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高考」是什麼樣子的?西南聯大是如何招生的

2020-12-14 觀史說

1917年,北京大學招生會議上,北大教授胡適說,他批閱試卷時看了一篇作文,寫的很不錯,給了滿分,希望學校能夠錄取這位考生。在場的人查閱了這位考生的成績,卻發現這位考生除了作文都很差,數學是「零蛋」。

在會議上,北大校長蔡元培支持胡適,決定錄取該考生。這位考生是羅家倫,進入北大後文科主修外國文學。「五四運動」中,羅家倫是學生領導人物,還是五四運動的命名者。

「五四運動」油畫

1929年,清華大學招生中也遇到了類似的學生。一代大師錢鍾書國文成績接近滿分,英文滿分,但是數學只有十五分。如此偏科的錢鍾書被清華大學錄取,此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正是羅家倫。

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著名詩人臧克家作文十分出色,雖然數學零分,但還是被國立青島大學錄取。破例錄取臧克家的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是聞一多,聞一多也是僅僅因為作文特別出色被清華大學破例錄取。

1930年,吳晗也是國文英文滿分數學零分,當時北京大學規定有一科是零分的考生不予錄取,吳晗無奈落榜。

吳晗的代表作之一《朱元璋傳》

吳晗又轉考清華大學,也是國文英文滿分數學零分,清華大學經過慎重考慮決定錄取吳晗。吳晗是我國研究明史的專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集大成者,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相當於現在的院士)。

這些不尋常的現象,在民國卻是比較常見。這要從民國的高考制度說起。

民國高考制度

1912年,民國高校開始實行自主招生政策,類似於歐美高校招生制度。各個學校有自己的入學考試,只承認自己學校舉辦的「高考」的成績,想要幾個學校都嘗試一下,就得參加一下這幾個學校的考試,如果都沒錄取,恭喜你,你就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學校就讀了。考試的地點也是高校決定,高校一般在報名人數較多的省市設置考點舉行考試。

在這種模式下,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權。考試的科目,試卷的命制,批閱;考試時間、地點;以及錄取工作,高校開學時間都是由學校自己來實行。民國教育部也認識到了「自主招生」的危害,準備把試題命制的權力收歸中央。

1938年,民國教育部準備收歸高校招生的自主權,實行「全國高等學校統一入學考試」,然而,時局的變化讓統一招生的政策「夭折」,三年後,高校陸續恢復了自主招生。

除了自己學校自己命題,也會有幾個高校在一起命題考試的情況。全國統一考試實行過幾年,但只是「曇花一現」,高校的「自主招生」在民國時期是主角。

西南聯大如何招生

「西南聯大」是在抗戰的特殊形式下,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南下組建的大學,七七事變爆發後,三校前往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前往雲南,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即西南聯大。

我們以西南聯大為例,介紹一下民國高校招生制度。

1、組建前

組建前是典型的「自主招生」,這幾個學校自己考自己的,這才有了開頭介紹的哪些偏科大咖的經歷,高校在招生上擁有很大的自主權。這也有了吳晗考北大不被錄取立馬去考清華的案例。他們之間的考試時間也都是不衝突的。

2、1938~1940統一招生

這段時間是在民國教育部的號召下,舉行統一的招生考試,由教育部統一的籌辦,在全國設立十幾個考區,按照考區來招生。教育部聘請西南聯大的張奚若、聞一多、朱自清等教授組成命題組負責考試試題的命制。

在錄取時各區制定自己的分數線,分區錄取,各區都有一定的考生能夠被錄取。因為戰爭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全國統一招生只維持了三年,招生權力又回歸到了高校。

3、1941年聯合招生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時期,教育部不舉行全國的統一招生,而是讓一些辦學規模類似、實力相當的學校舉行聯合考試聯合招生。

這一年,西南聯大與國立浙江大學、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聯合招生,這四所學校是當時中國最強的四所高校,在全國設立九個考點統一組織考試。

4、1942~1944獨立招生

這幾年西南聯合大學獨立命題、報名、招生。考生可到西南聯大指定報名處報名並獲取考試信息。

5、1945~1946委託招生

在雲南省內,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地點在雲南大學。雲南省外委託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代收一年級新生,再由西南聯大對這些考生進行複試,確定錄取的學生。

雲南大學

抗戰勝利後,三校恢復獨立辦學,但是還採用聯合招生的措施。除了這些招生方式,西南聯大還有轉學生、旁聽生、保送生等接受學生的措施。

特殊環境下的制度

民國時期特殊的環境造就了這種特殊的招生方式,在公平性和科學性上肯定不能與現行高考制度進行比較,也沒有比較意義。

「高考」這一制度是舶來品,在民國時期基本歐美的制度。建國後,高考不斷地改進優化,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高考」是什麼形式?當時最強的西南聯大如何招生的
    這些不尋常的現象,在民國卻是比較常見。這要從民國的高考制度說起。民國高考制度1912年,民國高校開始實行自主招生政策,類似於歐美高校招生制度。各個學校有自己的入學考試,只承認自己學校舉辦的「高考」的成績,想要幾個學校都嘗試一下,就得參加一下這幾個學校的考試,如果都沒錄取,恭喜你,你就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學校就讀了。
  • 清華和北大,在民國時期,都不是第一學府,西南聯大也不是
    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民國時期,是中國大學發展的黃金時期。真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時的大學不僅學習氛圍濃厚、學生思想自由開放,學術成果更是令今人驚嘆不已。現在全國最好的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民國時期,他們居然不是中華民國的「第一學府」。在當時,有一所大學,無論是影響力還是自身實力,都超北大、清華一籌。可是後來因為政治等原因,這所大學分崩離析,不復存在。他就是國立中央大學。
  • 「西南聯大」時期的法學軼事
    翻閱中國的法學教育史,民國時期的法律教育嚴格而高質高效,民國法學家嚴謹而博學多識,更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盛況令今人羨慕不已。但民國時期戰亂頻繁,對法學教育真正起到實質推動作用主要依靠大學和大師的作用。正所謂大學之大,在於大師。特別是在「西南聯大」這一特殊時期中,雖條件艱苦,法律系的大師先生們時刻不忘教書育人之天職,創造了中國法律教育史上一大奇蹟。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如雲、如海、如山的西南聯大精神
    清華智慧如雲,北大寬容如海,南開堅定如山,如雲、如海、如山的三校結合體——西南聯大,在那個時代下培養孕育了一批刻著西南聯大風骨的校友們。,記錄成冊,才有了這本訪談錄的誕生,作者在序裡提到為什麼追尋他們的原因,他探尋的不是歷史上的名人,而是西南聯大的普通學生,那些在西南聯大培養孕育後走上了社會的聯大學子,他們又過著什麼樣的人生。
  • 西南聯大:學生參加中國遠徵軍和美國空軍多數殉國,也有教授子女
    不是教人如何分析問題,而是規定「這就是答案」。這種教育的結果,使人缺乏獨立思考,容易思想統一,從而便於駕馭。歷朝歷代無良學者都有,但今天數量如此之眾,這是制度問題。資中筠老先生說得好:中國教育不改變,人種都會退化。這是目前當今教育的現狀。現在的教育制度也無法培養出民國那樣的人格。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
  • 西南聯大,民國時期聞名世界的名校!你了解多少呢?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西南聯大這所學校,但對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那麼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下這座曾經的輝煌名校。77事變後,北平淪陷,根據國民政府的指示,相繼淪陷的平津各高校陸續內遷,北大與清華、南開組建聯合大學,先設長沙,後移昆明,是為抗戰時期聞名國內外的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由三個著名大學組建。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易社強:西南聯大被高估了嗎?
    若談中國教育史,西南聯大想必無法繞過的話題。雖然辦學只有八年,卻走出了一批卓越人才。有人認為這是教育成功的表現,值得後世學習;也有人認為當時的西南聯大匯聚了當時中國最頂尖大學的資源,能有這樣的表現實屬正常。 近日,觀察者網採訪了著有《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一書的美國歷史學者易社強(John Israel)教授,以下為採訪全文。
  • 在戰爭頻發情況下,西南聯大是如何建成的?
    據清華大學的檔案記載,1937 年 8 月,民國教育部有一份《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其中說到「政府為使抗敵其中戰區內優良師資不至無處效力,各校學生不至失學,並為非常時期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需要起見,特選定適當地點籌設臨時大學若干所」。這份草案計劃成立一至三所臨時大學,第一區設在長沙,第二區設在西安,第三區則是「地址仍在選擇中」。
  • 站在西南聯大肩膀上,艱苦歲月中誕生的雲南師範大學
    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由當時的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在雲南昆明組建的戰時大學。在抗戰的剛開始是在長沙成立,,起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前往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曆時8年,畢業學生2000餘人。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什麼是「西南聯大精神」?剛剛接觸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相關故事的人,總會很容易沉浸於這樣的思考。在祖國的和平發展時期,一個從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的、既帶有苦難、又伴隨著人文精神的符號,還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價值?需要怎樣去發揮它的價值?它的啟發性又會滲透到哪些方面?兩會期間,「西南聯大」又成為了討論的熱點。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聯合的班底國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西南聯大研究專著,是日本同志社大學教授楠原俊代1997年出版的《日中戰爭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研究——又一次長徵·西南聯合大學之路》。近期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講壇和西南聯大博物館已將此書翻譯完畢,正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安排出版。楠原俊代在書中就特別分析了三校之間的關係和差異。
  • 中國最牛大學,不是清華北大,而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西南聯大
    清華北大,是每年很多高考學子嚮往的大學。要說中國最牛的大學,相信很多人也都會說是清華北大,這兩所大學,放在今天來說,是中國作為最頂級的高等學府,應該不為過。不過,你知道嗎。在抗日戰爭時期,要說中國最「牛」的大學,不是清華,也不是北大,而是這所坐落在雲南昆明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 ——談西南聯大的人與事
    他生活在動蕩的民國,眼看種種黑暗,於是便希望文學能夠有社會使命感,能夠用手中的筆為一切不公平、不正義發出吶喊。 民國時期,大學教師是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能任此職的都是一肚子墨水的大知識分子。只有小學文憑的沈從文當然就成了其中的異類,是位於「鄙視鏈」最底端的一個。 02沈從文在西南聯大 給沈從文發聘任書的學校裡,最著名的一個當屬西南聯大。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建的兩所大學共同體,它們共同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其組建與成立不僅在民族危難之際保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保證了中華文脈弦歌不輟,而且鑄造了輝煌的教育成就,是一座永遠的豐碑。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民國時期清華、北大、復旦等大學的國文課本裡,究竟藏著什麼?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小學教材突然走紅。實際上,和小學教材相比,民國時期的大學教材,也獨具特色,尤其富有人文氣息。自民國時代起就在各高校普遍開設「大學語文」,是當時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當時稱為「大一國文」,居於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民國時期思想活躍,大學可以自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