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和董欣年:中美院士伉儷竟是武大同學

2021-02-19 武漢大學

編者按:11月28日,武漢大學生物化學專業1978級校友王小凡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長江日報》以《武漢大學校友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為題對其進行報導,特轉載全文並增加若干照片。

王小凡,1955年生,新疆烏魯木齊人,癌症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同年考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所,並在當年舉辦的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赴美留學;1986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被聘為杜克大學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成為最早在杜克大學執教的華人教授之一;1998年成為終身教授,2003年晉升為正教授。他是國際腫瘤分子生物學及相關領域傑出科學家,在細胞信號轉導、DNA損傷與修復、腫瘤微環境等多個癌症相關領域做出重要學術貢獻,尤其在TGF-β相關研究領域取得國際矚目的成就。

 28日,新當選的16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裡,有個名字,你或許很陌生,但他跟武漢有莫大的聯繫,他叫「王小凡」。

 

他的嶽父是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董輔礽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動地比喻作「八寶飯」,認為每一種所有制都有強項和弱點,所以多種所有制要長期存在。

他的妻子董欣年,不輸其父,她是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教授,植物抗病領域最權威的專家之一,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1977年和1978年,王小凡和董欣年相繼考入武漢大學生物學系,在校運動會上,任校學生會副主席的王小凡和董欣年熟起來。1982年,在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中,王小凡以第一名的成績與董欣年一起赴美留學。30多年過去,倆人現都是杜克大學藥理系的教授。

「我不贊成在宣傳某某科學家時,說他廢寢忘食,不食人間炊煙,什麼都不管。在一個人特別忙的時候,另一個人就多做一點,互相體諒,共同承擔,問題就解決了。」王小凡說,他和妻子董欣年分工協作,她做飯、打掃房間,他洗碗、洗衣服;孩子小的時侯,她平時晚上陪孩子讀書,他周末陪孩子看卡通片或運動;周末購物和花園勞動則是兩個人一塊做。「兩個人共同做家務,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家庭的感情也在這裡;共同撫育孩子,這本身也是一種樂趣,我認為作為父親,對孩子花的精力不應該比母親少。」

「真正的愛情體現在互相尊重,幫助對方實現一生的追求和願望。」他說,支持妻子做科學。2012年,董欣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物理學院黨委書記王建波教授(右一)9月27日在美國杜克大學與王小凡(右二)、董欣年(左二)伉儷合影(王建波供圖)

當年,和妻子一起考出國後,王小凡於1986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師從癌症生物學大家羅伯特·溫伯格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被聘為杜克大學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成為最早在杜克大學執教的華人教授之一。

近20年前,王小凡就已成為杜克大學終身教授,他在細胞信號轉導、DNA損傷與修復、癌症轉移分子機制、腫瘤微環境等多個領域均有重要學術貢獻,首次克隆了在腫瘤發生和生物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型和III型受體,被認為是該領域裡程碑式的發現。

 

2014年11月,董輔礽夫人劉藹年(二排左六)、董欣年(二排右六)、王小凡(二排左四)回校為獲得「董輔礽經濟科學獎」的學生頒獎(資料圖)

夫妻倆分別是武大第六屆和第七屆傑出校友,近年來,持續不斷地將最前沿的研究帶回武漢。

NPR1基因是董欣年在1997年時首次克隆到的植物抗病反應中的關鍵基因。董欣年團隊通過與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石平教授合作,運用該技術,在不影響作物產量的前提下,大大增強植物本身的免疫系統,並同時對抗多種病原體,被認為為水稻安上了一種「免疫系統開關」。今年,合作成果在《自然》上發表。今年7月,應華中農大邀請,董欣年和王小凡在該校第一次同臺進行學術報告。

 

「王小凡不僅是武漢大學的傑出校友,而且也是杜克大學的傑出教師,我與武漢大學有著特別的緣分,很多年前就知道武漢大學是中國最美麗的大學」,王小凡的「東家」——美國杜克大學校長理察·布羅海德曾來武大,與武大籤署《中國武漢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關於全球健康合作的協議備忘錄》。在江蘇崑山,由美國杜克大學和中國武漢大學合作創辦的崑山杜克大學內,該校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正在為健康中國服務。就在今年7月,陳東升等人牽頭的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健康產業聯盟成立,王小凡當選為名譽會長。

2017年7月,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健康產業聯盟成立,王小凡(前排右二)當選為名譽會長(資料圖)

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編輯:曉宇

投稿郵箱:whu_luojiahao@163.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王小凡和董欣年,獲得國家公派留學機會,學成雙雙加入美籍
    他們就是分別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王小凡和董欣年。他們為何被稱作中國科研界"神仙眷侶"?他們又在各自領域,做出了什麼成就?出身高知家庭,性格"女俠"的女孩董欣年和王小凡的出身差別是很大的,在講究門當戶對的中國,兩人的結合,是真正的彼此吸引。董欣年出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端。的一個高知家庭。
  • 曾被武大生物系錄取,畢業赴美國留學,後加入美籍成科學院院士
    不少國外學子紛紛來到中國大學留學,而我們國內學子在大學畢業後也選擇出國留學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歷!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就是曾畢業於武漢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並更改國籍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董欣年!1959年籍貫為浙江寧波的董欣年,出生於湖北武漢的一個學術世家,父親和母親都曾畢業於武漢大學!
  • 是什麼論壇,讓顏寧×四對科學伉儷共同集結?
    要破除這些困境,不僅需要女性的覺醒和努力,也需要男性的支持,和整個社會的關注。北京時間12月27日 14:00-17:00,未來論壇將聯合女科學家論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推出《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
  • 曾考入武大獲得學士學位,後赴美留學改美籍,成美國科學院院士!
    不少國外學子紛紛來到中國大學留學,而我們國內學子在大學畢業後也選擇出國留學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歷!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就是曾畢業於武漢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並更改國籍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董欣年!1959年籍貫為浙江寧波的董欣年,出生於湖北武漢的一個學術世家,父親和母親都曾畢業於武漢大學!
  • 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
    9月25日下午,美國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王小凡圍繞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評價與機構評估這一主題,分享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他的個人體會。交流會開始前,郝平會見了王小凡。副校長龔旗煌等陪同會見。交流會由學科建設辦公室、科學研究部聯合舉辦,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方方主持。
  • 探索者的視野與思考——訪新增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
    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走出一條自己發展的道路王小凡身居海外多年,遍訪世界各國。了解各種社會體系下的改革基本規律。他深知自己正在力主推進的科學評價體系要體現其科學性,不顧學科特徵和人才發展自然規律搞一刀切行不通。只有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優秀的人充足時間展示才華,然後再優中選優,選拔學科帶頭人的方式,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 王小凡院士憶高考:一個人身處逆境,不能垮下來
    首先克隆了在癌症發生和生物發育過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型和III型受體,主要從事TGF-β信號轉導及該通路在癌症中作用機制的研究,包括闡明特定的microRNA分子和分泌蛋白作為TGF-β信號轉導的中間載體而影響腫瘤微環境的分子機制。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的經歷和77級、78級的大學生相似,經歷了不少曲折。
  • 她是公派留學生,47歲卻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後來怎麼樣了?
    不過,陳雪梅所在的生物學中,有一項公派留學項目,名為CUSBEA(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只持續了8年,總共招收了400餘名頂尖的中國學生,陳雪梅恰好踩到CUSBEA的尾巴,順利獲得了一個名額。額外碎嘴一句:CUSBEA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如今都成了國際一流的生物學家,比如王小凡、董欣年、駱利群、袁鈞瑛等人,只是國籍一欄上,他們四個都是大漂亮國。而去往漂亮國深造的陳雪梅,貌似也沒有例外。
  • 科學伉儷如何看待「雙體問題」?學霸夫妻講述人生中的美麗與憂愁
    要破除這些困境,不僅需要女性的覺醒和努力,也需要男性的支持與改變。北京時間12月27日,未來論壇聯合女科學家論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舉辦《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女科學家論壇(Women in science forum)發起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教授攜手董欣年×王小凡、宋丹丹×翟季冬、閆湞×吳建平、李文斐×張哲四對科研伉儷,圍繞兩個學術人結合產生的雙體問題(Two-body problem)展開分享交流,展現男女科學家的境遇和互動,提供多元視角來觀照科研女性,以鼓勵和啟迪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女性科研人員。
  • 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作者 | 陳歡歡王小凡   毛光勇攝
  • 看圖說故事--1977年恢復高考,院士的準考證
    裴鋼院士裴鋼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校長。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裴鋼1977年參加高考,1978年初考入瀋陽藥學院(今「瀋陽藥科大學」)。1982年獲藥學學士學位,1984獲藥劑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 杜克終身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談「不準說中文」事件:請不要太敏感!
    王小凡教授用北京、上海人在國內通常流露的優越意識,說明一個事實:歧視和偏見在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徹底消亡。 杜克「不準說中文」的消息傳出後,有位在另一個系負責管理碩士研究生的杜克華人教授,拜託王小凡勸告中國學生不要反應過激。他說,前不久他們系有一位教授給3名中國留學生考試成績打了不及格(Fail),主要是回答問題語言能力較差。
  • 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新聞—科學網
    王小凡   毛光勇攝  ■本報記者 陳歡歡 「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方向和思路正確、效果顯著,但是再往後要下決心進入深水區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武大新生第一課,也太!炸!了!吧!
    課堂為何歡笑和掌聲不斷?櫻落鑑湖,波浪知我,是武大;洋務自強,民國學齋,是武大;今日又知,海納百川,求真務實,更是現世的武大。初識武大的學術之風,來自院士為本科生授課,如今細聞,明白武大對學生的重視,更在櫻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