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臨湖鎮:科技賦能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2021-01-08 瀟湘晨報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土和肥,標準化養殖塘裡,1.6萬餘條白魚、4萬餘只大閘蟹和30萬隻青蝦愉快相處,它們的尾水輸送給一旁水培蔬菜;廠房裡,廚餘垃圾、秸稈等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一顆顆有機肥並返回農田;告別「涸澤而漁」的勞作,太湖漁民「洗腳上岸」,他們經營「漁家樂」,加入村裡的河道保潔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這個坐擁23公裡太湖岸線的江南小鎮大膽先行先試,將生態環境紅利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養殖新樣板

初冬暖陽下,入選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的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四四方方的養殖塘波光粼粼,水生植物散發淡淡清香,水鳥嬉戲覓食,悠然自得。

在示範園的漁業物聯網系統中心,水質檢測儀上的數據實時跳動,養殖塘的總磷、總氮、氨氮等水質指標一目了然。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示範園運用物聯網技術,不僅養殖水質有保障,而且實時監測魚蝦蟹活動,養殖人員通過手機APP就能遠程操控設備,實現自動投餵和疾病診治。

「引入太湖水養出的螃蟹,個個膘肥體壯。今年,示範園一共捕獲200多萬隻大閘蟹,賣了4000餘萬元。」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雪洪盤點一年來的收成,笑得合不攏嘴。

張雪洪說,去年太湖圍網拆除,公司著手對養殖池塘進行標準化改造,打造魚蝦蟹菜共生的微流水循環養殖模式。示範園在4151畝高標準池塘鋪設管道引入太湖水,並劃出434畝養殖尾水淨化區,養殖尾水通過專門的管道進入沉澱塘、曝氣氧化塘、生態塘進行三級淨化並循環使用,同時把養殖尾水中含有的氮、磷有機物進行收集,轉化成用於蔬菜種植的有機肥。

在確保沒有一滴尾水回到太湖的前提下,臨湖實現了尾水的循環利用,成功化解了養殖業生態增值和太湖水域環境保護的難題。經過調研,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崔利鋒評價說,臨湖為全國池塘養殖探索出一套環境友好、質量可控、智能生產、綠色發展的池塘養殖新模式。

一舉兩得,鎮域有機廢棄物零廢棄

在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中心(臨湖),太湖水草、水稻秸稈粉碎混合後,進入巨大的筒倉反應器,餐廚垃圾則通過發酵一體機和槽式堆肥反應器,再添加耐高溫、耐鹽微生物菌劑發酵,7天後,這些廢棄物就會轉化為優質的有機肥、栽培基質和土壤調理劑。

一直以來,對環太湖流域來說,環境治理難點頗多:一邊是大量難以處理的水生植物和餐廚垃圾;另一邊是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田遭到汙染,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農作物種植不得不使用化肥,進而又加劇環境汙染。

如何既減少環境汙染,又能實現農業提質增效?鎮域有機廢棄物零廢棄,不出鎮、不入河,為今後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積累先導經驗,臨湖勇於擔起使命。今年夏天,全國首個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基地——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中心(臨湖)成立運營,該示範中心每天可處理有機廢棄物40噸,年產有機肥6000噸。

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中心(臨湖)的技術支撐來自2018年在蘇州成立的中國農業大學有機循環研究院。「試驗發現,廚餘垃圾生產的有機肥種出的稻穗更加金黃飽滿,甚至比農家肥效果更勝一籌。」中國農業大學有機循環研究院(蘇州)副院長陳維林介紹說,該院圍繞有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平臺建設、項目孵化、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建設開放式創新孵化和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目前已建立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力爭打造成我國有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重要的創新研發和產業集群高地。接下來,該院還計劃在環太湖的其他城市推廣臨湖模式。

轉變思路,漁民「洗腳上岸」出路多

「十年禁捕令」落地,今年10月1日起,在太湖水域作業的漁業生產者全部停止捕撈作業,這對「靠水吃水」的臨湖鎮漁民來說,生活迎來新的考驗和轉機。

「凌晨四點開船,撒網、捕撈、收網,到下午一兩點返航;黃昏再下一次網,凌晨收網。」說起昔日太湖裡討生活的辛苦,臨湖鎮牛橋村村民金小弟十分感慨。得益於漁民上岸政策,金小弟一家拿到了近15萬元的補助,而他本人加入村裡的河道服務隊,成為一名「朝九晚五」、每月能領3000元左右工資的「上班族」。

臨湖鎮牛橋村是臨湖鎮太湖漁民、漁船最為集中的村莊之一。今年9月28日,牛橋村49戶漁民全部提前退捕籤約。漁民上岸後,他們內心迷茫:「政府補貼遲早花光,離開了魚,我上岸還能做什麼?」「對河道保潔來說,漁民水域熟、水性好,再合適不過了。」臨湖鎮牛橋村黨委書記黃永志說,為了幫助他們找到出路,牛橋村成立河道服務隊,負責全鎮166條河道的保潔工作,現在全村有11名漁民已在河道服務隊順利上崗。

黃永志說,今年11月,牛橋村獲評全國文明村,牛橋村整體形象大幅提升,以環境優勢促成產業轉型,牛橋村正探索「黨支部+引入社會資本+漁民」的創業模式,突出「船」「漁」元素,打造牛橋「十八坊」產業,幫助退捕漁民創辦「漁家樂」,出租閒置房屋、在家門口就業,推動經濟發展與村容村貌改善兩全其美。

通訊員 臨萱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彬彬

【來源:江蘇經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經濟金融發展迎來新趨勢 科技賦能、綠色發展、開放共享成關鍵詞
    原標題:經濟金融發展迎來新趨勢 科技賦能、綠色發展、開放共享成關鍵詞今年以來,疫情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方式,「無接觸經濟」「線上經濟」「低碳經濟」迎來發展機遇。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形勢下,要倡導綠色金融,用好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公眾的能力。同時,中國經濟和金融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因此要繼續推動新一輪發展和更高水平改革開放。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當前,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 以數字科技賦能產城融合發展
    「蘇州新建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蘇州新建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新建元數科」),以更創新的發展思路、更清晰的戰略定位、更聚焦的業務板塊、更拼搏的衝刺速度,吹響全面進軍數字科技領域的號角。在「產城融合集成服務商」戰略定位的指引下,新建元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經過多年的業務深耕和2020年實體化運作的創新探索,旗下新建元數科已經形成「以數據治理為龍頭,以場景應用為主線,以投資管理為支撐」的一二級聯動戰略發展模式。「下一步,新建元數科將深耕『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在開拓數據市場過程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同時,助力園區在產業創新、金融科技等領域再攀新高。」
  • AI科技賦能未來教育發展
    本次服貿會以「科技辦會」為理念,採取線上線下融合辦會機制,是疫情以來我國舉辦的首場重大貿易活動。VIPKID大米網校與新東方等行業領軍企業一同受邀參與。在9月7日舉辦的「服貿會成果發布」活動中,大米網校著重展示了在技術賦能教育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對未來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願景。
  • 黨團引領、科技賦能、創新發展!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一周年慶典...
    目前擁有百餘家產業園,園內企業超過數萬家,涉及高端製造、人工智慧、電子信息、大數據、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大健康、納米新材料、文化創意、現代服務等行業。促進會通過提升產業園區管理和服務水平,搭建創新產業生態體系,通過產業招商服務聯盟,引進國內外重點產業項目,推動產業項目在蘇州的落地,推動區域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助力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
  • 專家熱議經濟金融發展新趨勢:科技賦能、綠色發展、開放共享成關鍵詞
    今年以來,疫情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方式,「無接觸經濟」「線上經濟」「低碳經濟」迎來發展機遇。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形勢下,要倡導綠色金融,用好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公眾的能力。同時,中國經濟和金融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因此要繼續推動新一輪發展和更高水平改革開放。
  • 綠水青山賦能 生態產業互贏——安徽蕪湖灣沚區的「兩山」理念路徑...
    新華社合肥12月17日電 題:綠水青山賦能 生態產業互贏——安徽蕪湖灣沚區的「兩山」理念路徑實踐新華社記者姜剛、吳慧珺、王菲藝術工坊、咖啡吧、步履匆匆的年輕創客……記者在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殷港藝創小鎮看到,昔日的鄉村舊廠房,搖身一變成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入駐小鎮。
  • 數聯銘品科技有限公司曾途:匠心推動發展 數據賦能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匠心推動發展 數據賦能未來數聯銘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曾 途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要求各行各業更加重視質量建設和品牌建設,提供高質量、高性價比、高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加快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品牌,在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中發揮積極作用。
  • 嘀嗒出行宋中傑:用科技賦能和模式創新 推動城市出行可持續發展
    來源:金融界網1月12日,由新浪財經客戶端、新浪科技聯合主辦的「2020科技風雲榜」正式開幕,今年主題為「萬物再生長」。嘀嗒出行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宋中傑發表了《以科技賦能和模式創新推動城市出行可持續發展》的主題演講,向公眾系統闡述了嘀嗒出行的發展之道,以及對出行行業的展望。
  • 科技賦能產業新發展,這些高校有妙招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工博會不僅是助推產業發展的舞臺,也成為展現高校科技創新「硬核」實力的重要窗口。高校科研如何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如何賦能產業新發展?請看上海高校的擔當和作為↓華東理工大學:科技賦能產業,創新引領未來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華東理工大學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先後建立了生命健康、現代能源技術、智能製造與人工智慧三個交叉研究院,大力加強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紮實推動學校的科研工作在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性基礎研究、引領型原創研究方面高質量發展,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 2019中新(蘇州)金融科技應用博覽會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幕
    5月15日,為期兩天的2019中新(蘇州)金融科技應用博覽會在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大會以「科技賦能金融創新驅動未來」為主題,共分「1個主論壇+6個分論壇+1場產品博覽會」三大版塊,通過「展會、論壇、合作、發布、路演」等環節,邀請了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諮詢機構、金融科技企業、科研院所、投資機構等參會,為嘉賓和行業帶來了一場探尋金融科技未來發展的盛宴。
  • 助力長三角一體化 開啟吳江新徵程 | 恆豐銀行蘇州分行舉辦金融...
    為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精準拓展優質客群,助力區域實體經濟發展,並為蘇州分行吳江支行開業預熱,12月16日,恆豐銀行蘇州分行在吳江區舉辦「助力長三角一體化 開啟吳江新徵程」金融服務推介活動。恆豐銀行蘇州分行黨委書記凌勇、中國人民銀行吳江支行行長倪民、吳江區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曹衛生及吳江區企業代表共80餘人出席了活動。
  • 中子星創科:探索養殖領域的產業數位化賦能
    金融科技 賦能產業 近幾年來,以ABCDI(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OT)為代表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為農業產業數位化提供了良好的升級基礎和新的發展機遇。
  • 2020工博會高校展區巡禮⑤|上海高校彰顯賦能產業新發展成效
    工博會高校展區中69所高校帶來700多項成果和產品,既是高校展示自身科創能力的舞臺,也為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科技賦能產業提供更大平臺。滬上高校在推動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用助力產業發展中,探索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驗舉措。
  • 綠色發展要聞丨全國林業院校校長論壇研討林科發展新路徑
    綠色發展要聞丨全國林業院校校長論壇研討林科發展新路徑 2020-10-22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信銀行施小純:契合數字經濟 探索普惠金融新路徑
    契合數字經濟 探索普惠新路徑作為國有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銀行一直致力於貫徹和落實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早在2018年7月份,中信銀行就在總行層面成立了普惠金融部,並下沉到所有的一級分行,2020年又全部推行到二級分行。
  • 科技賦能房企升級,智能化打造行業新生態
    萬科物業旗下全資子公司萬睿科技打造現代化的物業管理模式和智慧生活方案;綠城發布智慧園APP,以科技賦能住宅,搭建美好智慧生活;雅居樂·樂活家首次提出「全屋智慧整裝」,滿足客戶對呈現智能化產品多樣化的需求。 房企緊抓科技創新機遇,跨界合作高校、科技公司以及政府,充分發揮對方資源和技術優勢,推動房地產行業智能化發展。
  • 一點資訊舉辦新文娛沙龍,探索科技賦能文娛產業升級
    11月26日,一點資訊攜手文娛價值官、大地影院集團聯合主辦的「新文娛科技賦能·探索未來」沙龍在北京正式召開。會上,大地影院集團副總經理鍾茂潔、文娛價值官創始人董美圻、魅力演說家餘生獨驕創始人曹麗嬌、融創文化集團網絡視頻部總經理李芳芳、文旅策劃人劉兵、鯨娛文化COO李洪夥、《別告訴她》製片人鄭菁、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林育智、極客電影創始人李東東以及一點資訊財經科技主編尹天琦等眾多文娛領域專家,共同就後疫情時代文娛產業新需求、5G普及帶來的新風口、科技如何賦能文娛產業升級議題展開討論。
  • 文化賦能「雙12蘇州購物節」 點燃消費新引擎
    一場場經典的音樂會、精彩的演出、潮流的市集,包含著文創力量賦能的消費升級。無論是在線上線下的商業場景,還是在直播等新業態中,都充分顯示出蘇州文化主動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推動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形成新消費理念,賦能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為打造「現代國際大都市 美麗幸福新天堂」添磚加瓦的澎湃活力。
  • 北汽新能源輕享發布2.0戰略,以科技賦能行業發展
    因此保障眾多運營商特別是單城市中小運營商能夠快速發展,促成市場的成長,是行業健康發展的路徑。    而今阻礙行業發展的兩大困局,便是創新模式受困於新技術的研發、落地,以及高速發展的需求受制於資源不足。同時基於北汽新能源在共享汽車行業多年的探索,輕享科技對行業痛點、行業發展、用戶需求等有著深刻的理解。按照「輕享2.0」戰略的規劃,輕享科技將全面開放共享技術研資源、客戶資源以及生態資源進行行業連結,通過系統技術、硬體技術、新技術解決方案的共享,實現以科技賦能共享出行行業的戰略布局,推動整個行業形成持續上升的創新力,幫助合作夥伴實現創新模式的孵化。
  • 社科賽斯:關注教育發展新變革 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徑
    12月8日,2020年度央視網教育盛典在京召開,論壇以「雲生態·話未來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教育行業,表彰先進典型,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把脈教育發展方向。 對於線上教育模式而言,最難解決的並不全是技術問題,信任和認可,是一道必須解答的「行業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