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可能也是我們生活中聽過的最多的一個詞,隔壁鄰居、某某大叔、大媽最近去醫院檢查,查出了胃裡面長了息肉,腸道裡面長了息肉,息肉似乎成了最普遍的一種疾病。
但生活中聽說最多可能是腸息肉,而對於胃息肉可能相對要少。那麼什麼是胃息肉呢?得了胃息肉有什麼症狀?胃息肉可以通過什麼方法查出來?今天就和大家科普科普。
1、什麼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從胃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這些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通稱為胃息肉。胃息肉可以是孤立的一個,也可能多發。
胃息肉的發生機制還未完全明了,目前認為遺傳、外界環境引起的黏膜細胞基因變異,導致細胞增生異常,是胃息肉產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長期黏膜慢性炎症,炎症因子對黏膜的促增殖作用,也是胃息肉產生的原因之一。
2、得了胃息肉有什麼症狀?
胃息肉是臨床常見疾病,本病早期或沒有併發症時多無症狀,臨床上絕大部分胃息肉是在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的,只有當息肉明顯增大時,才可能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等不適,少數嚴重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等。
如果息肉表面出現糜爛或潰瘍,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或排黑便,但較少出現嘔血;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症狀;生長於賁門附近的息肉可導致吞咽困難。
3、胃息肉可以通過什麼方法查出來?
(1)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是胃息肉的首選檢查方法。胃鏡下可見黏膜表面圓形或橢圓形隆起樣病變,少數呈分葉狀,有蒂或無蒂,多數直徑在0.3~1釐米,少數直徑可大於2釐米甚至5釐米。
炎性息肉表面黏膜多與周圍黏膜相似,而腺瘤性息肉表面腺管結構紊亂,顏色往往比周圍黏膜紅。胃鏡直視下活檢行病理學檢查可明確其性質及類型,條件許可時可同時進行息肉摘除術。
帶有超聲探頭的纖維胃鏡,可對息肉進行超聲成像檢測,有助於了解息肉浸潤的深度,以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2)實驗室輔助檢查
多無特異性。息肉合併黏膜糜爛或潰瘍者,可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當出血量較大時,血紅蛋白濃度可下降,血清尿素氮可升高。
息肉長期慢性出血,可能因缺鐵導致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的檢測值均低於正常值。
(3)影像學檢查
●腹部CT檢查:隨著CT檢查技術的不斷進步,腹部CT檢查已經可以查出直徑大於1釐米的息肉。目前,腹部CT是胃鏡檢查的輔助手段之一。
●X線鋇餐檢查:胃息肉在X線鋇餐檢查中可表現為充盈缺損。X線鋇餐檢查對診斷直徑大於5釐米的胃息肉有一定價值,而對直徑小於2釐米的胃息肉,X線鋇餐檢查的發現率遠低於胃鏡。X線鋇餐檢查僅適用於對胃鏡、腹部CT檢查有禁忌症者。
大部分胃息肉是炎性增生性息肉,多為良性、非腫瘤性息肉,惡變概率低,經內科護胃消炎、抗幽門螺桿菌及內鏡下摘除處理後,預後較好,復發率低。
腺瘤性息肉如病理檢查結果回報合併癌變,但胃鏡下切除後,病理檢查結果回報蒂部無癌細胞浸潤,屬早期癌,無須外科治療;但如果蒂部有浸潤或不能確證癌細胞浸潤深度,應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