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該書翻譯自魚鷹社(Osprey)對決系列(duel)中的《F4F WILDCAT VS A6M ZERO-SEN——Pacific Theater 1942》,作者為愛德華·M·楊(EDWARD M. YOUNG)。在翻譯時中對內容稍有整理,增加了一些配圖,由於水平有限難免會有錯誤,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下圖為原書封面。全文共5228字,配圖10幅,1個視頻,閱讀約需10分鐘。接上文 看看美日如何培養飛行員,你選擇哪個?
全文共5228字,配圖10幅,1個視頻,閱讀約需10分鐘。
一、日本空戰戰術日本海航的基本作戰單位是一個V字隊形的三機編隊,由一架長機和兩架僚機組成,這是當時絕大多數國家空軍都採取的隊形。雖然可以順利攻擊敵機並脫離,但是飛行員發現這種隊形太過於僵硬,效率不高。後來他們淘汰了緊密的V字隊形,採取鬆散的V字隊形:僚機飛在長機側後方,與長機保持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緊緊地跟著長機。一般來說一號僚機在長機後面200米處,高度比長機高200米,二號僚機在後面大概300米,高度也要高300米。這樣一來僚機就不用擔心發生碰撞,而且還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搜索敵機上。編隊長機攻擊敵機的同時可以根據戰場情況,安排僚機在他的後面、側面提供掩護或者是指揮僚機攻擊。
由於出色的個人空戰能力,在戰爭的頭一年裡,零戰的飛行員經常採用「打了就跑」的戰術對付敵機。編隊佔據高度優勢,依次俯衝射擊,然後快速爬升到原來的高度,重新獲得主動權,或者是留一架僚機在高空警戒,其餘成員俯衝攻擊。除此之外飛行員們還可以相互掩護,如果編隊受到攻擊,長機就會立即爬升轉彎,利用零戰優秀的爬升迴旋性能佔領優勢陣位,僚機也可以相應地從各個角度對敵機進行反擊。如果與敵機進行狗鬥,零戰還可以發揮出其優異的低速性能。飛行員們比較喜歡用的一招是,引誘美機跟著自己做筋鬥,此時美機往往因為能量和發動機功率不足,不能完成完整的筋鬥動作,再加上其低速性能沒有零戰好,所以先於零戰進入失速狀態。當零戰從筋鬥的最高點倒扣下來時,便可以從容不迫地瞄準螺旋下墜的美機射擊了。
要想在空戰中取勝,不僅自己的飛行技術要高超,而且還要與編隊成員配合默契,能夠對隊友的動作迅速做出反應、預判。這對陸基的零戰單位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的飛機通常沒有無線電。要做到這種默契的配合就需要高強度的訓練,開戰前這些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在一起訓練了好幾個月。1942年在菲律賓、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空戰都證明了,零戰部隊的訓練效果很好,飛行員們將自己優秀的技術、靈活的編隊和零戰出色的性能結合了起來,一時間風光無限。然而隨著損失越來越大,新補充進來的飛行員根本達不到老飛行員那樣的水平,前線的零戰單位經常面對高強度的戰鬥,很少有時間訓練新飛行員在編隊中的協調作戰。在沒有無線的條件下,缺少訓練的新飛行員很難與編隊其他成員裡配合得當。儘管事實證明日本海航的策略不太適合南太平洋的空戰,但他們仍然沒有及時改革,護航戰術也仍然沿用了中國戰場上的經驗。上世紀30年代末,標準的護航方法是戰鬥機緊貼轟炸機,實施直接護航,戰鬥機通常飛在轟炸機的上面或者後面。雖然戰鬥機比轟炸機靈活得多,但是必須緊跟轟炸機,這就限制了它的活動,高度和速度上都不佔優勢。後來的瓜島空戰也表明,當遇到美國戰鬥機攔截時,日本戰鬥機通常處於不利的位置。由於缺乏無線電,兩者的配合存在很大問題,轟炸機聯繫不上護航戰鬥機,有些時候,直到發現轟炸機被擊落,護航戰鬥機才知道轟炸機遭受了攻擊。
在戰前,美國海軍和陸戰隊也是採用V字編隊,但是隨著飛機速度和轉彎半徑的增加,這樣的隊形在空戰中變得很不實用,飛機不能快速地轉彎,兩個僚機花在避免碰撞的時間比搜索敵機的時間更多。當戰爭在歐洲爆發時,德國空軍率先使用了雙機編隊,美國海軍隨後進行了雙機編隊的試驗,編隊的長機負責攻擊敵機,僚機負責掩護長機。兩架飛機間隔大約45米,以便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緊急機動,同時還有更好的搜索視野。美國海軍指派了VF-2中隊和VF-5中隊來試驗這種新隊形,試驗結果更加證實了這種編隊的優越性。然而直到1941年中,美國海軍才推廣這種雙機編隊模式。
1942年9—10月間,約翰·克萊曼中尉(John Kleinman)蹲在VF-5中隊的一架F4F-4戰鬥機的機翼上,這架飛機取名為「鼴鼠」(THE MOLE)。到1942年10月6日為止,克萊曼在空戰中取得了兩次勝利。
美國海軍的一個戰鬥機中隊有18架飛機,每六架飛機組成一個小隊,一共有三個小隊,每個小隊有三個雙機編隊。通常由經驗最豐富的飛行員擔任小隊長機,其他的雙機編隊呈直線或呈階梯形飛在小隊長機後面。當遭遇敵機編隊時,小隊長機會迅速評估當前的戰場態勢,作出恰當的應對措施,可以命令三個雙機編隊自由攻擊或者輪流攻擊敵機。雙機編隊裡的長機可以放心大膽地發動進攻,因為他的僚機緊緊地跟在後面保護著自己。隨著飛機間的距離加大,飛行員們很快放棄了敞篷飛機時代用手勢通信的做法,而是使用無線電或者搖晃機翼來提醒其他飛行員注意接下來的機動。1942年初,隨著可摺疊機翼的F4F-4投入使用,航母上戰鬥機中隊的飛機數量從18架增加到了27架,但是仍然保留了6架飛機為一個小隊的編制。有時候因為戰鬥損失或者是執行其他任務導致飛機數量不足,不能保持每個小隊6架飛機的編制,於是就可以派出由6機小隊和4機小隊組成的混合編隊,其基本作戰單元仍然為雙機編隊。在開戰前,海軍飛行員們在戰術上摸索出了一個重大的創新,在日後對陣零戰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種與零戰交手的野貓系列飛機是F4F-3,兩者首次交戰在1942年5月7—8日的珊瑚海海戰。
1941年春,VF-3中隊中隊長薩奇偶然看到一份情報報告,報告上說,日本一款性能優於F4F的新式戰鬥機即將服役,這款戰鬥機爬升率高、速度快、轉彎半徑小,可以擊敗任何對手。薩奇在戰後的一次採訪中說:「如果報告內容屬實,日本真的有一款那樣的戰鬥機,在速度、爬升率和轉彎三個方面都壓過我們,那真的是糟糕極了。」而他手下有些飛行員卻認為這個報告誇大其詞,日本根本造不出這樣一款先進的飛機。但是薩奇認為,即使這個報告只說對了一半,日本這款戰鬥機也仍然比F4F要先進,於是他開始思考對策。他看中了F4F的一個優點——火力強大,「對於脆弱的日本戰鬥機,即使射擊窗口時間很短,但是只需要命中一兩個點射,就可以把脆弱的日本戰鬥機擊落。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創造機會,把零戰引誘到我們的槍口下,這是唯一的機會。」通常薩奇前一天晚上在廚房的桌子上用火柴代表飛機,嘗試著不同的編隊來應對零戰,然後第二天駕機升空,驗證前一天晚上的方案。最關鍵的是要創造一個射擊窗口,即使時間很短,憑藉F4F強大的火力,零戰肯定在劫難逃,至少可以趕跑它們。
VF-3中隊指揮官薩奇少校(Lt CdrJohn Thach)發明了「薩奇剪」這一成功的防禦機動,挽救了很多飛行員的生命,薩奇總共擊落了6架敵機。
薩奇意識到,如果兩個並排飛行的雙機編隊之間的距離是F4F的最小轉彎直徑,兩個編隊同時相向轉彎,在交匯的時候,是否可以給另外一個編隊創造射擊機會呢?薩奇開始試驗自己的想法,如果左邊的雙機編隊在遭到零戰尾隨時立馬右轉,同時右邊的雙機編隊左轉,當兩個編隊相遇時,右邊的雙機編隊便可以獲得一個大偏角射擊的機會,向零戰迎頭射擊。薩奇和其他3個飛行員駕駛慢速狀態下的F4F對抗一架全速的F4F,驗證設想的防禦方法是否可行。最後試驗獲得了成功,而且還發現了一個優點,就是兩個編隊之間不需要無線電通訊就可以直接做這套動作。但如果要運用這種戰術,薩奇就要把6機一個小隊的編制改成4機一個小隊的編制,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薩奇規定,右邊的編隊要留意左邊的情況,反之亦然,如果看到敵機攻擊左邊的編隊,兩個編隊馬上轉向進行防禦。這套防禦動作被稱作「薩奇剪」或「剪刀機動」,薩奇將在中途島海戰中實戰測試自己發明的防禦戰術。
對比F4F與零戰不能僅僅局限於其本身的性能,更要融入到戰場去比較,戰爭是體系作戰,擁有性能優秀的戰鬥機、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合理的空戰戰術、完善的後勤保障才有機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橋口嘉郎是日本海航二戰時期精英飛行員的代表,他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都是優秀的飛行員。隨著戰爭的進行,他們所面臨的戰場環境越來越惡劣。橋口嘉郎1918年出生於九州島的福岡,他於1937年加入海軍,並通過飛行預科練習生制度學習飛行,是16名選擇戰鬥機的練習生之一。橋口嘉郎在1938年9月畢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佐伯航空隊、大村航空隊和大分航空隊駕駛九六艦戰。1939年6月,他被調到駐紮在中國漢口第12航空隊,這裡離戰場更近了,這時依然駕駛著九六艦戰。10月他在一場中國空軍的轟炸中受傷,傷愈後回到日本,1942年1月作為飛行教官加入了鈴鹿航空隊。
1941年11月,橋口嘉郎被調到新重組的第3航空隊。該戰隊於1941年4月成立,成立之初裝備一式陸攻,後來於9月重組,增加了零戰21單位。戰爭爆發後隨第11航空艦隊參加了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戰鬥,與荷蘭的「水牛」戰鬥機、霍克75戰鬥機和美國的P-40戰鬥機交戰。橋口嘉郎在空戰中獲得了幾次勝利,但在一次攻擊雷達站的任務中又受了傷,等他傷愈歸隊的時候已經是1942年的4月了,此時第3航空隊正在執行攻擊達爾文的任務。重返前線5個月後,航空隊轉場到拉包爾。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橋口嘉郎一直要飛到瓜島上空執行任務,同時還要對付美國海軍和陸戰隊的F4F戰鬥機,那裡的空戰異常激烈。1942年10月18日,他的三機編隊與一支F4F編隊陷入了苦戰,最後獲得了勝利,聲稱一共擊落了5架敵機。經過了九死一生的戰鬥後,橋口嘉郎幸運地活了下來,1942年11月,第3航空隊從拉包爾撤回到了荷屬東印度群島。
對於日本海航來說,瓜島空戰就是一場絞肉機,損失了大量的飛機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
1943年6月,橋口嘉郎被送回到了日本本土擔任教官,後來加入了601航空隊,配屬到翔鶴號航母上。1944年6月,馬裡亞納海戰爆發,翔鶴號被擊沉,但是他倖存了下來,被調到了653航空隊,配屬到了千代田號輕型航母上。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爆發,橋口嘉郎隨艦參戰,然而這一次他的好運氣用盡了。10月25日,千代田號被美機炸傷,喪失行動能力,之後被美軍4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圍攻沉沒。當時海面上漂浮著上百名棄艦的日本水兵,然而他們拒絕美軍的救援,於是美艦掉頭就走了,這些水兵的命運可想而知,橋口嘉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陣亡。一個普通戰前培訓的飛行員的戰鬥生涯落下了帷幕,在近3年的戰鬥中,他總共獲得了10個戰果,沒準更高。雖然他不是戰績頂尖的王牌飛行員,但是他和其他戰前培訓的飛行員一起構成了日本海航的核心力量。由於後備人員不足,他們沒有輪換,只能戰鬥至死,同期畢業的16名戰鬥機飛行員中,橋口嘉郎和另外12人在戰鬥中陣亡,還有兩人死於飛行事故,生還率可見一斑。
約瑟夫·福斯上尉是擊殺零戰最多的F4F「野貓」飛行員,他於1915年4月17日出生於南達科他州的蘇福爾斯。在上大學的時候他就開始學習飛行,1940年從南達科他大學畢業後加入了海軍陸戰隊。福斯在北美彭薩科拉進行飛行訓練,1941年3月順利通過並被授予中尉軍銜。不幸的是他被指派留校任教,然後又被分配到偵察機中隊,最後才進入高級航母訓練大隊。他在完成教學課程後被授予上尉軍銜,1942年8月加入了VMF-121中隊。此時他已經飛行了大約1000個小時,這對他後來的戰鬥有很大的幫助。VMF-121中隊於1942年10月9日到達瓜島,4天後,福斯在他的第50次戰鬥任務中擊落了第一架零戰,但隨後被3架零戰盯上,最後只能迫降。拿下首殺後,在接下來的6周,福斯的空戰天賦就像被激發了一樣,連續獲得了23場勝利,其中包括16架零戰。F4F戰鬥機的武器在機翼上,因此會設置一個交匯角,讓更多的子彈匯聚在前方某個點,飛行員要儘可能在這個距離上命中敵機,新飛行員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才能掌握射擊技巧。然而福斯似乎得到了哈特曼的真傳:「只要你離得足夠近,讓敵機的輪廓填滿你的前風擋,就不用擔心中不中的問題了。」在空戰中他儘可能地接近敵機才開火,有的飛行員評價他幾乎是在貼臉射擊。如果位置佔優的話,福斯和他的飛行員們嘗試採用一擊脫離的方法攻擊敵機,避免與零戰混戰,不過戰鬥開始的時候通常他們的位置並不好。為了節約彈藥,他一般只使用6挺機槍中的4挺進行射擊,這在近距離擊落零戰已經夠用了。1942年10月23日,福斯聲稱擊落了4架零戰,回到瓜島時他駕駛的F4F已經千瘡百孔了。兩天後他聲稱在早上的任務中擊落了兩架零戰,在下午的戰鬥中又擊落的3架零戰。中隊從澳大利亞休整回來後,1943年1月15日,他聲稱擊落了3架零戰,至此追平了一戰時期由埃迪·裡肯巴克創下的26架最高擊落記錄。福斯的戰果裡包括19架零戰,成為海軍和陸戰隊中擊落零戰最多的飛行員。由於在瓜島戰役中的出色表現,福斯在1943年5月18日被授予了榮譽勳章。福斯沒有再取得過戰果,後來升至準將,退休後回到了家鄉,還當上了州長。
從瘋狂到消亡——二戰日本作戰影像,視頻來自youtube,感謝B站UP主大小非1。
歡迎各位讀者朋友轉發並關注本公眾號!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關注,回復關鍵詞可免費領取戰史資料,如有問題可後臺私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