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疾病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需要專業心理醫生的心理治療或者心理諮詢,但更多的應該是心理自助。只有在心理自助不成功的時候,再去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指導。當然也可以一開始就和專業醫生一起調整,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最終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擾。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1、 認識你自己,接納你自己 哲學家曾說過:「所有人類知識中最有用且最落後的是對人本身的了解」。每次一對一的心理諮詢,我首先講的就是:認識你自己!自己才是那個最有智慧的人,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承認自己不是理想中的完美角色,和大多數人一樣有優點,有缺陷。反思自己的各個方面,這其中包括:我是誰?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麼優點?什麼缺點?我身邊或者周圍發生了什麼?我經歷了什麼?我該怎麼做?面對這些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一個冷靜睿智的頭腦,如果自己很難完成這些工作,可以自己信賴的人幫助自己,當然也可以請心理醫生幫助自己。只有充分認識自己,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完善。自我認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人一生都做不到有「自知之明」。
2 關注和思考自我發展 自我的發展是伴隨一生的事,活到老,學到老,發展到老,調整到老。人一生的發展都充滿著情緒和衝突,人的自我就是在矛盾的鬥爭和解決中向前發展的。我們生存在這個壓力重重的社會中,都要考慮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即使那些衣食無憂,不存在生存問題的人,也一定有發展的問題需要考慮。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出色,更好的享受生命賦予你的各種快樂,就是發展問題。不論你現在處於人生的那種階段,都要關注和思考自我發展問題,學生要考慮學業的優劣,成人要考慮事業的成敗得失,老年人也要思考生命的和諧和穩定,自己用心面對自我發展,給自己設計一個清晰的方向,會讓自己有更加明確的奮鬥目標。心理醫生旁觀者清,會幫你理清思路,幫你指明合適的發展的方向和應該採取的方法。
3 認識自己擁有的親密關係 與愛人的親密關係,有個定律是「我不管你是誰,我首先管我在你面前我是誰?我通過在你面前我是誰的這種感覺,我就知道了你是誰。」意思就是親密關係要以我為主。通過分析自己的親密關係,你需要知道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擁有了什麼,在親密關係中失去了那些東西,金錢,性,安全感,愉悅感這些具體的內容都需要自己考慮清楚。把這些問題思考清楚了,就不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一段不能讓自己滿意的親密關係,如果可以努力讓它變得讓自己滿意最好不過,如果難以達到自己滿意,也結束不了的話,需要學會接納,調整自己的各種姿態和需求來接納。最後還是不行的話,結束關係也是一種選擇。心理諮詢和治療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親密關係,是以求助者為主動的親密關係,求助者可以和自己信賴的心理醫生交流,得到醫生的幫助或者指導,獲得安全感或者愉悅感等等。對親密關係的期望也需要有一些理性成分,要時刻懂得人與人相互之間的吸引包括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吸引,相互吸引或許是一剎那的事,可能持久存在,也可能時間不長,因為相互了解變得平淡。這應該是維持各種親密關係的基本原則。
4 忽略原生家庭,強調自我感受 父母的性格特徵,思維情感表達模式,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因素對子女的心理狀況影響比較大。例如,一位大學生心情低落的訴說,是父母給自己選的專業,並且要求他畢業後回家鄉接替父母的工作,如果有異議,就被父母認為是不孝子,這種案例比比皆是。在不良環境的家庭中,孩子會被捲入父母不良的行為模式、溝通模式和情感模式裡,在持續不良的環境中,孩子很難得到很好的自我分化,而且會產生嚴重的慢性焦慮。有的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容易把所有的期望和關注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替孩子規劃一個自認為完美的未來。面對父母的強勢控制,很多人也會主動的反抗,但反抗多年卻發現自己陷得越來越深,最後雙方都出現心理甚至是精神問題。這種情況下需要慢慢地忽略原生家庭,忽略原生家庭成員的各種感受,強調自我存在,獨立的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是治療原生家庭困惑的一劑良藥。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時空距離,也包括心理層面的距離。每個家庭又有自己的特點,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把握好這種距離,對雙方才有益無害。
5 消除和避免精神心理疾病的羞恥感 這也是自我心理調整的重要環節 由於社會環境未開化導致的對精神、心理疾病的混淆、歧視和偏見,對精神心理疾病有關的刻板印象會引發疾病羞恥感。以抑鬱症為例,有研究顯示,大學生抑鬱情緒檢出率為29.3%,而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大學生比例很小,很多人覺得丟人,難以啟齒,不願意面對,認為精神疾病是無能的表現。其實精神心理疾病和身體的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一樣,都有實實在在的生物學基礎,是生理疾病。只不過目前對這些疾病的生理因素尚未完全清楚,其主要表現也集中在精神心理層面。所以不必有「病恥感」,社會也應該積極的幫助患者消除這種感覺,鼓勵患者去積極的醫治。
情緒心理障礙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當發現我們內心存在困惑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選擇迴避和輕視,不要擔心他人負面評價的「心理汙名」。我一直和我的患者說,能走進心理醫生諮詢室的人自身都是有著很大能量與勇氣的,只有你勇敢地踏出這一步,我們的專業才有可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