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新京報·文化客廳

2020-12-11 新京報

哲學,對於我們每一個具體的個體來講,究竟有用還是無用?

「認識你自己」——這在哲學誕生之初,就被視為哲學的核心任務。

縱觀西方哲學2500年的風景,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尼採、康德、維根斯坦,從萬物本原的思考到語言哲學的應用。哲人們的思想,影響與改變了整個人類文明史。

但,在今天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哲學如何還能影響我們?

周濂教授寫道:「作為在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的凡夫俗子,我和你一樣,有太多現實的困惑和煩惱,柴米油鹽醬醋茶,找工作、看醫生、養孩子,房價居高不下,股市漲漲跌跌,所有這些困惑和煩惱都是如此的沉甸甸與實打實。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自尋煩惱,來做這樣一場智慧的探險?哲學,到底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那麼究竟如何解釋哲學的現代意義與生活意義,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先鋒書店、單向空間、騰訊新聞共同策劃了一場題為「新京報·文化客廳 | 哲學:有用與無用」的系列活動。我們邀請到著名哲學家陳嘉映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濂分別在北京、南京、杭州三地,為我們講述「哲學更應是一個動詞,是對真正智慧的愛與追尋」,「那個'名叫尼採的人'與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他的時代」,「哲學教會我們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

有用與無用(1)南京站:

哲學,是一個動詞

活動時間:

2019年6月22日14:30

活動地點:

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店)

(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173號五臺山體育館地下車庫)

活動主辦:

新京報·文化客廳、理想國、先鋒書店

活動嘉賓:

周濂

活動免費 無需報名

【活動介紹】

如何理解與學習西方哲學?如何從懵懂的好奇真正踏入哲學思考的國度?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濂的新書《打開》中,他用淺白、風趣的語言融化冷硬、深刻的思想,在鮮活的生活事例和抽象的概念之間建立聯繫,打通關節,與我們一起一步步拾級而上,探索每一處哲學景觀的歷史背景和妙處,解析各種哲學理論的細微之處與關鍵所在。

周濂老師坦言:「教授和學習西方哲學史,本身就是一個冒險。」

周六下午,周濂老師邀請你來先鋒書店,同他一起來一場思想的探險,其實哲學,它是一個動詞。

【嘉賓介紹】

周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人文杰出青年學者,曾任哈佛燕京、牛津大學訪問學者。著有《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正義的可能》、《正義與幸福》等。

有用與無用(2)杭州站:

那個「名叫尼採的人」與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

活動時間:

2019年6月23日15:00

活動地點:

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

活動主辦:

新京報·文化客廳、理想國、單向空間

活動嘉賓:

周濂

活動免費

【活動介紹】

「我為什麼如此智慧?」

「我為什麼如此聰明?」

「我為什麼能寫出如此好書?」

「我為什麼是命運?」……

這些自戀到迷狂的話,出自尼採的自傳《瞧,這個人》。

魯迅說「尼採瘋了」,是的,尼採的瘋狂不只是這種瘋狂的「自信」,不只是他高呼「上帝死了」、「超人誕生」,甚至自比耶穌,在他生命的後期,他是字面意義上的病人和瘋子。但在他精神錯亂之前,他是19世紀最為鮮明的哲學家之一,至今仍能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思想衝擊。

在「病態的人生」中,尼採力圖創建他的「健康的哲學」。由此,我們可以對那個「名叫尼採的人」和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做個區分。那個「名叫尼採的人」分明體會到了虛弱和頹廢,生命的無意義和人生的虛幻感,但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卻是要肯定生命,熱愛命運,去贏得一種完全明亮、喜悅,乃至於繁茂興旺的精神生活。

周日下午,我們邀請著名思想者、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周濂老師,與我們一起聊一聊那個「名叫尼採的人」與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他的時代。

【嘉賓介紹】

周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人文杰出青年學者,曾任哈佛燕京、牛津大學訪問學者。著有《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正義的可能》、《正義與幸福》等。

有用與無用(3)北京站:

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

活動時間:

2019年6月23日14:00-16:00

活動地點:

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

(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5號院1號樓「世紀財富中心東座」2層)

活動主辦:

新京報·文化客廳、理想國

建投書局、騰訊新聞

活動嘉賓:

陳嘉映

活動免費

*場地有限,報名人數限50人

6月21日中午我們會發送簡訊確認參加資格

前10位籤到讀者可獲贈「新京報書評周刊」報紙版一份

【活動介紹】

「認識你自己」——這在哲學誕生之初,就被視為哲學的核心任務。

然而,認識自我是否僅止於反視自己的內心,一日三省吾身?而認識世界,是否就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按照海德格爾所說,我們都是「被拋」入這個世界、「被拋」入他人之中的。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因此,自我認識和認識世界也必然相互關聯,不可分離。

6月23日下午,著名哲學家、《存在與時間讀本》編著者陳嘉映老師做客建投書局,與我們一起考察知、知識、認識、理解、領會等概念,藉以梳理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及其關聯。

【嘉賓介紹】

陳嘉映,著名哲學家,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生於上海,長於北京,「文革」期間在內蒙古插隊,曾經在油燈下研讀了黑格爾、康德等人的著作,並自學了德語。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畢業,後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哲學博士,1993年回北京大學執教。主要研究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並為中國哲學界譯介了兩部極其重要的德語哲學著作——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

【主持介紹】

許楠,單向街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

【本場活動相關圖書】

《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

作者:周濂

版本: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9年4月

100篇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輕佻的哲學普及文章;一部有營養、有態度,讀得懂、讀得動的西方哲學史;一部越讀越精神的哲學入門書。哲學≠晦澀、冷硬、不知所云,哲學也可以輕鬆、鮮活、犀利。全書100篇文章,每一篇都可以獨立閱讀,都是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輕佻的精彩文章;10篇「答問」,每一篇都針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解疑釋惑;合在一起,就是一部有態度、有營養的西方哲學史,活潑而不輕佻,嚴謹而不嚴肅。

《存在與時間》讀本

編著:陳嘉映

版本: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年6月

「從此時此地起,世界歷史的一個新紀元已經開始,你可以說自己正處在它的起點。」這是《存在與時間》1927年出版後所獲的一個評價。作者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紀蕞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堪稱哲人中的哲人。《存在與時間》是研讀海德格爾的起點,也是其代表作,影響巨大而深廣。此書的主要任務在於追問並解答兩千年西方哲學史上遺忘了的根本問題——「存在」問題。

然而,這部經典之作卻因部頭大、文句過於艱澀,而讓哲學愛好者望之生畏,難以終讀。於是,便有了這個專為中文讀者呈獻的改寫本。

編著者陳嘉映是我國著名哲學家,也是中文版《存在與時間》的譯介者。他在改寫過程中,力圖儘量減少文字上人為的困難,而盡少傷及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只為達成一個非常簡單的初衷——「為一本很值得讀的書,提供一個讀者能貫通閱讀的本子」。

編輯:徐偉

相關焦點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 | 新京報·文化客廳
    哲學,對於我們每一個具體的個體來講,究竟有用還是無用?「認識你自己」——這在哲學誕生之初,就被視為哲學的核心任務。周濂教授寫道:「作為在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的凡夫俗子,我和你一樣,有太多現實的困惑和煩惱,柴米油鹽醬醋茶,找工作、看醫生、養孩子,房價居高不下,股市漲漲跌跌,所有這些困惑和煩惱都是如此的沉甸甸與實打實。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自尋煩惱,來做這樣一場智慧的探險?哲學,到底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 周濂對談陳嘉映:如何解除虛假觀念的束縛?
    陳嘉映:這麼說我也能同意,但我還是想強調,肉身和肉身相遇的勇敢是源頭的意義,勇敢的其他用法是從這裡衍生出來的。比如,維根斯坦說,天才在於才能加上勇氣,這他肯定是有體會說出來的。我同意,他這樣說到勇敢是正確的,也特別有意思。但這仍然是一種衍生的用法:特別在哲學這個行當,什麼時候叫做誠實、勇敢地思考了,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事。
  • 周濂:「佛系」是無能於反抗的虛無主義|文化客廳
    蘇格拉底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未經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生活?我們該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學在其中就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哲學,對於我們每一個具體的個體來講,究竟有用還是無用?我們該如何解釋哲學的現代意義和生活意義?面對泛濫的虛無主義,我們該如何藉助哲學應對?
  • 陳嘉映:哲學背後總有人生經歷的影子
    本報訊(記者王洪波)1月8日,著名學者陳嘉映攜新版《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旅行人信札》現身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與青年學者周濂展開對談,分享其人生經歷和寫作經驗。
  • 文化客廳丨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講者 | 陳嘉映整理 | 風小楊我們如今的生活,充滿了來自方方面面的煩惱與困惑,就像學者周濂在他的新書《打開》中所寫到的:「作為在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的凡夫俗子,我和你一樣,有太多現實的困惑和煩惱,柴米油鹽醬醋茶,找工作、看醫生、養孩子,房價居高不下,股市漲漲跌跌,所有這些困惑和煩惱都是如此的沉甸甸與實打實
  • 陳嘉映x周濂:科學能解答良好生活、正義社會、自由意志的問題嗎?
    在甚囂塵上的科學主義論調下,我們又能從哲學中獲得什麼樣的安慰,人類該何以自處?本期Naive咖啡館邀請到了陳嘉映和周濂進行了一場關於「科學主義與科學精神」的沙龍漫談。科學是什麼?科學是哲學嗎?它們怎樣在近代開始分道揚鑣?迷信科學的科學主義會造成什麼後果?什麼叫做還原論與建構論?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能達成某種平衡嗎?我們今天應該堅守怎樣的科學精神?
  • 陳嘉映談語言哲學:只有少數人是思想者
    圖片源於網絡【編者按】近日,著名語言哲學家陳嘉映教受同道讀書會之邀做客,分享其關於語言哲學的最新思考,並與青年學者周濂、劉暢、陳岸瑛展開了一場關於語言的哲學對話當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達不到李白和莫扎特那樣的標準,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語言的掌握可以達到他們的水準,比如普通老百姓說話的時候。但當我們真正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比如說在討論哲學問題的時候,思維和語言就脫離開來了。有沒有思維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呢?這種情況比較少。一般說來,因為日常的目標都已經是由交通系統來規定,我們想去的地方,都能找到路。
  • 陳嘉映的私人閱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終於,我們各就各位,地位、利益、觀點逐漸分散,『這代人』這個詞不大用得上了。」  撰文/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小邏輯》   第一次讀「純哲學」  1970年5月,彼時陳嘉映正在內蒙古插隊,「白天幹農活時在地頭讀書,晚上更是在油燈下讀書」。這個月,他開始讀黑格爾的名著《小邏輯》。
  • 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我們如今的生活,充滿了來自方方面面的煩惱與困惑,就像學者周濂在他的新書《打開》中所寫到的:「作為在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的凡夫俗子,我和你一樣,有太多現實的困惑和煩惱,柴米油鹽醬醋茶,找工作、看醫生、養孩子,房價居高不下,股市漲漲跌跌,所有這些困惑和煩惱都是如此的沉甸甸與實打實。」
  • 哲學家陳嘉映:我喜歡用通俗語言表達高深思想,而不是相反
    陳嘉映的授課方式迥異於我遇到過的所有哲學老師,他從不照本宣科,不從大詞到大詞,最討厭引經據典、用各種「主義」來為哲學分類,而喜歡對日常的概念做最細緻入微的辨析。作為《存在與時間》和《哲學研究》的譯者,陳嘉映曾經在課上專題討論過海德格爾與維根斯坦這兩位20世紀的大哲,但更多時候,他喜歡把自己感興趣的哲學問題帶到課堂上,比如「大」與「小」的分別、「事實」與「事情」的異同。
  • 陳希米:又讀了陳嘉映丨單讀
    今天,單讀首發陳希米的文章《又讀了陳嘉映》。在危機與紛爭爆發的時代,哲學再次協助我們反思生活。那些複雜的動作,怎麼才能表述得既清楚又不囉嗦、不重複,不漏掉每一個步驟, 還不易發生誤操作,也不做無用功?去寫,就知道了有多難;你讀了他寫的,你就不得不佩服他的功力。記得阿城以他在美國打工的經驗說過,最難的還比如幫人家寫家電說明書。我們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靠看說明書怎麼也不能奏效,但是聽用過的人一說或者當場示範,馬上就能明白,其實就因為有一個關鍵的地方含糊或者被忽略了,寫說明書的人卻完全不意識。
  • 「陳嘉映作品」三種近日出版:讀嘉映哲學 從感覺開始
    《從感覺開始》和《無法還原的象》是陳嘉映的兩部學術隨筆集,《無法還原的象》以學術論文為主體,兼有回憶文章及訪談等等;《從感覺開始》中收錄的文章可分三類,一類是基本的概念分析文章,一類是對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思考,一類是對西方哲學的研究。陳嘉映的學術隨筆邏輯縝密、語言考究、深入淺出、意味雋永。有人說,陳嘉映也許是中國最接近哲學家稱號的學者。
  • 「最接近哲學家」的陳嘉映:哲學使人跳開自身看到更廣闊世界
    在這之前,他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多家媒體(以下簡稱澎湃新聞)的聯合採訪,對於哲學的現狀、哲學對人生的作用、哲學與技術等話題,陳嘉映用他的視角予以解讀。澎湃新聞:很多人稱您是中文世界最接近「哲學家」頭銜的人,您覺得這個稱呼怎麼樣?
  • 文化多樣性和普世價值,嘉賓:陳嘉映
    文化多樣性和普世價值,嘉賓:陳嘉映 2012-09-29 15:30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聽周濂、黃章晉、蔣方舟聊聊,什麼是「溫和的力量」
    《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新書發布會 主辦方供圖周濂首先解釋了書名「打開」的寓意。作為哲學系的教授,周濂在人大「西方哲學智慧」的課堂上,每次開場白幾乎都會用上梁文道先生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裡,梁文道先生笑容溫和,左手持話筒,右手握拳,身後是白底紅字的「打開」二字。
  • 哲學家陳嘉映:爭論不是讓別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不過,儘管有權威帶路,讀者看到的編選本,用思想家託尼·朱特的話講,是咀嚼過的二手文獻。也就是,你接到的球是經二傳手遞過來的,有了傳球者的體溫信息。這可以理解為「優中選優」,也可以理解為取捨後的某種「片面」。但如果你對二傳手更感興趣,那倒是一個窺探的絕佳視角——比如,他眼裡的維根斯坦是什麼樣的,與我的有什麼不同?
  • 我來問陳嘉映:為什麼在當下,科學比哲學更容易讓人信賴?
    資源的分配自然涉及其它因素,但至少在觀念上科學比人文更容易具有一種正當性,簡言之,科學被認為是可以證偽的、有用的、有門檻的,甚至不容質疑。我們由此前往窺探知識的「等級」。描述和解釋世界,有神話、巫術、哲學、科學,而最終橫掃其它知識體系的是科學。陳嘉映在他《哲學·科學·常識》一書中站在認知發展前端回望了這些問題,並對人與知識的本質進行追問。按照他的提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與科學相互衝突,你更願意相信誰?如果換作與哲學相互衝突呢?
  • 哲學學者周濂:我所有的思考,都圍繞「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展開 |...
    周濂 1974 年出生於浙江遂昌,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和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語言哲學,著有《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正義的可能》等。相比活在象牙塔中的學者,周濂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和問題意識。
  • 陳嘉映:哲學猛人
    如果拿掉鼻梁上的眼鏡,陳嘉映健壯的體魄和銳利的目光,都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個拳擊手。事實上,他也學過拳擊,當年在內蒙古插隊時,陳家三兄弟出手的功夫是遠近都有些名氣的。這麼一種猛勁,後來被用於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