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1日電 香港《紫荊》雜誌官方網站「紫荊網」10日刊文《中央惠港政策經緯》,從橫向與縱向兩方面總結了中央惠港系列政策。文章稱,中央政府惠港政策起步早、範圍廣,而且隨著兩地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這是兩地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規律使然,也是香港背靠內地持續發展獨特優勢的體現,必將成為「後回歸時代」中國人彌足珍貴的集體回憶。
文章摘編如下:
經線:從「三趟列車」到「滬港通」的歷史軌跡
1962年,為滿足香港的「菜籃子」需要,中央安排內地每天發出三趟列車,將肉類、蔬菜等鮮活物資運往香港。次年,香港大旱,在周恩來總理的過問下,內地與香港籤訂《東深供水協議》,東江水從此流入香港百姓家。當時,內地剛剛走出三年困難時期,供港物資見證著同胞之情。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期間,中央擴大國產石油供港,助港渡過難關。
香港回歸以來,特區面臨經濟、社會領域的一系列內外挑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非典型肺炎(SARS)、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2011年美國主權債務危機等考驗接踵而至。為協助香港度過難關,中央出臺系列政策為港「撐腰」。2003年,《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CEPA)籤訂;內地出臺政策,鼓勵個人前往香港旅遊(港稱「自由行」)。此後,中央於2008年推出14項挺港措施,2011年推出「惠港36條」。
在應對風險考驗的同時,中央政府也從國家戰略的層面,將香港納入國家規劃、區域規劃、專項規劃,擘畫香港長遠發展的藍圖、支持特區增強競爭力。2001年出臺的「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提出「鞏固和加強香港的國際貿易、金融、航運中心地位」。此後的兩個五年規劃,繼續對港青眼有加,「十二五」規劃將港澳單列一章。同時,《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10)等區域規劃,《「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2012)等專項規劃,也為香港留出專門的篇幅。
香港作為中國的世界級城市,在國家「引進來、走出去」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009年初,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在港試點,香港邁出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實質性步伐,也成為內地的海外融資平臺。2012年7月,國務院批覆「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加快實現香港服務業與內地市場對接。今年4月10日,國家宣布建立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開啟「滬港通」的金融新紀元。
緯線:七大範疇「遍地開花」
中央政府的惠港政策是一個豐富的體系。以CEPA及其補充協議為核心,涵蓋貿易、金融、旅遊、文化、國際交流、區域合作、供港物資等七大政策範疇。
(一)兩地經貿開放大步前進。CEPA是兩地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內籤訂的自由貿易協議。它既是香港第一份自貿協議,也代表著內地對外開放的最高水平。自2003年籤訂以來,已籤訂十份補充協議,內地對香港的市場開放力度、廣度、深度不斷增加。
CEPA的三大任務-實現貨物貿易零關稅、擴大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實行貿易投資便利化,十餘年來已取得不俗的成績。以WTO標準衡量,2006年兩地已基本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在服務貿易領域,內地對香港開放部門已達149個,佔WTO服貿部門分類的93.1%;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底),兩地將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此外,兩地在貿易投資促進、智慧財產權保護、品牌合作等十個領域開展了合作。2013年,香港與內地的貿易額38913億港元,比1997年增長2.49倍,佔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的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