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焦慮症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者心理諮詢

2020-08-30 抑鬱如風

精神心理疾病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需要專業心理醫生的心理治療或者心理諮詢,但更多的應該是心理自助。只有在心理自助不成功的時候,再去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指導。當然也可以一開始就和專業醫生一起調整,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最終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擾。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1、 認識你自己,接納你自己 哲學家曾說過:「所有人類知識中最有用且最落後的是對人本身的了解」。每次一對一的心理諮詢,我首先講的就是:認識你自己!自己才是那個最有智慧的人,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承認自己不是理想中的完美角色,和大多數人一樣有優點,有缺陷。反思自己的各個方面,這其中包括:我是誰?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麼優點?什麼缺點?我身邊或者周圍發生了什麼?我經歷了什麼?我該怎麼做?面對這些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一個冷靜睿智的頭腦,如果自己很難完成這些工作,可以自己信賴的人幫助自己,當然也可以請心理醫生幫助自己。只有充分認識自己,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完善。自我認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人一生都做不到有「自知之明」。

2 關注和思考自我發展 自我的發展是伴隨一生的事,活到老,學到老,發展到老,調整到老。人一生的發展都充滿著情緒和衝突,人的自我就是在矛盾的鬥爭和解決中向前發展的。我們生存在這個壓力重重的社會中,都要考慮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即使那些衣食無憂,不存在生存問題的人,也一定有發展的問題需要考慮。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出色,更好的享受生命賦予你的各種快樂,就是發展問題。不論你現在處於人生的那種階段,都要關注和思考自我發展問題,學生要考慮學業的優劣,成人要考慮事業的成敗得失,老年人也要思考生命的和諧和穩定,自己用心面對自我發展,給自己設計一個清晰的方向,會讓自己有更加明確的奮鬥目標。心理醫生旁觀者清,會幫你理清思路,幫你指明合適的發展的方向和應該採取的方法。

3 認識自己擁有的親密關係 與愛人的親密關係,有個定律是「我不管你是誰,我首先管我在你面前我是誰?我通過在你面前我是誰的這種感覺,我就知道了你是誰。」意思就是親密關係要以我為主。通過分析自己的親密關係,你需要知道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擁有了什麼,在親密關係中失去了那些東西,金錢,性,安全感,愉悅感這些具體的內容都需要自己考慮清楚。把這些問題思考清楚了,就不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一段不能讓自己滿意的親密關係,如果可以努力讓它變得讓自己滿意最好不過,如果難以達到自己滿意,也結束不了的話,需要學會接納,調整自己的各種姿態和需求來接納。最後還是不行的話,結束關係也是一種選擇。心理諮詢和治療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親密關係,是以求助者為主動的親密關係,求助者可以和自己信賴的心理醫生交流,得到醫生的幫助或者指導,獲得安全感或者愉悅感等等。對親密關係的期望也需要有一些理性成分,要時刻懂得人與人相互之間的吸引包括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吸引,相互吸引或許是一剎那的事,可能持久存在,也可能時間不長,因為相互了解變得平淡。這應該是維持各種親密關係的基本原則。

4 忽略原生家庭,強調自我感受 父母的性格特徵,思維情感表達模式,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因素對子女的心理狀況影響比較大。例如,一位大學生心情低落的訴說,是父母給自己選的專業,並且要求他畢業後回家鄉接替父母的工作,如果有異議,就被父母認為是不孝子,這種案例比比皆是。在不良環境的家庭中,孩子會被捲入父母不良的行為模式、溝通模式和情感模式裡,在持續不良的環境中,孩子很難得到很好的自我分化,而且會產生嚴重的慢性焦慮。有的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容易把所有的期望和關注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替孩子規劃一個自認為完美的未來。面對父母的強勢控制,很多人也會主動的反抗,但反抗多年卻發現自己陷得越來越深,最後雙方都出現心理甚至是精神問題。這種情況下需要慢慢地忽略原生家庭,忽略原生家庭成員的各種感受,強調自我存在,獨立的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是治療原生家庭困惑的一劑良藥。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時空距離,也包括心理層面的距離。每個家庭又有自己的特點,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把握好這種距離,對雙方才有益無害。

5 消除和避免精神心理疾病的羞恥感 這也是自我心理調整的重要環節 由於社會環境未開化導致的對精神、心理疾病的混淆、歧視和偏見,對精神心理疾病有關的刻板印象會引發疾病羞恥感。以抑鬱症為例,有研究顯示,大學生抑鬱情緒檢出率為29.3%,而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大學生比例很小,很多人覺得丟人,難以啟齒,不願意面對,認為精神疾病是無能的表現。其實精神心理疾病和身體的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一樣,都有實實在在的生物學基礎,是生理疾病。只不過目前對這些疾病的生理因素尚未完全清楚,其主要表現也集中在精神心理層面。所以不必有「病恥感」,社會也應該積極的幫助患者消除這種感覺,鼓勵患者去積極的醫治。

情緒心理障礙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當發現我們內心存在困惑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選擇迴避和輕視,不要擔心他人負面評價的「心理汙名」。我一直和我的患者說,能走進心理醫生諮詢室的人自身都是有著很大能量與勇氣的,只有你勇敢地踏出這一步,我們的專業才有可能幫助到你。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我有焦慮症,應該選擇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
    很多患者朋友都會問到這個問題,焦慮症應該選擇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兩種治療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又是什麼?應該如何選擇呢?我想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實際上因為主要使用SSRI類藥物和苯二氮卓類藥物進行抗焦慮治療,不良反應一般不會很嚴重,但仍然可能出現諸如噁心、嘔吐、頭暈,乏力、焦慮、激越、失眠、震顫、性功能障礙等等不良反應。雖然,在我看來,很多焦慮症患者朋友的不良反應有著明顯的心理作用,但不得不承認,藥物治療的副作用確實存在,而且難以完全避免。
  • 藥物治療VS心理治療,看看大數據怎麼說——世界衛生日
    3、心理治療 抑鬱障礙的治療雖然以藥物為主,但對於因社會心理因素引發的抑鬱障礙,心理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抑鬱患者的復發及對藥物的依賴性。目前,心理治療對抑鬱障礙治療的效果已得到研究證實。
  • 抑鬱症與焦慮症如何進行區分?治療抑鬱焦慮的方法又是什麼呢?
    焦慮症、抑鬱症都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心理疾病了,不管是出現了哪種疾病的現象都是應該重視起來,積極的去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的,平時一定要做好相關的護理工作。那麼,抑鬱症與焦慮症如何進行區分呢?要正確區別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要掌握以下技巧:抑鬱症患者的主要特徵是心情低落,而且作為精神病理狀態,抑鬱的程度必須達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會功能受損害。
  • 焦慮症的心理治療 焦慮症的心理治療方法有哪些
    焦慮症的心理治療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應該有意識地訓練他們應該壓力的能力,這樣才能避免他們長大以後出現焦慮症的問題,專家指出,如果焦慮症已經出現,就要從生理和心理兩個角度進行治療,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心理性治療,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 心理治療沙盤遊戲 讓沙子幫你「代言」
    治療師根據沙盤的主題以及某些相似情景的重現以及強度、比例的變化,預測或者了解來訪者的狀態變化。治療師默默的陪伴,為來訪者全身心的投入創造沙盤世界營造出安全、共情、容納的氛圍和空間,讓來訪者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沙盤遊戲中,體會包容、關心、無條件接受,使其心理問題得以釋放和解決,並在潛移默化中糾正其可能存在或者未來可能發生的心理問題。
  • 精神心理 | 焦慮抑鬱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及治療進展
    本文將著重介紹常見的精神心理異常如焦慮、抑鬱與CVD的關係,治療精神心理異常的藥物,以及這些藥物所致的的心血管不良反應、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以期引起臨床醫生足夠的重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患者同時存在抑鬱和焦慮症狀,且這些患者發生CVD的風險高於單純的抑鬱症患者或焦慮症患者。相比之下,對於女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評估發現,抑鬱狀態和焦慮狀態在預測冠心病事件的價值方面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在處於抑鬱狀態並伴有低水平的焦慮狀態時,其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增加;也有研究認為,焦慮會降低女性患冠心病的風險。
  • 「心理諮詢之抑鬱治療的作用一」如何選擇合適的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基本在一些諮詢機構。當然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也具備心理諮詢的能力。醫生具有處方權,偏重於而諮詢師沒有處方權。用藥物解決問題。在醫院裡,一般都是心理醫生,他們一般都具有醫學背景或者精神病學背景。
  • 抑鬱症:治療嚴重的抑鬱症除了藥物以外,這些手段才是康復的關鍵
    抑鬱症除了心理問題以外,是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一些異常,如:大腦神經遞質發生了分泌性紊亂,比如抑鬱症的人,它腦部神經遞質之一的五羥色胺分泌的少了,或者不分泌了,那麼這時人的愉悅感就降低了或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這時會非常的低落和消極、抑鬱起來。
  • ...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抑鬱症|患病率|病理性|症狀|疾病|-健康界
    上述那些因素,有時可能是抑鬱症的誘發原因,但並不是真正的核心原因,很多人都存在那些不良因素,但並沒有患抑鬱症,而且,一般抑鬱症患者在首次發作後,通常就是沒有什麼環境和心理的誘發刺激,也會不斷的反覆發作,這個機制,專業上叫做「點燃效應」,就是說,開始有些環境的誘因,一旦某個因素被「激活」後,就會不斷地「點燃」之後的發作程序,而這個程序,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遺傳上先天就「設定」好的。
  • 神經官能症一般採用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法
    神經官能症主要包括:恐懼症(怕環境:常受恐懼症;怕人:社交恐懼症;怕物:特定恐懼症)、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驚恐障礙)、強迫症(強迫行為、強迫意向)、軀體形式障礙(疑病症:懷疑自己得了病)、神經衰弱(睡眠差);遺傳、家庭教育、個性特徵、環境刺激等都是誘發神經官能症的潛在因素。
  • 中國成人失眠伴抑鬱焦慮診治專家共識——心理及藥物治療
    失眠伴抑鬱、焦慮在臨床表現、治療和預後方面與單純失眠有很大差別,且預後更差、危害更嚴重,需要高度重視及積極處理。CBT‐I治療需要接受過培訓的醫師或心理治療師的參與。對於失眠伴抑鬱的患者,接受CBT‐I治療可使抑鬱緩解率顯著升高。 (3)失眠簡明行為治療(BBTI):源自CBT‐I,易於操作。BBTI僅包括單次的啟動課程及2~3次面對面或電話隨訪,通過增強睡眠動機,強化睡眠的規律性、降低喚起程度及增強床與睡眠的相關性來改善失眠。
  • 網上焦慮症的痊癒帖、經驗貼,為什麼是強調心理治療的居多?
    這個數量最多,以患者的身份發帖,編造得病和痊癒的經歷,或者以專家大師的身份迷惑大家,獲取信任感,然後讓大家不要吃藥,宣揚吃藥如何如何不好,或者說吃藥只是輔助,關鍵還是要靠心理。這些槍手文的目的是給患者洗腦,讓大家恐懼藥物、拒絕藥物、拒絕正規治療,結果就是成為利益集團或者騙子潛在的行騙對象。這種情況我寫的揭露文章特別多,這裡點到為止。
  • 湖州日報丨不開心不一定是抑鬱症,專家建議:輕度抑鬱可心理治療,中重度則需藥物治療
    「我是不是抑鬱了?」每當心情低落時,相信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對此,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曾雷說:「人類是情感動物,都有喜怒哀樂,事出有因的不開心、抑鬱是合情合理的,就像朋友離別、親人去世等,一段時間的難過悲傷是正常反應,短時間的激動、煩躁、慌亂等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一種情感宣洩的方式,不開心能適當地減輕心理負擔。
  • 上海哪些醫院治療焦慮症
    焦慮症屬於精神疾病,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是由體內的神經化學物質失衡所導致的精神軀體方面的異常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不同的心理學派有不同的發病機理;從認知理論來說,是患者但又自己軀體或者精神會患嚴重疾病;也有研究認為焦慮症是因為兒時的心理創傷所引起的。焦慮症的主要臨床表現就是焦慮,一方面是精神上產生的與他所受到的刺激或者壓力,另一方面是軀體上的焦慮。
  • 不是所有的焦慮都需要治療,但焦慮症一定需要
    而這種令人不安,甚至可以對我們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造成影響的情緒就是我們說的焦慮情緒,但焦慮情緒一般不會長時間存在,更不會對生活產生明顯的影響,那麼如果長時間存在,還對生活造成明顯的影響,很可能就達到了醫學上說的焦慮障礙的程度,是需要系統的治療方法去治療的。
  • 關於焦慮症:治療方式需謹慎,注意事項需了解
    焦慮症很難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更別提自愈了,如果沒有任何處理措施,還可能漸漸惡化。焦慮症的治療藥物治療是需要慎重的,治療焦慮症的藥物大多去都具有抑制腦細胞神經元的興奮性的作用。如果您正在進行藥物治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在剛開始服用藥物時焦慮症狀可能不會緩解反而加重,這與藥物的副作用有關,正常情況下在兩周後這種現象會消失。注意初始用藥劑量從小開始逐漸加量,切忌大劑量服用。出現問題時最好諮詢專業人士,不要自己盲目調整用藥方案。
  • 他患了焦慮症為什麼不願意做心理治療呢?
    心理醫生隨筆1:為什麼他患焦慮症確不願意看心理醫生? 男性,19歲,身體瘦弱。《症狀自評量表》10個因為分全部在兩分以上,焦慮項4.2分。有明顯的驚恐發作,尤其以夜間為明顯,符合驚恐發作診斷標準。只願意服藥,母親建議其做心理治療,其不願意,問其原因,說是在學校看了,心理老師,用了談話療法和沙盤,但是他認為沒有用,現在他最需要的是吃藥,我問他為什麼會有驚恐發作,他回答說是,愛胡思亂想,我告訴他聽,我有辦法讓他少胡思亂想,他說他自己有辦法,他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起來,我讓他去忙起來,他說他父母親不願意給他忙起來。
  • 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聯繫與區別,及其工作內容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三種心理服務模式。當然這三者也不是截然分開,承擔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員有時也進行心理治療的工作,學校心理輔導教師有時在處理個案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心理諮詢者的角色。
  • 安思定治療焦慮、抑鬱、失眠「三步曲」
    在2002年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准進入中國以來,在治療焦慮症、抑鬱症、失眠等方面獲得了權威醫療機構的認可,也為國人治療嚴重失眠、焦慮、抑鬱帶來了非藥物治療的希望。  據中華醫學會2009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約有1億人患有焦慮、抑鬱、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而其中約90%的未診斷和治療。城市人群的患病率明顯高於農村。
  • 心理治療有助於減少體內的慢性炎症,認知行為治療最佳
    這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壓力評估與研究實驗室主任George Slavich博士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和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兩位同事研究了通常用於治療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幹預措施是否也可能促進與身體健康相關的生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