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28日,武漢大學生物化學專業1978級校友王小凡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長江日報》以《武漢大學校友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為題對其進行報導,特轉載全文並增加若干照片。
王小凡,1955年生,新疆烏魯木齊人,癌症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同年考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所,並在當年舉辦的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赴美留學;1986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被聘為杜克大學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成為最早在杜克大學執教的華人教授之一;1998年成為終身教授,2003年晉升為正教授。他是國際腫瘤分子生物學及相關領域傑出科學家,在細胞信號轉導、DNA損傷與修復、腫瘤微環境等多個癌症相關領域做出重要學術貢獻,尤其在TGF-β相關研究領域取得國際矚目的成就。
28日,新當選的16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裡,有個名字,你或許很陌生,但他跟武漢有莫大的聯繫,他叫「王小凡」。
他的嶽父是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董輔礽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動地比喻作「八寶飯」,認為每一種所有制都有強項和弱點,所以多種所有制要長期存在。
他的妻子董欣年,不輸其父,她是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教授,植物抗病領域最權威的專家之一,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1977年和1978年,王小凡和董欣年相繼考入武漢大學生物學系,在校運動會上,任校學生會副主席的王小凡和董欣年熟起來。1982年,在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中,王小凡以第一名的成績與董欣年一起赴美留學。30多年過去,倆人現都是杜克大學藥理系的教授。
「我不贊成在宣傳某某科學家時,說他廢寢忘食,不食人間炊煙,什麼都不管。在一個人特別忙的時候,另一個人就多做一點,互相體諒,共同承擔,問題就解決了。」王小凡說,他和妻子董欣年分工協作,她做飯、打掃房間,他洗碗、洗衣服;孩子小的時侯,她平時晚上陪孩子讀書,他周末陪孩子看卡通片或運動;周末購物和花園勞動則是兩個人一塊做。「兩個人共同做家務,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家庭的感情也在這裡;共同撫育孩子,這本身也是一種樂趣,我認為作為父親,對孩子花的精力不應該比母親少。」
「真正的愛情體現在互相尊重,幫助對方實現一生的追求和願望。」他說,支持妻子做科學。2012年,董欣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物理學院黨委書記王建波教授(右一)9月27日在美國杜克大學與王小凡(右二)、董欣年(左二)伉儷合影(王建波供圖)
當年,和妻子一起考出國後,王小凡於1986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師從癌症生物學大家羅伯特·溫伯格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被聘為杜克大學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成為最早在杜克大學執教的華人教授之一。
近20年前,王小凡就已成為杜克大學終身教授,他在細胞信號轉導、DNA損傷與修復、癌症轉移分子機制、腫瘤微環境等多個領域均有重要學術貢獻,首次克隆了在腫瘤發生和生物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型和III型受體,被認為是該領域裡程碑式的發現。
2014年11月,董輔礽夫人劉藹年(二排左六)、董欣年(二排右六)、王小凡(二排左四)回校為獲得「董輔礽經濟科學獎」的學生頒獎(資料圖)
夫妻倆分別是武大第六屆和第七屆傑出校友,近年來,持續不斷地將最前沿的研究帶回武漢。
NPR1基因是董欣年在1997年時首次克隆到的植物抗病反應中的關鍵基因。董欣年團隊通過與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石平教授合作,運用該技術,在不影響作物產量的前提下,大大增強植物本身的免疫系統,並同時對抗多種病原體,被認為為水稻安上了一種「免疫系統開關」。今年,合作成果在《自然》上發表。今年7月,應華中農大邀請,董欣年和王小凡在該校第一次同臺進行學術報告。
「王小凡不僅是武漢大學的傑出校友,而且也是杜克大學的傑出教師,我與武漢大學有著特別的緣分,很多年前就知道武漢大學是中國最美麗的大學」,王小凡的「東家」——美國杜克大學校長理察·布羅海德曾來武大,與武大籤署《中國武漢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關於全球健康合作的協議備忘錄》。在江蘇崑山,由美國杜克大學和中國武漢大學合作創辦的崑山杜克大學內,該校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正在為健康中國服務。就在今年7月,陳東升等人牽頭的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健康產業聯盟成立,王小凡當選為名譽會長。
2017年7月,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健康產業聯盟成立,王小凡(前排右二)當選為名譽會長(資料圖)
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編輯:曉宇
投稿郵箱:whu_luojia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