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提倡過早地給孩子灌輸知識,因此在學齡前,孩子們要做的就是玩樂,享受更多沒有學習的時光。
但其實如果換一種角度,知識本身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在知識中同樣能找到樂趣。一些家長從小讓孩子學習也並不是真的要求孩子們掌握些什麼。
主要還是為了培養對知識的興趣,比如從小開始接觸古詩詞,拋開「學」的成分,以興趣入手也能讓孩子愛上它們。
發掘古詩詞中的快樂
在讀書階段,古詩的背誦讓很多人頭疼,其實應試教育會讓一些本該散發魅力的內容變得刻板,不管是古詩、地理還是歷史,有的人就能投入其中感受到樂趣,因此發掘學科以外的樂趣,其實可以從小就埋下這顆種子,這樣孩子會有更大的動力去了解。
在孩子們眼中,如果拋開考試也會很有趣,,但二者又不矛盾,因為熱愛所以去了解,進一步的還能促進學業,其他學科也一樣,以興趣入門往往會有奇效。
詩詞大會上才女武亦姝驚豔眾人,她是不折不扣的學霸,考入清華的她有著深厚的詩詞底蘊,而這靠的不是後期的大量背誦,而是從小就培養出的對古詩詞的興趣。
武亦姝從1歲半就開始啟蒙教育,而古詩詞就是她兒時的陪伴,厚積薄發下才有了節目中的一鳴驚人。學習古詩詞沒有硬性限制,因此其實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可以對古詩詞進行了解了。
一歲多的孩子對文字還不敏感,因為認識的字不多,但看圖沒問題,因此早教版的古詩詞書籍也是以插畫的形式出現的。
最初接觸古詩,孩子們對文字的意義和內涵不會有太多理解,但通過插圖感受古詩描繪的畫面和場景,通過誦讀感受文字中的 韻律,這份影響就是潛移默化的。
興趣教育很重要
小小年紀就開始背誦古詩詞有必要嗎?客觀上很多讀書時期囫圇吞棗背誦的古詩都給忘了,但反而是小時候的幾首古詩印象最深刻。
比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比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五言詩基本上都是上小學之前記下的,但影響卻最深刻。事實證明,背誦古詩詞和年紀大小也關係不大。
心理學家哈羅德·伯特說,早一些學語言,會在大腦中留下潛意識,古詩詞也是一個道理。早點接觸古詩詞不是壞事,主要還是興趣。
不過這也是一些家長苦惱的問題所在。家裡的唐詩三百首從買回來就被冷落,孩子也不翻,基本上就沒怎麼動過。
這類情況大概很多家長也遇到了,說到興趣,讓孩子主動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有些強人所難,因此引導很重要。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這套書,當中國地圖遇上古詩詞,地理和古詩一起了解會讓一些孩子提起求知的興趣。
每天給孩子讀一首古詩,並指點地圖上的位置,就像開火車一樣,今天我們到哪兒了,這裡的詩人曾寫下一首詩……慢慢的孩子也會產生興趣,想要這趟「列車」走的更快,甚至追著媽媽給念古詩。
古詩詞背後的豐富知識
古詩的背後有特定的歷史和人物環境,因此也不僅和地理掛鈎,和歷史也掛鈎。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他在山東諸城(古時稱為密州)寫的,在這裡蘇軾曾任密州太守,在這裡他寫下了200多首詩詞歌賦。
這事家長們不看這本書估計也不知道,但通過了解,把這些古詩背後的故事告訴孩子。除此之外,諸城現在為什麼叫諸城,而過去叫密州呢?這個問題書中也有介紹,諸城有恐龍文化,有諸城名人劉墉。
每個故事對應的地方小知識又打開了另一番天地,小時候接觸這些內容不一定要學習、掌握,觸類旁通增加孩子的知識面,慢慢的孩子才有更多的可能發現在知識海洋中暢遊的樂趣。求知慾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整套書中有近100首古詩詞,200多段的歷史故事,知識面廣,對於裡面的內容孩子不需要掌握,但通過廣泛的了解確實能培養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每首詩後面配有和文字搭配的圖畫,給孩子解釋時也感覺很輕鬆。
這套書還補充了近100首古詩詞,200段歷史故事,擴充孩子的知識面。
高考語文146分的唐楚玥,比較喜歡做古詩文的筆記,可以了解很多歷史小故事。
《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4冊才73元,還有10元優惠券,相當於一本才十多塊,一頓飯錢的價格就可以豐富孩子的認知,讓孩子變成一個博學的人,也有利於孩子以後的學習和文化氛圍的薰陶。
可點擊下方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