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機制解釋下的邏輯本體論

2021-02-19 實現哲學

摘要:主體新概念和神經現象學揭示現象的本體是興奮的感覺神經而非外在,給出不同種感覺之間相互確定為認知原理,進而揭示意識是兩種以上感覺神經同時興奮的主體實現,建立感覺神經因同時興奮建立連接並由連接引發興奮的神經工作核心機制模型,明確感覺神經連接路徑即意識邏輯。

神經連接機制不僅給出形式邏輯,而且給出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統一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對各種現象給出更簡明統一邏輯理解,且價值參與的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對社會學給出新奠基。

關鍵詞:認知原理;神經連接;形式邏輯;多元主體;辯證邏輯

 

 

邏輯學是研究思維規律的科學,意識及其神經機制解釋對邏輯學具有根本意義,柳下神經現象學進路的研究給出了新的嘗試。


一、意識實現及其感覺神經連接模型


1.現象的本體澄清

「我思故我在」,我的整個思想世界都是我之存在,這已是不容置疑的存在。例如:我看到面前有塊顯屏、我聽到窗外小鳥鳴唱,這些都是既然實現。這不是說我眼前有塊顯屏、窗外有隻小鳥,而是說我意識中看到面前有塊顯屏和聽到窗外有隻小鳥,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我頭腦中意識現象實現存在。

現象不僅是真實存在,且是我探究存在的唯一可以依賴的事實,而我不能憑藉眼前有塊顯屏或那裡有個小鳥,現象之外的他在是需要探究的存在而不是我們探究的依據。

「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實現相應確定」,「作為實現的存在即(廣義)主體」〔1〕,有實現就有主體,有什麼實現就有什麼主體,實現在哪裡主體就在哪裡,實現確定主體存在的內容和邊界,主體與實現嚴格同一。主體的新定義強調主體確定,定位主體作為實現者的親身不可替代地位。主體存在因實現結構不同而多元,它們之間有子集、交集、併集等集合關係。

「存在之間參與作用、影響的存在為信息,主體的信息來源存在為客體」〔2〕,實現即主體確定,為已不依賴於外在的主體當下既然確定——自在屬性。

主體的歸主體,客體的歸客體,不可認為現象的本體即外在,意識主體面對的客體世界不同於意識主體體驗的現象世界。客體是需要憑藉現象去探究的,凡是進入現象世界的都是意識主體存在,任何僭越都是虛妄。

2.意識原理及其神經連接模型

實現是進一步演化的基礎和路徑依賴。生物序代變異,日益多樣和複雜。生物變異而體內偶然生成這樣一種通道組織,環境信息實現其中,引發比其他組織更快速有效的連鎖反應,激發部分機體組織實現活動(包括運動),以利於該生物進食、避害或生殖,這被稱作應激反應。如此,優勢確立而大量繁殖,持續的變異和自然選擇,令這種組織結構越來越多樣、精緻,解析度越來越高,反應越來越靈敏、強烈,更高效地引發生物捕食、避害或繁殖等活動,這樣的組織被稱作神經。如果說神經興奮是神經物質的物理活動,這不過旁觀者視點,而對於實現者——某些神經組織親身,則是色彩、味道、聲音、疼痛等感覺。神經組織受激興奮活動的主體實現為感覺,感覺是經驗的而非先驗的。

「單純的感覺不可能確立什麼心理生活」〔3〕,孤單一種感覺沒有意識實現。一個進化出多種感覺神經組織的生物突遭某物傷害,感到疼痛而應激反應逃避時,「不同種感覺之間相互確定」〔4〕,疼痛感與視覺影像或氣味等相互確定屬性,「兩種以上感覺神經同時興奮的主體實現即意識(或現象、認識、概念),不同種感覺神經因同時興奮建立連接即記憶(或概念體)。」〔5〕一旦它再次接近該物並實現對該物的某種感覺,神經的經驗連接引發對該物的概念體同時興奮,即喚醒傷痛,促使逃避。不同種感覺之間相互確定即意識(認知)原理。

意識現象的本體是頭腦中相應興奮的感覺神經,而不是興奮神經之外的存在。這樣,我們就有了神經現象學原理:現象和興奮的感覺神經是同一存在。當前,各種儀器設備時空解析度對觀測神經元之間連接關係難當其任,而神經現象學原理給出一條新的研究方法,現象之間關係分析等效於神經連接關係分析,可以給出利用儀器看不到的。

「同種感覺神經不能直接連接。否則,設若同種感覺神經可以直接連接,則一個頭腦中所有感覺神經很快都會直接連接而失去邏輯陷入混沌。」「不同種感覺神經因同時興奮建立連接,並因連接引起同時興奮,此即最簡意識實現機制及其感覺神經連接模型,感覺神經連接路徑即意識邏輯。」〔6〕在由連接引起的神經興奮過程中,若在一段時間內僅有一種感覺神經興奮,則是主體無意識狀態。強調不同種感覺神經才能建立連接是對赫伯學習法則的進步發展,這樣,意識邏輯就有了,已知各種意識現象由此簡單模型得到很好解釋。

橡膠手錯覺實驗可解釋為觸覺和視覺同時激發實現相互確定。

先天性白內障成年患者在摘除手術後睜開眼睛,眼前一片混沌,即對光色感覺毫無意識(認知)。因為,患者的視覺神經與其它感覺神經沒有同時興奮的經歷,故無經驗連接,孤立視覺興奮中光色的點、線、面給不出任何聯想,給不出組合分解或區域劃分,視覺興奮處只是孤立的光色感覺,毫無意識(認知)意義。

鏡像神經元不是特定的某種神經元,而是先天或後天經驗連接在一起的若干神經元。一個意識主體身體的活動是相應運動神經興奮的結果並伴隨相關感覺神經興奮,建立相應神經的經驗連接。一旦看到或聽到相似的他者的活動,因連接則引發主體相應神經某種程度的興奮。對他者的動作、表情理解依賴這一機制。

意識主體對水的概念來自看到水、摸到水、喝到水等,感覺經驗種類越多,概念體就越豐滿實在。人們面對一幅有很多留白的山水國畫,不覺其中物體殘缺不全,畫家沒有著筆的雲、水都會看出,甚至會感覺到山石的質感、林木的生機、雲水的溫柔、樵夫的歌聲。這不過觀賞者對畫面的主體經驗補充。觀畫者如果是一個沒有相關經驗的嬰幼兒,定不會跟上畫家的經驗,引起這麼多聯想。意識只是頭腦中實現,是信息刺激引起相應感覺神經興奮並引發相連感覺神經的興奮,有著頭腦中原有先天或經驗連接引發的神經興奮的連鎖賦予。

若語音聽覺或字形視覺與某概念體興奮同時實現,建立連接,則語義實現了,一旦再聽見該語音或看到該字形,即相應聽覺或視覺神經實現興奮,則引發連接的概念體興奮,意識主體中相應事物的形象、質感等同時實現。

「快感和痛感的實現即主體價值(利害)的實現。意識主體以伴隨快感或痛感實現而相應對客體建立價值屬性,確立客體與自身利害關係,絕對或先驗價值不存在。快感和痛感是意識的驅動、概念的核心、認知的起因和歸宿。確定相應價值,對客體的其他感覺才有意義。」〔7〕

神經之間同時興奮經歷愈多則連接愈牢固,間斷長久則可能斷開連接。其興奮實現集為主體感覺或意識,不僅某些神經元興奮為若干現象公共子集,某些神經連接也是若干現象關係的公共子集,也即神經連接是通用(或共用)而可以組合集合實現的,由此給出並行實現能力,這也是所謂「知識遷移」現象解釋。

進化賦予生物神經及其先天連接,生活經歷使神經建立更多後天連接,主體間交流、學習也可以喚起感覺神經同時興奮並建立連接實現新的意識和概念體。語言在不同主體對應不同概念,主體以各自的感覺神經及其連接結構來理解。某種連接缺失則不可能有相應方面概念的順暢交流,就需要相關概念的學習以建立相應感覺神經連接。因感覺神經先天和經驗的不同而無法交流或理解為「主體間鴻溝」,我們真的無法知道曬太陽的石頭有什麼主體感覺體驗。一般非神經物質實現的主體感覺是微弱的,多種感覺主體(可以非局域)實現的意識,若無連接則無記憶和長進,也只能是微乎其微。

3.感覺中心轉向

「意識主體是以感覺經驗對存在建立屬性的,沒有某種感覺神經及其興奮就沒有相應意識,這是意識的邊界。離開感覺實現,則意識主體對存在給不出任何形式、屬性。」〔8〕玻爾曾說「認為物理學的任務是發現自然是什麼是錯誤的。物理學是關於我們能對自然說些什麼。」〔9〕意識不是對客體的本真反映,而是生成了生物適應生存的新的東西,意識主體對客體只能給出主客關係而給不出本質。

「意識主體的立足點是感覺而不是所謂的(先驗)『物理屬性』」,「一切屬性(包括物理屬性)、形式、概念、邏輯、語言等都可以還原為感覺及其神經連接」〔10〕,此即「感覺中心轉向」。於是,意識解釋鴻溝自行消解,紅色或疼痛等感覺是建立和解釋一切形式、屬性、概念的基礎,而不是相反。

存在是一元的,不是有物質和意識之分。「感覺、意識和相應興奮的神經組織是同一存在,參與到因果中」〔11〕,神經與運動組織相連,神經興奮「點火」相應運動組織而支配行為。不是智能設計的快感和痛感神經完全顛倒支配行為取向的多感覺神經系統不可能一下子實現,意識主體是在既然的各種感覺神經實現路徑基礎上一步步進化,自然選擇不會給快感或痛感顛倒支配行為取向的多元感覺神經生物生存繁衍的機會。「是」和「應該」(休謨難題)在感覺神經連接模型得到統一邏輯解釋,感覺中心轉向是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統一。

不同的神經組織及其不同的經驗建構不同的概念和邏輯體系,所謂某範圍內的共識,是因為這些主體有近似結構和經歷。賴欣巴哈「認為知識在本質上是一種假定」〔12〕,而筆者認為,知識是相應確定,是具體主體感覺確定,當然相應適用於該主體,但隨主體變化而相應弱化。知識相應確定,利用因此可能,感覺中心轉向給出新的知識論奠基。


二、邏輯的神經連接詮釋


1.感覺神經連接實現形式邏輯

解析度下若干種感覺神經分次小差異與另外若干種感覺神經同時興奮建立經驗連接實現歸納邏輯,例如相似形象連接於某聲音(名字),則將若干事物歸於一個名下;而演繹邏輯則是又一新的形象連接於這一聲音(名字)感覺神經,則引發這一聲音(名字)感覺神經連接的若干其他感覺神經同時興奮而將相應若干屬性與此新形象聯繫在一起。形式邏輯的三定律在感覺神經連接本體同樣得到很簡明解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要求在同一論題中概念體連接確定和不變。

2.感覺神經連接實現辯證邏輯

不同種感覺之間相互確定及其神經連接會令認知主體初步經驗歸納給出對象與屬性的同一,甚至對不同主體分別說同一事物好和壞的現象歸納為客體屬性「一分為二」。而矛盾經驗的積累連接也會令認知主體歸納給出屬性是認知主體存在而非客體固有,隨具體認知主體感覺神經及其經驗連接結構的不同而不同,從而建立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實現相應確定,作為實現的存在為主體,同一存在於不同主體實現相應屬性,且歸納和演繹兩形式邏輯對於每一具體主體普遍有效。這樣,形式邏輯成為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的特例,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統一起來。

 

三、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重建物理學基礎


科學探索的核心活動即現象之間關係考察,其本體是更多感覺神經或既然的神經連接概念體同時興奮而建立新的或直接連接,對存在遞進歸納或演繹建構起新的或更根本更簡潔更統一的模型、概念和邏輯體系。在感覺轉向和感覺神經連接模型這一認識論自覺下,析解現象之間關係,建立神經直接連接,對存在導出統一最小單元概念,且給出反證,若沒有統一最小單元,質能的量化和作用則無法實現。

對單元給出(感覺範疇的)幾何學建模:

「單元各為一個整體,無量差,無結構,不可分割,不生不滅,不可標記。單元以統一恆速各自作徑向擴展,兩單元相遇則即時於切點(兩球面接觸點)重新由點徑向擴展,直至再遇重複前為。一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無論徑向多大(『自由度』),在何處他遇則即時確定(『塌縮』)於該處(切點),此即實現,這是最基本的實現。單元的活動狀態是單元之間相應實現確定的,單元獨自徑向大小沒有意義,也無法確定是否在作擴展活動,即沒有時空固有屬性。」〔14〕

演繹這一模型,精緻呈現出單元之間的兩種關係路徑:

(1)作用。兩單元相遇實現於切點,則實現位移,這就是單元之間的作用

有些單元實現遞次牽制而組織為不同單元數量、分布接引樣式和頻率、自旋數、諧合度的,且與環境中單元更替增減的集聚體;周期性動態環境也會給出周期性聚散的單元聚會。其中,因單元在實現組織時方位分布不同,集聚體有遞次牽制旋向或結構對稱性分化,即單元集聚體的「物質正反性」。物質正反性可通過解體重組轉換,無須數量對等。單元沒有回縮,因此不能反演過去。單元各自擴展速率都相同,相互牽制的集聚體當然不超過這一速率。

「單元集聚體接受或釋放單元或單元集聚體會改變其中單元活動路徑、單元間的實現頻率及整體運動速度,此為物體的動力學原理。」〔15〕顯然,物體間作用(或能量傳遞)和物體加速為非連續「量子式」。單元無量差,單元集聚體中單元個數即集聚體的能量。單元集聚體束縛能量,其解體釋放能量,物體間作用因結構而有單元參與率之別以致所謂「四種作用」。

徑向恆速遍歷球面擴展幾何學模型給出單元間精緻量化和並行計算,若干非同源(相遇實現的兩單元夥伴位置絕對同一)單元與一單元接近總能分出遠近,不存在(三體)隨機運動,「實現總是在雙方都是最近的單元之間發生」〔16〕。雙方最近實現原則給出最小作用量解釋,在單元環境中實現最短程先至及先至單元接引機制,並使光在通過不同介質界面實現調整機制,發生折射和行進速率轉換。

(2)影響。單元之間不僅有直接作用實現關係,也有因實現與否而影響他者實現作用的關係。「單元一處實現與否,即時決定此單元他處實現與否,並連鎖決定其他單元的作用實現及實現夥伴,此間上述環節無單元直接作用和擴展速率之限。」〔17〕加之單元之間不失可能的強大並行計算能力,一個單元的或然,影響深遠廣泛以致無窮。單元幾何模型精緻量化地給出非定域現象的量子邏輯,在單元實體不可超光速的前提下給出影響信息可以超越極限速率的推演。

由於非定域即時影響和極致的並行計算能力,量子系統具有整體、守恆和即時機制,單元之間相互實現、替代,量子存在非定域分散於系統,因遇而相應或多或少實現(塌縮)於某處,波粒二象等現象在觀測主體相應實現,波函數等不同視角或視域維度的數學形式建構起來。

單元徑向擴展,其不同位置他遇則「現身」相應不同切點,他處即時喪失存在可能。一個單元實現位置的或然,其部分關聯單元隨之即時改變位置,觀測者位置決定或影響客體實現位置,進而實現相應觀測結果確定,這是「雙縫幹涉」「延遲決定」等實驗解釋。

單元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機率更不是單元內稟屬性。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實現相應確定,作為實現的存在為主體,主體的信息來源存在為客體(主客之間存在非對等交互),存在於不同主體有相應不同狀態確定實現。主體實現可以相應確定客體的當下和先前形式、狀態等屬性,並(作為客體)相應決定客體(已作為主體)當下存在,但絲毫不決定或影響客體先前存在,確定不是決定,因果從未打破。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實現是再實現的路徑依賴,未實現的可能路徑即消失,「多世界」不存在。

單元之間實現作用和影響,無需媒介,展現出一元宇宙圖景,離開單元就什麼都沒有了,所謂「真空能」還是指向單元。費曼也曾說「我有一句口號『真空是空的』」〔18〕。所謂「空間」「虛空」不過頭腦中概念存在,不是客體實在。單元們之間相應實現並實現相應主體確定的幾何學模型可以給出時空演繹:

(1)單元從點向無窮大擴展,所以宇宙中不存在任何標準尺度。單元擴展速度都一樣,設其增或減N倍,主體(鍾或人體)內單元之間實現節奏也必增或減N倍,則速度測量值或感覺不變,即單元擴展速率無論多大都不影響主體測量實現,「人是萬物的尺度」,我們由身體大小及其活動節律給出它的比較測量值c;若保持銀河系單元數量不變,令其幾何相似縮小N倍成為原來的針尖大小,單元之間實現節奏也必增大N倍,其中的主體(鍾或人)測量或感覺光穿過這一「針尖」所用時間仍不變,空間測量或感覺當然也不變。此時空解釋消除了黑洞物理機制失效的奇點,宇宙中存在單元緻密度區域分化,黑洞即相對於人類的高緻密區域。「速率、空間、時間都是單元或單元集聚體之間節奏比較主體實現,不存在絕對意義,不是存在的固有屬性,三者協變實現在具體主體,同一宇宙事件於不同主體有不同時空實現。」〔19〕我們來面對芝諾悖論:一個人從A點走到B點,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環下去,永遠不能到終點。筆者認為,這裡時空主體是劃段計算剩餘的人,他只要一直劃分下去,他的活動節奏就需要一直加密,對他來說也即主體時空擴展下去,他無窮劃分,他的主體時空就無窮擴展。對我們來說僅是很短的時間,在他卻是無窮長。不過,這必須以他的尺度無窮縮小,其單元無限緻密下去為前提。這不是時空彎曲或時空維度蜷縮,而是多元主體實現。

(2)單元實現位移,但其速度和距離都沒有絕對意義,所以,單元的運動概念雖有虛擬的球心理想絕對靜止參照,但它既不是傳統概念的絕對運動,也不是傳統概念的相對運動。且若把這一過程看作前後兩實現點位移,則絕對靜止參照消失。在這裡,運動的概念再一次實現變革。「單元統一恆速(c)各自徑向擴展,運動物體內部單元擴展速度與物體整體運動速度之差同一於物體外部光速(單元擴展速度)與物體速度之差(以即時速度計,無論是慣性系還是加速系,包括在各方向的矢量分量),並成為該物體的主體光速標準。」〔20〕因此,運動系測光速不變且無法測出己速,物理定律不受影響。

(3)不僅主體緻密度影響主體時空,主體加速也改變主體時空。物體接受或釋放單元或單元組織,內部單元之間實現路徑和頻率則改變,物體整體即時加速。這一量子式非連續動力學原理不僅貫通慣性系和加速系,而且給出量子論和相對論徹底統一的接口。引力的原因是物體之間單元實在的交流而非時空彎曲,引力波也由此解釋。

下面對多元主體時空進一步論證:

設在理想絕對靜止坐標軸上,物體或光甲、乙分別以速度v甲、v乙運動(v甲和v乙的比較標準是光速c),問主體甲看乙速度V乙是多少。

問題中的主體是甲,速度比較標準應是甲中單元信息傳遞速度與甲運動速度之差。

V乙=(v乙-v甲)c∕(c-v甲)

(c-v甲)≥(v乙-v甲),V乙≤c,即被觀測實體速度永遠不大於光速;若v乙=c,則V乙≡c,即光速不變;v乙=v甲,則V乙=0,即同步相對速度為0。

若v乙>v甲,v乙-v甲>0,V乙與靜止參照系中甲同向,它的主體比較速度c-v甲中c被v甲部分抵償;若v乙<v甲,v乙-v甲<0,V乙與靜止參照系中甲反向(我們始終以問題速度V乙為正方向),它的主體比較速度c-v甲中c被v甲補償。

而v甲-v甲≡0,所以V甲≡0,也就是主體總測不出自身速度,即物理定律在勻速系和加速系都保持不變。

若v甲<<c,則V乙≈v乙-v甲,當主體相對於理想絕對靜止的速率遠小於光速時,則回到牛頓運動學。

當v甲≠v乙,c-v甲≠c-v乙,揭示作相對運動的兩主體互測對方速率不對等。當前技術水平支持對此實驗檢驗。

上面是主體速度變換解釋。

能元之間相應實現模型也導出「尺縮鍾慢」,物體量子非連續躍遷式加速,其中能元之間實現節奏與物體理想絕對靜止參照系中速度v有關係

v方向tv=t0∕1-(v∕c)2

垂直於v方向tv垂=t0∕〔1-(v∕c)2〕1/2

不同方向上能元間節奏的分裂會導致物體解體;若物體內部能元們在能元加入或釋出時來得及協調(否則解體),使物體在v方向收縮為

lv=l0〔1-(v∕c)2〕1/2               (1)

正好補償v方向的節奏,物體中單元實現節奏獲得諧調一致,趕上最快的

tv=t0∕〔1-(v∕c)2〕1/2             (2)

因為鍾慢,物體作為主體光測外物則各方向均有尺縮

lv=l0〔1-(v∕c)2〕1/2               (3)

因相對運動(速度V)觀測對方物體也有信息傳遞路徑加長的鐘慢效應

TV=T0∕〔1-(V∕c)2〕1/2             (4)

(1)(2)式為物體自身變化,(3)(4)式為物體作為主體對客體的觀測確定,不決定客體存在(對客體存在沒有影響)。

孿生子中A乘飛船離開B,設相對於虛擬的單元球心A比B有更多運動。因為加速是量子非連續的,雖然A的生命節律在每一級加速後都會變一級,當回到B身邊時正好又與B的生命節律一樣了,但是由於這個過程中A的生命節律多比B慢,所以A年輕了。這裡不發生悖論,因為從(3)式看可知A加速會看B尺度改變,所以在光速不變的前提下不會看到B節律按照(4)式變慢,轉換實現在每一級加速瞬間。量子非連續動力學原理是量子論和相對論的接口,並且統一通貫地解決慣性系和加速系的時空問題。這不是在愛因斯坦概念體系中能夠完成的,而是以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對愛因斯坦邏輯的修正,時空曲率不是客體存在,引力的原因是物體之間單元實在的交流而非時空曲率。

 

四、多元主體之間邏輯聯通


上述給出融通一體的廣義的量子論、相對論和進化論:「存在有統一最小單元,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實現相應確定」〔21〕;「作為實現的存在為主體,存在之間一切作用(實現)效度都是(實現的)信息與主體相關項的比值,而公因內容無意義」〔22〕;「存在互為環境,存在的適應或優勢是與環境相應的,存在量增總是指向環境中有利於實現的組織模式者」〔23〕。這是最大廣義化地,面向任何存在(包括意識)實現相應定性並定量。其中「存在之間一切作用(實現)效度都是(實現的)信息與主體相關項的比值,而公因內容無意義」給出不同主體實現之間量化橋梁;「存在量增總是指向環境中有利於實現的組織模式者」給出關於存在發展趨向的「吸引子」邏輯,可以推知一群猴子用再多的時間敲字也敲不出《羅密歐與朱麗葉》而多集於某區間。

存在的最大公因內容是單元的質料和速率,它們無論怎樣都不影響實現結果,我們不要也不需考察它,意識主體無論有何感覺進化,對之探究都不會有結果,存在之間只能給出關係而給不出本質(但主體可以給出親身感覺本質,主體自在屬性是主體親身確定,非存在之間給出),這精緻地給出存在論和認識論邊界,在這個意義上,可說實現哲學概念和邏輯體系是徹底的,沒有更深層。「公因內容無意義」消解了概念體系預設必要,一個完備的新概念和新邏輯體系告成,一切出於無可置疑的存在——來自實踐經驗的「現象我在」的析解和整合,無須預設支撐。

存在之間相應實現,作為實現的存在為主體,同一存在於不同主體有不同甚至相反實現,具體主體即邏輯支點,存在於不同主體實現相應形式、狀態、價值等屬性,主體不同則對客體建立屬性不同,各說各話,從一元主體看似矛盾,從多元主體看則理所當然,矛盾出於多元主體實現。「精緻的相應喚醒模糊的相對,多元主體相應確定喚醒不確定,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建立起來。」〔24〕

 

      五、價值參與的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


快感和痛感是利害實現、價值根據和行為驅動,消除各種唯心先驗社會學預設,由此演繹價值參與的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莊子樸素辯證思想由此邏輯得以更明晰理解。

科學、技術、文明和文化是具體主體的,是具體環境中具體主體主觀利益價值取向。給寵物狗穿衣打扮的文化主體是人而不是狗,是出於主人的主觀價值喜好,而狗的感受則可能是痛苦。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推動主體分析和主體自覺。

「社會是以利益聯繫在一起的若干主體」〔25〕,在利害面前,多元社會利益主體各有主張,於是就有了政治。「整合、代表、實現若干社會利益主體的要求即政治」〔26〕,從家庭到單位,從國家到國際,政治普遍存在。多元社會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促動主體之間利益關照和平衡,權利不是天賦而是社會利益主體之間博弈的結果。


六、結語


邏輯是神經先天和後天經驗連接路徑,是由神經連接機制給出,不是意識主體之外存在。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實現相應確定,意識主體對客體存在只能給出感覺範疇及其神經連接機制的認識或實踐建構。感覺中心轉向和多元感覺神經連接本體自覺下的價值參與的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給出強大而根本的現象解釋力,呈現出邏輯新境界。

 

       參考文獻

〔1〕〔2〕柳下弈.實現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13-15.

〔3〕馬赫.感覺的分析[M].洪謙,唐鉞,梁志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82.

〔4〕〔5〕〔7〕〔8〕〔11〕〔12〕柳下弈.實現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2015重印):24-31.

〔6〕〔13〕柳下弈.意識解釋自覺下的人工智慧新境界[C].長沙:科學基礎與信息網絡專業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9:91-92.

〔10〕柳下弈.量子和時空現象的實現邏輯統一解釋[C].蘇州:第二屆全國物理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2-3.

      〔14〕〔15〕柳下弈.實現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6-7.

      〔16〕〔17〕柳下弈.實現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2015重印):7-8.

 〔18〕Wilczek,F.The Persistence of Ether,PhysicsToday[J],1999,January,pp.12.

      〔19〕〔20〕柳下弈.實現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2015重印):61.

     〔21〕〔22〕〔23〕柳下弈.實現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11-18.

      〔24〕柳下弈.多元主體非線性相應實現邏輯[C].峨眉:第八屆兩岸邏輯教學與學術會議論文集,2017:133.

    〔25〕〔26〕柳下弈.實現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39-40.

意識解秘實現強人工智慧和物理大一統

柳下多元感覺神經連接機制模型獲史丹福大學實驗證據支持

空靈之鏡

實現哲學對自我「3W」問題的解答

十大哲學難題新解

柳下弈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本體論?
    從廣義說,它指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這種本性需要通過認識論而得到認識,因而研究一切實在最終本性為本體論,研究如何認識則為認識論,這是以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稱。    從狹義說,則在廣義的本體論中又有宇宙的起源與結構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為宇宙論,後者為本體論,這是以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稱。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本體論/Ontology人工智慧(AI)的發展歷史表明,知識對於智能系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眾多的應用案例也顯示出,對於解決問題來說,豐富的知識要比優良的算法邏輯更重要。要擁有真正的智能系統,就需要採集、處理、復用和傳達知識。而本體論則是知識描述和應用的基礎。術語「本體論」可以定義為概念化體系(conceptualization)的顯式規範。
  • 中國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及本體政治指向
    那麼,戴維森哲學與「多元本體論」相通嗎?肯定者一般會提出戴維森的以下說法:「同樣的事件和客體」——其意義部分地取決於外部條件,部分地取決於關係、文法、邏輯等。肯定者還會引申道,決定「同樣的事件和客體」之意義的「關係、文法、邏輯」在不同的社群中甚至在同一社群中都是有差異的。因而這種由客體、關係和語言等構成的「同樣的事件和客體」是在本體意義上「多樣」的。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人類對教育本體論的認識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複雜,我們需要重新追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問題。本研究回顧了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教育本體論發展,指出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必須正視教育的複雜性問題。進一步結合對「網際網路+教育」創新特徵與本質的分析,提出「聯通主義」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2王銘銘則認為本體論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與「真實」的要素,與旨在辨析認識者的知識之本質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相對。4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本體論就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即本體論和文化是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相似的概念。44在論述與狩獵採集社會相關的經驗研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體論在理論層面上所批判的目標之一——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認識論。
  • 微斯人︱「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本體論」的存在能夠給予人類以安慰,萬事萬物本體的存在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終極的關懷。這句話其實比下面的論述更重要。「人是什麼」根植於他所認為的這個世界的本體是什麼這一基礎之上,當人認為上帝是整個世界的「形上學」本體的時候,人的定義就會被上帝或者神學所規定和修正,當上帝被拉下神壇,新的本體未能確立,人就喪失了他腳下堅實的土地。
  • 陳輝 | 論功能主義法律解釋論的構建
    圍繞對文本與社會需求的重視程度不同,我們可以將解釋學分為規範解釋論、非規範解釋論和功能主義解釋論,規範解釋論以客觀存在的法律規範為前提,主張對文本進行教義、系統的分析和解釋,強調以法律規範文本為核心;非規範解釋論以社會需求核心,堅持事實客觀性作為法律解釋的核心,對文本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功能主義解釋論則試圖擺脫客觀性依賴,在法律規範和社會需求之間建構平衡機制。
  • 潘德榮:本體詮釋學與本體論詮釋學
    (本體論的批判),如此等等。  儘管如此,在「本體論」和「實事性的詮釋學」之間還是存在著某種關聯,明言之,實事性的詮釋學就是海德格爾的本體論。按照海德格爾的理解,現代本體論是基於古老的本體論(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關於「對象的理論」(Gegenstandstheorie),這是一種將「實體」(Substanz)設為存在的本體論,根本沒有考慮到「存在之意義」(Seinssinn)。
  • 論亞里斯多德的本體思想
    我們知道,本體論(Ontology)的詞根就是on, on 是希臘語系詞einai的中性現在分詞(即英語的to be→being)。龐學銓先生經過縝密的研究總結出希臘語中einai有「真實的」用法, 「持續的」詞形和「表示位置的」意義〔7〕, 為我們對亞氏本體論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鑰匙。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劉亞秋 記憶二重性和社會本體論——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的社會理論傳統(下)
    其次,哈布瓦赫有關記憶的神聖性高於世俗性的討論,以及集體記憶之社會框架論的提出,呼應和發展了涂爾幹的社會神聖性概念,表達了哈布瓦赫的社會本體論關懷。 再次,哈布瓦赫以集體記憶的方式,在涂爾幹—莫斯傳統的社會觀念中納入了更為豐富的時間維度,從而更詳盡地探討了觀念的社會變遷問題。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
  • 【微課通知】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
    第二講 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Ontology and Political Ontology)時間:3月24日 20:00-21:30本體論據說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它和政治有什麼相關?進而,哲學和政治有什麼相關?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由於現象學在本質與現象的關係上提出了全然不同於傳統哲學的主張,被視為哲學史上的第三條道路,事實上奠定了質性研究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在現象學哲學的視角下,質性研究追尋的「真」不是客觀外在的唯一,而是寓於現象之中的本質,是當場被構成的;質性研究追尋本質的過程可以通過本質直觀直接實現,不必一定經歷反思或歸納的道路;質性研究在問題的真假、研究的信度、樣本的選擇等方面,均有特定的解釋方式。
  • 陳常燊丨實在論的多副面孔——對《邏輯哲學論》的寂靜主義解讀
    「標準解釋」通常將維根斯坦前期與後期哲學對立起來,認為其前期是一名實在論者,後期是一名反實在論者。筆者不同意這種簡單二分。問題在於,既然這種對應關係是由邏輯來保證的,那麼邏輯上為什麼能保證這一點呢?這涉及我們對邏輯本性的理解。由於我們所有有意義的言說首先必須符合邏輯,所以邏輯就只能由其自身來規定。可是這麼說意義何在呢?讓我們換個角度提問。譬如,世界與語言,何者為先?對此有兩個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一:世界為先——實在論;解決方案二:語言為先——語義學。這個問題與對象的本體論性質問題類似。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認識論——本體論
    我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我看過很多關於人性的故事,可我就忘記如何避免這種認識論上的真和本體論上真的區別;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喜歡用感覺器官去認識事物,眼睛見到的才是真的,但我們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世界如此之大有多少人是用心去解釋事物,我們一直以來都只是借用外在的天賦所賜與的表象解決塵世的疼痛
  • 論康德Sein論題中的邏輯謂詞與實在謂詞
    其一,康德把Sein界定為對「一個事物」或「某些自在的規定本身」的斷定(Position,康德將之解釋為「設定」,即德文Setzung,A598/B626),這就引出了Sein的雙重含義:對「某些自在的規定本身」的肯定,是Sein在邏輯上的運用。此時,Sein是主詞和謂詞之間的系詞,如「上帝是全能的」命題中的「是(ist)」。
  • 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但不存在者存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了他認為運動是假的,本質都是不動的觀點。空間中有個物體,它如果運動了,那麼原來所佔的空間就會出現它不存在這個情況,那麼存在者不存在的邏輯上錯誤的斷言就產生了,所以巴門尼德認為運動都是感官假象,本質是不動的。所以他不同意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總是變化的,它們存在統一性。
  • 文化語言學「漢語人文性」理論的本體論思想
    為什麼語言學談本體論、方法論,卻少有談語言學的認識論?潘文國是國內為數不多重視本體研究、學科性研究的學者。他在中國語言學、對外漢語、翻譯學等領域均有過這方面的理論探索。比如談中國語言學本體,「所謂本體,指的是研究對象本身。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本體就是『漢語』或『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