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北京大學招生會議上,北大教授胡適說,他批閱試卷時看了一篇作文,寫的很不錯,給了滿分,希望學校能夠錄取這位考生。在場的人查閱了這位考生的成績,卻發現這位考生除了作文都很差,數學是「零蛋」。
在會議上,北大校長蔡元培支持胡適,決定錄取該考生。這位考生是羅家倫,進入北大後文科主修外國文學。「五四運動」中,羅家倫是學生領導人物,還是五四運動的命名者。
1929年,清華大學招生中也遇到了類似的學生。一代大師錢鍾書國文成績接近滿分,英文滿分,但是數學只有十五分。如此偏科的錢鍾書被清華大學錄取,此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正是羅家倫。
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著名詩人臧克家作文十分出色,雖然數學零分,但還是被國立青島大學錄取。破例錄取臧克家的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是聞一多,聞一多也是僅僅因為作文特別出色被清華大學破例錄取。
1930年,吳晗也是國文英文滿分數學零分,當時北京大學規定有一科是零分的考生不予錄取,吳晗無奈落榜。
吳晗又轉考清華大學,也是國文英文滿分數學零分,清華大學經過慎重考慮決定錄取吳晗。吳晗是我國研究明史的專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集大成者,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相當於現在的院士)。
這些不尋常的現象,在民國卻是比較常見。這要從民國的高考制度說起。
民國高考制度
1912年,民國高校開始實行自主招生政策,類似於歐美高校招生制度。各個學校有自己的入學考試,只承認自己學校舉辦的「高考」的成績,想要幾個學校都嘗試一下,就得參加一下這幾個學校的考試,如果都沒錄取,恭喜你,你就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學校就讀了。考試的地點也是高校決定,高校一般在報名人數較多的省市設置考點舉行考試。
在這種模式下,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權。考試的科目,試卷的命制,批閱;考試時間、地點;以及錄取工作,高校開學時間都是由學校自己來實行。民國教育部也認識到了「自主招生」的危害,準備把試題命制的權力收歸中央。
1938年,民國教育部準備收歸高校招生的自主權,實行「全國高等學校統一入學考試」,然而,時局的變化讓統一招生的政策「夭折」,三年後,高校陸續恢復了自主招生。
除了自己學校自己命題,也會有幾個高校在一起命題考試的情況。全國統一考試實行過幾年,但只是「曇花一現」,高校的「自主招生」在民國時期是主角。
西南聯大如何招生
「西南聯大」是在抗戰的特殊形式下,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南下組建的大學,七七事變爆發後,三校前往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前往雲南,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即西南聯大。
我們以西南聯大為例,介紹一下民國高校招生制度。
1、組建前
組建前是典型的「自主招生」,這幾個學校自己考自己的,這才有了開頭介紹的哪些偏科大咖的經歷,高校在招生上擁有很大的自主權。這也有了吳晗考北大不被錄取立馬去考清華的案例。他們之間的考試時間也都是不衝突的。
2、1938~1940統一招生
這段時間是在民國教育部的號召下,舉行統一的招生考試,由教育部統一的籌辦,在全國設立十幾個考區,按照考區來招生。教育部聘請西南聯大的張奚若、聞一多、朱自清等教授組成命題組負責考試試題的命制。
在錄取時各區制定自己的分數線,分區錄取,各區都有一定的考生能夠被錄取。因為戰爭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全國統一招生只維持了三年,招生權力又回歸到了高校。
3、1941年聯合招生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時期,教育部不舉行全國的統一招生,而是讓一些辦學規模類似、實力相當的學校舉行聯合考試聯合招生。
這一年,西南聯大與國立浙江大學、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聯合招生,這四所學校是當時中國最強的四所高校,在全國設立九個考點統一組織考試。
4、1942~1944獨立招生
這幾年西南聯合大學獨立命題、報名、招生。考生可到西南聯大指定報名處報名並獲取考試信息。
5、1945~1946委託招生
在雲南省內,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地點在雲南大學。雲南省外委託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代收一年級新生,再由西南聯大對這些考生進行複試,確定錄取的學生。
抗戰勝利後,三校恢復獨立辦學,但是還採用聯合招生的措施。除了這些招生方式,西南聯大還有轉學生、旁聽生、保送生等接受學生的措施。
特殊環境下的制度
民國時期特殊的環境造就了這種特殊的招生方式,在公平性和科學性上肯定不能與現行高考制度進行比較,也沒有比較意義。
「高考」這一制度是舶來品,在民國時期基本歐美的制度。建國後,高考不斷地改進優化,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