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惠港政策支持港經濟社會發展:更融合的未來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2011年3月,來自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到京參加兩會。拿到「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很多人立刻翻到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穩定」,「獨立成章」、「內容豐富」、「令人振奮」……那年兩會,來自香港的代表委員不吝讚揚之辭。

  關切訴求,將香港發展納入國家規劃

  2006年國家制定「十一五」規劃時,首次把香港包括在內。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乃強撰文回憶,「十一五」規劃公布後,香港社會普遍覺得提得不夠廣泛。

  2008年11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訪問香港,和當時的特區政府政制與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見面。林瑞麟說,希望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規劃制定時能更充分聽取特區意見,反映特區訴求。發改委回覆說,香港同胞的這一想法,可以先從當時正在編制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珠三角規劃》)起步,對《珠三角規劃》做調整和完善。同年12月底,國務院正式批覆《珠三角規劃》,首次將港澳與珠三角緊密合作的內容納入了有關區域規劃。4天後的粵港合作第十二次工作會議上,雙方已成立《珠三角規劃》實施協調小組。

  為做好香港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制定相關工作,發改委與香港特區有關部門建立了窗口聯繫機制,認真聽取香港同胞的發展訴求。最終,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將涉及港澳內容單獨成篇闡述,得到了港澳各界的好評。

  劉乃強說,「很明顯,『十二五』規劃和之前粵港合作的《珠三角規劃》、《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是一個有機的組合。」

  統籌規劃,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

  納入國家規劃,香港不是生硬地「被規劃」,而是香港的未來與國家的發展有機結合在一起。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國際航運中心。國家發改委在制定《「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單闢章節「銜接內地港澳交通」,闡述內地與港澳交通基礎設施合作等內容。

  統籌規劃勢必就要有所取捨。自由港香港,具備完善的港口設施和現代化科學管理水平。而內地港口主要集中於貨物裝卸,功能比較單一。

  為此,國家發改委表示,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一方面,合理、適度建設內地港口貨櫃碼頭,避免無序競爭和重複建設;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勵內地和香港的航運企業加強合作,引進港資適度建設珠三角內地貨櫃碼頭。

  「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被作為珠三角地區發展港口碼頭項目的一項重要指標。發改委負責人介紹,「在深圳、廣州、珠海等港口貨櫃碼頭工程的具體項目審批時,我們會研究論證項目與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關係問題。將本著促進香港與珠三角內地港口協調發展的原則,辦理項目核准手續。」

  珠三角地區與港澳「交通一體化」,逐步成為有形的現實。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正式動工,預計2016年完工。屆時,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將形成「3小時生活圈」。此外,廣深港客運專線與武廣、杭福深客運專線接駁;港深西部快速軌道線的建設、兩地航空業界的緊密合作,將使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形成一個涵蓋陸海空的立體交通網絡。

  勁送東風,助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1年美國主權債務危機,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很難獨善其身。香港的未來在哪裡?香港金管局高級顧問穆懷朋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人民幣離岸中心可以幫助再造一個香港。」

  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既有內地經濟快速成長的東風相助,更有中央政府未雨綢繆的安排。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香港銀行開始試辦個人人民幣業務。2007年,允許內地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2009年,內地開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到目前,內地在港累計發行人民幣國債340億元。2011年,再次批准內地骨幹企業在港發債。

  毫無懸念,2009年7月、2011年10月,香港相繼成為內地跨境貿易試點和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的首批地區之一。據商務部介紹,截至2012年6月末,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累計結算3.86萬億元,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02個,其中香港地區累計結算佔比61.8%。

  近年來,國家積極引導和推動內地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也沒忘記香港。據發改委介紹,國家支持和鼓勵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海外投融資平臺,再由香港投資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據商務部統計,2011年我國境外直接投資額651億美元,其中對港投資386.1億美元,佔59.3%。

  今年7月,國務院批覆了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外界普遍認為,作為改革探索試驗區的前海,可以加快實現香港服務業與內地市場對接,與此同時,以發展金融業為重點的前海,可為香港提供服務支持,成為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後臺中心。

  「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這句話,越來越多地被人引用。因為它簡潔地說明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納入國家規劃中的香港,乘著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機遇,好風送力,前景更美好。本報記者 孫立極

相關焦點

  • 綜述:中央惠港政策已成香港經濟信心的"強心劑"
    「每當有中央對港政策出臺,就能感受到香港經濟有明顯起色。惠港政策已經成了香港經濟信心的『強心劑』。」在香港,不少市民都認同這一說法。  香港回歸15年來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禽流感、全球經濟衰退……每次應對挑戰,都可以感覺到身後強大的支持,而香港人也總是能抓住機遇,拼搏而上。
  • 港媒:中央惠港政策不斷完善 七大範疇遍地開花(1)
    中新網7月11日電 香港《紫荊》雜誌官方網站「紫荊網」10日刊文《中央惠港政策經緯》,從橫向與縱向兩方面總結了中央惠港系列政策。
  • 關山無礙 枝葉關情——中央惠港政策盤點
    香港回歸祖國17年,中央時時刻刻把香港放在心上,只要是有利於增加香港同胞福祉、有利於推進內地與香港合作、有利於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事,都會全力去做好,成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和諧、發展的不竭源泉。    對港開放:「代表內地對外開放最高水平」    根據香港的現實需要,中央政府多年來出臺了許多惠港政策。
  • 落實中央惠港政策 暨南大學錄取港生人數持續攀升
    中新社廣州3月7日電 題:落實中央惠港政策 暨南大學錄取港生人數持續攀升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一年一度的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聯合招生考試網上報名目前已經啟動,再次吸引大批港澳學生報名。暨大招生辦主任黃躍雄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期以來,暨大為香港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受到香港各界的普遍歡迎。
  • 惠港政策,給香港帶來什麼?
    2003年,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香港又爆發非典,經濟陷入低谷。然而,在港人的記憶中,這一年卻有著溫暖的色彩。中央政府及時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自由行」。CEPA實施以來,香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是同期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近兩倍。
  • 香港究竟需要怎樣的惠港政策?
    資料圖: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一直以來有觀點認為,香港人近年來與內地的矛盾,跟其自身相對經濟地位的下降有關,而這一變化還將長期影響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這種說法有道理麼?未來這一問題還將有怎樣的發展?7月3日,在海外網舉行的金臺沙龍上,香港問題專家對此展開了討論。
  • CEPA十年內地惠港會計政策措施實施情況與展望
    一、CEPA框架下內地惠港會計政策措施概要    CEPA磋商十年來,財政部在會計服務領域給予香港一系列優惠,惠港措施累計達20項,主要涉及以下七方面內容。    一是允許符合條件的香港專業人士擔任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2012年CEPA補充協議九允許取得中國註冊會計師資格的香港人士在深圳前海試點擔任合伙人。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 如何勾勒未來發展藍圖?
    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幹?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 疫情清零、港車北上,香港接下來的大事都在這裡
    疫情「清零」、港車「北上」、股市「互通」,香港接下來的大事都在這裡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特區立法會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涉及中央惠港「大禮包」、抗疫防疫幾步走、如何提攜香港經濟的三萬字、200多項措施盡收於此。用林鄭的話說,「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首要目的。」
  • 落實落細中央惠臺政策 促進湘臺經濟融合發展
    ——湖南省涉臺經濟工作政策業務培訓班在長沙舉辦  11月6日,湖南省涉臺經濟工作政策業務培訓班在長沙舉辦,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經濟局局長張世宏、省委臺辦主任肖祥清、省直相關單位負責人、省臺辦辦領導和相關處室同志、臺企、臺商負責人和臺商協會負責人、全省14個市州臺辦經濟科科長、10個臺灣工業園區和嶽陽臺灣農創園、長沙青創基地負責人參加培訓,省委臺辦二級巡視員孫銀生主持
  • 黃清賢:大陸惠臺政策有助於兩岸融合發展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國民黨前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部主任黃清賢在第27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表示,當兩岸想要結合,而且要成長為更先進的融合發展,應該透過血脈相連、文化相通的基礎,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其中要動態的秉持互利雙贏,甚至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九大政策信號(附圖解)
    原標題: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九大政策信號(附圖解) 摘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九大政策信號(附圖解)】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未來經濟發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 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將持續深化
    大陸學者指出,兩岸經貿合作是支持臺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基礎,臺灣無論是對外貿易成長還是貿易順差來源,均顯示出兩岸經貿關係緊密性和高度互動性,以及大陸對臺灣經濟成長和穩定的重要性。在這些確鑿的數字面前,臺灣當局所謂的「脫中、減少對大陸的依賴」實際上不攻自破。眾所周知,自民進黨再次上臺後,絞盡腦汁妄圖切割與大陸的經貿聯繫,拋出所謂「新南向政策」,鼓動在陸臺商「回流」。
  • 黑龍江省級財政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措施問答
    黑龍江省級財政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措施問答       面向個人的政策措施一、補助(補貼)1.我省對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費用補助有何規定?三是免徵航空公司應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上述政策自2020年1 月1 日起實施,截止日期視疫情情況另行公告。四是免徵進出口貨物,即出口國外和國外進口貨物的港口建設費;減半徵收船舶油汙損害賠償基金。該政策自2020年3月1日零時起至2020年6月30日24時止執行,以船舶進出港時點為準。
  • ...凝心聚力開啟發展新篇——社會各界熱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社會各界認為,這一年曆經艱難險阻,成績來之不易。新的一年,要牢牢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 吳宜:十八大以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碩果纍纍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臺海新局勢,著眼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對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習總書記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推進「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的統一」的重要落實途徑和有機組成。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整體進程並未因島內政局變幻而中斷,有力地夯實了兩岸和平發展乃至邁向統一的經濟社會基礎。
  • 擴容「朋友圈」 發揮對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持作用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是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進行資源配置,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12月5日在中央黨校2020年秋季學期中青班學員作專題報告時表示。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八大罕見信號,定調未來樓市
    與之不同的是,過去有外力的助推,未來是相當的自主創新。過去更重視技術本身,未來會同時重視市場效應。過去是體制內力量挑大梁,未來是要在政府主導下,形成民營企業、地方、全社會參與的格局。中央對租賃住房的高度重視前所未有,一來有針對熱點事件的回應,保障民生,二來也有更加深遠的考慮。發達國家的經驗模式證明,大力發展租賃市場,是抑制房價猛漲的有效工具。如果樓市還像過去一樣兩三年翻一番,對社會創新、基礎科研的發展絕對是巨大的傷害。
  • 評論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列評論 積極財政政策如何更有效、更可...
    楊志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財經智庫》副主編) 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肯定2020年的經濟工作成績
  • 完善醫保支持政策 社會辦醫迎來多個利好政策支持
    嚴格控制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簡化準入審批服務,加大用地、稅收優惠,完善醫保支持政策……社會辦醫近日持續迎來中央部門多個利好政策助推。  不過,業內認為,社會辦醫仍遭遇「成長煩惱」——多而不強。人才短缺、管理不規範、過度醫療甚至欺詐騙保,一度讓社會辦醫失去公信力。社會辦醫邁向良性發展還需要邁過多道坎,政策支持加快落地之外,行業自律和環境淨化仍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