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浜原是舊上海的一處地名。上海人將那種能通舟楫的小河稱之為「浜」。洋涇浜是一條通黃浦江,與蘇州河平行的小河,位置即在今天的延安東路處。
1843年上海開埠後,來上海的帝國主義殖民侵略者,想在上海佔有闢設租界,於是威逼當時的清朝官員,上海道臺宮慕久與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籤訂了賣國的《土地章程》,將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的土地批租給英國商人,而洋涇浜以南的土地則是法國人霸佔,分別設立了英租界和法租界。於是洋涇浜不僅成了英、法租界的分界線,亦成為上海租界、洋場的代名詞。
洋涇浜英語是18世紀初期形成的,當時,中國與外國通商,中國僱員與外國人交流中,使用一些英文字母,加上手舞足蹈式的筆畫,使得外國人慢慢地了解其表達的意思,慢慢的便形成了洋涇浜英語。
很多未留過學,但是在上海卻和外國人進行做生意,或者在洋人家裡做僱員的,迫不得已說出了發音不正、文法不對的英文,有的還講得非常流利,外國人也能聽得懂。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洋涇浜英語就在上海流傳開來。
洋涇浜英語到底是怎麼說的呢?古籍中有幾個例子。
有一個在外國人家裡當廚師的,和外國人報告廚房裡老鼠太多,貓在抓老鼠時,打碎了很多碗,他用洋涇浜英語說:「吱吱Too Much,咪咪Run run ,bule打碎cup」。
一個女的外國人招聘一位廚師,廚師和女外國人討論工資和吃住問題時,洋涇浜英語說:「Twenty dollar one month,eat you,sleep you」。女外國人聽到這話,臉都紅了。
還有一個管家,陪主人到廟裡玩,看到了炮仗,就問這是什麼,管家就回覆說:「out side paper,gun power,make fire」,接著說「砰砰砰」,外國人就明白了。
當然也有另外一些伺候,比如「you know,I know」,你知我知。
當時,民國巨商虞恰卿會說一口流利的洋涇浜英語,在公眾場合也說非常洪亮,不懂英語的以為英文非常好,但是聽懂了人感覺有點好笑,而外國人都能聽懂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