。但,在今天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哲學如何還能影響我們?
  • 專訪丨孫歌:為何西方的理論不能有效地解釋亞洲的問題?
    為什麼僅挪用西方的歷史哲學和社會理論,不能有效地解釋亞洲的問題?隨著亞洲以各種各樣的形態登上了歷史舞臺,亞洲不再是沒有聲音的弱勢地區,那麼我們該如何論述亞洲?亞洲可不可能有自己的原理?我們為何要尋找「形而下之理」?研究亞洲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著一種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如何在複雜性中找到不可直接複製的思考契機?
  • 哲學家陳嘉映:爭論不是讓別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陳嘉映1968年下鄉插隊,開始接觸哲學書,從馬克思、恩格斯,到黑格爾、康德,一路讀到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後考進北大外哲系,跟隨熊偉老師讀海德格爾。1983年赴美留學。按陳嘉映的哲學圖譜,可以看到他先迷上海德格爾,後轉向維根斯坦,對老維的「愛」持續至今。
  • 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摘要]陳嘉映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專業負責人。作為一名有著深厚哲學底蘊的學者,他探討了人文學的性質,進一步彰顯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性質上的不同。對於這些問題,當代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在2017年9月21日於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展開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為題的主題講座,與聽眾們分享了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見解。現在我們通常將「哲學」這門學科歸於人文科學這一知識體系。陳嘉映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專業負責人,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紫江教授。
  • 陳嘉映先生受聘山西大學客座教授
    聘任儀式由該校哲學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尤洋教授主持。殷傑為陳嘉映先生頒發了山西大學客座教授聘書,他代表山西大學和哲學學科對陳嘉映先生能夠來到山西大學講學表示誠摯的歡迎,對陳先生欣然受聘為山西大學客座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謝。
  • 陳嘉映的私人閱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撰文/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小邏輯》   第一次讀「純哲學」  1970年5月,彼時陳嘉映正在內蒙古插隊,「白天幹農活時在地頭讀書,晚上更是在油燈下讀書」。這個月,他開始讀黑格爾的名著《小邏輯》。這是他第一次讀到「純哲學」著作,第一遍整整花費了一個月時間,此後幾年又先後研讀過三遍。
  • 講座預告|黃遠帆:我們如何做哲學?
    青年哲學家工作坊第17期講座主題:我們如何做哲學?報告人:黃遠帆時間:12月9日 周三晚上7:30—9:00騰訊會議ID:544 500 059報告摘要近年來,哲學界對哲學方法論議題展現了濃厚的興味——我們是如何做哲學的,又應當如何做哲學。
  • 陳嘉映:留心不要讓反思變成自我美化,給固有觀念披上理性外衣
    按: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孫歌在《尋找亞洲》中提出了「亞洲式思考」的概念。她認為,依靠對亞洲歷史經驗的內在理解,進行非實體性而又具有風土性格的思考,才能破除近代西方中心論確立起來的框架,打破我們日益僵化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