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哲學背後總有人生經歷的影子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本報訊(記者王洪波)1月8日,著名學者陳嘉映攜新版《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旅行人信札》現身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與青年學者周濂展開對談,分享其人生經歷和寫作經驗。

    「哲學和數學之類的學科不一樣,雖然哲學也追求一定程度上的精確和乾淨,但哲學思考背後總是有作者人生經歷的影子,也會打上時代的烙印。」陳嘉映說。對談中,陳嘉映回憶了自己「文革」末期讀書、寫作以及遊歷的經歷,認為那些經歷塑造了他的寫作。陳嘉映認為,把哲學文章寫得像自然科學論文一樣古板、晦澀、程式化其實是近幾十年的事情,數十百年前的哲學家並不是這樣的。

    「今天很多年輕人對僅僅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也全然不知,這讓我很吃驚。我覺得有責任講一點兒出來。」陳嘉映希望年輕人讀點歷史和哲學,「如果一個人只生活在現實中,他的世界是很狹窄的。多讀點書,就像一個房間有了門窗,就透氣了」。

    陳嘉映這次帶來的3本書都是絕版多年的舊作重出。其中,《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為學術隨筆集,在其中,即使談論抽象的哲學問題,陳嘉映也寫得非常平易和明晰,並且文字考究,意味雋永。《旅行人信札》則是他遊歷時寫給親友的信。1981年春天,時年29歲的陳嘉映趁博士畢業前兩個月的間隙,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其間他寫給親友的信後來結集為《旅行人信札》。

相關焦點

  • 「陳嘉映作品」三種近日出版:讀嘉映哲學 從感覺開始
    《從感覺開始》和《無法還原的象》是陳嘉映的兩部學術隨筆集,《無法還原的象》以學術論文為主體,兼有回憶文章及訪談等等;《從感覺開始》中收錄的文章可分三類,一類是基本的概念分析文章,一類是對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思考,一類是對西方哲學的研究。陳嘉映的學術隨筆邏輯縝密、語言考究、深入淺出、意味雋永。有人說,陳嘉映也許是中國最接近哲學家稱號的學者。
  • 我來問陳嘉映:為什麼在當下,科學比哲學更容易讓人信賴?
    描述和解釋世界,有神話、巫術、哲學、科學,而最終橫掃其它知識體系的是科學。陳嘉映在他《哲學·科學·常識》一書中站在認知發展前端回望了這些問題,並對人與知識的本質進行追問。按照他的提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與科學相互衝突,你更願意相信誰?如果換作與哲學相互衝突呢?
  • 「最接近哲學家」的陳嘉映:哲學使人跳開自身看到更廣闊世界
    在這之前,他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多家媒體(以下簡稱澎湃新聞)的聯合採訪,對於哲學的現狀、哲學對人生的作用、哲學與技術等話題,陳嘉映用他的視角予以解讀。澎湃新聞:很多人稱您是中文世界最接近「哲學家」頭銜的人,您覺得這個稱呼怎麼樣?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新京報·文化客廳
    哲學,到底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那麼究竟如何解釋哲學的現代意義與生活意義,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先鋒書店、單向空間、騰訊新聞共同策劃了一場題為「新京報·文化客廳 | 哲學:有用與無用」的系列活動。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 | 新京報·文化客廳
    我們邀請到著名哲學家陳嘉映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濂分別在北京、南京、杭州三地,為我們講述「哲學更應是一個動詞,是對真正智慧的愛與追尋」,「那個'名叫尼採的人'與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他的時代」,「哲學教會我們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
  • 陳嘉映談語言哲學:只有少數人是思想者
    圖片源於網絡【編者按】近日,著名語言哲學家陳嘉映教受同道讀書會之邀做客,分享其關於語言哲學的最新思考,並與青年學者周濂、劉暢、陳岸瑛展開了一場關於語言的哲學對話但當我們真正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比如說在討論哲學問題的時候,思維和語言就脫離開來了。有沒有思維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呢?這種情況比較少。一般說來,因為日常的目標都已經是由交通系統來規定,我們想去的地方,都能找到路。所以,如果你有一個新思想,不要著急以為自己表達不出來,多半是可能因為你的思想不怎麼新,或者是你對這個道路網還不太熟,多半是這兩種原因。
  • 哲學家陳嘉映:爭論不是讓別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他認為維根斯坦以最本真的方式繼承了源遠流長的西方哲學傳統,即愛真理的精神。又能撥開紛紛揚揚的淺俗之見,直入問題肯綮,在看似只能各說各話的事情裡邊道出我們心有所感、口不能言的道理。在這一番道理上,我倒看到陳嘉映自己的影子。一個人能痴迷另一個人的思想,必定在他處找到迴響。所以,陳嘉映對維根斯坦的發言權,編譯《維根斯坦讀本》便是明證。
  • 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在這樣的境遇下,談論哲學,對於許多人而言似乎也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我們無法不談論它。陳嘉映說:我們到底要什麼,愛什麼,信什麼?我到底是誰?我是個怎樣的人?我要如何好好地度過自己這一生?哲學在一個基本的意義上,就是回答這個問題。三十年前,這個問題曾以存在主義之名進入到許多人的生命裡,中國的無數青年為海德格爾所激蕩。
  • 陳嘉映:哲學猛人
    如果拿掉鼻梁上的眼鏡,陳嘉映健壯的體魄和銳利的目光,都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個拳擊手。事實上,他也學過拳擊,當年在內蒙古插隊時,陳家三兄弟出手的功夫是遠近都有些名氣的。這麼一種猛勁,後來被用於讀書。
  • 陳嘉映的私人閱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陳嘉映1952年生於上海,6歲在北京上小學,「文革」時期赴內蒙古插隊,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入北京大學,此後開始專注教書、治學、寫作。這是他們這一代人大致相似的經歷,共同的閱讀亦與此相契。  在陳嘉映眼中,這部詩劇是古典全盛時期的巔峰之作,「多方面結晶了西方文明,充滿了開明精神,卻不像很多啟蒙時期作品那樣武斷」。  「《浮士德》可說是近代精神的頂峰,全景和概觀。通過《浮士德》,你會對整個近代西方的精神有一個相當集中的感受。」許多年後,陳嘉映評論道。
  • 講座|陳嘉映、孫歌:哲學與文學如何處理疾病與死亡?
    其中的醫學與文學論壇邀請了首都師範大學陳嘉映教授,思想史學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孫歌研究員,作為特邀嘉賓,圍繞論壇主旨,兩位分別就「沒有死亡就沒有美德」「想像生命」展開哲學性與文學性的詮釋。醫學從業者們也對這一議題進行了表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研究生院主任趙美娟教授的演講主題為「重溫生命詩性」。陳嘉映以下為講座主要內容。
  • 文化客廳丨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在這樣的境遇下,談論哲學,對於許多人而言似乎也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我們無法不談論它。陳嘉映說:我們到底要什麼,愛什麼,信什麼?我到底是誰?我是個怎樣的人?我要如何好好地度過自己這一生?哲學在一個基本的意義上,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 陳嘉映先生受聘山西大學客座教授
    聘任儀式由該校哲學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尤洋教授主持。殷傑為陳嘉映先生頒發了山西大學客座教授聘書,他代表山西大學和哲學學科對陳嘉映先生能夠來到山西大學講學表示誠摯的歡迎,對陳先生欣然受聘為山西大學客座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謝。
  • 陳希米:又讀了陳嘉映丨單讀
    今天,單讀首發陳希米的文章《又讀了陳嘉映》。在危機與紛爭爆發的時代,哲學再次協助我們反思生活。我們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靠看說明書怎麼也不能奏效,但是聽用過的人一說或者當場示範,馬上就能明白,其實就因為有一個關鍵的地方含糊或者被忽略了,寫說明書的人卻完全不意識。而那個用嘴向你說明白的人,一定在口語裡有很多重複,很多不嚴謹的解釋、比喻,直接錄音成文,則不成文。▲陳嘉映,1952 年生,先後任教北京大學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 哲學家陳嘉映:我喜歡用通俗語言表達高深思想,而不是相反
    哲學家海德格爾(左)與維根斯坦(右) 陳嘉映的哲學討論現場有一種奇異而迷人的效果。他講的哲學不晦澀、很帶感,讓人覺得有跡可循,雖然有些彎彎繞繞,但是你能明確意識到,他在一點一點地引領著你,在草蛇灰線中進行思想偵探。我以為這才是哲學課堂應有的效果,它不會讓你產生醍醐灌頂、洞徹人生的感覺,而是似有所得又若有所失。 陳嘉映曾說:「我最希望讀到的,是通俗的語言表達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歡的,是用高深的語言表達淺俗的想法。」
  • 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堅持美德才能獲得生活的完整性
    11月28日,著名哲學家陳嘉映走進德基美術館,以「西方倫理觀念的演變」為主題,另闢蹊徑,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出發,另類解讀如何獲取完整幸福的人生。 講座現場   陳嘉映的講座地點設在德基美術館「陳琦格致:一個展示和理解的實驗」的展覽現場,在陳琦一眾作品的環繞下,理性的哲學講座頓時充滿了文藝氣息
  • 大隱莊子:影子中的人生,影子中的隱喻,影子的影子說明了什麼?
    但是相對於神話傳說,莊子對影子的認知可能會更加理性一些。在故事中,他沒有誇大影子神秘感和力量感,而是把生活的智慧,哲學的思維通過影子來展現,表達處世的哲學和人生的觀點。在《莊子雜篇寓言》中,有一個影子問影子問題的故事,用兩個虛無的存在,來比擬現實的社會中的不同角色,這樣的故事不僅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新奇,而且更容易被接納和理解。在這個故事中,莊子更深刻地闡述了自己的哲學思想。
  • 周濂對談陳嘉映:如何解除虛假觀念的束縛?
    陳嘉映:這麼說我也能同意,但我還是想強調,肉身和肉身相遇的勇敢是源頭的意義,勇敢的其他用法是從這裡衍生出來的。比如,維根斯坦說,天才在於才能加上勇氣,這他肯定是有體會說出來的。我同意,他這樣說到勇敢是正確的,也特別有意思。但這仍然是一種衍生的用法:特別在哲學這個行當,什麼時候叫做誠實、勇敢地思考了,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事。
  • 陳嘉映:遊牧精神使藝術既活躍也危險
    畫展總策劃雲浩與哲學家陳嘉映就「遊牧與漂流」這一主題展開對話,談到藝術家的漂泊與遷徙,陳嘉映表示:在藝術、思想中,需要交流、碰撞和遷徙,但另外一方面,它也帶來了一些危險……如果沒有一種穩定的情懷,這種大量的遷徙和快速的遷徙,就可能帶來個人的惶惑。
  • 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摘要]陳嘉映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專業負責人。作為一名有著深厚哲學底蘊的學者,他探討了人文學的性質,進一步彰顯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性質上的不同。對於這些問題,當代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在2017年9月21日於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展開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為題的主題講座,與聽眾們分享了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見解。現在我們通常將「哲學」這門學科歸於人文科學這一知識體系。陳嘉映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專業負責人,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紫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