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佛系」是無能於反抗的虛無主義|文化客廳

2020-12-17 新京報

蘇格拉底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未經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生活?我們該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學在其中就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哲學,對於我們每一個具體的個體來講,究竟有用還是無用?我們該如何解釋哲學的現代意義和生活意義?面對泛濫的虛無主義,我們該如何藉助哲學應對?

6月22日和6月23日,新京報·文化客廳的第六場活動「哲學:有用與無用」,由新京報·文化客廳、理想國、單向空間、先鋒書店聯合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周濂,分別在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店和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作《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新書分享會,其演講題目分別為「哲學,是一個動詞」和「那個『名叫尼採的人』與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跟大家分享了哲學的現代意義和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作者: 周濂,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出品方:理想國,出版年: 2019年4月

哲學通過解釋世界去改變世界

哲學有什麼用?周濂給大家講了西方哲學之父泰勒斯的故事。有一天泰勒斯夜觀天象,一不小心掉到一個坑裡面。這個時候路過的婢女看見了就哈哈大笑說,你連地上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就要去研究天上的事情。

泰勒斯對這個事情耿耿於懷,他通過觀察天象,發現來年的橄欖會大豐收,於是就提前把當地所有榨橄欖油的機器全部買回來,到了來年橄欖果然大豐收,他就把這些機器租出去,賺了一大筆錢。

不過,這個故事能說明哲學的用處嗎?這是帶有疑問的。因為當時哲學和科學並沒有分家,一旦我們對於某一個特定的問題給出了唯一正確的答案,這個學科就從哲學當中獨立出來。

活動現場,圖片來自南京先鋒書店

而周濂更願意舉法國大革命的例子。當路易十六被關起來的時候,他反思到底是誰顛覆了這個帝國。他的結論是盧梭和伏爾泰。這兩位哲學家通過改變觀念改變了世界。

德國詩人海涅說,不要輕視觀念的影響力,教授在沉靜的研究中所培育出來的哲學概念可能顛覆一個文明。「海涅這句話是形容康德的,但是我認為用來形容馬克思更為合適。馬克思的墓前刻了兩行字: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馬克思是通過什麼方式去改變世界的?他是通過解釋世界去改變世界的。」

哲學還能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說,「哲學,特別是形上學,對我們增進對事實的知識並無用處,但是它為我們提高我們的心智,則是必不可少的。」馮友蘭認為,人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動物是沒有自知力和反思力,而人對於自己的行為有一種覺解,這種覺解對他正在做的事情產生了意義,這些意義最終形成的整體,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西方的斯多葛學派與馮友蘭的觀點類似,在他們看來,哲學可以帶來對於人生的慰藉。馬克·奧勒留說:「人所執著的是什麼呢?啊,除哲學別無他物。唯哲學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們免受傷害與屈辱,使我們超然於苦樂之上。使我們不致裝聾賣傻或矯情掩飾,使我們無需仰人鼻息,使人驅使。何止於此,哲學使我們的心靈雖遭逆順而安之若素。」

周濂

「斯多葛學派很多說法初聽起來像心靈雞湯,但是它給人的不是關於小事的道理,而是最終改變人整體的人生態度,看待世界的眼光、風骨和血肉。」周濂說。哲學除了能改變看待人生的態度之外,還能理解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好奇和困惑。無論是柏拉圖還是亞里斯多德都說,哲學是始於驚奇的。

「哲學驚奇於什麼呢?外部世界是否存在?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哲學命題。間或感覺到外部世界不存在,這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哲學天賦的重要標誌。哲學還驚奇於他人心靈的問題。大家可以環顧左右,你們身邊的朋友到底是有靈魂的人還是一個機器人,你通過什麼方式證明他是有靈魂的?哲學還驚奇於身心問題。靈魂和心靈是不是可以還原成身體本身,還是說身體和靈魂是兩個獨立的實體。哲學還驚奇於語詞的意義、自由意志、對與錯、公正、死亡、生活的意義,等等,所有這些主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沒有唯一正確答案。但與此同時,這些問題又時時刻刻在攪擾著我們的心靈。 」

真正有意義又有價值的人生,應該在未經考察和過度考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除了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哲學還關心另一個對所有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生活的意義的問題。在周濂看來,蘇格拉底是在哲學史上最完美符合普通人對於哲學家想像的那個人物。他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未經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有很多普通人,雖然每天過得熱火朝天,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地反省或檢討他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周濂認為,蘇格拉底說像政治家、詩人所了解的只是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他們對於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問題一無所知。這個根本問題就是善的問題。我們通過探討善的問題來檢驗自己的生活,如果不以這些題目來檢驗生活,生活就沒有價值。所以蘇格拉底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關照自己的靈魂。

這個說法其實跟孟子非常接近。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還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豈不哀哉!」這就是說,若我們丟了雞犬,我們會著急找回來,但是若我們丟失了靈魂呢?我們卻根本就不在乎。這豈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蘇格拉底終其一生想要通過他的哲學對話試圖讓雅典的年輕人關注何為善、何為正義、何為道德以及最終讓他們了解一個人如何生活的問題。

蘇格拉底的方法具體說來有兩種。第一種是枚舉法和普遍定義法。蘇格拉底就試圖通過普遍定義去尋找美本身、勇敢本身、正義本身。哲學家不會問具體好的東西是什麼,哲學家問什麼是好本身。前面的問題可以通過枚舉法加以回答,但後嗎的問題只能通過普遍定義去尋找理念本身才可以加以回答。所以蘇格拉底說:「哲學家是能把握永恆不變事物的人,而那些做不到這一點,被千差萬別事物的多樣性搞得迷失了方向的人就不是哲學家」。因此,從古希臘開始,哲學家就發現理性似乎把握東西更為抽象或者真實,而感性所把握的東西是相對低級的,也是不夠真實,不夠久遠的東西。

蘇格拉底的第二種方法就是所謂的「靈魂助產術」。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助產婦,蘇格拉底說我跟我媽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她幫助人催生肉體,我幫助人催生靈魂。催生靈魂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有靈魂。蘇格拉底認為,每個人其實都有靈魂,而且每個人都曾經在理念界見過美本身。所以這背後其實還有一個預設就是靈魂不朽,這也是西方哲學跟東方哲學的很大不同。

蘇格拉底

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說:「現在我該走了,我去赴死;你們去繼續生活,誰也不知道我們之中誰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換言之,一個人為什麼要好好生活,一個人為什麼要關照自己的靈魂?蘇格拉底也沒有給出特別令人信服的答案。在周濂看來,這其實要訴諸每一個人在苦苦思索過程中出現的在黑暗中的一躍,突然驚醒,開始意識到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死亡對人生具有的那種坐標系的作用。然後我們才會開始追問,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生活。

我們在大多數時候只是隨波逐流地生活,沒有真正捫心自問我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蘇格拉底說,我們到底該如何生活,這要訴諸每一個人的本心,未經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但是周濂認為,「過度考察的人生是沒法過的人生。真正有意義又有價值、同時不失完整性的人生應該在未經考察和過度考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而這個平衡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要訴諸每一個人特定的環境背景和你對人生的理解。」

尼採為什麼反蘇格拉底?

對周濂來說,尼採一直是他個人最珍愛的哲學家。周濂經常說,維根斯坦和羅爾斯都是他喜歡的哲學家。但在他內心最隱秘的地方,尼採始終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因為在我非常年少讀尼採時就已經感受到了無與倫比的心理重擊。」

尼採終身都在試圖與身體的頹廢和精神的頹廢做鬥爭。他是一個身體上的頹廢者,但他恰恰從病人的視角,看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他強調的是精神的健康、強健。他是一個虛弱的人,但他去追求一個充滿了力量的哲學。

周濂認為,如果尼採生活在今天,他一定是個「微博大V」,而且一定經常寫出10萬+文章,因為他經常會閃現金句:「那沒有殺死我的,讓我更加強大。」「生活在險境中。」「我不是人,我是炸藥!」

尼採說「我不是人,我是炸藥!」這炸藥的摧毀性不僅是炸毀了一座大樓,甚至是炸毀了自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理性主義的傳統,和耶穌的西方基督教的主義,尼採攻擊所有聲名赫赫的偉大人物,包括蘇格拉底。他說「蘇格拉底錯了,而且他很醜」。其實尼採非常崇敬蘇格拉底,他之所以要攻擊他崇敬的人,「恰恰是因為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鏡像,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問題和弱點,所以他要攻擊他們,其實要克服自己。」

活動現場

尼採認為,「蘇格拉底是希臘解體和消亡的工具,是一個典型的頹廢者。因為理性是反對本能的。」在尼採看來,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試圖製造一個有秩序的光明的充滿了理性主義精神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其實是以扼殺人的欲望和激情、本能為代價的,而這種理性的束縛無處不在。

但很有意思的是,當尼採說到蘇格拉底的時候,他表現出的情感是既愛又恨。他說:「作為鬚眉男子,蘇格拉底在眾人眼前猶如猛士,活得瀟灑、快樂,可誰料到,他竟然是個悲觀主義者呢?他直面人生,強顏歡笑,而把自己最深層的情愫、重要的評價隱藏,隱藏了一生呀!蘇格拉底啊,蘇格拉底深受生活的磨難!」我們能發現,尼採講的其實是自己。這也是學術史上許多人一直討論尼採為何要反對蘇格拉底的原因。

尼採為何反對基督教?

尼採除了反對蘇格拉底,也反對基督教。尼採說,「基督教既不是阿波羅的,也不是狄奧尼索斯的」。「基督教否定一切審美的價值。」 審美或美學一詞,還有一個意義是感性的意思。尼採認為,基督教用道德來取代審美,用道德來壓制情感。所以他說基督教在最深刻的意義上是虛無主義者。

此外,在尼採看來,基督教主張的是弱者道德。弱者運用道德去攻擊強者。當我們看到了一個強者時,我們對他無可奈何,於是我們用道德的語言來攻擊他:「他是一個壞人。」尼採恰恰主張不要從道德的意義上去理解「好人」。在尼採看來,一切提高人類的權力感、權力意志、權力本身的東西就是好的。曾有臺灣的一名學者建議把「the will to power「,即權力意志,翻譯成衝創意志,衝破一切枷鎖的束縛。在五四運動時,人們特別喜歡說,衝決一切網羅,這背後也有尼採思想非常深的影響。那什麼是壞呢?一切源於軟弱的東西都是壞的。

尼採

「尼採認為,生成和消逝,建設和破壞,我們對之不可作任何道德評價,它們僅僅是屬於藝術家和孩子的遊戲,只有審美的人才能這樣看待世界,而道德的人永遠看到的是弱者和失敗者被強者的凌辱。」尼採還說了句非常狠的話:「柔弱者和失敗者當滅亡:我們的人類之愛的第一原則。為此還當助他們一臂之力。」

基督教最重視的是愛與同情,但尼採恰恰認為同情是最有害的一種惡習。尼採說:「別人幾乎無法了解我們所受的巨痛,即使吃同一鍋飯的人,我們也會對他隱瞞。」這句話是指每一個人,都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和隱憂,外人會認為我了解你很痛苦,就來安慰你。這種施捨同情的做法在尼採看來,是對人的一種無視和蔑視。其實這個動作本身恰恰是在滿足施捨同情者的自私心理,他要通過這種行為來獲得自我的優越感。這是一種虛偽和廉價的情感。

那麼,不被虛偽的假象和情感所欺騙,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嗎?尼採的答案是:不會。我們要直面慘澹的人生。這句話是魯迅說的,而魯迅深受尼採的影響。尼採說:「你們這些善良和舒適的人啊,怎麼對人的幸福幾乎是一竅不通呢!須知幸與不幸原本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共生共長,可是它們在你們身上總也長不大!」「總也長不大」是巨嬰。周濂認為,這個時代如果尼採還活著,他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是精神上的巨嬰,因為我們只不過在追求一些所謂的小確幸而已。而尼採要撕破這個人生的假象,告訴你說你要通過肯定生命,直面慘澹的人生去贏得一種大無畏。

今天的佛系青年表現出來的都是卑劣的虛無主義態度

周濂跟大家分析尼採對於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的觀點。尼採認為,幸福就是感到力量在增長。擁有這種幸福感的人就是主人,而其他弱者崇尚的是奴隸道德。「主人道德聚焦於個體本身,而奴隸道德喜歡躲在群體的背後求得安全感。主人道德的特點是衝創意志,崇尚力量。而奴隸道德強調同情,推崇大度,是無能於反抗強者的弱者道德。而毫無疑問,尼採認為主人道德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道德,而基督教弘揚的奴隸道德本質上會造成一系列的道德心理學的問題。尼採說奴隸道德最根本的表現是會產生怨恨的情緒。」

怨恨者最終會產生什麼樣的人生觀?尼採說,他會產生像俄羅斯式的宿命感。俄羅斯的遠徵軍因為路途太艱苦,於是他們懷著宿命論的想法,躺在雪地上不再動彈,這是一種徹底的自我放棄,把身體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程度,讓自己的意志開始冬眠,最後躺下來。

周濂認為,今天所謂的佛系文化就是這種無能於反抗強者的奴隸道德,是俄羅斯宿命式的,最後只能躺下來。尼採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已經預言了現代社會的根本病症。怨恨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情緒,虛無主義必將到來。奴隸道德將會取得勝利,這是一個末人的社會,而末人的表徵就是看不到原來的出口,最後只能躺下來。

「對尼採來說,虛無主義雖然已經到來或終將到來,但我們要做一個高貴的虛無主義者。當一個人聽到門鈴響起的那一剎那,知道門口站著虛無主義這個陰森可怕的客人的時候,他會從狂歡中驚醒過來,進而因為過度的驚恐而四肢癱軟,陷入到徹底的悲觀主義和頹廢主義之中,但尼採說這是一個卑劣的虛無主義者所表現出的樣子。」

「我們今天那麼多的佛系青年,其實表現出來的都是卑劣的虛無主義態度,尼採是絕不接受和認同這個態度的。雖然他預言了虛無主義的來臨,但絕不甘心坐以待斃。他要成為一個高貴的虛無主義者,通過權力意志和超人理想去直面虛無,戰勝虛無,最終成為人生和世界的主人。」

為何尼採的話在今天成為了心靈雞湯?

據說在尼採彌留之際,他曾說過一句話:「我怎麼能不感謝我的整個人生呢?」這句話讓周濂想起維根斯坦,他在臨終前說過非常類似的一句話:「告訴他們,我度過了極好的一生。」這樣的哲學家在普通人眼中,人生都不夠幸福,甚至可以說充滿了痛苦、矛盾和掙扎,但正是因為他們坦然接受了命運女神交給他們的厄運,並且他們勇敢地去擁抱和肯定他們的生命,其實他們過上了另外一個意義上的極好人生。

尼採還說:「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在死後才出生。」事實也是這樣,當年尼採出版《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時信心滿滿,覺得這本書象徵著德語創作的最高峰。但當時這本書才賣出40多本,其中還有7本是尼採送給別人的。

1900年8月25日,尼採去世了。「他迎著新世紀的第一道曙光離開了人世,他的預言成真了,20世紀是尼採的世紀,馬克斯·韋伯、海德格爾、德希達等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都是尼採的忠實粉絲,他們從尼採身上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資源,而且尼採對於末人社會的預言,時至今日似乎一語成真。」

不過,周濂也認為,尼採在今天同樣難逃被現代人消費的厄運,「不能殺死我的,讓我變得更強大」,類似這樣的話成為網絡流傳的金句。尼採的「熱愛生命」,「肯定生命」,也成了我們經常說的話。為什麼尼採的話聽起來那麼像心靈雞湯?

周濂認為,這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力、生命力去豐富和填充「看破這個世界然後愛它」這句話。「我們只是將它當成夏日午後的一碗綠豆湯,喝下一碗,獲得了瞬間的快感,贏得了廉價的字句,如此而已,所以就讓這些話成為一個徒有其表的表述,一個稀湯寡水,沒有實質內容的空洞形式。就好像我們衷心地熱愛C羅和梅西,誤以為我們也共同參與了他們的卓越和不凡,但其實我們都是英雄的影子。英雄過真正的人生,而我們在喝影子裡的雞湯。」

尼採說,熱愛命運乃是他最內在的本性,所羅門認為,「熱愛命運就是尼採最終的自我嘲諷」,「他的人生就是對熱愛命運的檢驗,他沒有成功地通過這個檢驗」,周濂卻認為尼採成功地通過了這個檢驗,當然,「我們也要問自己:我們能不能成功地通過這個檢驗?」

「《瞧,這個人》裡有一個副標題『一個人如何成其所是』,你是如何真正地成為你自己,就像一開始我所說的那樣,我們也許無法像尼採一樣生活,因為他是炸藥,我們無法像他一樣生活,但也許我們可以與尼採一起生活。」

作者 徐悅東

編輯 張進 校對 薛京寧

相關焦點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新京報·文化客廳
    那麼究竟如何解釋哲學的現代意義與生活意義,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先鋒書店、單向空間、騰訊新聞共同策劃了一場題為「新京報·文化客廳 | 哲學:有用與無用」的系列活動。活動時間:2019年6月22日14:30活動地點: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店)(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173號五臺山體育館地下車庫)活動主辦:新京報·文化客廳
  • 陳嘉映、周濂:哲學的有用和無用 | 新京報·文化客廳
    那麼究竟如何解釋哲學的現代意義與生活意義,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先鋒書店、單向空間、騰訊新聞共同策劃了一場題為「新京報·文化客廳 | 哲學:有用與無用」的系列活動。活動時間:2019年6月22日14:30活動地點: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店)(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173號五臺山體育館地下車庫)活動主辦:新京報·文化客廳
  • 周濂:哲學家應該為現實的跳蚤負責任
    你有的我沒有,我有的你也沒有,那完全可以互相學習法治周末特約撰稿 張弘前不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濂的《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以下簡稱《打開》)出版。此書以通俗的語言介紹深刻的思想,藉助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小例子進入抽象的理論,將鮮活的事例和抽象的概念建立聯繫。
  • 只能搬磚,受人欺負卻禁止反抗,網遊裡「佛系幫」到底是什麼鬼?
    比如在網易旗艦端遊《逆水寒》裡就有不同類型的幫會:有以打架爭奪各類榮譽排名的戰鬥幫;也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把磚來搬的佛系幫;還有各類愛逛風景,喜歡美美外觀的休閒幫。但是最近遊戲裡的一起事件讓玩家們展開了熱議:原來遊戲裡的知名搬磚女王"咖喱大魔王"慘遭戰鬥幫追殺,還被"勒令"只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因為她在的佛系幫害怕整個幫會都被拉敵對。
  • 中國的虛無主義
    而文化上的結果,則由春秋時代對於「禮」的信賴,以填補宗教所否定後被留下的空虛,亦即是以 「禮」來超克了厲幽時代的虛無暗影,而把歷史的中心,由「王室」擴大向由諸侯所代表的「中國」,以繼續向前發展。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變動,當然是由春秋進入到戰國的時代;而老莊的虛無義,也正產生於此一時代,並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 有一種佛系是缺愛的代名詞!父母無感,孩子無能,後悔都來不及
    談話期間,孩子提到「我現在還好,因為我很佛系。」一個小孩子,儘管20歲,還沒有真正的體驗社會,就選擇「佛系」不禁讓人一愣。聽了他的述說是心寒!當下流行的佛系有這樣的描述:就是在追求內心平和淡然的生活態度,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節奏去做。基於這個觀點,我直覺感受到他的佛系是無奈和無力。
  • 佛系青年請注意,你那個叫「墮系」,不一定是「佛系」!
    「佛系」一詞火了,「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再簡單一些總結,就是:大家別焦慮了,別雞血了,接受現實,佛系吧!這些觀點,引發了全網熱議。有人贊同,有人反對。但反對的聲音基本還是佔大多數。沒錯了,今天小編寫這篇,也是想diss一下,這些高知精英,自己站在社會的頂端,享受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社會資源(你們直接能進的清華附小、附中,別人可是要傾盡多年積蓄買學區房才有資格把孩子送進去),你卻還要來呼籲大家「佛系」養娃?????
  • 原創丨佛系防衛、佛系律師與佛系辯護
    其實我認為除周教授認為的原因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目前的司法制度造就了所謂的佛系防衛。正當防衛就是這樣,一旦成立就是無罪釋放,目前的訴訟制度下,審判者不敢作無罪判決,這不僅僅是被害人家屬的問題,更多是「偵查主義中心下」的刑事審判方式模式產物,審判者只能委屈正當防衛,降為彿系。佛系防衛形成後,將來的判決定會遵循前例,儘管我國不是判例法,但是同一個法院作出類似的判決,將來的案子主審一定不敢違反。又成為制度的慣性,或稱之為司法的保守屬性。
  • 佛系養娃真的不是「佛系」而是管,放有度
    之前看育兒文章有講到這樣一個養娃理念:佛系養娃,對娃的事事不管理由娃自己肆意發揮,孩子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學習行為習慣也很好。大多數家長對於孩子嚴格管教,孩子卻皮得要命,愛反抗不愛學習,你說的永遠都是反對。兩組數據比較真的很容易讓人以為佛系養娃更好。其實真正讀的書多,生活經驗豐富的人都明白「佛系」養娃也是有一定的條件基礎的。
  • 佛系出自哪裡佛系什麼梗?解釋佛系屬性什麼意思及佛系生活來源出處
    佛系出自哪裡佛系什麼梗?解釋佛系屬性什麼意思及佛系生活來源出處!最近網上特別流行一個詞「佛系」,什麼佛系追星、佛系男孩、佛系女孩、佛繫戀愛都出來了,讓人看得摸不清頭腦。那麼,佛繫到底是什麼意思?佛系是什麼梗呢?》》》佛系是什麼意思佛系女孩是什麼梗?
  • 海德格爾、加繆論尼採的虛無主義
    >這種尼採和海德格爾稱之為「虛無主義」的現象,通常被把握為晚近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插曲。它不是一場智識的危機,也不是某種經由若干評估而發現的哲學無能。它更像是一種欲望的衰竭,而且以一種「較低級的」對欲望強化和對其方向的重定向,這一衰竭又充滿悖謬地表現了出來。2我要論述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也就是,海德格爾就這些問題的各個方面幫助我們澄清了尼採對虛無主義的理解和他對虛無主義的診斷。
  • 是「佛系」還是「喪文化」,警惕靈性逃避的盛行!
    「佛系」一詞隨著《第一批出家的90後》這篇推文火爆網絡。佛系乘客:別動!您在那裡不用掉頭,我走過去就是。佛繫戀愛:異地戀,見面很難!見不見隨緣。佛系健身:私教?「佛系」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對修行的興趣,但今天我要談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你以為的佛系,距離真正的佛系有多遠?!想像一下,一盤造型一樣的黑巧克力和酒心巧克力放在你的面前,你能分辨它們嗎?巧克力的外形是相同的,但心的味道卻不同。一種是從內到外的巧克力,而另一種則是假裝是巧克力的朗姆酒。
  • 「佛系」現象緣何而生
    2017年底,「佛系」一詞成為了新的網絡流行詞,許多年輕人自詡為「佛系青年」,他們採取一種隨遇而安、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常把「都行」「可以」「沒關係」之類的詞掛在嘴邊。事實上,「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並不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而是基於現代社會轉型時期所出現的各種新變化和湧現的新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原因和生成根源。
  • 「喪」文化和「佛系」文化,你怎麼看?
    眾所周知,「喪文化」泛指現在一些年輕人,尤其是90 ~00後在生活中,因為學業,社會工作,情感等問題上的不順,在現實生活中表達自己的不滿,沮喪言語和行為,給他人傳遞一種負能量,而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
  • 當代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虛無主義之空間根源
    內容摘要:當代馬克思主義對於現代人主要的精神困境——虛無主義的漫延並未迴避與失語,相反他們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了後現代文化與虛無主義到來的根本原因與解決途徑。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福特主義」向「靈活積累」的轉變是後現代文化的起源,而生產方式得以轉變的前提條件是時空壓縮。
  • 清華精英鼓勵網友「佛系養娃」,信了你就輸了,輸在起跑線
    當今這個社會,人們正在變的越來越佛系,佛系工作,佛系健身,佛系飲食,終於也總算有人開始宣揚「佛系育兒」,但是恐怕劉瑜教授忽略了一點,就是關於「普通人」的定義。,自然也會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這個普通人會是大家口中的社畜,每天都要遭受著社會和現實的毒打,忍受著996和資本家的剝削而不敢有絲毫反抗,只因為我們是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碗雞湯能喝嗎?
    再簡單一些總結,就是:大家別焦慮了,別雞血了,接受現實,佛系吧!這些觀點,引發了全網熱議。有人贊同,有人反對。但反對的聲音基本還是佔大多數。沒錯了,今天小編寫這篇,也是想diss一下,這些高知精英,自己站在社會的頂端,享受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社會資源(你們直接能進的清華附小、附中,別人可是要傾盡多年積蓄買學區房才有資格把孩子送進去),你卻還要來呼籲大家「佛系」養娃?????看看網友們是怎麼說的↓↓↓對此,儲殷教授發文稱: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
  • 「喪」和「佛系」文化的90後
    「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不結婚買房」,在發達國家的日本是普遍現象,隨著二次元文化的傳播,這種勁頭似乎漸漸來到中國。這種沒有需求的青年越來越多,被稱為「佛系」青年。這股欲望慢慢散播到中國,「喪」,「佛系」開始稱為年度熱詞。佛系不止年輕人真實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具體表現。
  • 佛系是什麼意思佛系女孩是什麼梗?網絡流行語90後佛系女孩是什麼意思
    佛系女孩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梗?最近佛系系列詞語特別火,像什麼佛系女孩、佛系男孩、佛系追星等等。那麼,佛系是什麼意思佛系女孩是什麼梗?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網絡流行語90後佛系女孩是什麼意思。快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