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者報·影響力周刊
我們形容傻子常說,別人把你賣了還給人家數錢呢,現在熱熱鬧鬧大力鼓吹植入廣告的影視人就扮演了這麼個數錢的角色,賠本賺吆喝,給人家數錢還把觀眾也都當傻子了
「植入廣告」賺噱頭
□ 金力維
電視節目和影視劇中,令觀眾不滿的植入廣告越來越多。最近,國家工商總局對人大代表的相關建議進行答覆,表示工商部門將結合《廣告法》的修訂,對其進行專題研究並向立法機關提出相關立法建議。國家立法事關重大,耗時又長,即便立了法,也總會有「漏洞」可鑽,其實,只要看清事態,糾偏一個想當然的商業思路,植入廣告的問題或會迎刃而解。
植入廣告的做法20多年前就有,但近兩年來,形容其在我國泛濫之勢如洪水猛獸絕不過分。在商業領域,中國人有個盲點,把外國人當萬金油,尤其愛跟美國人學,學來一身「只向錢看」的本事。搞技術,我們研究不出軟體製作《阿凡達》,但我們開發了一套專門軟體用於分析劇本的商業價值和植入廣告空間。中影集團宣布用這套軟體只需要五分半鐘就能得出結論——這個地方適合進幹白,那個地方適合進中檔轎車。在我們看來,美國人仿佛是全世界最會做生意的,尤其表現在廣告營銷方面,既然好萊塢都在玩技術賣廣告,我們拿來主義準沒錯。
眼下,中國人再不糾偏「崇美」的商業思路,審時度勢地看清自己,無異於眼見的火坑跟著跳,抖著小機靈犯傻。植入廣告,如果結合中國實情,把視線放長到未來二十年看,企業商家、電視臺電影院和創作者,這條產業鏈裡的三方誰都難成為真正受益者。中國的影視劇創作者還沒資格成為植入廣告的受益者,這部分收入成了生存必需,沒選擇,又心知妥協的藝術不會「雙贏」,只好請求觀眾理解,大家將就。對企業商家而言,做廣告是為了推銷商品,「推」是手段,「銷」是目的,現代廣告理念是將商品與一種生活理念相連令觀眾接受,潛移默化地形成使用習慣而產生購買行為。可在影視劇裡泛濫、粗暴地植入廣告頂多賺個噱頭,已經使得觀眾看電視、看電影、看春晚廣告都格外敏感兼有反感情緒。
我們形容傻子常說,別人把你賣了還給人家數錢呢,現在熱熱鬧鬧大力鼓吹植入廣告的影視人就扮演了這麼個數錢的角色,賠本賺吆喝,給人家數錢還把觀眾也都當傻子了。
(責任編輯: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