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如雲如海如山」西南聯大的領導制度實行常委制,即三位校長組成常務委員會,三位校長均為常委;常委會主席由三位校長輪流擔任。而實際上,常委會主席一直由梅貽琦擔任。有一年西南聯大校慶,黃鈺生談到三校同仁在一起工作和諧應歸功於三校具有如雲、如海、如山的風度,即清華智慧如雲,北大寬容如海,南開穩重如山。查良釗就配上「自然、自由、自在」為下聯。他解釋說,自然是求真不貴做作,自由是同善不尚拘束,自在是無求有所不為。他認為在如雲、如海、如山的氣氛中,三校同仁必然嚮往自然、自由、自在。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摘要: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大學獨立性精神的一種示範。在特殊環境中它維護國家大局,遵行潛心治學的大學特性,並在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許多成果。它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它擁有獨立性精神,並通過聯大與當時政府以及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體現出來。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毛子水亦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若著眼於文化的更可貴的一方面,則八年多的西南聯大,始終都在雍容和睦的氣氛中長成。這非特是我們教育史上的佳話,亦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光輝的事情。至少,依我個人的意見講,這件事情比培植出楊振寧、李政道、王浩等那件事情要有價值得多;因為這是人類精神修養的一種最高貴的表現。」
-
重磅丨又一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新學校落戶陽宗海
2月7日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昆明西南聯大研究院附屬學校籤訂合作辦學協議,將開辦——昆明西南聯大研究院附屬學校陽宗海分校此舉填補了陽宗海轄區無一所公辦高中的空白昆明西南聯大研究院附屬學校依託七甸小學、七甸中學和陽宗海第一中學開展辦學,在保留原校名的基礎上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汪曾祺:西南聯大中文系
總而言之,中文系的學生更為隨便,中文系體現的「北大」精神更為充分。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一點什麼「派」,那就只能說是「京派」。西南聯大有一本「大一國文」,是各系共同必修。這本書編得很有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選了《論語》,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回國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任教清華大學的周培源隨清華、北大、南開師生遷往長沙臨時大學,半年後又西遷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在中國教育史上,西南聯大是一段奇蹟。那時物質資料匱乏,條件簡陋,空襲的警報日日響起,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是問題。然而,卻在此時期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
-
重走西南聯大路 清華經管EMBA構建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然而,當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教育中心推出「重走西南聯大路」的課程項目後,四百餘名師生毅然決然參加了,並不為什麼,只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西南聯大精神」。新時代,西南聯大精神有著新的解讀。當西南聯大精神和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相遇時,會帶來怎樣的碰撞?剛毅堅卓,苦難中開出嬌豔的花。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隨著清華、北大被佔領,南開化為殘垣,中國高等教育步入了生死存亡之境。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在既獨特又泛用的精神內核下,多方的共同努力所促成的,既是用資源統籌和技術力量搭建起來的「新文創」圖景,也是將實踐路徑向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符號發散的新樣本。什麼是「西南聯大精神」?剛剛接觸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相關故事的人,總會很容易沉浸於這樣的思考。在祖國的和平發展時期,一個從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的、既帶有苦難、又伴隨著人文精神的符號,還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價值?
-
《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讀書會舉行
本報電 (趙 青)《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首發讀書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主題為「星辰與山海,永恆的青春與理想」。西南聯大政治系校友沈叔平之女沈頤、《西南聯大》紀錄片總導演徐蓓講述了西南聯大的故事。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網際網路助力首部西南聯大題材電視劇
文/張晶雪近日,首部全面反映西南聯大曆程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北京開機。因人文精神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民族精神內涵,西南聯大近年來成為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除紀錄片《西南聯大》外,這所大學的形象及其往事也出現在多部影視劇中,但還沒有一部專門以其為對象的影視作品。
-
了解一下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
記者 黃喆春 攝 抗戰勝利後,組成西南聯大的3校復員北返,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繼續辦學,取名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50年改名為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林語堂評價西南聯大,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楊振寧說,西南聯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礎。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約翰·伊瑟雷爾教授甚至認為: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在那個雨打風吹的年代,西南聯大務實又浪漫,艱苦而活潑,大師星布,盡顯風流。今天,讓我們隨著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一起走進西南聯大,了解她的前世今生,探索她得以在逆境中創寫輝煌篇章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