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
9月25日下午,美國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並與北大師生座談交流。王小凡圍繞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評價與機構評估這一主題,分享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他的個人體會。交流會開始前,郝平會見了王小凡。副校長龔旗煌等陪同會見。交流會由學科建設辦公室、科學研究部聯合舉辦,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方方主持。
-
王小凡和董欣年:中美院士伉儷竟是武大同學
《長江日報》以《武漢大學校友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為題對其進行報導,特轉載全文並增加若干照片。王小凡,1955年生,新疆烏魯木齊人,癌症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
-
「不準說中文!」 杜克大學教授這封涉歧視郵件讓留學生炸了!
利物浦大學歧視中國學生事件剛過去,最近杜克大學又來搞事情。怎麼?「歧視」這種事也年底衝業績?「不準說中文!」 杜克大學教授這封涉歧視郵件讓留學生炸了!從17年UIUC驚現辱華字眼:「Chinese Cheat」到OSU的歧視傳單撒滿教室;再到幾個月前UCSB教授在幻燈片中特意用中文提醒學生們不要玩手機睡覺;還有一周前英國利物浦大學在郵件用中文標註「舞弊」,近年來的種族歧視事件在國外大學真是頻頻出現。最近,歧視事件又發生!
-
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方向和思路正確、效果顯著,但是再往後要下決心進入深水區,否則改革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探索者的視野與思考——訪新增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
王教授認為,好的科學家不是「教出來」的,優秀學科領軍人物的產生源於自身的努力和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土壤。同時,他憑藉多年來與各國教育科研優秀團隊合作的豐富經驗,提出一些觀點諸如:「做科研好的教授不一定非要上大課;學生選擇專業要真正從興趣出發,允許學生轉專業;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聯繫起來分析,以促進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等觀點,為國內教育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
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新聞—科學網
王小凡 毛光勇攝 ■本報記者 陳歡歡 「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方向和思路正確、效果顯著,但是再往後要下決心進入深水區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不準說中文!」杜克大學教授發種族歧視郵件禁止留學生說中文,留學生炸了!
近幾天,美國杜克大學因一名教授疑似歧視中國留學生的事件引發眾怒。事情得從這名教授群發給學生的一封郵件說起。所有國際學生們,你們想在這棟樓裡說中文的時候,請務必將這次的教訓牢記於心。我無法想像你們來到美國使用一門非母語有多困難,我非常尊重你們的所作所為。但是,我依舊建議你們在學校裡100%使用英文。看到這裡有些人覺得,挺正常的啊,哪裡歧視了?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
2017中科院新增院士61名完整名單 中科院院士是怎麼選出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了。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1位科學家榮登新院士榜。經過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800名。 新當選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
-
施一公簡歷: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圖)
光明網教育5月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同時,千人計劃學者、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 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不準說中文!」美國教授發種族歧視郵件禁止留學生說中文,現已辭職
小編在國外留學多年,見過無數白人、印度人、黑人、韓國人在學校的休息室大聲說話,但這些現象在杜克大學教授眼裡也許都不是事兒,只有「說的是中文」才是事兒。那回過頭來想想,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在樓裡做的呢?酗酒、吸大麻、打架等等...說中文竟然在杜克大學生物統計系裡,和這些行為一樣被群發郵件警告禁止,真的是一件非常侮辱中國的行為。
-
劉康教授談「中美關係大戲」
應北卡華人學者中美交流協會會長張斯琦副教授的邀請,美國杜克大學劉康教授作了題為「中美關係的人文歷史視角」的專題講座。本次講座以Zoom會議的形式在線進行,有 121人在線參加。主持人胡曉靜老師 劉康教授目前就職於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擔任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並於2015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世界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出版了很多具有影響力的中英文著作,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其牽頭策劃並參與撰寫的《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一書。
-
外國網友狠懟"不準說中文"的杜克大學,遇到"隱性種族歧視"該怎麼辦?
>昨天排名美國前10的杜克大學又鬧出了生物系教授歧視中國學生的事件...《獨立報》的報導的題目則耐人尋味:試圖阻止學生說中文的杜克大學教授在(學生的)強烈抗議後辭職。此圖為杜克大學生物統計系的助理教授梅根·尼利(Megan Neely)郵件一經發出,杜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非常氣憤,提醒學生在公眾場合不要大聲喧譁無可厚非,可是刻意強調使用中文大聲喧譁就是赤裸裸的歧視了,難道使用西語法語甚至是英語就可以在走廊自習室大聲喧譁了嗎?
-
釋新聞|外籍院士這麼「轉正」:本人主動申請並放棄外籍
相關規定的具體內容尚未對外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須由院士本人主動提出申請。2017年2月21日下午,「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放棄外國國籍,由中科院外籍院士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瞬間傳遍各大媒體,引發人們的關注。歷史上首次,沒有先例!上述消息來自中科院學部工作局。
-
杜克教授禁止學生說中文後續,學生請願書呼籲校方調查兩教授
1月28日,澎湃新聞報導了杜克大學生物統計系研究生項目主管發郵件提醒學生在系內「不要講中文」,最終迫於「種族歧視」壓力辭職,該院院長也寫信致歉一事。據了解,事件發生後,該項目主管,同時也是該系助理教授的尼利女士,仍然保留有助理教授職務,她未曾對此爭議公開發聲。
-
【最新】中科院2017新院士名單公布,最年輕的46歲
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為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為優化院士隊伍學科結構,在2017年增選工作中,中科院進一步加強了對新興和交叉學科、以及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支持,專門建立了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機制,成立了國防和國家安全特別推薦小組,並特別增加名額用於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
-
不許說中文?! 杜克教授言論惹怒網友,聽不懂中文,怪我了?
雖然種族歧視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敏感和嚴重的事件,可是在海外有著生活經驗的網友,都還會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種歧視的問題。而這兩天,美國杜克大學就再次因為校園中的種族歧視而被輿論推上了風口浪尖……發信人是一名叫Megan Neely,來自杜克大學生物統計系研究生部的助理教授。
-
中科院2017新院士亮相 60歲以下佔91.8%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7年新院士名單終於出爐。11月27日,中科院公布61名新院士具體信息,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 這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科技界和全社會廣泛關注。
-
重慶大學特聘教授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渝兩院...
23日,記者從市科協和重慶大學了解到,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渝兩院院士增加到16位。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美國科學院公布新一批院士名單,中科院曹曉風及五名華裔教授當選
大數據文摘出品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我國中科院院士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年55歲的曹曉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植物表觀遺傳學家。
-
61位新增中科院院士 星辰在線 長沙新聞網 長沙...
11月28日,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 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