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丨文學與精神分析:跟著白日夢去旅行

2020-10-17 築愛心理

跟著白日夢去旅行


文丨李沐


作品是作家的白日夢。

——弗洛伊德《作家與白日夢》


夢的表象


如果說,文學作品,是作家本人的白日夢,那麼,這些夢的表象,便是作品本身了吧。無論是哪一國的文字,它們的組合都遠遠超越了文字本身。它們漸漸組合成宏大瑰麗的圖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如果說,夢的表象,是這些文學寶庫所留下的絢麗圖景,那麼我們這些沉溺在文學作品中陶醉的人們,便是被表象所包圍,所迷惑。是的,迷惑。我用這樣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們身在作品之中。拉康將無意識語言化,認為無意識是語言賦予欲望以結構的結果,夢是無意識的符號,會根據一定的語法規則來組合成為一定的句子、文本。表象之於夢境,不過是經過了凝縮,移置,變形等等的產物。就如同文字之於作品,是流於表面的形容和鋪成。我們閱讀的,是經過了種種改裝的表象,但是我們卻每每以為,自己窺見了文字底下深深埋藏的真諦。


是誰給我們的這樣的自負,是誰允許了我們不止於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去更深層地尋覓所謂「真相」?我說,是精神分析。當弗洛伊德不僅僅讓精神分析停留在心理治療,開始逐漸涉足文化,藝術領域,開始了精神分析式的心理美學闡述時,我們找到了另一扇大門。


1900年,一本名為《夢的解析》的小冊子,為夢的世界掀開了新的一頁。而今的我們,儘管對此書中的內容多有揚棄,但最根本的一點從未動搖。那就是,我們相信,夢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它不僅僅只是神經活動隨機而發產生的那一點毫無用處的餘燼。


夢是寫給自己看的作品,作品是給大家看的夢。


作家的白日夢,和普通的夢境,有很大的區別。與其說是夢,不如說是幻想更為合適。經過了藝術的加工,白日夢不再是零散的幻想片段,而變成了連貫的故事情節,帶著被粉飾過的情結和情緒,文字升華為文學藝術。隱喻換喻,改頭換面,作家對幻想的加工,和無意識對夢的加工方式如出一轍,只是前者更加細膩和有目的性。當然,不僅如此,還需要太多的技巧和能力。經過了一系列的加工之後,我們眼中看到的文字,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了各種帶有自我色彩的「象」,欣賞文字的同時,大多數的我們,也在欣賞著自己投射出來的「象」。就像是欣賞一部自己導演出來的電影。


《紅樓夢》這部曠古奇著,研究的人可謂多如牛毛。紅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嘗試對《紅樓夢》中的各個人物和事件進行研究和解析,得出的結論也是各不相同。有人在書中嗅到了政治,有人在故事裡品讀愛情,有人在情節裡努力挖掘時代背景,還有人對其中描寫的各種美食分門別類加以研究,等等。


夢的表象,化作文字一行行,印在紙上,也印在了每個讀者的眼睛裡。


至於看到了什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回答。


作家?分析家?


曾有人說,弗洛伊德其實是個作家,他用他豐富的想像力,從有限的個案中做出了無限的想像和推廣。的確,從某些角度來看,這位精神分析的創始人留下的一部分著作,也可以當做是文學作品。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那麼文學作品的最早來源,也應當在生活之中。如今的精神分析,已經不知不覺深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從最開始的對夢的一系列工作和解釋的接觸,到現在精神分析式的文學藝術評論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甚廣,就連完全不了解精神分析的人,也都能脫口而出無意識這樣的詞彙。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精神分析的影子,那麼來源於生活的文學藝術,自然受到的影響更深。


在精神分析出現之初,文學便與它糾纏在了一起。不可否認,如今文學作品對於人性以及人的本質的刻畫已到達之前從未有過的深度。沒有哪一種理論如同精神分析一般,同文學藝術深深黏合在一起,難分難捨。動作倒錯的一系列原委,語誤潛藏的臺詞,不自覺動作中透露的信息,還有關於夢境描寫與烘託,這些種種,都在文學作品裡習以為常地出現。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因為有了精神分析而變得更加血肉豐滿。當著重於心理描寫的小說大行其道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作家們寫出來細膩而帶有精神分析意味的文段的時候,作家,儼然已經變成了半個分析家。他們也許不做實際的分析,卻在想像中對自己塑造的人物內心,做了不止上百次深度的剖析。


而分析家們,在某些時刻裡,也確實擁有作家的角色。很多人在閱讀分析家們出版的案例集時,都會帶著與欣賞小說差不多的心境,隨著案例的進程前進,就如同隨著文學作品的脈絡向前推進。同時,並不是所有的理論作品,都必須要求讀者們帶著嚴肅學術的態度來閱讀,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會帶著專業知識,有完全學習的態度。甚至很多時候,就連專業人士,也會帶著一些些慵懶的欣賞態度,來品味作品中的遣詞造句,而不是逐字逐行探究枯澀艱深的理論。這個時候,作為分析家的作者,對於讀者來說,稱為作家也並無不妥吧。


作家與分析家,不過是一個稱呼的界限。


夢和造夢者


幾年前看過一部系列小說,作者在後記中,稱呼自己是「織夢者」。不知道作者是否對弗洛伊德的論斷有所了解,或者,僅僅只是自己想出來一個稱號。大概很多作家也會忍不住覺得自己的作品就如同自己的夢一樣,由自己造出來,再經由自己再創造而化作成熟的作品。那位紅衣主教向阿里奧斯託【注釋1】提的問題,也許很多作家也會不由得提給自己。


對於夢【注釋2】的來源的分析,讓我們得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一些作品,以及在作品背後的作者。


弗洛伊德首當其衝,他在1907年寫的《耶森的<格拉狄瓦>中的妄想與夢》,對德國作家耶森的小說《格拉狄瓦》作了精彩的研究。在這位富有想像力的作家的作品中,弗洛伊德看到一些心理機制和他在探討夢與神經症時所闡述的機制完全相同。而後對西方文學的三大傑作,沙孚克裡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分析及其論斷,更是舉世聞名,俄狄普斯情結以及弒父主題便從此流傳開來。三年以後,弗洛伊德出版了《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他在書中將達·文西在藝術追求與科學追求方面的矛盾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在弗洛伊德的啟發下,他的一些學生,如奧託·蘭克便把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來解釋神話和民歌傳說。卡爾·亞伯拉罕【注釋3】甚至用這種方法闡述了三千年前第一位一神論者埃及法老阿朗那頓發動宗教革命的動機。而對於文學作品的分析也一直未曾停止,1966年,拉康延續弗氏的腳步,組織了一個研討班來討論愛倫坡的小說《被竊的信》。


這些人們的努力,毫無疑問拓寬了我們對文學的眼界。不再是僅僅專注於文字本身,而是將文字與作者本人,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生平經歷等等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注釋4】。我們開始習慣於在喜歡了一位作者的作品之後,理所當然地從作品推測這個人的各個方面。


於是,造夢者造出來的夢,成為了我們了解夢者本人的第一手資料。我們開始不斷地從作品深處探尋,力圖將文字中隱藏的種種證據都找出來,把作者本人用三維拼圖拼湊出完整的形象,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再是一個冰冷的名字。在中文語言背景之下,張愛玲,三毛,張恨水,等等作家,都被我們一個個拿出來深度剖析。於是我們看到了作品以外的作者,他們的經歷,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愛與恨,痛與悔,還有,他們的「症狀」。不斷書寫的欲望,敘述或者編織故事的欲望,也許也是一種症狀。如果說夢是願望的達成,那麼作品承載的,可不僅僅是作家的願望那麼單純。過去的經歷【注釋5】,當下的狀態,再加上對於未來的願景,缺一不可,當然,還要加上作家特有的能力,那種把這些所有串聯在一起成為文學作品的能力。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作家,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寫作的症狀。



跟著白日夢去旅行


當開始這篇文字之前,這個題目已經在我腦海裡成型。


在我看來,白日夢是個多麼美妙的詞彙,代表了幻想,願望,還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感受。金庸自己曾半開玩笑地說,在我的作品裡有很多的美女,那是因為在現實裡我的周圍沒有美女【注釋6】。願望似乎是白日夢的永恆主題,我們把現實中沒有能夠實現卻又渴望的東西,與白日夢結合在一起,構成一種表達和消遣。


我喜歡白日夢,因為它不僅僅是夢,還是幻想和遊戲。不同於夜晚的夢境,我們意識無法完全控制,幻想給我們提供了契機,可以恣意操縱。就如同小時候樂此不彼的拼圖遊戲,我們只需要運用想像,就可以製造出大量好玩的白日夢,任它們在腦海中徜徉,或是從筆尖流淌出來,化作另一種形式——文字或是畫作。想起來《玩具總動員3》,影片裡的小孩子那麼樂顛顛地用各種玩具遊戲,編織著自己的白日夢,快樂並且滿足。曾經年少的我們也曾在遊戲與幻想中暢遊,但我們漸漸長大了,逐漸拋棄了遊戲的樂趣,也極少再編織故事。


很多時候,白日夢是一個貶義詞,似乎一個做著白日夢的人,意味著這個人不靠譜,或是在現實生活中過得不太如意。小孩子的白日夢被稱為遊戲,而成年人的白日夢常常與現實願望的聯繫如此緊密,以至於我們總以為生活的夠好夠幸福的人,是不屑於用這樣一種虛幻的方式來表達的。白日夢,對應著虛幻,對應著不合時宜的期待。所以成年人就算有了白日夢,也總會因為不好意思宣之於口而將其拋棄。


作家是另一類人,他們可以把白日夢變成美妙的文學作品,並讓我們欣賞和感覺到快樂。難怪弗洛伊德這樣說,我們對一部分富有想像力的作品的欣賞,實際來自我們精神上緊張狀態的消除。甚至有可能,這種效果的相當一部分歸因於作家能夠使我們享受到自己的白日夢,而又不必自責或害羞【注釋7】。於是,我們就在作家創作出來的夢中感受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就如同有一句話說,我們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


如果不再害怕因為編織夢而被嘲笑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會承認,心裡或多或少存有白日夢。不管它們是被稱作夢想也好,幻想也罷,它們都是我們心中一直沒有被時間磨滅的存在。誰說只有潦倒的人才會幻想,誰說幸福的人們就不能有夢?本來就沒有太多的褒貶,只是我們不小心貼上了標籤。


跟著白日夢去旅行吧,別人的,或是,自己的。


------------------------

【注釋】

  • 注釋1:紅衣主教伊波裡託·德艾斯特是阿里奧斯託的第一個保護人,阿里奧斯託(Ariosto)的《瘋狂的奧蘭多》就是獻給他的。詩人得到的唯一報答是紅衣主教提出的問題:「羅多維柯,你從哪裡找到這麼多故事。弗洛伊德在他1908年的《作家與白日夢》裡面,提到了這個典故。
  • 注釋2:這裡的「夢」指代上文所說的「作家的白日夢」,即其作品。
  • 注釋3:卡爾·亞伯拉罕[1877.05.03-1925.12.25],德國精神病學家。1907年,他赴奧地利維也納與弗洛伊德結交,成為他的學生。
  • 注釋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不僅影響了現代文學創作活動,還影響了現代西方文藝批評思潮。並且,對於後者的影響更為直接、深刻。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基於精神分析理論的文學批評和作者及作品的研究也蓬勃發展。早有郭沫若分析司馬遷,魯迅分析紅樓夢,後有更多的人對屈原,張愛玲,金庸等進行精神分析式的個人和作品研究。
  • 注釋5:這裡的經歷,不僅僅指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還包括了各種替代性經歷,比如聽到或看到的事件等。
  • 注釋6:引自金庸2002年6月在中山大學所做的報告。該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
  • 注釋7:弗洛伊德,1908,《作家與白日夢》


* 本文原載於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第八屆年會「文學與精神分析」論文集,作品版權歸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及作者本人所有。


end


在本月即將開展的「文學與精神分析-12講」課程中,我們將共同閱讀《作家與白日夢》一文,以探討:文學與精神分析之間的諸多關係。



本次課程,

我們再次邀請到巴黎第八大學精神分析博士,新拉康學派和世界精神分析協會的重要成員-

Ana Victoria Saldarriagav夫人

進行教學。


並且,7位分別來自: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巴黎八大精神分析、川大應用心理學專業的老師,在每次Saldarriagav夫人課的前兩天對課程中涉及到的本文進行導讀帶領。

讓夥伴們在導讀中探索自己的欲望之謎,再通過Saldarriagav夫人的課程尋找自己的答案


諮詢及報名請戳課程秘書

聯繫電話:

028-8351919 / 15881097777

相關焦點

  • 白日夢旅行助力抖音雲端旅遊局·跟著直播去旅遊,開創旅行新模式
    五一期間抖音再度上線「雲端旅遊局」,開展更加多元化的直播,以內容升級後的「走遍美好中國」、「舌尖上的城市」、「跟著主播去旅遊」三大板塊為直播矩陣,吸引了更多大眾的關注,其中「跟著主播去旅遊」板塊,由白日夢旅行作為合作夥伴負責創意策劃和落地支持。
  • 學習丨文學與精神分析: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欲望
    從這個角度出發,拉康和莎士比亞成為了理想的對話者,因為前者提出了一種精神分析的理論立場,而後者則則為此提出了文學的插圖。他在閱讀《哈姆雷特》時強調了以下謎題 :哈姆雷特母親對兒子的的內疚既無法表達,也不能使莎士比亞成功地去處理它,或者在藝術上清楚地表達了兩者。哈姆雷特的情感和感情是如此強烈和過分,以至於無法客觀化。這種精神狀態使哈姆雷特「毫無疑問地成為病理學家的研究對象」(艾略特,1975,49)。我們可以將這些表述看作是傳統人文主義戲劇批評的最終措辭。
  • 驚喜福利丨文學與精神分析課程12講再+12次
    於是,我們希望從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出發,從對作品的閱讀本身開始,一點一點地引入精神分析的解讀和精神分析本身,從而達到本次課程的主題:精神分析與文學的關係。是這種科學促使人們意識到、並去自覺地探索心靈的激情。此次課程,我們再次邀請到Ana Victoria Saldarriagav夫人進行教學。
  • 心理分析:經常做白日夢是不是一種病?
    不過,這不是靈異故事,也不是4歲女孩有什麼精神分裂。這是童年時期,孩子們就開始豐富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我們為什麼需要想像?俄勒岡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孩子和玩偶玩耍時,都會把玩具當成活的生物,給玩偶穿衣服、起名字、餵飯、對話。
  • 電影《跟著IKEA衣櫥去旅行》:旅行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目的地
    《跟著IKEA衣櫥去旅行》算是一部有點奇幻的小品,走的是輕鬆的路線,片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見識」,不走出去,親自體會,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麼多我們無法想像的狀況,它會留下一些思考空間,也許會讓你重新想想旅行的重點。
  • 尋找金陵美少年《跟著課本去旅行》南京站海選成功舉行
    8月15日、16日大型青少年研學美育綜藝節目《跟著課本去旅行》南京站線下海選活動成功舉行。125位優秀小朋友從唱歌舞蹈、詩詞朗誦到琴棋書畫、相聲貫口,展現金陵少年的獨特魅力。據悉,《跟著課本去旅行》以課本為節目內容藍本,旨在讓6~12歲的青少年組成研學團遊遍南京,重新認識課本,以孩子的視角記錄下南京的人文歷史、風景名勝。而本次海選則是小朋友們的第一輪正式考驗。
  •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行
    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如此盪氣迴腸的歷史回憶,唐詩宋詞的魅力無可比擬,跟著唐詩宋詞去旅行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出遊選擇。以往,可以手捧一本《唐詩三百首》率性行走,如今,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一張圖串起數百年這是一張神奇的地圖。
  • 什麼人才做白日夢?究竟這又是不是白日夢?給你推薦個電影!
    偶爾我們也會幻想生活會出現不一樣的波瀾,例如被心目中的白馬王子表白,去一個異國他鄉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開一家灑滿陽光的花店自給自足...但幻想只是幻想,生活還是要繼續。影片的整個故事其實更像白日夢,它以誇張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男主平凡背後所隱藏的珍貴的品格:堅持。
  • 四年級作文:跟著詩詞去旅行
    詩,是一幅畫,畫中有竹外桃花,有小橋流水人家;詩,是一首歌,歌中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詩,是一場雨,洗滌著我們的心靈;詩,也是一場旅行,帶著我去品味悠然晉詩,去領略豪邁唐詩,去欣賞豁達宋詞……跟著詩詞去旅行。
  • 一場關於大海的白日夢旅行
    自從去年八月去了一趟 青島 ,從此就發現「看海」成了一種魔咒,讓我著迷。今年的五一在調整後居然有了四天假,趁著中午吃飯的時間,和一位同事一拍即合,決定去 潿洲島 度過假期,來一場關於大海的白日夢旅行。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起床,在去碼頭之前如願拍到清晨的老街。雨後的老街少了喧囂繁華,呈現出它原本的樣子,充滿歷史感的騎樓、石板,肆意綻放的三角梅,都讓街道顯得寧靜悠遠。
  • 跟著繪本去旅行,閱讀奇妙的旅程
    原標題:跟著繪本去旅行,閱讀奇妙的旅程 暑假是親子遊的高峰,爸爸媽媽們早就在放假前就安排好了旅行目的地,有的是不是已經出發在路上了? 今天我們帶來兩種不同的親子看世界—— 第一種,跟著繪本遊世界,想去哪裡去哪裡,爸爸媽媽每天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繪本旅行,有些繪本在旅行前讓孩子閱讀,還能讓旅行更有意義呢; 第二種,當然就是傳統親子出遊啦,一起體驗不一樣的風景,一起了解異鄉的文化和歷史,一起享受旅行帶來的樂趣。
  • 市環管中心聯合中國常州網組織開展「跟著垃圾去旅行」活動
    7月31日上午,來自富強新村社區的40名學生,組成環保衛士團,參加了由常州市環境衛生管理中心和中國常州網聯合組織開展的「跟著垃圾去旅行」活動,大家先後參觀了彩虹城生活垃圾轉運站、天寧區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和全國唯一建在城鎮中心區的花園式垃圾焚燒發電廠——光大環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
  • 十部電影十種風景,跟著電影去旅行
    「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有人說:旅行是為了離開,旅行是對庸常生活的一次越獄。生活的瑣碎會將人打磨,會喪失激情。而旅行就是一次重啟好奇心、重獲生活激情的好機會。如果心中有放不下的,就先來一場旅行吧。
  • 做白日夢是浪費時間嗎
    第一 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通過徵兵問卷找 出將來有可能患精神疾病的士兵,如果士兵 同意問卷上「我經常做白日夢」的陳述,他 就會被軍隊拒絕。做白日夢的孩子會被分在 「特別需求」班級。然而目前的估計顯示,我們把 15%~50% 清醒的時間花在做白日夢上,如果過去的評估是正確的,那麼一定有許多需要服藥的精神病患者。
  • 跟著課本去旅行!南媒研學發布近300個新產品
    南都訊 記者許琨跟著課本去旅行,名師陪你遊世界!9月12日,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文旅中心、廣東省出版傳媒教材經營有限公司等機構攜手打造的「南媒研學」籤約儀式暨產品發布會,在旅博會進行。據主辦方介紹,南媒研學為了真正實現研學課程的教育價值和學習意義,針對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從學校和市場需求出發,自主研發近300個具有特色、有趣味、專業性和互動性強的研學產品,創新性的提出了「跟著課本去旅行「和」名師陪你遊世界」等系列產品。
  • 芒果少兒藝術節走進湘陰《跟著課本去旅行》首演成功
    本次晚會分為「紅星閃閃」「致敬英雄」「築夢中國」「祥牛迎春」四大篇章,大型研學美育綜藝節目《跟著課本去旅行》主題曲在芒果少兒藝術節的舞臺首次公開演奏,成為晚會一大亮點。芒果少兒藝術節湘陰站以「星星之火·超燃青春」為主題,集體朗誦《這樣的人》,向抗議英雄致敬,歌頌頂天立地、萬古長存的中國精神,做最好的人;十餘人同臺齊奏架子鼓與中國大鼓,多元素融合, 震撼上演《新時代》;孩子們身著太陽花服裝,化身太陽花天使,為觀眾演繹《和諧陽光》;舞臺劇更是用情景演繹與快板結合,呼籲小夥伴們《爭做文明好少年》;跆拳道表演盡顯紮實的基本功,贏得現場陣陣掌聲和歡呼
  • 不會英語不要緊「跟著翻譯去旅行」
    商報訊 出境遊不懂外語會帶來諸多不便,隨著我市出境遊遊客的增多,市旅遊局近日啟動「跟著翻譯去旅行」大型公益活動,該活動由市文明辦指導,市旅遊局、中山報業傳媒愛心幫扶基金、市旅遊協會、優渥國際英語聯合主辦,旅行社、 酒店從業人員及出境遊市民可免費參加培訓。
  • 做白日夢能幫人們驅散孤獨?
    做白日夢可謂是一大人生樂趣。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能讓你的思緒暫時逃離無聊的會議和冗長的隊伍。然而,這些看似無害的消遣,卻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研究發現做白日夢能夠提高人們的創造力,但同樣也有研究人員提出,白日夢會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會影響智力。在我們了解它的弊端之前,先來看看白日夢積極的一面。
  •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學說」和精神分析美學
    奧地利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也是一個在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人,在西方國家如此,在中國更是如此。貶損弗洛伊德的人,將他視為洪水猛獸,是人類文明的破壞者,是性泛濫的鼓動者,認為他的精神分析學完全忽視了人性中高級的和道德的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學的理論基礎是他的無意識理論。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僅在於發現心靈內的無意識,對於無意識心理過程的承認,乃是對人類和科學別開生面的新觀點的一個決定性的步驟。
  • 《達·文西與白日夢:弗洛伊德論美》出版:從這裡讀懂精神分析學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創始人,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響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日前,《達·文西與白日夢:弗洛伊德論美》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該書精選了弗洛伊德的九篇美學論文,選譯自英譯《標準版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簡稱《標準版全集》)。《標準版全集》由詹姆斯·斯特拉奇主編,倫敦霍格斯出版社1955年出版。