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了太空潛得了深海
登得上珠峰鑽得下地底
中央企業打造的大國重器
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
攜手為國為民貢獻著力量
還記得最近這些鼓舞人心的捷報嗎?
來自天空的捷報
↓↓↓
來自太空的捷報
↓↓↓
來自地底的捷報
↓↓↓
來自珠峰的捷報
↓↓↓
今天,小新為大家帶來源自萬米深海的捷報
以及捷報背後-10909米的「奮鬥」故事——
11月10日上午8時12分,中國船舶集團研製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馬裡亞納海溝,地球上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奮鬥者」號此次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創下新紀錄。
我國載人潛水器發展歷程
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劈風斬浪的幾十年,我國先後突破了多項核心深潛技術。點擊視頻,感受中國一代代深潛人的「深藍夢」。
1986年
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研製成功。雖然它只能下潛300米,航速也只有四節,但也是那個年代最先進的救援型載人潛水器。
2010年7月
中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和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了3759米,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2016年6月
「蛟龍」號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完成了它的終極挑戰,最終將記錄保持在了7062米。「蛟龍」號還擁有世界先進的懸停和自動駕駛功能,可以抵禦海流的幹擾,工作時穩穩地「定」在海底。
2018年3月
「深海勇士」號在南海投入應用,國產化率達到95%,載人艙、水聲通信、都卜勒測速儀等核心國產設備性能先進,技術狀態穩定。
除了載人潛水器,我國還有「海鬥」號、「海燕」號和「海翼」號等許許多多的無人潛水器。其中,「海鬥」號有遠程遙控和自動作業兩種模式,是中國首臺萬米級科考潛水器,讓中國擁有了自主研究萬米深海的能力。
中國的載人深潛事業能達到今天的高度
背後到底有些怎樣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小新今天為大家揭秘——
中國科學家一步步「走向深藍」
1978年9月,中國改革開放前夜,作為當時稀有的海洋地質專業人才,42歲的同濟大學教師汪品先跟隨中國石油地質代表團訪問美國和法國。
這次考察帶給汪品先的震撼不小,「看到了石油界、地質界最前沿的科技都在海洋。」一位法國科學家向汪品先形容神秘的「海底世界」。
1978年的中國,沒有條件讓人潛到深海。
「中國人一定要趕上世界海洋研究的潮流!」從此,「走向深藍」的種子在汪品先心裡發了芽,而中國人的深海探測事業,也即將睜開惺忪的睡眼。
面對廣闊的研究前景和巨大的技術落差,中國的深海研究怎麼搞?汪品先們絞盡腦汁,試想能不能通過參加國際合作的方式,研究深海地質?
「國際大洋鑽探計劃」(ODP)在1983年啟動,中國科學家第一時間組織委員會並上報領導,要求加入這規模空前的深海國際合作。然而,深海研究的計劃是個「富人俱樂部」,要成為成員國,每年得交數百萬美元「會費」。
當年外匯奇缺,這只能是一場空想。
汪品先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科研進步,必須以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後盾。中國的科學家們,只能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8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過院士和專家反覆呼籲,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與此同時,由汪品先院士等提出的大洋鑽探建議書"東亞季風歷史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影響",在1997年全球排序中名列第一,並作為ODP第184航次於1999年春天在南海順利實施,汪品先受邀擔任首席科學家——這也是中國人首次擔任深海探測的首席科學家。
上世紀90年代在大學任教的汪品先
中國載人深海潛水器立項
接力棒從中國科學家手裡,交到了中國工程師手裡。
中國工程院院士、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總設計師
徐芑南
「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立項了,我們想來想去,這個總師非你老徐來當不可!」
2002年早春的一個晚上,身在美國、已退休6年的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總設計師徐芑南,接到了來自中國的越洋電話。
徐芑南沒有遲疑,毅然放棄在美國頤養天年的優渥生活,帶著老伴回了國。
當時擺在徐芑南面前的是個巨大的難題:國內沒有做這麼大深度的載人潛水器經驗,且國外對載人深潛技術高度封鎖。
整個技術組,只有徐芑南在國外參觀過潛水器;其他人更是只從照片上、視頻資料裡看到過這個「黑科技」,但真正的潛水器內部是什麼樣,沒人知道。
啥資料都沒有,又想自己幹,那就只能一個字:試。
多年之後,徐芑南回憶說,他們從最基本的壓強公式開始,通過不斷地仿真分析和模型試驗,實現了載人深潛器12個系統的無縫對接。為了解決其中的技術難題,許多經驗豐富的師傅想得頭髮都白了。
終於,2009年,中國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橫空出世,這就是大家熟悉的「蛟龍」號。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標誌著"蛟龍"載人潛水器集成技術的成熟,標誌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標誌著中國海底載人科學研究和資源勘探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第二代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應運而生
「蛟龍」雖好,仍有兩個遺憾。
一是最關鍵的零部件不是國產。比如載人球艙的耐壓殼體,中國設計,俄羅斯製造,因為當時的中國工業能力造不出來。
二是仍有0.2%的海域覆蓋不到。這個空白,需要11000米級的載人潛水器才能填補。
為解決第一個問題,中國第二代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應運而生。與十年立項、十年研製的「蛟龍」號不同,我國第二代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從研製立項到海試交付只用了短短八年,且國產化程度更高,實用性更強。
2018年3月,「深海勇士」在南海投入應用,國產化率達到95%,載人艙、水聲通信、都卜勒測速儀等核心國產設備性能先進,技術狀態穩定。至此,實現了中國深海裝備由集成創新向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第三代載人深潛器「奮鬥者」號創下新紀錄
在2016年「深海勇士」號尚未下水的情況下,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就開始同步研製。
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融合了之前兩代深潛裝備的優良血統,不僅採用了安全穩定、動力強勁的能源系統,還擁有更加先進的控制系統和定位系統,以及更加耐壓的載人球艙和浮力材料。
「在『蛟龍』號立項之初,國內只是加工一個零部件都非常困難,需要千挑萬找才能找到合適的供貨商。但到了『深海勇士』,我想要什麼樣的材料,想要加工成什麼形狀,要求什麼樣的精度和特性,基本上都能實現。到了『奮鬥者』,我們需要什麼材料,需要加工哪些相應的部件和設備,都已經有很多廠家可以自主研發,甚至是直接提供樣品。」徐芑南當年的「徒弟」、「蛟龍」號副總設計師、「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胡震說。
可以說,中國深海載人技術的發展,見證了中國工業技術能力的發展和技術突破。這一切,僅僅用了不到20年。
有人問:深海探測有什麼用?
這裡,小新想借用汪品先院士的話來回答:海底之誘人,就在於人類對它還有太多未知。每一個海底的新發現,都有可能顛覆掉我們目前對國際戰略格局的認知。
比如,最近日本在太平洋海底發現了稀土資源,據稱其可採儲量超過陸地1000倍。海底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我們不探索,別人就會探索。
而我們已經從過去的歷史中學到了太多經驗。其中核心的一條就是:永遠把未來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神舟飛天、嫦娥探月
北鬥組網、珠峰測繪
高鐵飛馳、航母遠航
……
這些成就凝結著
新時代奮鬥者的心血和汗水
彰顯了不同凡響的央企力量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中國人奮鬥和探索的步伐
堅實有力 永不停止!
內容來源丨根據央視新聞、科技日報、俠客島等素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