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春天裡外出遊玩的時候,那些美麗的花就會順著風飄落在遊客們的頭頂上,實在是美極了。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一種旅遊意識,這種旅遊意識最開始並不是為了促進某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而是人們在外出求學或者是辦公的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文化。
然而在古時,官方政府也會建立一些行旅設施,甚至商人也會為了旅者們能夠在疲憊時得到休息,也慢慢發展起來了一些商旅機構,其中就包括一些住店問題。2006年1月份,中央電視臺播出了《武林外傳》,這是一部經典章回體古裝情景喜劇,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武林外傳》就是最好的下飯神劇。其實它也是建立在古代時期的旅店文化基礎上。
跑堂白展堂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客官是打尖啊,還是住店啊?觀眾們很有可能就不會很清楚,打尖和住店到底有什麼區別?1986年11月份出版的《漢語大詞典》當中,關於打尖的解釋就是打火的意思,就是說人們在行旅過程中會覺得有一絲疲憊了,這時候舌頭沒有味覺就會想要吃一些東西,所以也就有了打尖這個文化。
然而打尖的文化最開始出自於小說和雜劇當中的一些詞,後來慢慢的引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但是人們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和文學題材當中所提到的打尖並不是一個概念。在文學橋段裡面打尖更偏向於吃飯的意思,所以在《武林外傳》裡面,打尖的意思就是詢問客人是不是要吃飯的意思,但是在古代現實生活中打尖還有其他的學問。
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了驛站文化。驛站也只是為了朝廷辦案人員所提供的一個官方旅店。直到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當中才陸陸續續出現了客棧類似的機構,這只是民間有百姓們自發形成了一種旅館文化,主要是為了商人服務。
所以這時候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時期雖然有客棧文化,但是服務的人群面積很小。《舊唐書》中記載,公元626年唐太宗成為唐朝的第2位皇帝之後,也下令設置了很多客棧,也就是如同商朝時期的驛站文化一般。據統計最高巔峰時期,可以達到驛站1639所。但是這些驛站主要都是為了官員們或者是一些和外交相關的人專門提供的休息場所。
由此可見,古代人的旅店服務對象小。於是跑堂就會針對性的去詢問這些旅客們問題,一般情況下跑堂不會在白天上午的時候,詢問客人是否是打尖還是住店,因為上午人數太少,大多數人不會住店,反而是吃過東西就會走。所以這裡的打尖在古代當中,其實有兩個比較官方的含義,第1個含義就是是否只喝茶。部分官員們在辦案過程中不敢耽誤時間的。
所以這時候官員們在路途中如果很累,大多數會在旅店中先喝喝茶,喝完就走。第2種解釋,打尖就是提供包廂服務。還有一些旅客不是很趕時間,就想找個包廂。可見打尖也分吃飯和單獨找雅間兩種含義,如果人們在旅途過程中想要找一個環境舒適的地方,避免人群,那麼就可以要求要一個小雅間。
但是不論是哪一種說法,現實生活中的打尖含義,其實和小說中的打尖含義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就是不住店,只是休息一會兒的意思,只不過從本質意義上延伸出來的其他內容有一些細節性的誤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