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水滸傳》第60回:「且說吳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
大家看古代時的古裝片,外出的旅者走入一家民宿客棧都會有一個笑嘻嘻的小二卑躬屈膝地問起「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顯而易見,住店便是住宿過夜了。那打尖與住店聯絡在一起,沒有其他意思,應當就是指吃過飯後再次趕路。我還記得清朝有人就專業說過「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
顯而易見,古人的事,古人最有權威性與資質評價。福格常說和我上邊常說如出一轍。說白了打尖大概是以「打間」易錯成語而成,間者一如上邊常說「吃過飯後再次趕路。」即打個「間」隔,在主食之「間」墊補一下的含義。
而往往有這般亂傳,福格又舉《翠華巡幸》講到「中頓中日火。謂中途之餐日打火,自然因火字為之尖也。」含義簡潔而一目了然。「明前,說午飯為低火(著火煮飯延伸而成),在旅途用餐稱之為打火,大約是由於這層原因,再加上火字與尖子書寫類似,漸漸地將打火傳變成打尖。」
例如《水滸傳》有「你母女二人敢未打火,叫莊客分配飯菜?!」說明明前,確將旅途之餐稱呼為打火。直到清代時,就擁有打尖的叫法。《鏡花緣》有一句「如道上每到打尖酒店住宿,那店小二聞是上等匆匆過客,必宰雞宰鴨。」《說嶽全傳》第8回:「當下牛皋、王貴將帶來的傢伙,團團的尋著些水來,叫眾莊丁打火做飯。」
顯而易見,宰雞宰鴨是為了更好地給上等匆匆過客打尖吃的,此句精粹在一個「過」字。自然,打尖傳入了如今,大家也是有自身的觀點,廣泛認為打尖是因「人吃食材由嘴巴而知其味,在其中尤以舌尖更為比較敏感先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考慮一下身在其中,這裡我們可以了解為考慮一下舌尖之欲。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美味》以「舌尖」而取名並不是沒有大道理。大家也是有「打牙祭」一說,那麼來看,再將考慮舌尖之欲與「打牙祭」的「打」字聯絡起來,「打尖」一詞也就應時而生,名正言順了。
綜合性之上,就是「打尖」一詞的來歷。實際上,我中華泱泱數千年,在其中許多 歷史典故與家鄉話說辭,全是歷經歷史時間一次次沉定、陶冶的,她們更是我中華歷史時間淳樸與深韻的風採精粹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