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創始人,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響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日前,《達·文西與白日夢:弗洛伊德論美》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該書精選了弗洛伊德的九篇美學論文,選譯自英譯《標準版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簡稱《標準版全集》)。《標準版全集》由詹姆斯·斯特拉奇主編,倫敦霍格斯出版社1955年出版。它是國際精神分析學研究會評定的標準版本。
在西方思想史上,弗洛伊德的地位舉足輕重,對他的理論學界也是褒貶不一。「在我國1980年代初,大概沒有一位近代著名科學家著作的中譯本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著作的中譯本更少了,因此,在目前我們似乎很難對弗洛伊德的歷史地位作一個基本客觀的評價。於是,對弗洛伊德會有褒貶不一的評論,也就不足為奇。」該書譯後記中寫道,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學誕生後不久的西方也出現過,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弗洛伊德的歷史地位出乎意料地逐漸顯得重要和穩固。
從文藝復興以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理性代替了上帝一躍而成為人類命運的主宰。人類的一切行為都要接受來自理性的批判。人類藉助理性的力量完成了不可勝數的偉大業績。但是,正當人們高舉理性旗幟歡呼前進的時候,正當人們陶醉於理性的勝利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後來又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理性的人們幹出了非理性的事情。原因何在?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即是被譽為解答了這一疑問的理論之一。有些西方學者認為,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誕生,理性的絕對統治地位便動搖了。
弗洛伊德於1856年5月6日出生在摩拉維亞的弗賴堡(現為捷克的普萊波)。他的父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猶太呢絨商,他在摩拉維亞破產以後,便與他的第二個妻子把全家遷到萊比錫,後來又遷到維也納。當時弗洛伊德四歲。他在維也納生活了將近八十年。
弗洛伊德在《自傳》中寫道:「在中學,我連續七年名列前茅,所以享受了許多特權,得以保送到大學裡就讀。」其間,弗洛伊德對歌德和莎士比亞非常喜愛,甚至到了著魔的程度。他在十七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大學的預科。當時他的興趣相當廣泛。他最後決定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一方面受達爾文的進化論和歌德的自然科學著作的影響,對了解生命發生了興趣,更主要的是他認為醫學院可以向他提供從事專門科學研究的訓練機會。
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合作,出版了《歇斯底裡症的研究》。這本書的問世標誌著精神分析學的誕生。1904年他出版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指出無意識在正常人的思想和行為中起了重要作用。偶然的失言或「遺忘」實際上反映了真正的動機。1905年的《多拉分析》主張用夢的解析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病。《開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論述了無意識的一些間接表現方式。1910年他發表了《李奧納多·達·文西和他童年的一個記憶》,論證達·文西在選擇科學道路與藝術道路時所表現出的矛盾,淵源於他童年的經歷。1913年出版的《圖騰與禁忌》分析了作為宗教兩大要素的圖騰和禁忌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快樂的原則》一書中修改了他早期的本能概念,除了生的本能之外又加進了的死本能。從這本書的發表開始,弗洛伊德的探索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弗洛伊德晚期最主要的著作是《自我和本我》,發表於1923年。此書實現了他多年來的願望,他分析了人的心理結構,從此,精神分析學不再被單單視為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而是作為一種理解人類動機和人格的理論體系而建立了起來。
弗洛伊德本人與許多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保持著接觸,其中包括羅曼·羅蘭、託馬斯·曼、茨威格、裡爾克、威爾斯、薩爾瓦多·達利和愛因斯坦等著名人物。我們不難在近代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找到精神分析學影響的印跡,一位弗洛伊德的傳記作者評論道:「現在,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弗洛伊德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即如果不了解精神分析學的內容,簡直無法把握現代文學藝術的發展趨勢。」
精神分析學之所以在文學藝術領域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它的理論系統地解釋了許多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文藝現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即是文藝創作的原動力問題。從柏拉圖時代就一直在爭論的靈感問題在弗洛伊德這裡得到了系統的說明。
其中《李奧納多·達·文西和他童年的一個記憶》被譽為西方文學藝術領域中精神分析批判學派的基石,它不僅影響了精神分析學派,而且使得其他流派的批評家,甚至是傳記作家的著作都染上了精神分析學派的色彩。
此外,《〈俄狄浦斯王〉與〈哈姆雷特〉》(1900)一文根據「俄狄浦斯情結」的理論比較系統地、明確地分析了古典文學作品,是弗洛伊德美學思想的最早的表現。這種思想在他以後的著作中曾多次加以發揮和發展,並且為精神分析批評派的文藝理論家所多次提到。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