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中央惠港政策已成香港經濟信心的"強心劑"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每當有中央對港政策出臺,就能感受到香港經濟有明顯起色。惠港政策已經成了香港經濟信心的『強心劑』。」在香港,不少市民都認同這一說法。

  香港回歸15年來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禽流感、全球經濟衰退……每次應對挑戰,都可以感覺到身後強大的支持,而香港人也總是能抓住機遇,拼搏而上。

  「惠港」、「大禮」是一種說法,「機會」、「雙贏」也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提及。

  背靠祖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穩固

  「全球金融市場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回歸15年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在全球的影響力大大加強,這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 摩根大通投資銀行亞洲區副主席及中國執行官方方說。

  方方表示,如果沒有惠港政策的支持,香港金融市場可能依然只是邊緣的新興發展中的地區性市場,發展空間十分有限。然而從2009年起,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集資額已經連續3年超越紐約和倫敦,位居全球第一。來到香港上市的,絕大部分是中國內地企業。「這是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反映,也是中央政策推動的緣故。」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正因為有了中央的政策支持,香港中環金融區才能繼續招人開工。加上香港的地緣優勢、制度優勢、人才優勢,國際金融中心還可以增添新內容。」方方說。

  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都給香港帶來巨大商機。方方指出,香港之所以能夠和紐約、倫敦一起被稱為「紐倫港」,離不開祖國大後方的支持。

  「個人遊」10年, 帶旺香港人氣

  在銅鑼灣的核心商業地帶,商店鱗次櫛比,遊客摩肩接踵。「這一條街上就開了好幾家化妝品店,很多內地遊客都會來這裡掃貨。我們店裡的售貨員現在都能說普通話。」化妝品店售貨員林小姐說。

  眼前的繁華讓人流連,過去的風浪也讓人記憶猶新。

  「2003年非典來襲,香港人心惶惶,街上靜悄悄,是『個人遊』讓香港重新熱鬧起來。」香港市民周美芬說。

  內地赴港「個人遊」推出近10年來,已為香港帶來8000多萬人次內地遊客,消費總額累計超過6300億港元。有經濟學家指出,在過去幾年,「個人遊」足以帶動香港1到2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率,相當於貢獻了港人平均每人1/3的薪酬加幅。

  周美芬和丈夫在港島經營一家房產中介。隨著「個人遊」開通,房產中介裡的內地客人越來越多。漸漸地,客戶群中的內地客人和本地客人比例已經達到1∶1,現在內地客已經是重要的客戶群。

  內地食品平價供應,穩定香港物價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指出,利港措施也關乎蔬菜價格。從最初的「三趟快車」到今年6月剛剛宣布的新一批惠港措施,都反映出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楊位醒說:「我們用的食水(自來水)、飯桌上的餸菜(蔬菜)都是來自內地。」

  目前,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產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都由內地供應。

  正是內地食品的大量平價供應,穩定了香港的物價。

  2011年,香港的生乳豬價格從平時的300港元左右不斷上漲,一度逼近700港元。「一般人吃不起,大家都擔心會引發食肆結業潮。」楊位醒回憶說,是中央大力保障供港食品平穩的挺港、惠港措施見效,令乳豬價格重新回落到300港元左右的「親民價」。

  楊位醒認為,中央政府對香港的「照顧」更體現在食品安全中。「食品安全事件近年來都鮮少聽聞,這離不開內地部門的監管。」

  攜手內地,探索更大發展空間

  今年7月,一座「香港氣質」的公立醫院在深圳誕生。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業以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主任林露娟教授每周兩天北上深圳,和內地醫生一同會診。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香港醫生可以在內地執業,和內地醫生的交流更順暢、更緊密,直接參與治療工作的程度也加深了。」林露娟說。

  對於香港大學醫學院而言,隨著學生人數增加、香港本地病種卻越來越有限,港大醫學院原有的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已經難以滿足日常教學需求。作為落實CEPA的合作試點,港大深圳醫院給了學生們一個更廣闊的實踐空間。

  香港的管理團隊更期望將香港的醫療服務模式帶入深圳的醫院環境:全預約制的就診方式、醫生聘用制、紅包回扣零容忍、藥品廠院直銷……同時,香港的醫生也要適應內地的醫療、用藥規範。對於兩種模式的合作探索成果,各界都拭目以待。「雙方都要摸索著前進,但是我對醫院的前景有信心。」林露娟說。

相關焦點

  • 港媒:中央惠港政策不斷完善 七大範疇遍地開花(1)
    中新網7月11日電 香港《紫荊》雜誌官方網站「紫荊網」10日刊文《中央惠港政策經緯》,從橫向與縱向兩方面總結了中央惠港系列政策。
  • 關山無礙 枝葉關情——中央惠港政策盤點
    香港回歸祖國17年,中央時時刻刻把香港放在心上,只要是有利於增加香港同胞福祉、有利於推進內地與香港合作、有利於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事,都會全力去做好,成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和諧、發展的不竭源泉。    對港開放:「代表內地對外開放最高水平」    根據香港的現實需要,中央政府多年來出臺了許多惠港政策。
  • 惠港政策,給香港帶來什麼?
    回歸後,實踐和事實顯示了「一國兩制」的巨大成功,也讓港人和世界更加客觀看待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回歸後,內地不但沒有成為負擔,反倒成了香港經歷風雨時的支撐和依靠。  2003年,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香港又爆發非典,經濟陷入低谷。然而,在港人的記憶中,這一年卻有著溫暖的色彩。中央政府及時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自由行」。
  • 落實中央惠港政策 暨南大學錄取港生人數持續攀升
    中新社廣州3月7日電 題:落實中央惠港政策 暨南大學錄取港生人數持續攀升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一年一度的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聯合招生考試網上報名目前已經啟動,再次吸引大批港澳學生報名。暨大招生辦主任黃躍雄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期以來,暨大為香港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受到香港各界的普遍歡迎。
  • 香港究竟需要怎樣的惠港政策?
    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數據是,香港的GDP曾經佔到中國內地GDP的18%,接近於五分之一;而今天,香港的GDP只佔到內地GDP的3%左右,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這背後是香港經濟增速與內地越來越大的差距,也給香港人看待昔日較為落後的內地的心態帶來了很大改變。
  • CEPA十年內地惠港會計政策措施實施情況與展望
    一、CEPA框架下內地惠港會計政策措施概要    CEPA磋商十年來,財政部在會計服務領域給予香港一系列優惠,惠港措施累計達20項,主要涉及以下七方面內容。    一是允許符合條件的香港專業人士擔任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2012年CEPA補充協議九允許取得中國註冊會計師資格的香港人士在深圳前海試點擔任合伙人。
  • 中央惠港政策支持港經濟社會發展:更融合的未來
    發改委回覆說,香港同胞的這一想法,可以先從當時正在編制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珠三角規劃》)起步,對《珠三角規劃》做調整和完善。同年12月底,國務院正式批覆《珠三角規劃》,首次將港澳與珠三角緊密合作的內容納入了有關區域規劃。4天後的粵港合作第十二次工作會議上,雙方已成立《珠三角規劃》實施協調小組。
  • 屠海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給香港的信息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涉及到對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的整體謀劃,尤其令人注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底說了些什麼?可以用「五個五」來概括。第一個「五」是「十三五」規劃;第二個「五」是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第三個「五」是五大政策支柱: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第四個「五」是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第五個「五」是五大改革:國企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養老保險改革、醫藥衛生改革。
  • 林尚立已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據《福建日報》報導:根據黨中央統一部署,11月16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報告會在福州舉行。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秘書長林尚立作宣講報告。受在京參加會議的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委託,福建省長王寧主持報告會並講話。
  • 疫情清零、港車北上,香港接下來的大事都在這裡
    疫情「清零」、港車「北上」、股市「互通」,香港接下來的大事都在這裡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特區立法會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涉及中央惠港「大禮包」、抗疫防疫幾步走、如何提攜香港經濟的三萬字、200多項措施盡收於此。用林鄭的話說,「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首要目的。」
  • 深圳+香港「雙城經濟」要來了!
    林鄭月娥說,她對粵港兩地未來合作,特別是大灣區建設的前景充滿信心,因為香港具備獨特優勢,而粵港兩地有長期合作基礎。同時,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領導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先後公布多項支持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不少已經落實,包括便利香港居民尤其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升學和生活的措施。
  • 香港回歸十年大事記
    在特區政府有序而緊張的工作中,香港進入了充滿挑戰的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五日,香港第一屆立法會選舉產生,並在其後選舉範徐麗泰為主席。六月二十二日,董建華發表題為《紓解民困,增強信心》的講話,公布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六月三十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抵港訪問。七月五日晚,運轉了七十三年的香港啟德機場關閉,建於新界大嶼山以北的香港國際機場次日正式啟用。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 業界期待樓市政策信號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是否會釋放一些房地產領域的相關政策信號?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會堅持房住不炒的表態,同時強調房地產長效機制的確立。他對第一財經表示,考慮到未來基建補短板的穩增長效應逐步顯現,預計至少年內和明年上半年之前,房地產調控立場和政策不會有明顯變化,因此其間房地產投資增速會持續下行。而明年年中之後是否會重新調整房地產政策?章俊認為主要取決於基建投資效應衰減的速度和外部因素。
  • 回歸為香港貿易轉型注強心劑 貿易中介地位突顯
    回歸十年:香港貿易轉型新篇章  ■本報記者 王坤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香港回歸十年給香港貿易轉型蛻變注入了強心劑,更使得往來於香港內地的中小企業擁有了新的活力。  「回歸十年,香港國際化貿易中心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 曾被圍毆的律師陳子遷:香港已恢復平靜 對未來有信心
    如今事情已經過去近半年,香港社會已經恢復平靜,陳子遷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仍然對事發經過記憶猶新,雖然心中陰影沒有完全消散,但他相信香港國安法可以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他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同期】香港律師 陳子遷現在我的情緒大致上平復了,但是現在還有一些影響,就是說去銅鑼灣逛街的時候還是有些陰影。
  • 「誰遣香茶挽夢回」――從香港飲茶文化說起
    中新社香港10月7日電 題:「誰遣香茶挽夢回」――從香港飲茶文化說起  中新社記者 周志彬  香港是現代社會,但傳統茶文化內涵卻十分豐富。飲茶是香港市民的飲食文化之一,很多人一天不到酒樓茶館喝杯茶,便渾身不自在。1997年7月1日,不少市民聚集在酒館茶樓,邊品茗,邊歡慶香港回歸祖國。  香港人好飲茶,不僅喜歡上茶樓,喝杯下午茶也已經是大部分香港人的習慣。香港可能是除了各個茶葉產地之外,飲茶文化最普遍的地區,而且香港人喝茶的包容度大,無論紅茶、黑茶、綠茶……中國茶、印度茶、斯裡蘭卡茶通通都喝。
  • 剛剛,從香港到臺灣:中央發出明確信號!
    現在中央強調的是「統一」,並沒有特別強調一定要「和平統一」,這雖然只是一個用詞的變化,卻表現出中央對臺政策的重大變化。而就在前不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公然發文祝賀蔡英文就職,直稱其為「總統」,還吹噓美臺之間的關係為「夥伴關係」。這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幹涉,赤裸裸挑戰「一個中國」原則,而這一原則是四十一年來中美關係之基石。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九大政策信號(附圖解)
    原標題: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九大政策信號(附圖解) 摘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九大政策信號(附圖解)】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未來經濟發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譚銳:大灣區戰略是香港經濟轉型...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譚銳。   人民網廣州11月11日電(陳育柱)11月11日,由人民網主辦,人民網廣東頻道承辦的2019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在論壇主旨發言環節,華南理工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譚銳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香港經濟轉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   以下內容根據嘉賓現場發言實錄整理,有刪節。   我們知道香港從二戰以來經濟結構是一直處於變動之中的,第一次比較大的轉型是在1950年到1970年代的轉口貿易到港產品出口,第二次轉型是1980年到1990年代由製造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