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土和肥,標準化養殖塘裡,1.6萬餘條白魚、4萬餘只大閘蟹和30萬隻青蝦愉快相處,它們的尾水輸送給一旁水培蔬菜;廠房裡,廚餘垃圾、秸稈等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一顆顆有機肥並返回農田;告別「涸澤而漁」的勞作,太湖漁民「洗腳上岸」,他們經營「漁家樂」,加入村裡的河道保潔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這個坐擁23公裡太湖岸線的江南小鎮大膽先行先試,將生態環境紅利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養殖新樣板
初冬暖陽下,入選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的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四四方方的養殖塘波光粼粼,水生植物散發淡淡清香,水鳥嬉戲覓食,悠然自得。
在示範園的漁業物聯網系統中心,水質檢測儀上的數據實時跳動,養殖塘的總磷、總氮、氨氮等水質指標一目了然。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示範園運用物聯網技術,不僅養殖水質有保障,而且實時監測魚蝦蟹活動,養殖人員通過手機APP就能遠程操控設備,實現自動投餵和疾病診治。
「引入太湖水養出的螃蟹,個個膘肥體壯。今年,示範園一共捕獲200多萬隻大閘蟹,賣了4000餘萬元。」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雪洪盤點一年來的收成,笑得合不攏嘴。
張雪洪說,去年太湖圍網拆除,公司著手對養殖池塘進行標準化改造,打造魚蝦蟹菜共生的微流水循環養殖模式。示範園在4151畝高標準池塘鋪設管道引入太湖水,並劃出434畝養殖尾水淨化區,養殖尾水通過專門的管道進入沉澱塘、曝氣氧化塘、生態塘進行三級淨化並循環使用,同時把養殖尾水中含有的氮、磷有機物進行收集,轉化成用於蔬菜種植的有機肥。
在確保沒有一滴尾水回到太湖的前提下,臨湖實現了尾水的循環利用,成功化解了養殖業生態增值和太湖水域環境保護的難題。經過調研,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崔利鋒評價說,臨湖為全國池塘養殖探索出一套環境友好、質量可控、智能生產、綠色發展的池塘養殖新模式。
一舉兩得,鎮域有機廢棄物零廢棄
在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中心(臨湖),太湖水草、水稻秸稈粉碎混合後,進入巨大的筒倉反應器,餐廚垃圾則通過發酵一體機和槽式堆肥反應器,再添加耐高溫、耐鹽微生物菌劑發酵,7天後,這些廢棄物就會轉化為優質的有機肥、栽培基質和土壤調理劑。
一直以來,對環太湖流域來說,環境治理難點頗多:一邊是大量難以處理的水生植物和餐廚垃圾;另一邊是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田遭到汙染,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農作物種植不得不使用化肥,進而又加劇環境汙染。
如何既減少環境汙染,又能實現農業提質增效?鎮域有機廢棄物零廢棄,不出鎮、不入河,為今後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積累先導經驗,臨湖勇於擔起使命。今年夏天,全國首個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基地——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中心(臨湖)成立運營,該示範中心每天可處理有機廢棄物40噸,年產有機肥6000噸。
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中心(臨湖)的技術支撐來自2018年在蘇州成立的中國農業大學有機循環研究院。「試驗發現,廚餘垃圾生產的有機肥種出的稻穗更加金黃飽滿,甚至比農家肥效果更勝一籌。」中國農業大學有機循環研究院(蘇州)副院長陳維林介紹說,該院圍繞有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平臺建設、項目孵化、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建設開放式創新孵化和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目前已建立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力爭打造成我國有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重要的創新研發和產業集群高地。接下來,該院還計劃在環太湖的其他城市推廣臨湖模式。
轉變思路,漁民「洗腳上岸」出路多
「十年禁捕令」落地,今年10月1日起,在太湖水域作業的漁業生產者全部停止捕撈作業,這對「靠水吃水」的臨湖鎮漁民來說,生活迎來新的考驗和轉機。
「凌晨四點開船,撒網、捕撈、收網,到下午一兩點返航;黃昏再下一次網,凌晨收網。」說起昔日太湖裡討生活的辛苦,臨湖鎮牛橋村村民金小弟十分感慨。得益於漁民上岸政策,金小弟一家拿到了近15萬元的補助,而他本人加入村裡的河道服務隊,成為一名「朝九晚五」、每月能領3000元左右工資的「上班族」。
臨湖鎮牛橋村是臨湖鎮太湖漁民、漁船最為集中的村莊之一。今年9月28日,牛橋村49戶漁民全部提前退捕籤約。漁民上岸後,他們內心迷茫:「政府補貼遲早花光,離開了魚,我上岸還能做什麼?」「對河道保潔來說,漁民水域熟、水性好,再合適不過了。」臨湖鎮牛橋村黨委書記黃永志說,為了幫助他們找到出路,牛橋村成立河道服務隊,負責全鎮166條河道的保潔工作,現在全村有11名漁民已在河道服務隊順利上崗。
黃永志說,今年11月,牛橋村獲評全國文明村,牛橋村整體形象大幅提升,以環境優勢促成產業轉型,牛橋村正探索「黨支部+引入社會資本+漁民」的創業模式,突出「船」「漁」元素,打造牛橋「十八坊」產業,幫助退捕漁民創辦「漁家樂」,出租閒置房屋、在家門口就業,推動經濟發展與村容村貌改善兩全其美。
通訊員 臨萱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彬彬
【來源:江蘇經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