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2021-02-19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陳歡歡

王小凡   毛光勇攝

「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方向和思路正確、效果顯著,但是再往後要下決心進入深水區,否則改革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

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201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提出按照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種類型,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確立四類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

近年來,王小凡擔任了多個中科院研究所和卓越創新中心的國際評審專家,也曾參與3個卓越創新中心的建立和遴選。

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究竟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又有怎樣的挑戰?《中國科學報》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王小凡。

《中國科學報》:在你看來,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這次深化改革既是按照中央和國家要求進行的改革,也是使命感和危機感造就的改革,目的是找準定位、突出特色、提高國家經費投入產出比,使科研院所在中國下一步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真正起到國家隊的作用。增量改革比較容易,定量改革相對困難,中科院此次的改革確實是在啃硬骨頭。從5年來的改革措施看,中科院改革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白春禮院長等領導直面歷史遺留問題、布局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深入思考,針對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的措施。

例如,在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方面,瞄準國家重大需求,以創新研究院的組織方式,從源頭向下遊,全鏈條組織攻關,引領產業和技術發展。這種組織方式充分體現了中科院系統的優勢,從實際產出看,確實作出了許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貢獻。

卓越創新中心試圖解決科研最前沿領域原創性不夠的問題。中國科研領域存在低水平、重複、碎片化發展等問題,據我了解,現在甚至存在高水平重複的現象——在容易發「大文章」的方向跟風,實際並無多少創新性和引領性。如果只依據影響因子評價科研,就很容易被「大雜誌」的編輯牽著鼻子走,這對一個國家的科研來說非常危險。

卓越創新中心希望建立不跟風的科研文化,通過制度要求,加強思想碰撞與交流,鼓勵科研人員放棄輕車熟路、跟蹤性的工作,而去挑戰那些過去想做不敢做甚至導師都沒做過的研究。中心唯一的判斷標準是科學價值和創新性,從評價體系上扭轉過去「唯論文」的狀況。同時,提供一定程度的穩定支持,讓科學家更專注於科學問題,少分心爭取經費,最終形成以原創為榮、敢於挑戰的風氣。這對中國科研的未來大有裨益。

我參與了3個卓越創新中心的創建,遴選委員會以國外專家為主。遴選時,專家組採用高標準要求科研單位,主要關注科研活力和創新性,同時明確規定,不能只進不出,進入之後並非「穩如泰山」,一旦掉隊變成跟蹤性研究就得出局。

大科學研究中心和特色研究所也有各自獨特的定位和針對的問題。因此,從頂層設計和組織架構來看,我認為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目標明確、思路正確。

《中國科學報》:作為這項改革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從你了解的情況看,改革效果如何?

我覺得效果顯著,在基礎研究上提高了創新能力,在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上形成了合力,充分發揮了大兵團作戰的作用,亮點頗多,初步形成了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以我比較了解的上海藥物研究所為例,早些年我們評估時覺得大多數研究組單打獨鬥、發小文章,平臺也未達到國際水平,科研成果距離企業轉化應用相去甚遠。這能做出什麼藥呢?該所第一批進入中科院創新研究院的建制,我認為非常適宜。藥物研發需要全產業鏈條的配合,不可能一個研究員從頭做到尾。研究院重新組織了整個藥物研發鏈條,保證每個環節都有最好的人才;打造了國際標準的研究平臺,從組織形式上支持平臺產生重大成果。如今,藥物創新研究院的一批新藥已經走出實驗室進入臨床,其中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新藥已經順利完成臨床三期試驗,即將上市。

卓越創新中心的建立對人才培養,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培養大有益處。2013年,一直在上海植物生理生態所工作的覃重軍被遴選到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此前他曾做了一項很優秀的研究,當時便提出繼續做這一工作。評審專家詢問原因,是能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還是僅僅因為技術上的可行性。沒想到,他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後,放棄了以前的方向。5年後,他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首次把酵母所有染色體人工合成為一條,證明單條染色體酵母仍可在正常條件下複製生長,顛覆了科學界在這一問題上的傳統認知。在轉型過程中,他失去了部分資助,但在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支持下交出了一份獨一無二的答卷。

我參與創建的3個卓越創新中心都實現了初衷——鼓勵原創。當然,從目前看,原創性工作的總數還不夠多,需要一個更長時間的思想碰撞、觀念轉變和制度建設的過程。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下一步還有哪些挑戰?

評估時,常有研究所匯報自己的輝煌歷史,比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我總是說,輝煌歷史應該變成發展的動力,而不能用來阻礙現在急需變革的必要性。科學在進步,學科在更新,研究所和研究人員也要戒除惰性、動態調整、更新換代。

四類機構裡面的特色研究所,是指那些真正有特色、在科學上有特別價值的研究單位,比如植物園。目前的特色研究所大多符合這一標準。但是,有些研究所確實在科技發展的長河中落後了、在自身的定位上迷失了、在國家層面上變得可有可無了,當然這類變化也符合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些研究所應該適時重返國家隊,不能想辦法躲到特色所這把保護傘下。所以,接下來的改革需要下更大的決心,進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定量改革已經很難了,減量改革難度更是巨大。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徹底完成改革目標,否則不能完全實現改革的初衷。

實際上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好苗頭,但星星之火未呈燎原之勢。據我所知,有些有魄力的研究所已經對考核不合格的科研人員實現了轉崗,甚至淘汰;還有一些科研機構在卓越創新中心考評不合格,在動態調整中出局,失去了中心的資源支持,部分程度上優化了資源利用。

科學界跟商業界的共同點在於,競爭是無情的。在商業界,「殭屍企業」是國家的大包袱,不能用公共財政來養,科學界也是如此。所以,我認為下一步改革的難點在於,研究所「該瘦身的瘦身」,研究人員該轉型的轉型,讓中國科學院真正成為滿是精兵強將的國家隊。

《中國科學報》 (2019-03-04 第3版 綜合)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相關焦點

  • 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新聞—科學網
    王小凡   毛光勇攝  ■本報記者 陳歡歡 「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方向和思路正確、效果顯著,但是再往後要下決心進入深水區 201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提出按照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種類型,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確立四類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 近年來,王小凡擔任了多個中科院研究所和卓越創新中心的國際評審專家,也曾參與3個卓越創新中心的建立和遴選。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究竟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又有怎樣的挑戰?
  • 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
    郝平會見王小凡郝平在會見時高度肯定王小凡為推動國內教育科技改革所作出的貢獻。王小凡發言交流會上,王小凡通過生動幽默的語言,分析了我國近年來在科技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難點,結合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等試點單位的案例,對高校和科研機構下一步如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 中科院將研究所分四大類 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這是繼1998年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後,「科技國家隊」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又一次大刀闊斧的「率先行動」。  中科院為什麼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這次改革的突破口是什麼?研究所分類改革將如何進行?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進行了獨家專訪。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部分研究所仍存在「大而全」現象
    「這些差距和問題反映了我國、我院科技領域布局、創新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階段性特徵,凸顯出現行科技體制機制和創新生態系統與科技快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根本性矛盾,既具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必須通過深化改革著力加以解決。」  「如果我們不積極思變、主動求變,就無法適應社會變革和科技發展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既是大勢所趨,更是形勢所迫,不改革就會被改革。」
  • 王小凡和董欣年:中美院士伉儷竟是武大同學
    《長江日報》以《武漢大學校友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為題對其進行報導,特轉載全文並增加若干照片。王小凡,1955年生,新疆烏魯木齊人,癌症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原標題:   30歲這年,劉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組組長。  建立自己的研究組,這是做科研的年輕人夢寐以求的。
  • 相裡斌調研中科院電工研究所
    1月26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調研中科院電工研究所。
  • 「四唯」如何破:中科院研究所評價的實踐和啟示
    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破「四唯」幾乎陷入進退兩難的「死胡同」,科技評價改革困難重重。毫無疑問,在破「四唯」上,當前迫切需要有效的、有突破性的評價方法或是有說服力的成功案例。當時,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啟動,隨著職稱制度和科技獎勵制度等的恢復,以及競爭性科技項目的設立,科技評價在我國迅速興起。例如,南京大學開始在評價中引入當時比較先進的SCI論文指標。那時,外界發布了一個對中科院研究所的排名,但其結果卻很奇怪,誤導了社會對中科院研究所的認識。這一具有「誤導作用」的外界評價,觸發了中科院自己來評價所屬研究所。
  • 「走進中科院·院友行」活動:我們都是中科院人—新聞—科學網
    「今天我們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為一個共同的身份——我們都是中科院人。」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在致辭當中說道。 參加此次活動的院友當中,有年屆七旬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校友,有中國科學院各院所畢業、現任職於各個領域的中年專家,也有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院友「新人」。雖然之前並無交集,但共同的身份和經歷讓大家倍感親切。
  • 中科院實施「率先行動」計劃 將研究所分為四大類
    這是繼1998年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後,「科技國家隊」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又一次大刀闊斧的「率先行動」。 中科院為什麼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這次改革的突破口是什麼?研究所分類改革將如何進行?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進行了獨家專訪。
  • 杜克終身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談「不準說中文」事件:請不要太敏感!
    王小凡教授用北京、上海人在國內通常流露的優越意識,說明一個事實:歧視和偏見在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徹底消亡。 杜克「不準說中文」的消息傳出後,有位在另一個系負責管理碩士研究生的杜克華人教授,拜託王小凡勸告中國學生不要反應過激。他說,前不久他們系有一位教授給3名中國留學生考試成績打了不及格(Fail),主要是回答問題語言能力較差。
  • 中科院下屬研究所90餘人離職,為何驚動國務院?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中科院下屬研究所90餘人離職,為何驚動國務院?為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聽取中科院有關情況匯報,並要求國務院辦公廳、科技部、中科院等單位成立專項工作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就其下屬研究所職工離職事件展開深入調研。為何集體離職?
  • 憶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四位師長—新聞—科學網
    郭先生的言傳身教,使我終身受益。 李文釗:管理有道 講究方法藝術 李文釗先生擔任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多年。1988年至1991年,我在科技處期間,有幸在李文釗副所長的領導下工作。李文釗先生不僅學問做得好,還具有很高的管理工作水平,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許多管理的方法和藝術。
  • 鄭州大學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共建「分子催化與合成研究所」
    8月11日,鄭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共建「分子催化與合成研究所」揭牌儀式在鄭州大學主校區舉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院士、副所長李昂研究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關紹康出席儀式,雙方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及師生代表參加儀式。儀式由關紹康主持。
  • 中科院科研機構分類的標準、啟動程序與共性政策
    《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提出按照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種類型,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為穩步推進分類改革試點工作,中科院研究制定了《四類機構的標準、啟動程序與共性政策》。
  • 中科院將試行院所改革 "有限期聘用制"不意味取消編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虔) 8月19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的具體內容,介紹了「率先行動」計劃的主要改革舉措。計劃中提出的科研院所改革問題成為關注焦點,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和中科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也對此做出解答。
  • 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通過驗收
    她表示,中科院近年來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了火車頭的作用,在研究所管理方面為構建現代院所制度做出了突出貢獻。財政部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領導和部署,籌措經費保障「知識創新工程」的順利實施。科研院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央財政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中科院在改革創新方面的有益嘗試。
  • 考研進入中科院研究所是什麼水平?
    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中科院研究所是一個總稱,實際上中科院一共有12個分院,下面有1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同,中科院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但不同研究所的科研實力相差巨大,最好的和最差的比二本和清華之間的差距還要大。
  • 2017中科院新增院士61名完整名單 中科院院士是怎麼選出
    經過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800名。­  新當選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  從年齡結構看,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
  • 【人民網】中科院院所面臨重大調整 未來十五年戰略規劃出爐
    該計劃較此前的「創新2020」等內容更加具體和深入,將作為統攬全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改革創新發展的行動綱領。「率先行動」計劃提出,將對現有研究機構按「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類進行分類定位、分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