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雲、如海、如山的西南聯大精神

2020-09-05 六安貓

清華智慧如雲,北大寬容如海,南開堅定如山,如雲、如海、如山的三校結合體——西南聯大,在那個時代下培養孕育了一批刻著西南聯大風骨的校友們。

《不問西東》是作者丁元元從2014年起開始尋訪西南聯大在滬的老校友的訪談錄,他追尋這些老前輩的地址,去傾聽他們的往事,記錄成冊,才有了這本訪談錄的誕生,作者在序裡提到為什麼追尋他們的原因,他探尋的不是歷史上的名人,而是西南聯大的普通學生,那些在西南聯大培養孕育後走上了社會的聯大學子,他們又過著什麼樣的人生。但是很可惜時間是個不可抗拒的東西,作者遺憾已早些拜訪這些老者,時間帶走了太多人,也埋葬了太多往事。而我看著那些時間軸離去的老者,倍感遺憾不能知曉他們的故事。

民國時期的那些人總給人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是儒雅的學者氣息?我也說不上,卻很喜歡看民國時期那些人的故事,透過文字在腦海裡重現他們的模樣,很奇妙,我好似生來就活在過去的時代裡,或許是因為過去的時代裡藏著氣味,而我骨子裡的嗅覺嗅到了它們。我喜歡看他們談起讀書時候的故事,尤其是他們的思考,爭論,那種氛圍是讓人羨慕的。而今的我未曾在感受過那種關於一個問題的爭論,探討。

國立西南聯大由三校在特殊時期組成,故而作者採用了如海,如山,如雲的排版,只是如海的北大在滬校友卻僅有三位的記錄,到底是因為在滬的北大學子比較少,還是健在的能尋到的只有這三位前輩,多了些可惜。

那個時代出了很多的人物,尤其是西南聯大輸送出去的學子,所以你一定覺得書裡的人都是鼎鼎有名,或者事業很精彩的人物,但是如海的開篇作者卻給了一個」就當一個普通人「的標題,主人公吳德宏老人沒有成為恩師口中的「上策」或「中策」中的一員,更沒有成為趨炎附勢專營求官的下策一員,而是遵師命當了一個普通人,一輩子的普通人,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作為普通人的他終究傳承了西南聯大的風骨,這普通人的故事裡也是不普通的,他在顛沛流離中求學,不給退路的在三個志願裡都填寫了西南聯大的政治系,他在黨派爭鬥的時候,選擇了無黨無派的立場,他更是參與創建了【中國建設中學】,擔任教務主任,離開昆明在上海工作的他,為了不加入國民黨,竟然選擇了辭職,開始了他的搞經濟工作。就此在經濟工作上交付後半生,很平淡的,沒有太多的曲折波瀾,但是也足夠了,在那個時代下能成為普通人安全的過完一生。

書中這些校友的故事,有的平淡,有的波瀾不驚,有的曲折,有的出彩,但是都體現出了如海,如山,如雲的西南聯大風骨,或許從他們選擇西南聯大的那一刻起,校風就刻在了心裡,骨子上,然後伴著他們活過了一生。很有幸能看到這些老者的往事,在那個變幻莫測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活出了自己的風骨。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如雲如海如山」西南聯大的領導制度實行常委制,即三位校長組成常務委員會,三位校長均為常委;常委會主席由三位校長輪流擔任。而實際上,常委會主席一直由梅貽琦擔任。有一年西南聯大校慶,黃鈺生談到三校同仁在一起工作和諧應歸功於三校具有如雲、如海、如山的風度,即清華智慧如雲,北大寬容如海,南開穩重如山。查良釗就配上「自然、自由、自在」為下聯。他解釋說,自然是求真不貴做作,自由是同善不尚拘束,自在是無求有所不為。他認為在如雲、如海、如山的氣氛中,三校同仁必然嚮往自然、自由、自在。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摘要: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大學獨立性精神的一種示範。在特殊環境中它維護國家大局,遵行潛心治學的大學特性,並在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許多成果。它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它擁有獨立性精神,並通過聯大與當時政府以及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體現出來。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毛子水亦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若著眼於文化的更可貴的一方面,則八年多的西南聯大,始終都在雍容和睦的氣氛中長成。這非特是我們教育史上的佳話,亦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光輝的事情。至少,依我個人的意見講,這件事情比培植出楊振寧、李政道、王浩等那件事情要有價值得多;因為這是人類精神修養的一種最高貴的表現。」
  • 重磅丨又一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新學校落戶陽宗海
    2月7日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昆明西南聯大研究院附屬學校籤訂合作辦學協議,將開辦——昆明西南聯大研究院附屬學校陽宗海分校此舉填補了陽宗海轄區無一所公辦高中的空白昆明西南聯大研究院附屬學校依託七甸小學、七甸中學和陽宗海第一中學開展辦學,在保留原校名的基礎上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汪曾祺:西南聯大中文系
    總而言之,中文系的學生更為隨便,中文系體現的「北大」精神更為充分。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一點什麼「派」,那就只能說是「京派」。西南聯大有一本「大一國文」,是各系共同必修。這本書編得很有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選了《論語》,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回國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任教清華大學的周培源隨清華、北大、南開師生遷往長沙臨時大學,半年後又西遷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在中國教育史上,西南聯大是一段奇蹟。那時物質資料匱乏,條件簡陋,空襲的警報日日響起,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是問題。然而,卻在此時期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
  • 重走西南聯大路 清華經管EMBA構建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然而,當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教育中心推出「重走西南聯大路」的課程項目後,四百餘名師生毅然決然參加了,並不為什麼,只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西南聯大精神」。新時代,西南聯大精神有著新的解讀。當西南聯大精神和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相遇時,會帶來怎樣的碰撞?剛毅堅卓,苦難中開出嬌豔的花。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隨著清華、北大被佔領,南開化為殘垣,中國高等教育步入了生死存亡之境。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在既獨特又泛用的精神內核下,多方的共同努力所促成的,既是用資源統籌和技術力量搭建起來的「新文創」圖景,也是將實踐路徑向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符號發散的新樣本。什麼是「西南聯大精神」?剛剛接觸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相關故事的人,總會很容易沉浸於這樣的思考。在祖國的和平發展時期,一個從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的、既帶有苦難、又伴隨著人文精神的符號,還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價值?
  • 《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讀書會舉行
    本報電 (趙 青)《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首發讀書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主題為「星辰與山海,永恆的青春與理想」。西南聯大政治系校友沈叔平之女沈頤、《西南聯大》紀錄片總導演徐蓓講述了西南聯大的故事。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網際網路助力首部西南聯大題材電視劇
    文/張晶雪近日,首部全面反映西南聯大曆程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北京開機。因人文精神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民族精神內涵,西南聯大近年來成為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除紀錄片《西南聯大》外,這所大學的形象及其往事也出現在多部影視劇中,但還沒有一部專門以其為對象的影視作品。
  • 了解一下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
    記者 黃喆春 攝 抗戰勝利後,組成西南聯大的3校復員北返,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繼續辦學,取名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50年改名為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林語堂評價西南聯大,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楊振寧說,西南聯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礎。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約翰·伊瑟雷爾教授甚至認為: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在那個雨打風吹的年代,西南聯大務實又浪漫,艱苦而活潑,大師星布,盡顯風流。今天,讓我們隨著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一起走進西南聯大,了解她的前世今生,探索她得以在逆境中創寫輝煌篇章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